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木制品厂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中东
铁路局在滨绥线东部石头河子所建的柞木地板块厂。1906年,哈尔滨私人建立的福义和木铺
,用简易机具加工门窗及日用木制品。当时黑龙江地区仅有4处木制品厂。1922年,俄商葛瓦
里斯基林业公司及谢结斯兄弟公司,分别建立牙不洛尼(亚布力)制材厂及马桥河制材厂附
设的木制品车间。两个车间均设置德国和美国锯刨设备,还有干燥装置,均主产硬木拼花地
板,兼产门窗、箱盒和木桶等,所生产的柞木地板坚固美观远销欧洲。
1929年(民国十八年),马桥河厂毁于火灾。1931年(民国二十年)后石头河子厂关闭
。1932年牙不洛尼厂的木制品车间转让给日本近藤林业株式会社,后来逐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林区木制品生产在制材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50
年代初至60年代末,是以特种木箱为代表的单一木制品生产。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发展
以建筑门窗为主综合木制品生产。80年代中期在对外开放热潮中,发展以卫生筷子等为主的
新兴小木制品生产。
1952年,哈尔滨第二制材厂和香坊木材厂是建国后最早生产实木家具的厂点。同年,因
国防急需军用特种木箱,经国家军械部、林业部和东北制材工业管理局商定,在香坊木材加
工厂生产特种木箱。到50年代末特种木箱需求量剧增,在佳木斯、牡丹江及绥化3个木材加工
厂增建特种木箱车间。1961~1965年,又相继在新工、哈木器、正阳河及友好木材综合加工
厂新建4个特种木箱车间。在当时强调战略的方针下,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仍不断建厂,
特种木箱产量直线上升,形成专业化生产体系,产量不断增加。
1976年,顺应建筑复兴的势头,香坊、新工、佳木斯、牡丹江等木材综合加工厂和部分
森工林业局、林场的木制品厂点开发建筑木制品,改变了单一特种木箱的产品结构,形成活
动房、空心门、建筑门窗、特种木箱和家具等新老产品综合开发的局面。
1978年,林区木制品厂根据政府号召,趁大上木材综合利用之机,小木制品厂又一哄而
上,但因过快过热、急于求成而又脱离实际没有搞成。
1983年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林区开始生产牙签、卫生筷子和地板块等产品
。这些产品在伊春林管局、黑龙江省林业厅部分林场、大兴安岭林管局与外商以联营或补偿
贸易的方式建厂,很快就形成网片。木制品生产一般以锯材、人造板或小杆、小材作原料。
锯材和人造板多用于生产家具、活动房和空心门等大木制品,而小杆小材则常用于制作锹把
、洗衣板等传统小木制品和卫生筷子、牙签等新兴小木制品。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木制品生
产始于50年代初,起步较早;黑龙江省林业厅和大兴安岭林管局则较晚,始于70年代中期,
但发展迅速,新兴小木制品尤其如此。1985年黑龙江省林区的小木制品生产厂点增加到234处
。其中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系统168处,黑龙江省林业厅系统43处,大兴安岭林管局系统23处。
1985年黑龙江林区共生产特种木箱86万套、木家具16万件、建筑门窗103万扇、活动房7242栋
、空心门23万扇、缝纫机台板28410个、插板玩具103万件、牙签435吨、卫生筷子38万箱、桦
木无漆筷子41万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