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主要病虫鼠害

60年代以前,森林病虫鼠害也有发生但成灾较少,未引起人们重视,当时管理薄弱,基 本没有组织全面调查。1979年,国家林业部要求各省区普遍开展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并下 发《全国林业灾害普查实施要点》。黑龙江省按照这一要求,于1979~1982年全面开展此项 工作。省森工总局、大兴安岭林管局、省林业厅对这次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都很重视,分别 成立领导小组,从上到下举办技术培训班,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业队伍,按照《实施要点 》及有关规定,进行系统的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最后这三个单位分别编印《大兴安岭森林 病虫普查资料汇编》、《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森林病虫普查资料汇编》、《黑龙江省人工林病 虫普查资料汇编》、《主要病虫鼠害发生面积汇总表》、《疫区保护分布图》等。通过这次 普查,初步掌握了森林病虫鼠害的种类,大兴安岭地区共417种,其中昆虫361种,病害42种 、鼠害14种。森工总局所属林区的森林病虫鼠害有319种。林业厅所属人工林病虫鼠害共有5 13种,其中病害74种、昆虫430种、害鼠9种。不仅对其分布、危害树种、危害程度、危害面 积有所了解,而且筛选出经常成灾、偶然成灾的主要病虫鼠害种类,为科研部门提供研究课 题,为教学部门提供实用教材,为生产部门提供防治重点。根据以往发生过和调查中的新发 现,全省为害普遍而严重的病虫鼠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病害
    1.落叶松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K.ItoetK.Sato
    该病害在60年代主要发生在牡丹江、合江、松花江、绥化等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内,70 年代逐渐蔓延到黑河、大兴安岭林区,至今全省普遍发生,危害比较严重。1980年,仅东京 城林业局就有8.7万亩发生此病;尚志县发病的面积占全县落叶松人工林总面积的45%。受害 林木提早落叶30至50天。兴安落叶松发病重,华北落叶松发病轻,20年生以上林木基本不受 危害。发病程度与温度关系密切。气温在20℃以上、相对温度超过75%时,病情就明显增加。 病原菌为日本落叶松球腔菌,子囊孢子随空气传播侵染叶片,由叶片顶端或中部逐渐扩大, 最后全叶片枯黄,8月中旬开始落叶。子囊孢子飞散有三次高峰,据尚志县防治站观察,第一 次是6月25日,第二次是7月2日,第三次是7月13日。
    2.红松疱锈病CronartiumribicolaJ.C.Fisch.
    该病害零星分布在红松人工林内,是省内发病早、分布广、危害重的病害之一。1965年 在伊春林区发生过,70年代以后蔓延到牡丹江、合江、松花江地区各市县和森工林业局系统 。自1975年以来,仅省林业厅系统因受该病危害死亡而砍掉的红松就有12万多株。据森工总 局统计,1980年森工系统受害面积11.6万亩,其中伊春林区8.9万亩。省林业厅所属各市县 的统计为15万多亩。该病主要危害20年生以下的幼树,病原菌为锈菌目栅锈科的柱锈菌,中 间寄主为马先高、茶藨子等,受害症状是8、9月份红松枝干上淌出由白变黄的密滴,隔1至2 年后的4、5月份长出桔黄色疱囊,连年发病、树皮粗糙、流脂、坏死。
    3.杨树灰斑病CoryneumpopulinumBres.
    该病害是杨树幼林和苗圃的重要病害,据省林业厅系统1982年统计,全省当年共发生85 万多亩。绥化、齐齐哈尔、松花江等地区发病尤为严重。大力发展杨树的迎春、林口、东方 红林业局也普遍发生。1983年据迎春林业局光明林场一块标准地调查,发病株率为93%,发病 指数为54.9;林口林业局杨树林场一块标准地发病率为83%,指数为33。该病原菌可使叶片 、嫩梢、枝干发病,所以小苗、幼树、成林都可遭受危害。每年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进 入发病盛期,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产生灰色斑点,逐渐增大,导致枯死脱落; 嫩梢变黑枯梢;枝干形成肿瘤溃疡。发病及流行与空气湿度关系密切,株行距过密,连续阴 雨都可促使病害加剧,调查中发现青杨派的杨树最易感染此病。
    4.杨树烂皮病Valsasor出daNit.
