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珍禽、湿地自然保护区
一、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大型水禽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区
之一。沼泽面积大,水浅,鱼类资源多,是游禽、涉禽的良好栖息繁殖场所。区内有国家一
二类保护珍禽丹顶鹤、白鹳、白枕鹤、鸳鸯等,故有“鹤乡”之称。
(一)自然面貌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的乌裕尔河流域的下游,座落在齐齐哈尔市
东南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林甸县西部的交汇地带。全区总面积315万亩,其中齐
齐哈尔市63万亩,林甸县57万亩,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万亩。保护区的气候属于中温大
陆性季风气候,冬长严寒少雪,夏短湿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428毫米,年平
均风速2.5~4.2米/秒,无霜期131天。全区地势低洼,北高南低,坡降为万分之一,由于
没有固定河道,河水流至此地便漫溢散开,形成一望无际的芦苇沼泽地,大小泡沼星罗棋布
,河道纵横,是个完整的芦苇沼泽生态系统,故有“无尾河”之称。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4种类型:
1.沼泽:(1)芦苇沼泽是分布面积最大的类型,水深10~130厘米。伴生植物有水葱、
泽泻狭叶甜菜、毛果苔草、槐叶萍、小猩藻、球尾花、合子叶等。芦苇沼泽是丹顶鹤、白枕
鹤、草鹭、苍鹭、白疕等鸟类繁殖栖息的最好地方。(2)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低洼或临时积
水地段,以苔草和沙草为主,混生种类有走茎苔草、乌拉苔草、无脉苔草和宽叶棉花沙草等
,是鹤经常活动的地段。(3)漂伐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河道两岸湖泡岸边,漂浮水上,以漂
伐苔草为主,伴生有芦苇、睡菜、狭叶甜菜、东北萎陵菜、长啄提灯藓等,是凤头、赤
颈、白翅浮鸥等水禽营巢繁殖的地方。
2.草甸:分布于低洼地或平地,分为狼尾草草甸和星星草草甸。狼尾草草甸混生有苔草
、羊草及其它杂草。星星草草甸主要分布在碱泡子周围,以星星草为主,混有碱蒿、碱蓬、
野大麦、西伯利亚蓼等。草甸是大鸨、百灵、云雀等鸟类繁殖生活的地方。
3.草原草甸:主要分布在平地或地势较高排水畅通的孤岛上,主要建群种类为羊草、杂
草等,混生有野碗豆、地榆、裂叶篙、黄花菜、野火球、甘草等,是鹌鹑、野兔、黄鼬、狐
狸等动物生存的地方。
4.水草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生植物、汪水植物等,是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栖息繁殖
场所。
鸟类资源。扎龙保护区进行过3次鸟类资源调查。调查中发现,区内共有各种鸟类245种
,隶属于17目45科,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5种,尤其鹤类种类多,数量大。1984年航空
调查时就发现有白鹤570只、丹顶鹤189只、白枕鹤17只、灰鹤3只、白鹳3只、黑鹳4只、白琵
鹭43只、白鹮5只、大天鹅1只、大白鹭67只、大鸨24只。这些鸟类极适于在芦苇、草甸类型
沼泽中栖息繁殖。同时发现,春秋两季过路的有白头鹤、白鹤。世界15种鹤中,在此可见到
6种。另有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赠给我国的西非冠鹤、东非冠鹤、兰鹤、肉垂鹤、澳洲鹤、赤
颈鹤、加拿大鹤等7种13只鹤类,在扎龙地区也已安家落户。
(二)机构沿革
1976年黑龙江省营林局根据全省珍贵动物资源的调查结果,积极倡导并组建扎龙自然保
护区,当时委托齐齐哈尔市林业局筹建。市林业局抽调王希民带领3名工人,在齐市东南郊鹤
类集中的唐土岗租用3间民房,边筹建边开展丹顶鹤的训养繁殖和保护工作。
1979年7月21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扎龙自然保护区,地址由唐土岗迁到榆
树岗,确定保护区为县团级单位,经费、物资、设备由省营林局负责。齐齐哈尔市政府派高
凤书为保护区主任、张茹生为副主任,由市林业局领导。1982年市政府决定,改由市政府办
公厅直接领导。
1983年8月省政府决定,把扎龙保护区改由省政府办公厅领导,更名为:“黑龙江省人民
政府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县团级)。另增加事业编制10人,由省财政厅拨给事业费。
领导干部增加到4名。1984年初王贵为保护区支部书记兼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同年12月省政
