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一、丰林自然保护区
丰林自然保护区筹建于1958年,1963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是黑龙江省最早
建立的、以保护红松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红松之乡”著称,生
长的红松是东北红松林的心脏,驰名世界。它的建立,不仅完整地保护原始红松林的自然景
观,而且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红松林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合理经营途径,提供方便条件。
(一)自然概貌
丰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属伊春市五营区管辖,总面积27.6万亩,其中有
林地面积26.7万亩,占总面积的96.7%,森林总蓄积量496万立方米,红松林占绝对优势。
保护区的气候,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双重特点,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
—0.5C,年降雨量680~750毫米,植物生长期仅为110天左右。保护区属于小兴安岭低山丘
陵地带,海拔高285~688米,坡度多在10°~25°之间。土壤属于温带棕色森林土带,是典
型的灰化综色森林地区,这种土壤占79%,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段和一些高阶地上。生物资
源丰富,共有植物612种,植被主要特征,是以红松为主构成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桦、椴)
红松林占66.95%;云冷杉、落叶松、红松林占26.5%;柞树红松林占6.55%。主要乔木树种
为红松,其次有臭冷杉、红皮云杉、鱼鳞云杉、落叶松、白桦、山杨、赤杨、枫桦、柞树、
黑桦、籽椴等。主要灌木有黄花忍冬、溲疏、翼卫矛等。主要草本植物有蕨类、舞鹤草、苔
草、深山露珠草等。兽类以马鹿为最多,其次有棕熊、黑熊、野猪、狍子、猞猁、貉、狗獾
、青鼬、黄鼬、狼等。啮齿类动物有10余种,鸟类有146种,山副产品110余种。
(二)经营保护与科学研究
1958年筹建丰林自然保护区伊始,就本着边建区、边科研、逐步实施的原则,认真贯彻
执行“保护好现有自然景观,相应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的经营方针。1958年11月,
黑龙江省林业厅会同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全面踏查,把丰林林业局所属的丰林河施业
区的原始红松母树林区和施业区内的40、41、42、46、47、48分区,划定为保护区的范围。
1960年6至8月间,又经东北林学院进行I级森林经理复查,根据建立保护区的目的和林分特点
,划分为两个大区,即封禁区和母树林经营区。封禁区又划分为绝对封禁区和半封禁区。封
禁区的总面积12.2万亩,其中绝对封禁区4.6万亩,作为研究自然演变的基地,绝对加以保
护,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狩猎和山产品的采集;半封禁区7.6万亩,在不破坏其自然状态
下进行经营活动。母树林经营区面积为15.4万亩,其中1.9万亩留作结实规律的观察研究,
绝对保持母树林的自然状态。其余13.5万亩按母树林经营的要求管理,疏伐后保持了0.6的
疏密度,已成为红松种子示范、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切实保护好这两个大区,又把两个大区
划分成24个保护段,其中封禁区13个,母树林区11个,各设专人管护,防止乱砍滥伐和乱采
乱猎,保护了森林植物的原始状态。
1963年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制定《黑龙江省丰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区域范围、方
针任务、保护管理、组织领导、经费投资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执行到“文化大革命”初期
被间断。1980年11月省林业总局、营林局召开丰林自然保护区第六次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
重新讨论修改该管理办法,并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加强丰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1981年7月正式批给伊春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委、办、厅、局遵照办理。解决的主
要问题是,恢复调整了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将原属省林业科学院的丽林林场划归
丰林保护区统一管理,作科学实验区(11.4万亩);把原丰林保护区的办事处改为丰林保护
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级单位,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为保护好森林资源,免于火灾破坏
,先后打设境界防火线3条,第一条是北大界,长21公里;第二条西大界,长23公里;第三条
东大界,长20公里,全长共64公里。架设电话线路33.5公里,建起27米高的铁制塔式了望台
2座,监测全区。并建立一处消防站,有各种化学消防药剂和工具,固定一个森林武装警察中
队,经常巡逻检查,向群众进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由于措施得当,自建区以来从
未发生森林火灾。
在筹建保护区的同时就已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长远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森林类型、森林
