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木兰、安达、海伦、肇源、望奎、兰西、嫩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市县和森
工系统的带岭、朗乡林业局,实施了人工中壮林抚育间伐经营。全省共抚育人工中壮林25万
亩,抚育出材8.45万立方米,其中市县林业抚育19.17万亩,抚育出材4.73立方米;森工
系统抚育5.9万亩,抚育出材3.72万立方米。
1960年,阿城、宾县、双城、巴彦、尚志、延寿、龙江、讷河、泰来、杜蒙自治县、富
裕、林甸、克山、克东、拜泉、绥化、庆安、肇州、肇东、青岗、东宁、穆棱、宁安、密山
、林口、富锦、依兰、桦川和北安等30个县实施人工中壮林抚育。全省抚育人工中壮林76.
1万亩,其中森工系统抚育27.85万亩,占44%,抚育出材17.5万立方米。全省人工中壮林抚
育,亩均出材率为0.28~0.35立方米。许多单位疏伐强度过大,出材率过高,降低了应有
的郁闭度,全省抚育质量合格率只达70%。嫩江县1959年抚育人工中壮林25800亩,出材1720
1立方米,每亩出材量高达0.67立方米。
到1963年,黑龙江省保存人工林265万余亩,总蓄积200万余立方米,其中人工中壮林13
0万亩左右。是年省林业厅颁布《黑龙江省森林抚育、林分改造试行技术规程》,规定对人工
中壮林首先要调查设计,然后按照主管业务部门批复的“生产任务书”,由近及远,先易后
难,集中连片,分批分期地在指定林班,按规定的抚育强度和出材量,运用“三砍三留”(
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砍小留大)和“四看”(看树冠,保证郁闭度合适;看树干,保证留
优去劣;看四边,保证株距合适;看树种,确定砍留)进行抚育,克服单纯取材,提高抚育
合格率。国家将人工中壮林抚育生产,纳入计划管理,投入一定的生产设备和资金。人工中
壮林抚育生产出规格材和松木杆、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63年到1965年,黑龙江省共实
施人工中壮林间伐抚育104.95万亩,出材36.3万立方米。其中市县林业抚育59.63万亩,
占57%;森工抚育45.32万亩,占4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省的人工林抚育生产无计划,作业无设计,间伐
强度过大,有单纯取材的倾向。
1974年,黑龙江省人工中壮林抚育管理秩序开始好转,各人工林经营单位从“调整林木
组成,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木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加速林木生长,缩短工艺成熟期
,增强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森林的防护作用”出发,实施人工中壮林间伐和低产
林改造。省营林局颁布《黑龙江省人工用材林抚育间伐技术规程》和《黑龙江省次生林采伐
、林分改造、人工用材林间伐作业设计规程》,对人工中壮林经营的技术措施,作业设计,
作业面积,劳力(工时),运力,机械,物资配备,生产费用,单位成本,收益分配等都有
明确规定。对郁闭度0.8以上的人工中壮林,实施疏伐和生长伐;对郁闭在0.9以上的人工
中壮林实施透光伐和除伐;对11~20年生针叶、硬阔叶和6~10年生软阔叶中龄林,每4~6年
实施一次强度为35~50%的除伐,伐后亩均保留100~150株健壮目的树;对21~40生针叶、硬
阔叶和11~20年生软阔叶壮龄林,每5~7年实施一次强度为20~30%的疏伐,伐后亩均保留7
0~100株健壮目的树;对疏伐后的中壮林每10~15年实施10~20%强度的生长伐,伐后亩均保
留40~60株健壮目的树。对约占人工中壮林总面积的20%的低产林,实施改造经营,通过“伐
劣留优,砍密留稀”的各种抚育间伐,清除了人工中壮林中病腐木、机械损伤木、霸王树、
双生木、并叉木、多梢木、弯曲木、秃顶木、偏冠木、无培育前途树木和滕蔓等,显著地改
善了人工中壮林的生长环境,提高了生长量。参见表7—22。
1976年,黑龙江省市、县林业抚育人工中壮林26.27万亩,出材5.53万立方米。省林业
研究所在生产单位的配合下,研究制订了《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密度管理表》,在全省人工中