    该病害是杨树人工林的主要病害。60年代营造的中东场、小青杨都因感染此病而砍掉甚 多。据统计,自1970年以来,全省每年平均发生面积约30万多亩,1982年统计为38.6万亩, 主要发生在齐齐哈尔、绥化等地区。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污黑腐皮壳菌,患病的树木枝干 皮部腐烂,病部环绕一周时,树木上部枯死。该病害的发生和人工修枝不良,树木遭受冻伤 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五年生以下的树木易受危害,五年生以上的杨树发病很轻。不同杨 树品种受害情况也有差异。据实地调查,小青杨和乡土杨种小青杨、小叶杨罹病较轻,西部 地区引进的美青杨和中东杨染病最严重。在本省西部,发病盛期为五月上中旬,东部是在五 月中下旬。防治方法:一是对林木要进行合理修枝;二是选育和发展抗寒性强的杨树新品种 ;三是早春树干涂白,减少日灼和冻伤;四是患病处涂松焦油和苛性钠。
    5.樟子松瘤锈病Cronartiumquerc回m(Berk)Miyabe
    该病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樟子松林内。病害发生枝干上,树木皮层受病菌刺激,木质部 增生形成木瘤,大的可在70~80厘米,一株树多的可达500多个对树木消耗养分大,影响结实 ,久之可使树木枯死。病菌是松栎柱锈菌,产生5种孢子,中间寄主是栎树。枝干受病菌侵染 后2至3年生成木瘤。在夏秋气温低,湿度大的地方发病重。
    6.松苗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Kuhn
    该病分布在全省各地苗圃中,危害红松、落叶松、樟子松、赤松、杉和很多阔叶树幼苗 。受害的苗床上缺苗断垄,苗木成片死亡,甚至于全部报废。立枯病的症状随幼苗生长而有 变化,表现出烂芽型、猝倒型、腐烂型和根腐型。其中以猝倒型危害最甚。病原菌主要是长 期生活在土壤中的丝核菌、镰刀菌。旱、涝、霜、冻、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土壤含 水量太大或土温高、湿度太大时,此病都很严重,是育苗技术一大难关。
    黑龙江省主要森林病害种类详见表5—5。      
    二、虫害
    1.榆紫金花虫Ambrosto用aquadriimpressumMotsh.
    榆紫金花虫在全省广泛分布,早春开始危害家榆、黄榆、春榆等芽苞、幼芽和嫩叶。该 虫为鞘翘目,金花虫科。1年1代,成虫在土内越冬,4月初当平均气温达到5℃时,成虫出土 上树为害,4月中旬开始产卵在枝上成串排列。5月初孵出幼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 入土化蛹,7月中旬成虫出土为害。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夏眠期,夏眠后继续为害,10月 上旬人土过冬。西部地区50年代营造的家榆防护林带,连年遭受金花虫危害,在60年代初曾 使用飞机大面积喷洒2.5%六六六粉,每亩用量0.75kg,有的喷洒6%的可湿性六六六,8倍液 每亩用量2kg。但因该虫发生期长,成虫、幼虫连续为害,虽喷此剧烈药剂也未见效,这些榆 树多被群众砍掉。
    2.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
    落叶松毛虫广泛分布于落叶松人工林内,是一种危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1963至1968年 仅森工总局所属林区发生虫害面积就达7万亩,其中伊春林区的南部即南岔、朗乡、桃山、铁 力、双丰等林业局最为严重,面积达3.5万亩。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至1981年,全省落 叶松毛虫发生面积达613万多亩,而1980、1981两年松毛虫的危害最为猖獗,仅森工总局所属 林区1981年发生面积就达54.3万亩,这是有记载以来,发生面积最大,危害程度最重的年份 。在合江、牡丹江、黑河、伊春等地区受害的落叶松人工林内,每株树虫口密度多的一千多 条,最少的80多条,一般在200条左右。林口林业局刁翎经营所1万多亩落叶松纯林,虫口密 度平均为300条/株。虫灾重的针叶全无,似如火烧,轻者成片枯黄,影响林木生长。1981年 4月下旬,带岭林业实验局东山落叶松林地,在几天内松毛虫把针叶全部吃光,一片枯黄。松 毛虫属鳞翅虫,枯叶蛾科,在大兴安岭林区为2年1代,其他地区1年1代。10月下旬的3至4龄 幼虫在地面枯枝落叶层内过冬。翌年4月下旬上树为害,6月下旬结茧化蛹,7月中下旬羽化成 虫,随即交尾产卵,一周后出现孵化幼虫为害,10月中旬下树过冬。
    3.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dahuricaFalk.
