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区利用江河、湖泊进行木材水路运输(以下简称水运)具有悠久历史,历经
清朝、民国、东北沦陷时期和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个历史阶段。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及各大河流,已经出现木材水上运输。据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黑龙江外记》载:“齐齐哈尔用木皆楚勒罕(盟会)时贡之布特
哈人,其木由嫩江运下,积城西北,两人合抱之材,价银数钱,此关内所不能。然较之二十
年前贵已三倍,伐木日多,入山渐远故也。”
沙俄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开始,以修建中东铁路用材为由,利用呼兰河和诺敏河
两大河流,将砍伐的木材编成木筏流送到呼兰河的华阳船口(在兰西县附近)出河供铁路用
材。同时,在一些铁路沿线的穆棱、绥阳、火龙沟(今大海林)等林区采木部门,则利用河
道将砍伐的木材流送到靠近铁路出河场后,再装大火车外运。
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木材相继进入黑龙江林区,在绥佳线、牡佳线、
牡图线3条铁路干线和海长、东宁铁路支线,都依靠松花江、牡丹江和镜泊湖3大水系,利用
拉林河、牤牛河、海浪河、泉眼河、莲河、三道河、小呼兰河、依吉密河、么河、昆伦气河
、大丰河、安全河、西股流河、双子河、乌马河、大小古洞河、西北河(通河林区)、岔林
河、尔站河等30公里以上的(最长101公里)24条大河川和大小翠兰河、扶育河、丰林河、东
一沟、小依吉密河、西北河(铁力林区)、东北岔河、沙河子河等30公里以下(最短18公里
)的小河流实行木材水运。据资料记载,东北沦陷时期,在黑龙江地区每年通过水运流送运
出的木材,最多达130多万立方米。流送的木材都是不沉水的针叶红白松和阔叶软杂木,沉水
的落叶松、水曲柳等重质材不实行流送,一般都用畜力运出林区。
1948年,黑龙江各解放区的林区,除利用已修复起来的15条森铁直接或续接水运进行运
材外,多数林区还是利用江川河道,将冬采的木材经过水路运出林区。1949~1957年间,黑
龙江林区实行水运的森工局有:依兰、通河、柴河、穆棱、绥阳、火龙沟(今大海林)、世
环镇(今东京城)、南岔、翠峦、乌敏河(今乌马河)、五道库(今美溪)、大丰(今金山
屯)、双子河(今友好)、铁力、绥棱、山河屯16个局。当时,这些水运局的水运方式大体
可分5种类型:1种是翠峦、大丰、穆棱局,由山楞推河后直接流送到最终贮木场出河;2种是
铁力、绥棱、绥阳、大海林、柴河、美溪等局由山楞推河流送到中楞场出河后,再由森铁或
马拉平车装运到贮木场;3种是依兰局在四道河子和锅盔山伐区冬采的木材,由山楞推河流送
到三道河子与牡丹江汇合处进行编排后,将木排推人牡丹江流放到牡丹江与松花江汇合处,
再编成大排,用人力顺松花江放排到佳木斯贮运场出江;4种是依兰、通河局由山、中楞直接
流送到与松花江汇合处进行编排后,再推人松花江用人力或机船放(拖)排,分别运至佳木
斯或莲江口出江(依兰局的木排指定在佳木斯出江,通河局的木排指定在莲江口出江);5种
是东京城局由尔站河流送到与镜泊湖汇合处进行编排后,先用机船拖排运至北湖头出湖再用
森铁(后改汽运)装运到东京城贮木场。据1950~1957年统计,7年间黑龙江省林区木材水运
共完成1093.9万立方米(其中中楞到材249.6万立方米)。见表3—35。
1957年以后,虽然翠峦、大丰、美溪、穆棱、东京城等林业局还保持一段时间流送作业
,其它各以水运为主的局,先后都改用森铁或汽车运材,基本结束了百余年木材水运生产的
历史。
一、组织机构
从1946年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水运是当时较为有效的运材方式之一,在东
北林务总局内设运输处,处下设水运和森铁两个科;各省林务(管理)局内设运输科,科下
设水运和森铁两个股。以后水运和森铁分开,撤消运输处(科),单独成立水运处(科);
各林务分局设水运股和森铁管理处,分别承担木材水运和森铁运材生产。各分局为加强水运
管理,下设若干流送(有的称水运)作业所,有编放排水运任务的分局,还专设编放排作业
