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工更新

人工更新是采用天然种子直播、穴种、移植天然树苗和栽植人工培育的树苗培育新林的 更新措施。1942年至1949年,穆棱、林口和汤原等县,于采伐迹地人工更新千余亩日本落叶 松和红松,1949年保存面积420亩,其中林口县青山经营林场保存405亩(1971年辟为人工母 树林,蓄积4413立方米)。
    1950年冬,黑龙江地区的森工系统和市、县林业分别建立森林抚育站,在苏联专家指导 下,进行种子脱粒、催芽、种子直播、天然野生苗移植等项人工更新实验与研究。林业部门 将人工更新作为恢复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手段,动员和依靠群众,在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上 开展人工更新,人工更新成为基本的森林经营活动。汤原县带岭、绥棱县六棵松、海伦县老 公司和通北县么站森林抚育站实施直播和野生苗移植人工更新百余亩。1951年,黑龙江地区 森林抚育站,共实施人工更新0.46万亩。带岭森工分局实施人工更新1200亩。
    1952年,阿城、宾县、集贤、密山、桦川、延寿、林口、尚志、五常、宁安、依兰、铁 力、庆安、嫩江、方正、木兰、通河、东宁、穆棱、汤原县及带岭、山河屯和东京城等森工 分局实施人工更新11.71万亩,其中市县林业11.4万亩,占97%;森林工业0.31万亩,占3 %。直播更新占75.7%,野生苗移植更新占24.3%。更新有效面积为5.78万亩,有效率为49 .3%。红松更新树种占85%;樟子松更新树种占5%;云冷杉更新树种占10%。但是,直播更新 鼠害破坏严重,保存率不足15%;野生苗移植更新受温、湿度和庇荫条件制约,成活率也低。 当时,黑龙江地区大批建立林间苗圃(1954年后陆续迁出)发展人工育苗和人工苗栽植更新 。1953年8月,松江省林业厅于尚志县亮河森林经营所召开人工更新技术现场会,推广亮河经 验。黑龙江省林业厅推广绥棱县六棵松森林经营所“适地适树,良种壮苗,随掘随栽,深埋 踩实”的更新技术。1954年,黑龙江省人工更新保存率比1953年提高12.4%。
    1954年,黑龙江省市县林业的人工更新由实验转入规模经营,实施人工更新的市县达22 个,占重点林区市县的91%。森工系统只有带岭、铁力、朗乡、南岔、东京城、海林、通北、 山河屯和林口等局进行人工更新试验,占森工林业局的37.5%。当年,黑龙江地区共实施人 工更新26.63万亩,相当于前5年人工更新总和的87%。其中市县林业23万亩,占88%,森工林 业局3.63万亩,占12%。当时,市县林业负责旧采伐迹地人工更新,森林工业负责新采伐迹 地人工更新。人工更新作业前进行充分的作业准备(种苗贮运,技术训练和整地等),作业 中依据专业部门的调查设计和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小兴安岭(东南坡)、张广才岭和完达 山林区,按红松40%、落叶松25%、云冷杉10%、阔叶树25%的比例更新树种;大兴安岭和小兴 安岭西北坡按落叶松40%、樟子松30%、阔叶树30%更新树种。人工更新由过去营造单一树种纯 林,向营造混交林发展。全省人工苗更新已占人工更新的85%左右。各林区在准备作业中普遍 注重技术管理,在栽植技术上广泛应用“选良种,择壮苗,深挖坑,宽拓穴,提把苗,多培 土,踩实成”的口诀,提高了人工更新成活率。森林经营所依据《东北区森林更新试行作业 规程》,检查验收人工更新生产单位的计划完成、执行规程、作业地选择、树种搭配、整地 、密度、行间株距等情况。人工更新生产单位凭森林经营所填发的合格证发放工资;作业质 量不合格的进行重造、重种或补植。
    1958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的人工更新由实验转入大规模经营,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 ”的方针,淘汰了野生苗移植更新。市县林业基本淘汰直播更新,森工系统只有新青、乌敏 河和朗乡等森工林业局实施少量直播更新。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总结推广带岭“ 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密植,严格操作技术,及时抚育,清理林场,改革工具”培育速 生丰产林的经验,人工更新的重点转到培育速生丰产林。更新树种的结构发生变化,红松比 例下降,速生的落叶松、珍贵阔叶树和杨树比例上升。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实施“顺序皆伐” 的采伐方式,皆伐面积逐年增大。1958年为42.2%,1959年为53.4%,1960年上升到79.2% ,使人工更新的负担加重。
    1959年春,省林业厅于带岭林业实验局召开全省人工更新群众运动誓师大会,掀起森林 更新“大跃进”。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下达硬性高指标,盲目加大人工更新力度。全 省的人工更新面积由1958年的82万亩,上升到1959年的178万亩,但保存率只有13.2%。195 8年,山河屯、红星、新青、方正、绥棱和田升林业局人工更新全部失败,翠峦、亚布力和苇 河林业局是年人工更新保存率只有1%。出现“春天青,夏天黄,秋天见阎王”(树苗枯死) 的情况。
