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种
据有关人员回忆,省内的糖槭、龙须柳、钻天杨、柽柳等树种,是本世纪30年代引进的
,但无文字记载。1940年前后引进的日本落叶松、紫穗槐,在省内东部少数县已安家落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1年起,先后引种的有木本粮油树种家胡桃、板粟、文冠果;
经济树种华北桑、枸杞;用材林树种朝鲜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小黑杨、班克松、美国白松
;耐旱沙地树种沙枣、沙棘、酸枣、沙拐枣、踏琅、花棒、梭梭、柠条;水土保持树种紫穗
槐等。
(一)引种成功树种
1.朝鲜落叶松
1954年,国家林业部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口种子,在省东部、南部市县育苗、
造林。均郁闭成林,有不少地方已开始间伐利用。
2.小黑杨
1962年,由北京中国林科院引进,全省已普遍用于造林。
3.紫穗槐
20世纪40年代已引种,海林、宁安、密山等县引种的早已开花、结实、采种。建国后,
1951年至1961年间又先后4次引种。经省林业科研部门的调查:延边及沈阳以北的种子,在松
花江以南育苗基本成功;辽宁省南部各县的种子,在黑龙江省栽培,有些地区失败,有些地
区成功。
4.柽柳、沙枣、枸杞
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从华北、西北地区引进,在齐齐哈尔市周围可以生存并发育正常
,但未获发展。原因是乔木树种樟子松在沙地不仅成活好,且生长快,成材早,经济效益高
,群众特别喜欢。
(二)引种不成功的树种
1.家胡桃、板粟、华北桑
系20世纪60年代从山西、河北、辽宁等省引进,美国白松1981年从北美引进,这几个树
种,在黑龙江省不能越冬。
2.华北落叶松
省内落叶松种子奇缺的1960年至1964年间,从山西省五台县、河北省赛罕坝林场等地购
进,种子数量达几吨,育苗造林面积遍及全省绝大部分市县,因造林后期生长表现不良,全
省已明令禁用。
(三)继续试验观察树种
班克松:1981年国家林业部从北美引进,调给黑龙江省5公斤种子。1982年在省森林植物
园和牡丹江市、绥棱县苗圃及桦南县孟家岗、勃利县通天一、林口县青山、五常县宝龙店林
场等7个点,进行育苗造林试验。到1985年,仅宝龙店、通天一林场保存面积分别为5亩、20
亩,其余试验点无结果,仍继续观察。
二、树木种子园
树木种子园,是用无性嫁接技术繁育树木良种的主要场所。黑龙江省建园工作始于60年
代初,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正常发展。
(一)选优树
全省市(地)、县和森工系统早期选的优树,因不够标准或遭“文化大革命”破坏,基
本废掉。1978年起,省营林局组织4次选优工作组,从宁安县、伊春市、漠河县、黑河地区及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天然林内,选出一批优树。1984年3月,对小北湖林场初选的长白
落叶松优树进行复选。到1985年末,全省市(地)、县系统经复选选出的优树共2452株,详
如表6—12。
省森工总局系统,1973年前选的优树,仅丰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松基本保存下来,其余尽
遭破坏。1980年起,省森工总局规定技术要求和限定地点直接抓选优工作:长白落叶松优树
须选自绥阳林业局白刀山林场、大海林林业局老虎沟林场、穆棱林业局泉眼河林场的天然种
子林;红松优树须选自伊春市五营区、朗乡林业局东折棱河林场、友好林业局胜利林场、合
江林管局联营和永青林场、牡丹江林管局东方红林业局、穆棱林业局牛心山经营所及柴河林
业局的天然种子林;樟子松优树须选自大兴安岭的天然种子林;阔叶树优树须选自各林业局
的天然种子林。各选优单位先后从上述林分中选出优树共11种、6527株,详如表6—13。
选出的优树,建立详细的优树档案,由所在县(市)、森工、林业局、林场、经营所负
责保管。
(二)建园
林口县青山林场,于1964年建15亩兴安落叶松种子园。省森工系统,1965年在牡丹江林
管局石河林场,建75亩长白落叶松种子园;之后又建一批种子园。不久,“文化大革命”运
动开始,已建的种子园因无人管理或无性系被搞乱而废掉。
