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黑龙江地区的龙江、海伦、铁力、绥棱、德都、北安、阿城、尚志、密山、鸡
西、勃利、林口、五常、宁安、依兰、木兰、虎林、东宁、宝清和穆棱20个县,选择天然次
生林和荒山秃岭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开展封山育林的县数,占当时有林县(47个)的42.5%
。封山育林面积554940亩,相当于黑龙江地区森林工业局当年采伐面积的1.4倍。封山育林
最多的是宝清、尚志和密山3县,分别封育281250亩、85800亩和37500亩。1949年冬至1950年
秋,黑龙江地区将来自河北、辽宁等地15291户、60373名移民,安置在嫩江、讷河、克山、
克东等地的封山区垦荒种地,扩大黑龙江林区开荒面积,增加了封山育林的难度。
1951年,龙江、密山、鸡宁(后撤消)、勃利、林口、尚志、五常、宁安、依兰、铁力
、绥棱、德都、木兰、穆棱和宝清15个县扩大新封区536135亩,甘南、宾县、集贤、克东、
桦川、延寿、汤原、庆安、嫩江、方正和通河11个县新开封育区263125亩。是年,黑龙江地
区新封和扩封的26个县共封山育林799260亩,比1950年增加52.5%。相当森林工业同年采伐
面积的1倍多,皆伐面积的40多倍。开展封山育林的县数已达31个,占当时有林县的66%。
1952年,黑龙江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山育林措施。泰来、肇源、绥化、拜泉、巴彦、讷
河、鹤岗和牡丹江8个市、县新开展封山育林经营,封山育林县增加到39个,占有林县的83%
。封育总面积增至3471735亩,比1951年增加4.7倍多,相当于同期黑龙江地区的森林工业采
伐面积的2.5倍,是皆伐面积100多倍。黑龙江省超额38%完成东北人民政府封山育林计划,
超额18.9%完成省政府封山育林计划。是年,黑龙江地区的森林火灾由1951年的499起下降到
156起,出现22个无森林火灾县,占有林市县的46.8%。国家林业部领导在检查黑龙江地区封
山育林工作时,对龙江、讷河和嫩江等县封山育林、封草固沙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翌年,
黑龙江省的通北、嫩江、龙江、讷河和松江省的尚志、木兰、阿城、方正等县,被评为全国
封山育林模范县,受到中央人民政府表彰。
自1953年起,黑龙江地区封山育林经营由硬性计划任务改为调节性计划任务,一些市、
县放松封山育林的领导。只有双城、富锦两县新开展封山育林经营,已开展封育的39个市县
只有甘南、鹤岗、阿城、五常、宾县、鸡西、汤原、林口、尚志、宁安、讷河、庆安、穆棱
、北安、德都、嫩江、东宁和宝清18个市县扩大新封区。黑龙江地区共封山育林1784265亩,
比1952年减少近一半。为了促进封育结合,黑龙江省在通北县模范村和龙江县德胜村,松江
省在阿城平山村和尚志县开道村进行卫生伐、生长伐和透光伐等抚育采伐和试点。
1954年,巴彦、桦川、勃利、汤原、林口、五常、尚志、宁安、讷河、木兰、穆棱、东
宁、孙吴和逊克等县扩大新封区。至此,全省有林县全部开展封山育林经营,并由天然次生
林区、荒山荒地、自然村屯周边向天然次生林区纵深推进。是年,全省共实施封山育林7612
65亩,相当于同期全省森工企业采伐面积的32.4%;相当于皆伐面积的68倍多。铁力、庆安
、绥棱、北安、阿城、通河、林口、穆棱、集贤、勃利、宾县、鹤岗等重点封山育林市、县
,开展封山区的天然次生林抚育,共抚育20.6万亩。
1950~1956年,黑龙江省共实施封山育林7977660亩,相当于全省同期森工企业采伐面积
的79%,皆伐面积的7倍。五常、宁安、德都、依兰、穆棱、宝清、讷河、勃利、北安总封育
面积均超过30万亩以上,其中五常县共封育825675亩,居全省之首,其次是宁安县,共封育
689145亩。
到1957年,经过8年的封育经营,全省大部分荒山秃岭普遍萌生和郁闭出天然次生中幼龄
林。封山育林促进了护林防火工作,全省森林火灾由1950年至1952年的年均230起,下降到1
954年至1957年的年均134起,下降71.6%。牡丹江地区密山、鸡西、林口、尚志、宾县、阿
城等21个市县,8年共封育5011205亩,封育区内的疏林地和荒山秃岭,萌生出林龄整齐的中
幼龄林郁闭成林,占封育区面积的85%。林相演替为柞木林和杨桦林为主,伴生部分针阔混交
林与硬阔混交林,还有少部分落叶松、鱼鳞松、红松纯林。这些天然次生中幼龄林生长稠密
,平均每亩7500株,平均树高3米左右,平均胸径10厘米左右。
旧采伐迹地内通北县第三区模范村缸窑山,解放前已沦为残破稀疏的杨桦幼林和灌木丛
,大部分植被裸露。1950年实施封山育林,迄1955年已封育成天然次生阔叶中幼龄林,郁闭
度达0.8,杨桦树种占优势,每公顷的活立木蓄积达300立方米,树高平均16米,胸径18厘米
以上的活立木占24.6%。
大兴安岭南麓丘陵山地的龙江县李三店区,30年代是一片9万亩中壮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
林,落叶松蓄积占70%。东北沦陷后掠夺式采伐猖獗,森林火灾频繁。解放初期,这片天然林
已沦为荒山秃岭,毗邻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山地中有大冲涮沟百余条,风灾和旱灾接连发生
,粮食亩产由75公斤降到35公斤左右。1950年开始封山育林,迄1956年共封育8.1万亩(余
下9000亩辟为牧区和樵区),封山区内萌生出天然次生幼中龄林,平均树高3.15米,平均胸
径12厘米左右。封山育林后不仅杜绝了森林火灾,而且使百余条冲涮沟全部恢复林草植被,
农田粮食亩产增长到110公斤。1955年封山区农民从事育林和林副业生产收入达12050元。