府决定,又下放给齐齐哈尔市政府领导,定名:“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
护区的业务由省林业厅指导。1985年市政府决定撤销原领导成员,派李玉钦、吴长申为保护
区管理局副局长,下设办公室、科研科(鹤类研究所)、管护科、接待科、治安派出所共5个
科室,23人。夏季繁忙期间雇用临时工协助工作。
(三)保护管理与成就
1.资源调查。先后组织三次资源调查,第一次是1976年珍稀动物资源调查,由哈尔滨动
物园李忠州和哈尔滨师范学院马国恩各带一个调查队进行的;第二次是1981年5月,由省野生
动物研究所与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合作,对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丹顶鹤及其它珍贵水禽,地行
航空调查;第三次是1984年5月,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又独自进行一次航空调查。通过调查,比
较系统地掌握了水禽和鹤类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环境,为科研生产奠定了基础。
2.资源管护。为保护好水禽和自然资源,1979年由保护区牵头成立水禽联合保护委员会
,由齐齐哈尔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县林业局和扎龙鱼场、宛屯种畜场、林甸县
育苇场及沿乌裕尔河各公社领导组成。每年召开会议,研究保护措施,布置保护工作,经常
深入珍禽集中产区督促检查,通过张贴标语、大小会议和放映幻灯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保护珍
禽重要意义、方针政策和办法,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
3.饲养繁殖鹤类。保护区已散放饲养丹顶鹤20只、白枕鹤7只、蓑羽鹤4只、灰鹤1只,
加上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赠送的7种13只鹤,共计45只。到1986年,丹顶鹤已繁殖到120只,
支援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动物园74只;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国2只,传送国际友谊。
4.白枕鹤在中国扎龙地区繁殖,在日本越冬,得到证实。1981年3月3日,中国与日本签
定《中日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为信守协定,扎龙保护区每年都注意观
察日本鹤类越冬地环志的鹤类。1984年日本出水市鹤类越冬地环志的白枕鹤,在扎龙保护区
的白枕鹤繁殖种群中发现;1985、1986两年又发现。通过这三年观察已确信无疑。
5.学习国外养鹤经验。为提高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区管理局在1984、1985两年
间曾派副局长吴长申、助理工程师许杰、技术员徐铁林三次(每次一个人)到美国、日本学
习鹤类饲养技术和管理办法,推动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6.科技成果。扎龙自然保护区建区以来,保护区的科技人员撰写论文15篇,通过各种报
刊发表科普资料和通讯报道300余篇。丹顶鹤的散放驯养与繁殖获得成功,使野生变家养,迁
徙鸟变留鸟,并能按照驯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口令,使之表演飞翔、鸣叫、舞蹈等动作,这
项成果于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受到表彰奖励。
7.扎龙保护区的建立,为鸟类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1976年6月,著名鸟
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郑作新教授带领两名助手来此考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科技人员经过几年的观察研究,完成《乌裕尔河流域鹤类研究》的课题,1981年11月1日在北
京通过部级鉴定。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费殿全教授,通过几年考察研究,写出《鹤类在扎龙保
护区鸟类群落中的数量、地位的研究报告》。东北林业大学和江苏、江西、贵州等省的科技
工作者和学生,每年都来此进行鸟类观察和学习活动。
8.基础建设初具规模。根据建区目的,把整个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旅游区。
并把乌裕尔河流域315万亩的芦苇沼泽和水禽资源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利用,形成中国鹤类保