1972、1973年,国家林业部和省林业总局、省营林局先后召开林木良种会议后,全省各
地纷纷建园。森工系统要求“场场所所建立种子园”,规定每处场、所建百亩,每个森工林
业局建千亩。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建园投资虽多,成园很少。1977年起,全省建园工作才分
别在市(地)、县和森工系统发展起来。
1.市(地)县系统种子园
1977年,省营林局提出加强种子园经营管理意见。1978年,在龙江县错海林场召开市县
种苗座谈会,研究建园方向、布局及规划问题,明确“面积相对集中,抓好重点,集约经营
”的建园指导思想。此后,建种子园工作获稳步发展。在此期间国家林业部同省协议,联合
建设青山、错海、东方红、通天一、梨树林场及渤海、太东、缸窑种子园共8处良种基地。到
1985年末,全省市县已建成初级无性系种子园23处,共6个树种、7类,总面积11061亩。详见
表6—14。
此外,到1985年末,还建成落叶松、樟子松采穗圃250亩,保存优良种树遗传基因的优树
收集区940亩,种子后代测定工作,已在全省23处初级种子园内展开。
早期建立的种子园已开始结实,并初步显示优良特性。青山种子园1977~1980年共采收
种子48公斤,其中:日本落叶松种子28公斤,兴安落叶松种子17.4公斤,樟子松种子2.6公
斤。园内1965年定植的落叶松,1969年有15%植株结实,1973年结实率达40~60%,比人工种
子林提前8~15年结实;后代的苗木生长得高大,兴安10号和兴安6号平均高分别为81.5和8
1.4厘米,而对照区的长白、兴安落叶松苗高只有60.9和58厘米;1982年,长白落叶松种子
园结实株数,占总株数95.2%。
2.森工系统种子园
省林业总局总结过去遍地开花建园的教训,1978年重新制定建园规划。从1979年9月开始
,国家林业部先后批准林口、桦南、铁力、绥棱、苇河林业局的建园计划任务书,每处面积
2000~4000亩,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到1985年,省森工总局系统16个林业局、场、所建园
保存面积11754亩。
国家林业部直属森工企业大兴安岭林管局,在1974~1982年间建种子园3处、9482亩。
省森工总局系统及大兴安岭林管局建园情况如表6—15。
森工系统建的初级种子园1981年开始结实,结实量逐年增加。到1985年,有9处种子园的
9种树结实,结实量最多的兴安落叶松,亩产球果100公斤,出纯籽10.3公斤。森工系统种子
园结实情况如表6—16。
三、杨树良种选育
杨树,是黑龙江省西部、东部三江平原和中部丘陵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但20世纪
50年代和60年代栽植的,大部分是小青杨、小叶杨、加拿大杨和中东杨。在多数地区生长缓
慢,病虫危害严重,有些长成“疙瘩杨”、“小老树”。据此,从1958年起,开展群众性的
杨树良种选育工作。
1958~1970年,仅省林科所和嫩江地区林科所,搞杂交育种180组合,引进新品种100多
个,选择优树80余株,在省内搞区域栽培试验。东北林学院结合教学也搞些育种、引种试验
研究工作。
1971~1973年,在原科研部门试验研究基础上,扩展到国营苗圃、林场和部分人民公社
、生产队等单位。到1973年11月全省杨树良种选育工作会议后,几乎所有平原市县和山区、
半山区市县的平原社队,都进行引种试验。全省引种430多个品种与品系,杂交组合400多个
,选优树100多株,建立区域性品种评比林60多处,栽培试验品种30多个、面积600余亩。
1975年6~8月,全省进行第一次杨树良种大普查,确定小黑、小青黑、白城杨2号、北京
杨605、俄罗斯、斯大林工作者、加青杨等7种为优良品种,并制定了杨树良种栽培区域区划
,如表6—17。
到1976年,富裕、泰来、绥化、肇东、双城、齐齐哈尔等十几个市县,基本实现杨树育
苗良种化。以杨树造林为主的平原市县国营苗圃林场,都已实现杨树育苗良种化。齐齐哈尔
市和20个人民公社、10多处国营林场实现杨树造林良种化。1978年,全省已有20多个市、县
实现杨树育苗良种化,有10多个市县实现杨树造林良种化。
1980年,全省基本实现杨树育苗良种化。1981年8、9月间,全省进行第二次杨树良种大
普查,普查总结会议提出:淘汰加青杨,增加少先队杨,仍为7个推广品种。同年实现杨树造
林良种化,并有计划地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