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庆安、绥棱和铁力等县森林抚育站和带岭、通河、亚布力、翠峦等林务分局根
据苏联驻中国林业专家的意见,在清理林场中将清理的采伐剩余物选择林间空地或低洼疏林
地,堆成高1米,长2米,宽2米的垛,选择春雪融化前无风天进行火烧处理,为天然树种落种
生芽创造条件,也为天然树苗生长提高地力与地温。这是黑龙江地区早期的人工促进天然更
新经营。同年,铁力县神树森林抚育站,于张家沟施业区实施火烧清理林场,到1953年有母
树的林地内,每亩生成1年和2年生幼树21株。1951年,翠峦林务分局于么河作业所施业区进
行火烧清理林场,到1953年每亩有红松树的林地内,生长出10余株的1~2年生红松幼树群。
1953年,由于火烧清理林场难度大,耗费工时高,多数经营单位放弃了清理伐区作业。
1954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林业局颁布《东北区森林更新试行作业规程》,正式把森林
更新经营中清理林场、整地(天然下种)和补植活动,规范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是年
,黑龙江省共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200亩,有效面积2300亩,其中森林工业的带岭、神树
、向阳山、浓河、风月桥等森林经营所共实施人工促进更新1100亩,更新有效面积900亩,有
效率为81%。通北、绥棱等森工分局实施促进更新2100亩,有效面积达1400亩,有效率为66.
7%。
1955年,全省共实施促进更新4200亩,比上年增长26.2%。其中森工系统实施2800亩,
占66.7%;市、县林业实施1400亩,占33.3%。更新有效面积达2400亩,有效率为57%。黑龙
江省促进更新经营已由清理林场为主转入以破土整地和补播、补植为主。整地方法是在择伐
和渐伐迹地母树周围,割去藤蔓和杂草,砍掉灌木丛,用镐刨出20公分深的块状或条带状土
地,为天然更新条件不足的林地创造落种生苗条件。对天然更新后郁闭度低或天然幼树分布
不匀,更新频度小于50~60%的林地实施人工补植和补播。
1956年,黑龙江省有林市、县开展农林结合大生产运动,对有望天然落种的林地,采用
役畜牵引农用犁破土整地。时逢天然母树种子结实丰年,全省市县林业有效促进更新面积达
20.75万亩。通河县浓河森林经营所,1956年春破土整地8665亩,翌年,有80%的林地生出树
苗,杨桦树和硬阔叶树占85%,红松、落叶松占15%,母树多的林地内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苗10
株左右。抚育采伐生产中人、畜践踏过的林道上和伐根周围也普遍生出树苗。
1958年,共实施有记载的促进更新2.07万亩,有效面积0.87万亩,有效率为42%。补植
促进更新选择郁闭度0.4~0.6的天然更新林地内进行,新生幼苗有较好的庇荫条件。使用
拖拉机牵引犁和畜力犁,在缓坡林地破土整地,机具促进更新作业达40%左右。破土整地重点
向促进更新效果好的针阔混交林发展,针叶纯林破土促进更新效果较差,重点植苗补植促进
更新。市、县林业基本以破土整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1958年促进更新有效率62%,196
0年达70%。森工系统基本以补植促进天然更新为主,1958年促进更新有效率为36%,1959年为
31%,1960年为28%。详见表7—18。
1965年,全省共实施促进更新26.41万亩,有效率为67%。全省人工促进更新的破土整地
使用油锯、拖拉机、机引犁、刨穴机、整地耙等机具,机械破土整地作业率已达5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面积,由1965年的26万余亩下
降到1967年15万余亩,1968年下降到9万余亩。促进更新有效率由1965年的67%下降到1969年
的25%。1969年森工林业局促进更新有效率只有15%。
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后,于1968年起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年实施促进更新5600
亩,有效面积3800亩,促进更新有效率为67%。1970年人工促进更新面积降至100亩。
1973年,全省共实施促进更新22.63万亩,比1970年增长了58%;促进更新有效面积达1
3.23万亩,比1970年提高49%。1976年,全省共实施促进更新30.34万亩,比1973年增长34
%;促进更新有效面积达18.99万亩,比1973年提高41%。全省破土整地促进更新普遍应用山
地犁、整地机、油锯和割灌机等,机具作业率提高到80%左右。黑河地区孙吴县林业局、嫩江
地区龙江县错海林场研制成功新型“带状整地犁”,双丰(田升)森林工业局制造的水湿地
整地犁。小兴安岭北坡黑河林区、张广才岭牡丹江林区和完达山合江林区的市、县经营林场
,在缓坡林地内沿等高线采用拖拉机牵引整地犁与耙实施带状整地。黑河林区推广应用机械
破土整地面积占全省的一半左右。森工系统在补植促进更新的同时,结合水湿地区改造,采
用机械破土整地。全省在促进更新经营中积极贯彻“整地与补植相结合”的原则,按着人工
更新的技术规定实施补植,提高了保存率。牡丹江林区在实施补植促进更新中,改变单纯补
植针叶树种的传统补植方式,不断加大水曲柳、胡桃楸和黄柀椤等珍贵树种补植的比例。
1978年后,黑龙江省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在《落叶松林人工整地促进天然更新经验》等一
批科研成果的推动下,开始向科学经营发展。各林区从更新对象和立地条件、补植种源、更
新树种、郁闭度和林分组成的实际出发,因林制宜地实施科学促进更新经营。大兴安岭林区
发挥天然更新条件好的优势,坚持“整地与补植相结合”,重点实施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
林促进更新。全省阔叶林区和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区,重点实施天然落种的破土整地和
补植针叶树种;针叶树林区和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区,重点补植针叶树和硬阔叶树。全
省的促进更新重点向混交林和复层林方向发展。
1982年,全省促进更新面积由1981年的50万余亩上升到57万余亩,1983年达到66万余亩
,1984年达70万亩,1985年达到81万余亩。促进更新有效面积由1981年的32万余亩上升到19
82年的37万亩,1983年达到50万亩,1984年达到53万亩,1985年达到60万亩。全省有效促进
更新面积占有效森林更新的比重,由1982年11.5%,提高到1985年的15%。
1982年,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研制成“机牵滚筒式整地器”,推广使用后收到很好效果
,破土整地效率提高了3倍,落种生苗率提高了1倍,至1983年,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林业科
学研究所“长白落叶松异地引种试验”成功后,应用于补植促进天然更新。
1949~1985年,黑龙江省森林更新主要在森林采伐迹地(旧、新)上进行更新造林。按
照不同年限、分别更新方式、森林采伐主管单位,列出核实森林采伐面积与更新面积比较,
见表17、18、19;森林更新面积欠帐见表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