护繁殖中心和黑龙江省鸟类宣传教育中心。
在建筑方面,保护区本着宜土不宜洋,宜小不宜大和建筑风格乡土化、自然景观原始化
、内部设施现代化的原则,到1986年国家共投资400万元,房屋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筑
直通齐齐哈尔市的柏油公路26.7公里。主要建筑有,办公室620平方米;供国内外考察、旅
游客人住宿的招待所240平方米;供展览与观鸟用的展览大厅1117平方米,黑龙江省顾问委员
会主任陈雷为此厅题词曰:“望鹤楼”;供学术交流和爱鸟宣传教育用的爱鸟厅800平方米,
能容纳200人以上。这些建筑都为科学研究、观光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要事记
扎龙自然保护区虽然建区年限较短,但驰名中外。8年来,在本区考察研究、观光游览的
外国专家和鸟类爱好者有6000多人次;国内每年来此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旅游群众也不下
6万人次。
1.国家领导人视察扎龙自然保护区。1982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3年
7月12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1983年8月6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
平,均到此视察。
2.外国专家考察扎龙自然保护区。1982年7月,日本国环境厅代表中川志郎、近宏归先
生,专程来此对鸟类及沼泽湿地考察。1983年以来,国际鹤类基金会派出14批100多人与黑龙
江省合作,对扎龙自然保护区进行三年考察,其中由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博士
亲自带队就有6次。
3.“鹤乡”之称源于扎龙自然保护区。中国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
6月24日在齐齐哈尔市召开,会议代表一致通过决议,授予齐齐哈尔市为“鹤乡之城”的光荣
称号。
二、洪河自然保护区
洪河自然保护区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以保护珍贵水禽和沼泽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
区,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
洪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同江县辖内,总土地面积24.5万亩,北部和西部靠浓江,东部为瓦
其卡河,南为别拉洪河和三环泡,沃绿兰河纵贯全保护区,最后注入浓江。平原内部几条河
流的水分线、河间阶地发育不明显,河漫滩十分广阔,泡沼星罗棋布。
洪河自然保护区具有三江温凉湿润带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年平均气温1.9℃,最高气
温37℃,最低气温—41℃,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2165℃~2624℃。年降水量53
6毫米,无霜期114~150天,平均131天。
保护区所处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长江中下游、珠江下游并称为中国三大湿地,植物
区系组成有南北种类混合的特点,既属长白植物区系又有欧亚针叶林区的组成种侵入,主要
树种有柞树、椴树、黄榆、水曲柳等,灌木有胡枝子、榛子,草本植物有芍药、铃兰、蕨菜
、小叶樟、苔草等30余种。
洪河自然保护区是沼泽、草甸集中分布区,类型多样齐全,对开展沼泽生态系统的科学
研究有重要价值。
第一,沼泽。根据地段集中状况分为轻沼泽和重沼泽:1.轻沼泽:积水深度0~24厘米
,草根层10~20厘米,常见的有小叶樟+毛果苔草沼泽。2.重沼泽:积水深度20~50厘米,
草根层厚度大于20厘米,最深达80厘米。常见有毛果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漂垡苔草沼泽、
甜茅草沼泽和毛果苔草+芦苇+小叶樟沼泽。
第二,草甸。分为真草甸和沼泽草甸:1.真草甸:常见的群落类型是丛桦——小叶樟草
甸,分布在岗地边缘和平原较高的地段。2.沼泽草甸:有小叶樟、苔草等混杂构成的群落和
其它草甸沼生植物群落,分布在沼泽地边缘宽谷低洼处或河流的坡麓地段。
第三,夏绿阔叶林。保护区内岛状林是经砍伐和火烧后的次生林,一般是疏林,灌木层
稀疏,草本层生长良好。
洪河自然保护区内有鸟类80余种,分属于13目31科,有留鸟24科,占总数的30%,夏候鸟
52种,占65%,冬候鸟仅占5%。珍贵鸟类有天鹅、丹顶鹤、灰鹤、细嘴松鸡等。兽类有4目10
科23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7种:驼鹿、马鹿、熊、猞猁、雪兔、鼬、水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