镜泊湖周围,古代为原始林,林木森森,湖水清清。东北沦陷时期,经过日本侵略者进
行“扫荡式”的皆伐掠夺,这里已沦为幼树稀疏的采伐迹地,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初期,每
年雨水冲涮湖岸达16.5厘米,使大部分湖岸岩石裸露,湖水混浊。1950年封山护湖,到195
6年湖区幼树已郁闭成林,植被增厚到4~5厘米,湖水开始变清,湖岸冲测明显减弱,湖区林
木蓄水功能增强。少数市、县封山育林措施不力,管理松弛,北安、尚志和林口等17个县一
些封山区的幼树和新植人工林,在1954和1955两年间被人畜破坏掉75万亩,相当于泰来、龙
江、肇源等西部6个县1950~1955年造林面积的总和。
1958年,黑龙江省封山育林无经营计划,无统一领导,无宣传教育,已往的封育区失于
管理,许多封育区前功尽弃。
1958~1962年5年间全省共实施封山育林经营1561284亩,仅相当于1950年至1952年全省
封育面积的30.6%;相当于1953年至1957年封育面积的43.5%;相当于同期全省森林工业企
业采伐面积的20%。1960年,尚志、海林、铁力、庆安、通河、木兰、汤原、伊春和牡丹江等
20多个市、县在封山育林区内毁林开荒20.6万亩;毁掉幼树8436万余株;盗伐林木56000余
棵,小杆12万多根。尚志县1960年至1962年在封育区内毁林开荒33000多亩,毁掉落叶松和樟
子松幼林1899亩。海林县柴河镇的封山区被毁林开荒后,使水土流失严重。1962年夏,封山
区毗邻的农田有600余亩被雨水冲击的沙石淤没。
从1963年起,黑龙江省林业开始恢复和强化封山育林工作。1963年至1965年,全省共封
山育林5790519亩,比1958年至1962年封育面积增加近4倍,相当于同期全省森工林业局采伐
面积的1.8倍。其间,森林工业将不便经营的天然次生林,划给市县林业封育经营,市县林
业又将大量宜林地和零星天然次生林划给1434个社队林场封育管理。1965年全省退耕20余万
亩,还林86765亩,占应退耕786270亩的11%,各市、县将退耕地及时地进行封山育林经营。
大兴安岭林区自1965年开发建设之始,将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封山育林,以天然更新方
式培育天然次生中幼林。
全省封山区内的乱砍滥伐案件,1962年为1800起,1963年为590起,1964年为457起,19
65年为196起。森林火灾发生率,1958~1962年年均286起,1963~1965年为181起,下降36.
7%。
1966年春、夏,全省国营林场、森工林业局、社队林场和国营农场共实施封山育林1853
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文化大革命”后,封山育林经营遭到批判,主管封育经营机构撤
销,各项规章制度废止,封育区严重失于管理。
1971年,为刹住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之风,全省恢复封山育林经营。全省共封山育林70
70111亩,其中林口、鸡东、勃利、富锦、集贤、汤原、铁力、嘉荫、逊克、嫩江、北安、通
河、延寿、宾县、五常、尚志、阿城、方正、木兰、巴彦、克山、克东、拜泉、鸡西和鹤岗
25个市、县封育5902359亩;森工系统的带岭、东方红、南岔、田升和方正5个林业局封育11
67752亩。1972年,桦川、桦南、七台河、依兰、伊春、龙江等市县和森工系统的大海林、八
面通、林口、美溪、翠峦、新青、苇河和清河等林业局也开展了封山育林,全省共封育1156
.76万亩,其中地方林业封育644.8万亩;森工林业局封育5119600亩。1973年,森工林业局
封育2250000亩。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由于封山育林经营不利,管理严重失控,封山
区被毁林开荒120余万亩,损失林木300余万立方米;被盗伐的林木达760余万立方米;发生森
林火灾3528起,年均321起。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达11600余万亩,年均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
100多毫米;毗邻的农牧区的自然灾害比50年代增加1倍多,灾害面积增加了68%。
1979年,全省将暂不能实施抚育、改造的林分全部列为封山育林经营计划,重点封育经
营“三北”防护林地区。同年,全省共实施封山育林7424696亩,其中市县林业封育111.5万
亩;森工企业封育1194596亩;大兴安岭林管局封育5115100亩。1980年,全省“三北”防护
林扩大到27个市、县。全省共实施封山育林2579650亩,其中地方林业封育1042000亩;省林
业总局系统封育631470亩;大兴安岭林管局封育906180亩。地处“三北”防护林地区的绥化
县对人工林坚持了长期封山育林经营,发挥了农田防护林的良好庇护作用,全县1979年粮豆
总产比1976年增长了6900万公斤,每亩单产比1976年增长38公斤。坚持封山育林经营好的单
位,“封一片,成活一片,收益一片”。“三北”防护林地区封育前的天然幼林郁闭度在0.
1~0.2之间,封山育林两年后,郁闭度达0.4~0.5之间,每亩柞树达200~300株。
全省林业经过几年探索,实行与毗邻社队建立封山育林联营责任区的管理改革,有效地
加大了封山育林的经营力度和质量。1983年,全省共实施封山育林8363755亩。1985年,全省
封山育林经营面积突破1000万亩大关,实达11683950亩,见表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