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卸车(船)作业
卸车(船)作业是贮木场生产第一道工序,任务是把山场陆运(水运)下来的木材从车
(船)上卸下来。卸车(船)作业,1953年以前靠人力手工操作,待车辆进贮木场后,卸车
工按所装载的材种、树种、材长不同对楞卸车。1954年后逐渐发展成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
。机械化卸车作业分为兜卸和提卸两种方法。
(一)兜卸法
兜卸法是带岭森工实验局为适应原条生产的发展,于1954年首创成功后被各生产原条材
的局普遍推广应用的,1985年黑龙江省林区采用该法卸车的比重仍占75%。兜卸法架杆机的优
点是架设简单,造价低廉。缺点是钢索耗损最大,砸车严重,损害车辆,不安全因素多,影
响人身安全等。70年代后许多企业逐渐采用提卸法替代兜卸法。
(二)提卸法
分为缆索起重和龙门起重两种卸车机械。
缆索起重卸车机是双子河森工局(今友好林业局)1954年首创的固定式卸车机械,起重
量较大,一般为20~25吨,单面造材台跨度为25米左右;双面造材台跨度为40~60米。由架
杆、承载索、工作索及其导绕系统、起升导绕系统、跑车运行导绕系统、起重跑车及其辅助
件和绞盘机组成。到1985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属57个贮木场中保持有31道缆索卸车机,占
总卸车量的15%。缆索卸车机的劳动组织,年作业日数和日工作班次与兜卸架杆机类同,卸车
效率为10~14辆/台班,台班产量为1000~1200立方米,较兜卸法提高20~25%。
龙门起重卸车机是柴河林业局于1965年首先装设的移动型全钢结构卸车机械。这类卸车
机械有带悬臂和无悬臂两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无悬臂式的龙门卸车机卸原条车。这种卸车
机克服了兜卸架杆机和缆索卸车机的缺点,使用寿命长、损耗低、用途广、效率高、成本低
和作业安全。龙门卸车机的劳动组织、年作业天数、日作业班次与兜式和缆索卸车机类同,
但作业效率却提高2~3倍。这种卸车机械被公认为是替代兜式或缆索卸车机的现代化机械,
但由于造价高,一次性投资较大,因而发展较慢。据黑龙江省森工总局1985年统计,在所属
57个贮木场中龙门卸车机担负10%以上的卸车任务。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发展较快,在所属3
4个贮木场中现已建成龙门卸车机1000台。
据1965~1985年统计,黑龙江省森工系统贮木场共完成卸车量29148万立方米。详见表3
—53。
二、造材作业
1953年以前造材作业均在山场进行,贮木场不担负造材作业。1954年开始实行原条集运
材后,原条造材由山场转移到贮木场进行。在贮木场造材可以促进原条生产的发展,提高集
运材效率和造材效率,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原条出材率。
1962年,黑龙江省林业厅规定,凡山场运下来不合格的原木,均在贮木场进行二次简易
造材。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实行原木二次简易造材后,每年截制原木50多万立方米,增加材
积3万多立方米。每立方米木材提高售价24~26元,每年增收1200多万元。
1965~1985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贮木场实际完成的造材作业量见表3—54。
造材设备和工具随木材生产量的增加而发展起来。
(一)造材台
造材台是贮木场进行原条造材的基础设备,从运材车上卸下来的原条材,放在造材台上
量材和造材。60年代以前建筑的造材台,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70年代后许多森工林业局对
不适应发展要求的造材台进行技术改造,新建的贮木场均按标准设计进行建筑。改造和新建
的造材台,作业年限20年以内的仍保持土木结构;超过20年以上的一般都是混凝土或钢筋混
