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力集材

  畜力集材由人操纵,用牛马拉爬犁运材。牛爬犁1头牛1张爬犁,一张马爬犁最多4匹马, 普遍的是2匹马。畜力集材是利用北方冬季有利条件,借助冰雪滑力将木材集运下山。畜力集 材对道路要求不高,适宜于高(坡度较大)、散(出材量少)、远(集材距离远)的伐区集 材。爬犁小,机动灵活,可穿树空,有利于保护林子和水土,特别是择伐和抚育伐区,用畜 力集材最为合适。畜力集材一般是每年12月冬至前后人山,立冬开始,惊蛰结束,作业少者 90天左右,多者百余天。运材距离一般为1500~2500米,也有数公里远的。每天集3~4趟, 一副套子一冬集材量平均在100立方米左右。
    黑龙江省林区的畜力集材,在1948年以前由“把头”承包木材生产,“把头”根据自己 承担的木材运输任务的需要,到农村招雇套子工和畜力人山作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以后,取缔了“把头”制,林业部门到农村通过县政府动员组织农民人山,从事木材生产 冬季运输作业。有时也作为农村受灾后农民生产自救的一条出路。也有的林业局自养一部分 牲畜,夏季从事农业生产,冬季参加木材生产。
    自建国至1957年,由于国家财政比较困难,木材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比例不大,冬季木材 运输主要靠畜力。当时,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各林业局中,畜力集材比重都在60%以上,随着 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集材的比重逐年增大,畜力集材逐年减少。1950年畜力集材比重占93 .1%,1951年占95.2%,1952年占94.9%,1953年占86.9%,1954年占86.9%,1955年占81 .4%,1956年占67.5%,1957年占59.8%。以后逐年显著减少,降至10%以下。
    1958年“大跃进”时,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林业局中,机械集材比重显著增加,畜力集材 自然减少。而在黑龙江省市、县林业系统,由于参加冬季木材集材生产的人多、面广、点多 、战线长,畜力集材比重却逐年上升。这年有48个市、县1000多个人民公社、3.5万人、3万 头(匹)牛(马),进入林区集运木材。畜力集材大搞“放卫星”,管理粗放,砍伐木材12 5万立方米,只集运下山75万立方米,困山困楞达50万立方米,占40%。1959年和1960年每年 都有10~20万立方米困山材。
    1961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困山困楞木材实行谁拉就归谁的政策”,相继有松 辽石油会战指挥部、省交通、省煤炭、省国营农场、劳改农场等单位的人员、畜力和汽车也 参加林区的木材集运生产,直到1963年才消灭了困山材。
    1964~1970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林业局中,畜力集材比重逐年减少。黑龙江省林业厅 系统畜力集材比重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大部分市、县林业局几乎全靠畜力搞木材集运作业 ,主要是抢运民需木材。
    1971年10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穆棱林业局召开“木材冬季运输现场会议”,各地 、市、县、林管局、林业局、生产建设兵团、铁路以及有关单位的代表300多人到会交流经验 ,同时部署冬运任务。1971年冬季全省畜力集材任务264万立方米,有61个县(市)、农场组 织50880人、21785副套子入山。
    1972年9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全省林业冬季生产会议”,有500多人 参加会议,会上交流经验,落实了牛马套子集材307万立方米,79个市、县、农场上套子268 39副,农工89567人。
    1975年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为不牵涉公社冬季农田建设力量,停止了牛马套子人 山参加木材生产,只有少量的山区套子和企业自有畜力参加集材,1975年有6914头(匹), 1976年有6551头(匹),1977年有6374头(匹)。畜力集材比重1978年下降到2.2%,1982年 开始又通过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文件组织少量农民人山参加木材生产。
    1983~1985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系统的40个林业局和黑龙江省林业厅系统市、县林业 局,畜力生产的比重都逐年减少,一些拖拉机作业困难的地方,还需要畜力搞木材集运作业 。随着木材资源的变化,在一个时期内仍然需要少量的畜力参加冬季木材集运生产。见表3— 24,表3—25。
    大兴安岭林区在建局初期,也使用一部分畜力集运木材。1967年畜力集材比重达26%,到 1974年保持在24%,1975年畜力集材比重降至2.9%,1976~1985年降到1%以下。见表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