所。流送任务在8万立方米左右的作业所,其工作人员一般配备25人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57年结束水运生产止,在东北森林工业总局、管理局和
分局(后改为森林工业局)内,撤消水运处(科)的编制,将伐区作业、平车运材和水运合
为一体,划归生产作业处(科)管理,将专业生产单位合并成综合性的作业所(后改为林场
),统管伐区作业和水运生产。作业所(林场)下设若干专业工段,各工段内又划分若干工
组。
二、水运设备
东北沦陷时期的木材水运作业,修筑有水闸、水坝、河绠等一些蓄水、出河、固岸、导
流等设施。东北解放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基本是继续修筑上述设施进行木材水运生
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森林工业总局于1950年编订具有法规性质的《流送修建汇
编》,经过学习贯彻,统一了黑龙江省林区木材水运设施的修筑、使用管理标准。随着黑龙
江省林业木材生产机械化作业的发展,木材出河、推河、放排等人力作业,逐步为机械取代
。50年代黑龙江省木材流送主要设施是:
水闸。水闸是为提高河道水位和蓄水(俗称憋水)的设备。在一条河道上,根据河流长
度,河水流量,地势和流送作业量不同,每隔3~7公里设一道水闸。结构是由闸基、闸墙、
闸门、游档木、水簸箕和石笼等组成。闸基是闸门的基础,它是在闸门下挖出1米深的基槽,
然后在基槽内用一层岩石一层树枝叠平而成。闸墙是档水的基本部分。它是用直径50厘米左
右,长7米的红松原木,由此岸到彼岸,除留有闸门外,竖立排列埋人河床下1米深处,上用
横梁、墙内用石笼系固顶牢。排木间的空隙用树枝塞实,以防漏水。闸门是放水流水的关键
设施。根据流送作业量不同,在闸墙中间的闸基处分设2~4个闸门。闸门一般是用60毫米厚
的优质红松活动木板横向立垒于闸基与闸墙横梁之间,并用设在横梁上的游档木控制。水簸
箕是为防护闸基和闸后河床的设施。
水坝。水坝是修在靠近出河场河绠上游两岸地势较高而坚固的石底河床处所,它是由多
数石笼从此岸到彼岸,除留有坝门外,横向排列构成。其作用是将上游流放下来的木材暂控
制停在大坝前。根据出河能力再由大坝中向河绠流放一定量的木材,以防发生鼓绠事故。
偏闸。偏闸是辅助水闸蓄水的设施。为了集中河水流量,提高水位,解决河水流量小木
材流放不下来的问题,在浅滩、薄潲(即河面宽水流急而水层浅薄处)和两股流处设置偏闸
。
河绠。河绠为木材出河而设置的拦木设施。它是由主绠索和主绠索座、腰索和腰索座、
绠漂组成的。主索是用76毫米钢索拦河而设,两端固定在河道两岸主索座上。腰索是用38毫
米钢索拦河设在主索中间,两端固定在两岸腰索座上,起缓解主索承受力以防止鼓绠的作用
。绠漂主要起拦木作用。
石笼。石笼是固牢闸墙、筑坝和导流系索的设施。它是用原木卧垒成四方型空心“马莲
垛”或用原木竖直立成四方形空心框架,内装满岩石,以防浮起移动。
三角架。三角架是用原木搭成立体三角型空心框架,内装满岩石筑成的。三角架既可作
固墙、护岸、导流的辅助设施,又可用于拦木,防止赶羊流送木材冲出河道和搁浅。三角架
构造简单,用途广,故流送作业普遍采用。
到1957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各林业局的水运设备见表3—36。
三、水运作业
黑龙江省林区木材水运生产分3种作业方式:流送作业、人力放排作业、机船拖排作业。
利用林区内大小河川,将山、中楞(也称推河场)木材,推入河中进行散流到出河场直接出
河或不出河进行编排前的作业,称为流送作业。将流送的木材流放到江、湖汇合处进行编排
作业后,再将木排牵、推到江、湖中,继续用人力或机船,借助江湖的水力,把木排放、拖
到指定地点出江或出湖的运材过程,是谓放排或拖排作业。除依兰、通河(今兴隆)、东京
城3个局实行放、拖排作业外,其它各水运局均实行流送作业。见表3—37。
黑龙江省林区木材水运,无论是东北沦陷时期或1945年8.15日本投降后,都靠江河、湖
泊自然条件进行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外省和苏联水运经验,全面贯彻执行东
北森林工业总局于1950年颁发的有关水运作业规章制度,黑龙江省林区木材水运生产面貌发
生显著变化,水运作业效率提高,作业周期缩短,成本降低,减少了木材流失耗损,改善了
劳动条件,减少了人身伤亡事故。黑龙江省林区木材水运生产过程和作业程序主要为:
(一)准备作业
为了做好下一年的流送工作,都以作业所为单位进行准备作业。对下年要利用流送的河
川水道和各种流送作业设施,进行全面普查。根据调查资料制定应新建和补修的水闸、偏闸
、河绠、大坝、出河机、工人宿舍、仓库、办公室和应清整疏通的河道等工程项目,确定工
程的位置、规格结构和标准以及所需工时和材料品种数量。依此设计绘制各项工程图,编制
工程预算和施工计划,经报请林务分局批准后,于9月份开始组织劳力施工。
(二)刨冰作业
为了促进提前开河,充分利用冰雪水(通称桃花水或涎流水)流送木材,各流送单位一
般都从3月中旬开始,对尚未融解的流送河道,采取人工刨冰、重点爆破、闸水冲击三结合的
方法,促进提前开河。1952年前的刨冰作业是沿续东北沦陷时期所采取的重点刨冰法,即将
水闸前和水闸下及推河场的冰全部刨开,利用闸水和少量推河木材的流力冲撞,促进提前开
通河道。1952年后各林业局为抢在洪水期前完成流送任务,防止汛期受洪水袭击流失木材,
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实行全面刨冰法。刨冰期一般是从3月中旬开始4月中旬结束。刨冰作业
以工队为单位划分段落,各段落再按小组划分成小段落,每小组配备3~4人。刨冰使用的工
具为尖镐、冰穿、平锹、土篮子和冰爬犁等。
(三)推河作业
推河作业就是将冬采后集运到河岸推河楞场(也称山、中楞)的木材,由岸上推到河中
。推河作业分人力和机械两种方法。人力推河一般都各配5人作业。其中1人每次开5~6个楞
头进行循环推楞作业,其余4人分成两个组在2~3个楞内分别进行滚楞作业。1954年全面推广
了捅钩滚楞推河新经验,节减一半人力,每日每人推河量由15立方米左右增加到30余立方米
,提高工效1倍多。1954年以后逐步用机械代替了人力推河作业。
(四)赶羊流送作业
将木材推到河中后,漂浮在河道中散乱的木材,在河水流力的作用下,一段段或一闸闸
的往下游流送,称为赶羊流送作业。赶羊流送作业方式有:分批赶羊法、大赶羊法、游击赶
羊法。大部分水运局都结合实际,推行定点流送赶羊法,提高流送效率,保证了流送任务按
时完成。但是,被流送的原木经过河弯处或卧牛石多的河道时,当有一棵或数棵原木憋住(
卡住)时,原木愈憋愈多称木材插垛了。这时需要有一名有经验的水运技工拆垛,其他人协
助,使木材能顺利通过并保证安全。
(五)编排和放排作业
编排作业是在流送的木材进入与江、湖汇合处着绠后,在编排场或合排场将木材编成数
量不等、类型不同的木排。编排类型:在镜泊湖上用机船拖挂的木排,都是编成口袋型木排
。在江河上多数局编制“大棹硬吊排”(简称大棹子)。“小棹软吊排”(简称小棹子)。
小棹子是棱形小排,排上不装木材,排头一般都用材长6米、径级20~30厘米的原木,排头至
排腰间的木材都小于排腰木材。排腰是用该排中材长和径级最大的木材,排腰之后的木材逐
渐减小。排尾每个排节的木材最少保持6根以上。其材长和径级是该排中最小的木材。从而形
成排头尖、排腰宽、排尾渐小的流线型木排。为了在林区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的小棹子放排经
验,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1952年从辽东省临江森工局和吉林省三岔子森工局,抽调几百名
有编放小棹子排经验的技术工人,分配到放排任务量较大的依兰和通河两个水运森工局,在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很快普及应用。
编排作业是放排或拖排作业的前提工序。木排的木材数量根据人力放排或机船拖排的不
同方式和不同排型而定。各编放排作业单位根据几十年经验的积累,一般都把编排作业场尽
量选在能保证编排所必需的低水位,宽水面,水流速度不超过0.3~0.8米/秒的江河岔子
内或旧河道中,以防汛期洪水袭击而流失木材。木排编成后,用人力或机械将木排牵推到江
、湖中,即可进行放排或拖排作业。放排作业用人力操作,拖排则用机船牵引。
(六)出河作业
流送出河、放排出江、拖排出江或出湖是木材水运最后一道工序。将着绠的木材用人力
通过流水沟或直接从河中引人出河口存材的木圈子中,再用人力或机械将木材一根一根的抬
、引上岸,经过品等区分和复检验收后,按材长、树种、等级不同进行归楞,至此全部完成
了流送作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