土壤、林分结构、森林鸟兽、森林保护、森林气象、红松母树林及采种等课题。已开展的项
目,有红松结实规律的研究、球果虫害及生物的研究和林内气象物候观测等。同时进行野生
动物调查、蜜源植物调查、刺五加生物量调查、红松优良林分调查等,并采制大量植物标本
。有些单位在保护区还开展定位试验研究,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在不同的森林群落类
型内建立40多块标准地,对红松的林分结构、动物与红松更新关系、红松林的土壤发生及生
物小循环、土壤微生物等作了调查研究;省林业科学院对森林更新、林分结构等方面进行调
查研究;五营气象站进行森林气象的观测工作,均取得较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此外,有许多外国人和林业考察团慕名来此参观考察,尤其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有美国
、英国、日本、芬兰、瑞典、加拿大、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来此考
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高士其、刘慎谔、杨含熙、吴仲伦、邵均、王战等都曾亲临现场考察
指导。
(三)组织机构
丰林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伊春市丰林林管区丰林河施业区的母树林区,1958年改为丰林
林业局的第七林场。
1958年8月25日,黑龙江省林业厅根据国家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通知以及国家林业部
主持召开的“关于在小兴安岭自然保护区座谈会”的精神,由省林业厅副厅长赵树森主持,
召开有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东北林学院、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伊春林业管理局、丰
林林业局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确定丰林河施业区的母树林区为丰林自然保护区,同时成立丰
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为省林业厅副厅长赵树森,副主任委员为省林业厅副厅
长邵均、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战,委员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6人。管
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当时以第七林场代办日常工作,统一由丰林林业局领导。1959年12月
改为隶属于保护区的内部机构,办公室主任由王战兼任,下设行政、科研两个室,受省林业
厅和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双重领导。
1963年10月15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调整补充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仍为赵树森、邵均、王战。委员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9人,并增设政务秘书和学术
秘书各1人。
1963年10月18日,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把原保护区的办公室改为办事处
,另增设学术研究部。办事处内设行政、保护两组,以后又增设科研、经理两个股。学术研
究部主任由王战、副主任由周重光(东北林学院林学系主任)担任,统一安排与领导各研究
部门的研究课题,各专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由研究单位自己配备。
1967年11月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丰林保护区办事处的一切工作,1968年初保护区下放
给丰林林业局领导。同年4月,丰林林业局进行所谓的机构改革,把丰林保护区、气象站、森
调队、水文站四个单位,合并成一个单位,到8月解散。
1972年8月,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将丰林保护区划归省林业科学院领
导。
1981年7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调整丰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赵树森,副主任委员蒋基荣(伊春市副市长)、王战、李应林(省营林局副局长
)、宫殿臣(省林业总局副局长),委员12人。同时把原保护区的办事处改为办公室,下设
行政、保护、科研、经理四个组(股)。到1985年末共有职工84人,其中技术干部8人。
二、凉水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概貌
凉水自然保护区位于伊春市带岭区中心,隶属带岭林业局辖区内。保护区周围与带岭林
业实验局的6个林场相接壤,总土地面积9.6万亩。境内全为山地,属小兴安岭南部达里带岭
支脉的东坡,岭来东山是保护区内的最高山,海拔高707.3米。区内主要河流是凉水沟,发
源于岭来东山,凉水沟的水在炎热的夏天也明澈清凉,故得“凉水沟”之称。本区属温带大
陆性夏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0.3℃,降水量676毫米,蒸发量805.4毫米。林
中冬季冻土深度达2米,在个别云冷杉林中有永冻层,厚度在30厘米。
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大体分为三个大纲、四个土类、十三个大亚类。全区森林面积9.4
万亩,总蓄积量为141.8万立方米,原始成过熟林面积6.2万亩,其中红松林占80%,林木蓄
积量100万立方米,是我国现有保存下来的较大片原始红松林基地之一。在保护区内既有从未
采伐过的原始林相,也有经采伐和火烧后发生演替的次生林相,体现森林发生、演变的各个
阶段,同时有人工营造的红松、云杉、樟子松以及各种不同方式的混交林1.5万余亩,森林
