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省森工总局系统生产通讯

  一、陆运和水运通讯
    1945年前,森铁单位架设固定通讯线路连通各站区,水运单位则用被复线架设临时性通 讯线路连通各推河场、出河场、水闸点。在森铁驻在所、流送作业所设有50~100门的磁石式 交换机。线路较长的森铁在中间点(中转站)设交换分台进行转接。电话设备是镶在墙上的 木匣式或携带式手摇磁石电话机,利用固定符号呼叫受话单位。通讯线路线杆、横担和电话 线架设没有标准,线杆粗细和材种不一,杆距不等,扭斜不平;电话线一般采用2.5毫米的 普通铁线;往室内的引入线极为简单,安全避雷装置落后不完备。电话串音干扰严重,经常 发生杆倒线折,导致通讯中断不能及时修复。除森铁运输和水运生产单位外,各采集作业单 位,在山下集中管理点设有简易通讯设备,山上各采集作业点不设置固定的通讯线路和设备 ,有事联络派人徒步或骑马传递信息。
    1945~1948年间,森铁的通讯建设主要任务是修复通讯线路及其设备,满足森铁行车指 挥和列车运行安全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50年代中期,东北森工总局先后颁发有关通讯设备维修管理规 章制度,规定具体技术标准,对通讯干部和技工进行培训,使森铁通讯工作由极为粗放的简 单维修管理,逐步走上遵章维修,按技术作业程序操作,提高了通讯效能。按技术标准要求 ,对杆、担、线和电话设备进行大整修,用3.2~4.5毫米的镀锌线更替2.5毫米的铁线和 锈蚀线条,增设行车调度、工务调度、局生产调度和闭塞、事务、局用7对专用线路。局生产 调度线路直通各林场(所),森铁行车和工务调度线路直接连通各站、区,闭塞线路只连通 两邻站,用于站间行车闭塞通话。每杆公里设1个携带电话用的接线盒,便于列车途中发生事 故时车长与行车调度或车站联系。大多数森铁自制不同类型的小型交换式集中电话机,可直 接拿起话筒报站呼叫。1953年各森铁处在东北森工总局统一安排下,行车调度电话增设“电 话增音器”,提高了调度电话性能。
    1957年,从国铁购进第一代55型调度选号电话设备,首先用于森铁行车调度,随之局生 产调度和森铁工务调度先后装设使用。各森铁处组建电务段,木材生产企业的通讯工作走向 专业统管的轨道。
    60年代后,各森铁处根据国家林业部1957年颁发的《森铁通讯设备维修规则》要求,对 通讯设备进行大修,更换腐朽线杆、横担和锈蚀线条及失效的磁瓶,做“八字型”交叉,安 装新的避雷装置。对公用电话,除少数基层单位外,全部用共电电话设备取代了沿续几十年 的磁石电话设备。中心交换台的容量一般都增加到200门以上,许多企业设置了会议电话装置 。
    70年代后,随着国家电讯事业飞跃发展,通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各线路都先后装设3~ 12路载波电话设备,部分森铁特别是通讯线路干线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在开通载波电话的同时 ,干线改用一对铜线或锌线,“三调”电话都改用音频选号调度电话。多数干线通过大修都 改用了砼杆或油浸防腐杆和金属横担,并根据公安、防火工作的需要,分别增设了专用线路 。
    80年代后,林业局所在地区装设纵横式自动拨号电话设备,淘汰了其它电话设备,实现 局内电话自动化。部分企业增加了自动交换机容量,实现了局与林场(所)间电话自动化。
    二、林场通讯
    林场或森林经营所从1953年开始,在森铁或公路通讯线路上架设安装仅次于主干线路的 固定通讯线路及其设备,线路对数一般都保持3~4对。70年代前各林场通往山、中楞或装车 场的通讯大多用被复线临时挂设线路,现场用携带式磁石电话机与林场或森林经营所调度通 话,也有的单位架设临时性的杆、线,设临时电话,森铁运输的林业局邻近装车场的车站不 能直接与装车场通话。1983年后,汽车运材企业装车场开始应用无线对讲通讯设备,装车场 随时都可与林场调度或局生产调度、汽运调度呼叫通话,有的林场与各伐区作业工段也采用 了无线通讯。
    三、通讯网
    从70年代中期开始,伊春林管局与所属各林业局之间基本实现联网。
    80年代初,国家林业部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各林管局、以及林业局的木材生产调度通 讯,利用国线线路先后装设传真设备。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与带岭林业实验局试用无线电话设 备。有的林业局调度传真和无线通讯设备开始向林场发展。朗乡、汤旺河、桃山林业局贮木 场装设场区闭路电视监控设备,贮木场调度通过闭路电视和无线对讲机掌握与指挥贮木场各 项作业。
    据1985年统计,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的通讯线路网已达11401杆公里(永久性占46.8%); 共拥有载波设备172台(12路线载波机9台);共电电话总容量11285门;纵横式自动电话总容 量15900门(其中600门以上占73%);音频选号调度电话总机51台,分机879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