凝土结构。造材台的座数,年造材量10万立方米以下的贮木场兴建1座,采取一侧作业;15~
20万立方米的贮木场一般都建两座,采取两侧对面双台作业;25~35万立方米的贮木场,一
般实行双班作业的建两座,实行单班作业的建3座。造材台面,一般长度为30米左右,宽度为
12~14米,并筑有3~5%的坡度,以利赶楞作业。坡度也不宜过大,避免原木自动滚滑肇事。
造材台上还设有1台双筒绞盘机,以便将木材卸到造材台上。
(二)量材工具
50年代前量材工具不尽统一,一般都是企业自行购制。以后按国家度量衡标准的规定统
一制做,并在使用过程中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验、校正,凡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量材工具严禁
使用。1965年以前多采用2米长的竹(木)尺杆,尺杆上有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1963年后普
遍改用由友好林业局创造的“弓型尺”量材。
(三)造材工具
贮木场实行原条造材开始就采用机械锯作业。机械锯有两种,即链式电锯和门式圆片电
锯。1954年3月在带岭林业实验局贮木场试用链式电锯造材成功后,开始在有原条造材的贮木
场普及应用链式电锯造材。当时试用的链式电锯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先后用过民主德国产的
“哈林”、苏联产的“瓦可勃”和“采尼麦K—5”3种电锯。60年代初由天津、长春等机械厂
在借鉴进口链式电锯优缺点的基础上,按国内各林区造材要求,制造出国产M2L2—950型链式
电锯,经试用成功后进行批量生产,从此取代进口电锯,实现了造材机械国产化。
1965年,柴河林业局贮木场改用液压双圆锯片的门式固定电动锯造材,由门架、2个圆锯
片、锯片传动机构、锯座及升降导绕系统等部分组成。这种电锯由于功率大、切削速度快、
液压进锯,不仅可锯截100~120厘米直径的原条,而且台班造材效率达170~200立方米,较
链式电锯的效率提高50%。
1980年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森工系统贮木场共有造材电锯1188台;电锯台年产量最
高达到20419立方米。见表3—55。
三、选材作业
选材作业,就是将造好的原木按树种、用途、材长、等级不同选送到指定楞位的作业过
程。
1953年以前实行原木运输时期,除个别林务分局和特殊情况外,选材作业基本上都在山
、中楞进行分类归楞,实行清装下运,并按贮木场的楞序排列要求,将装载不同原木的车辆
对楞卸车,贮木场无需进行选材。对特殊情况混装下运的原木到贮木场后,则采取边选边卸
到指定的楞位。
1954年,黑龙江省林区实行原条生产,在贮木场进行原条造材,贮木场增加了一道选材
工序,增大选材量。贮木场的选材作业经30余年的发展,基本保持平车和纵向输送机两种选
材方式。
(一)平车选材
平车选材是最早采用的选材方式,这种方式又分人力推平车和机动车牵引平车两种方法
。50年代前一度采取混装下运原木的山河屯、绥棱林业局,即在贮木场采取人力推平车的方
法进行选材。
1954年,带岭森工实验局试行原条生产之初,贮木场造材后的选材作业,首先采取用人
力推平车进行选材,直到50年代末实行原条生产的林业局都采取此法选材。1985年这一方法
仍为松江、清河、香兰、万山等贮木场沿用。
60年代,大丰(今金山屯)林业局贮木场创造钢索牵引以绞盘机为动力的平车选材方法
,适合由造材台向一个方向进行多楞位流水选材作业,平车线路采取复线,尽头铺设道岔便
于平车回空。
1974年,友好林业局贮木场创造出电平车选材流水作业线,完善平车选材方式,实现了
平车选材机械化流水作业。1985年山河屯、兴隆、通北及大兴安岭雄关等贮木场,全部或部
分采用电平车选材。
(二)输送机选材
这种选材机械出现于60年代初,有环链式、板链式和钢索式3种类型,都是纵向连续流水
输送的机械,适用于同向长距选材作业。这3种输送机都需人工向机上推装和拨卸原木,输送
速度为0.6~0.8米/秒,每条输送机的班产量在450~550立方米左右。实行输送机选材的
首创企业是:配合兜式卸车机而装设的输送机,首创于森铁运材的铁力林业局贮木场;配合