复被率95.9%。主要林木树种有红松、云杉(红皮臭、鱼鳞松)、冷杉、落叶松、黄柀椤、
水曲柳、榆、枫桦、椴、白桦、山杨等。森林的垂直分布不明显,基本处于一个垂直亚带—
—山地阔叶红松林带。森林植物有12科80种;苔类植物有11科17种;藓类植物有28科92种;
蕨类植物有23种;真菌有21目58科497种。森林动物有国家二类保护珍稀动物驼鹿、马鹿、猞
猁等,还有经济动物野猪、狍子、黄鼬、艾虎、貉等。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鹳、黑鹳;
二类保护的鸳鸯、中华秋沙鸭;三类保护的金雕等。昆虫有489种。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为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种源实验场所,同时也吸引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来此参加考察,
开展学术活动。
(二)保护区的区划
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属东北林学院的一个林场,作为林业科学研究和实习教学的基地而建
立。1956年及1974年由国家林业部进行两次森林经理调查,根据当时的目的和任务,划定四
个实验区:
1.核心区。本区只供生态系统的观测和研究,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面积1.1万亩,占
总面积的11.5%,林木蓄积24.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7.3%。
2.教学生产实验区。供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物种等项活动,实验区面积3.5万亩
,占总面积的36.7%,林木蓄积60.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42.3%。
3.人工林实验区。结合科研有计划地开展更新造林活动,为提高森林质量探索途径。实
验区面积3.0万亩,占总面积的31.0%,林木蓄积量32.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23.0%。
4.次生林实验区。结合科研有计划地开展次生林经营活动,为合理经营与利用森林资源
起示范作用。实验区面积2.0万亩,占总面积的20.8%,林木蓄积24.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
量的17.3%。
(三)保护区的现状与职责
1980年国家林业部以林护字(1980)59号文批准,把原东北林学院的凉水林场改为黑龙
江省凉水自然保护区,仍属东北林学院领导。到1985年共有职工88人,其中干部29人、工人
59人。设有办公室、总务科、科研管理科、保护科、服务公司五个科室。自改建保护区以来
,国家共投资250多万元,建有办公楼、教学实验楼、标本室、物候观测站、宾馆、学生宿舍
、食堂、机修厂等,总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修筑林区道路18公里、电话线路5.5公里、钢
制37米高的防火瞭望塔1座、家属宿舍4665平方米。这些设备与建筑,对开展科研、生产、实
习和改善职工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保护区的工作任务与职责是:(1)管护辖区内的自然资源,掌握资源动态,严防火灾。
(2)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方便条件。(3)组织安排好各项生产,向群众进行保护自然
环境的宣传教育。(4)接待来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考察和旅游的单位和个人。
三、牡丹峰自然保护区
牡丹峰自然保护区位于牡丹江市辖区内,其前身是牡丹江市东村国营林场。1981年5月经
省政府批准,将该林场划定为省级的牡丹峰自然保护区,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在原来林场的
基础上,既搞林业生产也搞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隶属牡丹江市郊区林业局领导。
牡丹峰保护区位于牡丹江市东南15公里处,总面积30.1万亩。保护区内有多种稀有植物
和珍贵动物,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综合性的保护区,以保护自然环境和次生林为主要对象。
保护区地势地貌壮观,岩石林立,清澈小溪顺山谷而下,是旅游、避暑和度假的胜地。
主要风景点是:
牡丹峰。在保护区的东南端,峰顶呈平台状,是第三世纪的火山口,类似牡丹花朵。
龙头泉。每昼夜流量1600吨,泉上方有一株老椴树,根部暴露,盘旋于泉边,好比龙头
戏水。
玄武河。发源于牡丹峰,全长18公里,河床大小不等的玄武岩构成,远看不见水流,好
象一条石龙,近看石缝底下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别具一格。
古城垣。在夹信子沟东南方向,古城墙建筑在浪峰之上,全用玄武岩砌成,现只保留一
些遗迹,未加人工修饰,长约80多米。
杜松岭,在夹信子沟北侧,岭上生长一片约70年树龄的杜松,它是稀有的四季长青小乔
木,被视为保护区珍奇之一。
望江塔。在平顶山上修了一座25米高的望江塔,可以了望牡丹江市全景和保护区的林海
全貌。
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有80种、278属,其中乔灌木120种,草木植物300多种,地方苔藓菌类
低等植物也颇多。森林蓄积量为142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杨、桦、椴、黄柀椤
、水曲柳、胡桃楸等。珍禽益兽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马鹿、原麝、猞猁、鸳鸯等,其它还有
黑熊、野猪、水獭、豹、獾、山兔、狐狸、松鼠、黄鼠、沙半鸡、啄木鸟、猫头鹰、杜鹃、
画眉、铁雀、黄鹏、戴胜等。昆虫资源有15目、82科、4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