    落叶松鞘蛾发生在落叶松人工林内,遍布全省,危害严重,受害的叶片呈黄褐色,一般 林缘重于林内。1970年黑龙江省东部林区的鞘蛾猖獗,仅森工总局系统就发生12.6万亩。1 971年鞘蛾和舞毒蛾猖獗,发生面积达28.1万亩。同年,牡丹江北山,牡丹江至佳木斯铁路 沿线和林口林区的落叶松人工林被鞘蛾危害的一片赤黄,尤如火烧一样。鞘蛾属鳞翅目,鞘 蛾科,1年1代,10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虫在鞘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负鞘为害嫩叶,5月中旬开 始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中旬孵化的幼虫直接钻入叶内危害, 9月下旬,用空叶片和丝状物做成鞘,固定在小枝或芽苞附近封口过冬。在生产上主要采用烟 剂防治羽化期成虫。
    4.落叶松卷叶蛾Ptycholomoidesaeriferanus(Herrich-Schaffer)
    落叶松卷叶蛾分布在合江、牡丹江、松花江等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内。桦南县孟家岗林 场1978和1979年连续两年,发生严重,受害面积6万多亩,虫口密度每株树高达2055条,松林 一片枯黄。同期在勃利县通天一林场、桦川县横头山林场均大面积暴发成灾。该虫属鳞翅目 卷叶蛾科。1年1代,以初孵幼虫吐丝作茧在树皮缝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上树危害,5月 末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虫,随即产卵,7月上中旬出现幼虫,不取食,不久作茧越冬。
    5.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tabaniformisRott.
    白杨透翅蛾是黑龙江省西部绥化、嫩江和中部松花江等地区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的一 种蛀干害虫,主要为害杨、柳树干和顶芽,被害枝干形成虫瘿,极易风折。据1978年调查统 计,绥化、嫩江地区严重被害面积为21.8万亩,平均被害株率为22%。1982年普查结果表明 ,不同杨树品种的受害程度有明显差别。受害最严重的是斯大林工作者、中东杨和双杨快, 其次是美青、白城2号,其它品种的杨树,如小青杨、小叶杨、小黑杨、小青黑杨受害都较轻 。1983年几乎遍布全省,虫害发生面积为129.5万亩。该虫属鳞翅目,透翅蛾科,1年1代, 幼虫为害。幼虫在枝干内越冬。翌年4月下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成 虫出现,并交尾产卵。6月下旬大量出现新幼虫,一直为害到10月中旬,幼虫在虫瘿上面3指 远的地方化蛹,羽化后蛹壳留在羽化孔上,这是识别白杨透翅蛾的主要标志。
    6.杨干象鼻虫CryptorrhynchuslapathiL.
    杨干象鼻虫是杨树毁灭性害虫,分布于嫩江、绥化等地区杨树人工林内,在这些地区已 酿成严重灾害,发生面积之大,蔓延速度之快十分惊人。1957年仅知发生在哈尔滨附近,70 年代已蔓延到嫩江、绥化、伊春、合江、牡丹江等地区,而且危害严重。据1972年调查,林 甸县长青林场1.2万亩中东杨有0.8万亩被害,占66.6%,虫孔密度每株最多高达168个。1 974年望奎县国营林场0.3万亩中东杨,因该虫危害而全部砍掉。该虫属鞘翅目、象鼻虫科。 在黑龙江省1年1代,以卵和幼虫在木栓层中越冬,4月下旬开始活动,在树干出现刀砍状横裂 口,并排出丝状白色钻孔屑。5月下旬钻到木质部化蛹,6月中旬变为成虫。7月下旬产卵。2 至3周后孵出幼虫过冬。后期产下的卵因天气寒冷,不再孵化就过冬。该虫防治比较困难,必 须做到检疫和防治相结合,实行苗木检疫,防止卵、幼虫随着苗木调运蔓延。
    7.青杨虎天牛XylotrechusrusticusL.
    青杨虎天牛是1982年普查中新发现的一种危害杨树的蛀干害虫。据安达县调查,主要发 生在老龄过熟的农田防护林内,受害的树干大量风折,林带出现缺树断空,防护林的效益遭 到极大破坏。幼虫钻蛀干内呈块状危害,块的长度和数量不一,一株受害的树干上最多的可 达5块,块的长度达1.4米,虫孔142个。被害的树干,在一般的情况下,树皮不脱落,但剥 掉树皮时可见到树皮下充满虫粪和木屑。该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在黑龙江省为2年1代,幼虫 在树干内越冬、化蛹,翌年5月下旬羽化成虫,羽化时间不等,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成虫 羽化后,在有光的照射下,进行多次交尾产卵。成虫新的羽化孔,常在旧的羽化孔周围出现 。
    8.落叶松球果花蝇LasiommalaricicolaKarl.