壮林抚育中试用。带岭林业实验局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创造了“落叶松人工林
立木分级抚育间伐法”。这个方法确定的首抚年限、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和抚育间隔期比较
科学,可操作性强,在全省人工中壮林抚育作业中广为应用。是年,全省各人工林区一边组
织农民群众实施专群结合的抚育改造扩大抚育面积,一边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增强人工中
壮林抚育力度,到1980年抚育能力已达48.3万亩左右,机械化作业已达75%。勃利县通天—
林场,经过多年的投入,实现采、集、运工序全部机械化,既加快抚育进度,又降低生产成
本(比人、畜力的综合成本降低15~20%)。1978年,黑龙江省营林局于1月15~18日,在勃
利县召开“黑龙江省国营林场抚育机械化现场会议”,推动了人工林抚育的机械化程度。桦
南县孟家岗林场创造出“人工林定量抚育间伐技术”,国家林业总局在孟家岗林场举办有20
0多技术人员参加的“北方十四省、市、自治区抚育间伐训练班”。翌年,国家林业总局又在
广东雷州半岛举办“全国国营林场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训练班”,推广孟家岗林场的经验。
孟家岗林场的经验被国家林业总局编入《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及发展趋势》一书,这项科研
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先后取得15项人工林抚育的科研成果,其
中《落叶松、红松、樟子松人工林经营密度的研究》分别受到国家和省的奖励。自1979年起
,全省森工林业和市县林业均得到国家林业部拨给的一定额度的人工林抚育间伐补助费(与
次生林抚育费混拨),是年,省林业总局得到3380万元(含天然林抚育补助费)抚育补助费
。1980年,市县林业得到83万元人工中壮林抚育补助费。全省人工中壮林抚育生产单位按国
家规定,将人工中壮林抚育生产的产品销售利润留作扩大抚育再生产,用于抚育伐生产的道
路、机械等基础性建设,全省人工中壮林抚育的能力到1981年提高到52万亩。黑龙江省为缩
短人工林抚育经营周期,重新修订了人工林调查设计和抚育、改造技术规程。全省在人工中
壮林抚育、改造过程中,依据技术规程实施合理的间伐强度、频度和间隔期。普遍建立起人
工中壮林抚育、改造质量监督机制,制订了作业质量评比制度、评比条件和评比办法,并运
用奖罚手段进行质量管理。1979年,黑龙江省营林局抽查全省5个地区13个市县的13个国营林
场,共2.76万亩的人工中壮林抚育、改造作业面积。表彰奖励了质量先进的桦南县孟家岗林
场、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和克东县发展林场。
1982年,省营林局检查9个地、市17个县、21个国营林场的人工中壮林抚育作业质量,评
比结果如表7—23。
1984年,黑龙江省人工中壮林抚育间伐已发展到抚育、改造、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较大
的新阶段。森工系统的带岭、南岔、朗乡、林口等林业局和市县林业的勃利、桦南、林口等
县,结合抚育间伐开展了人工林工艺采伐利用的实验。这些单位在成熟落叶松林内分别实施
了,不超过生长量的小面积皆伐、窄带皆伐和径级择伐。1985年,尚志、延寿、巴彦、五常
、龙江、讷河、甘南、克山、克东、宁安、海林、林口、密山、桦南、依兰、鸡东、鹤岗、
双鸭山和勃利等市、县的30个国营林场,实施1.3万亩人工林利用的工艺采伐,共出材4.1
万立方米(不含小杆)。全省人工中壮林抚育出材33万余立方米,创造产值6500万余元。
勃利县通天一林场,1958年开始营造人工林,到1985年已郁闭成林10.1万亩,活立木蓄
积37.3万立方米,落叶松树种占53.3%;1968年开始进行抚育间伐,共抚育采伐10万亩,累
计生产木材9.5万立方米,亩均出材0.86立方米。木材销售回收资金2112万元,是建场总投
资471万元的4.5倍,是造林累计投资173万元的12.2倍。上缴利税70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