缆索卸车机而装设的输送机,首创于双子河贮木场,汽车、森铁到材均适用;配合龙门式卸
车机和装卸桥而设置的输送机,首创于柴河林业局贮木场,该机适合森铁到材,也适合汽车
到材,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材设备。许多林业局的贮木场有计划地改用输送机选材。大兴安
岭林业管理局系统34个贮木场中,已有33个贮木场改用链式输送机选材。链式输送机选材线
到1985年已发展到37.1公里,为1968年10.8公里的3.4倍。
四、归楞和装车(船)作业
归楞作业是将车上或选材设备上卸拨下来的原木归到指定的楞垛上,以备装车(船)外
运。装车(船)作业是贮木场生产最终工序,其任务是按木材调拨计划要求,将楞垛上的木
材装到大火车、汽车或船上外运。黑龙江省林区贮木场的归装作业,经过由人力手工作业到
机械化作业两个发展阶段。
(一)人力归装作业
1954年以前的贮木场归装作业,均沿袭人力手工作业完成。人力归装作业有3种方法:
肩抬法(俗称抬“蘑菇头”)。该法主要用于归装较重的木材。肩抬法所使用的工具有
:“把门”、“卡钩”、“搬钩”等。其作业组织是根据木材轻重划组,一般是一副肩用1副
“把门”和1副“卡钩”,4~6人为1组;若木材径级大、材长,则两副“把门”,8人为1组
。其中1人喊号,全组统一迈步,抬到归装位置。
拽大绳法。该法只适用于归楞作业。它是用两根长35米、粗3.2厘米的棕绳,一头固定
在楞头尾端,一头在工人手中,工人立于木楞上面两侧,人员相等(一般一侧5人),作业时
1人喊号,一喊一拽,直至将木材拽到指定位置为止。
肩扛法。该法只用归装较轻的小径木,是由两人搭肩,一人接肩上跳板,扛到指定位置
。
(二)机械归装作业
归装机械的发展:1953年以后,国家为了发展黑龙江省林区林业生产,投入一批东德产
的依发汽车起重机、苏联产的克—32和克—51汽车起重机、捷克斯洛伐克产的太脱拉起重机
和国产的解放汽车起重机。这些汽车起重机除部分用于中楞装汽车外,大多用于贮木场装大
火车作业。从此贮木场装车开始走向机械作业。随着国产各种类型绞盘机大批量投入木材生
产,各林业局贮木场都以绞盘机为动力,先后发展拖式或吊式架杆归装机和单杆或双杆缆索
归装机,实行归装机械化作业。绞盘机的发展,开始使用的是单卷筒的,以后逐渐改用双卷
筒或三卷筒的。架杆归装机由A型架杆、平台车、钢索导绕系统组成。这种归装机械在黑龙江
省林区使用较为广泛,约占归装作业量的74%。
1965年,柴河林业局贮木场首创自行移动的装卸桥进行归装作业。装卸桥有桁架式和箱
式两种,桥架两侧有悬臂。这种机械在贮木场内的布局是:跨内布设楞区,一个悬臂下面布
设造材台或到材线;另一悬臂下面布设大铁专用线。装卸桥的优点是:效率高于架杆机4倍;
一机多用,并可自行纵向移动;用人少,作业安全。水运装船或出江的贮木场,用塔式起重
机进行装卸船作业。
(三)包装物的提供和处理
木材车装完后,需要用车立柱、大绳、铁线和U型钉等包装物进行车辆封顶和捆帮。195
3年以前这些包装物除车立柱外,其它均由用户自备。1954年全面实行林业部颁发的《木材送
货办法》后,包装物则完全由贮木场提供,木材用户卸车后,负责将包装物返回,并付给一
定比例的磨损费。如不返回,则按包装物原价付给供方,现在仍按此办法执行。
(四)配车与协作
1953年以前外运木材的铁路车辆均由需材货主向装车的贮木场所在车站请车,货主随车
到场,装完车发车后,由贮木场(装车委员会)直接与需材货主结算。
1954年实行木材送货以后,装配车则由贮木场与车站直接办理。即贮木场按照林业局木
材拨付计划,向所在铁路车站提交请车计划,铁路按批准的请车计划配车到楞头。装车时铁
路派监装员进行监装,装完车发车后,贮木场通过当地银行向需材单位划款。
黑龙江省林业贮木场卸、造、选、归、装作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造,基本实现了机械
化,成倍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吞吐能力,保证了木材调运任务的完成。在木材生产现代化建
设的发展过程中,结束了机械设备依靠进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