    落叶松球果花蝇广泛分布于落叶松林内,严重威胁落叶松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据大兴安 岭林管局1979~1981年调查,在虫害较轻的年份每百公斤球果出种率为4~5公斤,千粒重7克 左右;而在害虫较重的年份,每百公斤球果最多只能出种子2~3公斤,千粒重也只有3~4克 ,产量和质量几乎下降1倍。在结实较少的年份,球果的被害率、种子的损失率更是惊人,甚 至颗粒无收。在1个球果里有1条幼虫,能食害全部种子的60%,如果有2条以上幼虫,便可将 果内的种子全部吃光。该虫属双翅目花蝇科。在大兴安岭林区1年1代,以蛹在土内越冬。5月 上中旬羽化为成虫,中下旬开始在球果基部鳞片间种子旁产卵,落叶松开花后5~7天在幼果 内即可发现第一批卵。卵经8~10天孵化为幼虫,专食种子而不危害鳞片。6月下旬至7月上旬 ,老熟幼虫开始离开球果,落地化蛹越冬。蛹有滞育性,因此还有2年1代的。大兴安岭地区 1976年、1978和1979年对这种害虫使用飞机防治,效果明显,球果被害比防前低15~20%,种 子被害比防前低10~15%,每100公斤球果比对照区多出种子1公斤。其它发生区除用飞机防治 外,对发生面积较小的多采用烟剂防治,效果很好。
    黑龙江省主要森林虫害于1979~1982年普查,其种类及分布详见表5—6。            
    三、鼠害
    黑龙江省森林鼠害严重,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病害、虫害。害鼠广泛分布各个林区。主要 种类有棕背?、红背?、林姬鼠、田鼠、东北鼢鼠、花鼠等。危害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和 其它针阔叶树。棕背?、红背?是林区优势鼠种,在秋末到立夏前危害林木及种子,一般受 害率达20~60%,重的达70~90%,不仅啃食林木种子、幼苗和几年生的幼树,并且还能啃死 几十年的大树。在正常年份,易遇鼠害的树种有樟子松、落叶松和沼泽地的杨树。在大雪封 山早的年份,红松、落叶松、水曲柳、黄柀椤、柳树、青杨类、冷杉、云杉、刺五加、稠李 (臭李子)等皆是鼠害啃食的树木。全省每年受害的人工林面积均在400万亩以上,1970~1 981年间因鼠害死亡而砍掉的树木有32万多亩。
    林地类型不同,害鼠的种类也不同。在寒温带针叶林中,主要害鼠是红背?;在次生林 内是棕背?;在低山灌丛中为林姬鼠;沼泽草甸为田鼠。由于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破 坏了鼠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结构,是造成人工林鼠害的根本原因。害鼠种群的消长规律是, 春季数量低于秋季,种子歉收年份亦低,种子丰产的第二年是数量高峰年。鼠害的发生也随 造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已成为人工造林特别是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大敌。
    1.红背?ClethrionomysrutilusPallas
    红背?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松花江、合江、伊春市和大兴安岭等地的林区,俗名红毛耗 子。红背?既盗食直播造林的种子,又啃食幼树的树皮,是人工更新造林的主要害鼠之一。 它栖息在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力很强,在小兴安岭带岭林区,一般每年4月开始繁殖,5~6月 为繁殖盛期,9月停止繁殖。一年繁殖1~2窝,1窝胎仔平均5~7个。
    2.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
    棕背?俗名红毛山耗子,在全省林区无论是原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还是次生林以 及人工林都有分布,为黑龙江主要的优势鼠种之一。此鼠常年活动,冬季在雪下活动,啃食 幼树的树皮。在小兴安岭林区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5~6月为繁殖盛期。伊春市带岭林业局 调查发现,每年繁殖1~2窝;柴河林业局调查,有少数可繁殖4窝,每窝仔数,在不同的地区 或不同年度均有一定的差异。
    3.大林姬鼠Apodlemus speciosus Teminck
    大林姬鼠在大小兴安岭广泛分布,别名林姬鼠。春季盗食直播造林的种子,严重影响天 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大林姬鼠是黑龙江省林区的优势鼠种之一,栖息在各个不同的林区内, 原始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以及采伐迹地的人工更新林都有它的存在。该鼠繁殖 能力很强,从4月开始一直繁殖到9月。
    4.田鼠Microtus arvalis Pallas
    田鼠别名沼泽田鼠、远东田鼠、大田鼠,分布在全省各地。一般栖息在低温多水的环境 ,也有栖息在榛丛与杨树林内。在乌苏里江、松花江及三江平原的低温草甸子和小叶樟草原 中为优势鼠种。除食草外,对幼林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在小兴安岭林区5月开始繁殖,7月达 到繁殖高峰,9月繁殖终止。
    5.花鼠Eutamias sibiricus Laxmann
    花鼠别名五道眉、豹鼠、花黎子、燥闹子等。在林区主要食害红松等针叶树种子、阔叶 树的坚果和浆果等。对母树林、直播造林、天然更新、苗圃播种为害很大。据东部地区调查 ,从4月开始,整个5月和6月均可见到怀孕的雌鼠,每年繁殖1~2窝。
    6.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 Milne—Eduwarels
    东北鼢鼠又名瞎耗子、瞎鼠子,分布在全省各地,常年生活在洞穴中,危害树木根部, 使大片幼树死亡。有的个别林地连续几年造林,均被害鼠啃死,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