    1963年,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建立自成体系的营林机构,按每个营林员经营30~45亩更新 面积配备专业更新队伍。黑龙江省林业厅和东北林业总局分别制订《黑龙江省造林技术实施 细则》和《东北内蒙古林业企业更新造林技术管理试行办法》,规定调查设计、整地刨穴、 准备作业、栽植方法、幼林抚育等环节的管理制度,逐级检查验收制度,总结、交流、制定 、修改技术规程制度,人工更新台帐和档案管理制度,评比和奖惩制度,“七定五包一奖” (定面积、人员、树种、株数、工具、时间、工资;包清理林场、整地、栽苗、抚育、成林 ;质量达标奖)责任制度。全省人工更新经营坚持“更新造林质量第一”和“五不造”(不 经调查设计不造,不提前整地不造,不清理林场不造,苗木不合格不造,技术不熟练不造) 原则,省、地、县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要检查3次林业的更新和抚育工作。中共黑龙江省委第 二书记、省长、东北林业总局党委书记李范五、东北林业总局局长张世军、副局长王若平、 石惠轩和庆格勒图,分别带领工作组深入森工林区全面检查森林更新工作,重点检查人工更 新质量。各级林业领导干部亲手营造“示范林”。1964年,黑龙江省森工林业局全部配备专 营森林更新的党委书记和专职副局长。1965年全省共实施人工更新114万亩 (见附图) (有效面积51万亩),森工系统占82.5%,市县林业占17.5%。各地按着“适地适树”的原 则,实行科学经营,栽针保阔,扩大更新复层林和混交林的比例,培育理想林分;应用“防 冻更新法”,提高人工更新保存率。全省普遍淘汰了直播更新和野生苗移植更新。
    1965年,大兴安岭林区正式开发后就开始实施人工更新经营,翌年共实施人工更新0.4 万亩,保存面积0.15万亩,有效率为26.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工更新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被否定,全省人工 更新面积由1965年的114万亩,下降到1966年的106万亩,1968年又下降到94万亩。更新有效 率由1965年的45%,下降到1966年的37.7%,1967年的29.8%。1968年市、县林业的更新面积 和有效面积,分别比1967年减少87%和89%。
    1973年,全省林业开始整顿人工更新经营的生产秩序和技术管理秩序,逐步恢复“文化 大革命”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省人工更新面积由1972年的105万亩,上升到1973年的1 20万亩,1974年上升到129万亩,1975年上升到153万亩,年均人工更新有效面积达45万亩左 右。此间全省林业重点实施“栽针保阔”的人工更新,逐年扩大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 以硬阔为主的阔叶混交林的比重,开展合理密植、速生丰产、引进良种、混交更新和革新工 具等项科研活动。1978年,在全省100余项林业重大研究成果中,人工更新研究成果占35%。 地方林业对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300多个品系进行区域栽培实验,选出小黑杨等7个抗旱性 强生长快的品种在全省推广。1979年,全省人工更新129万亩,更新有效面积达70万亩。198 0年全省完成人工更新127万亩,其中森工林业116万亩(含大兴安岭),市县林业12.78万亩 。森工和市、县林业分别制定了技术规程和质量检查措施,要求人工更新生产达到“五有” (有作业设计,有岗位责任制,有现场技术指导,有更新造林台帐,有检查验收制度)。全 省各林区自上而下地开展人工更新作业质量的自检、互检和联检的检查评比活动。市、县林 业1982年检查了阿城、庆安、五常、桦川、密山、宝清、嘉荫、孙吴、北安、双鸭山、牡丹 江、七台河、鹤岗、鸡西等19个市县21个林场的人工更新质量,平均分数达90分以上(百分 制),其中阿城县山河林场、庆安县大青山林场、五常县冲河林场、桦川县老平岗林场、双 鸭山市定国山林场和七台河市龙山林场达95分以上,阿城县山河林场人工更新质量最优,达 99.5分。全省人工更新有效率由1978年的37.5%,提高到1979年的54.2%,1980年的60.5 %,1981年的71.8%。
    1981年,黑龙江省林业总局颁布《黑龙江省林业企业人工更新造林定包奖责任制实施办 法》,调动企业职工实施人工更新的积极性,在人工更新工作中,普遍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 经营生产责任制。管理部门与生产单位,生产单位与工段、班组、个人层层签订以质量为中 心,以产量为内容,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人工更新责任状,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管理 人工更新工作。各林区还普遍进行了委托生产、联合经营和利用外资等人工更新的经营改革 ,创造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实施人工更新的局面。1985年,全省人工更新已突破200万亩 ,年人工更新有效面积达170万亩,更新有效率达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