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野生植物栽培
黑龙江省林区野生植物的栽培,1958年以后播种面积、品种逐渐扩大。1964年山河屯林
业局开始种植园参,试栽少量平贝等。1967年该局八十八农场与红旗林场、前进林场开始种
植黄芪。此后,全省林区各林业局和市、县各国营林场,对野生植物普遍都有不同数量种植
,但时断时续未形成规模。到1980年以后,在“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野生植物
栽培迅速发展。尤以园参的种植,成为全省林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品。主要产区在小兴
安岭,其次是张广才岭、完达山和老爷岭林区。
一、园参
人工栽培的人参为园参。它喜欢生长在阴郁多湿的森林地带,性喜冷凉、怕高温,需散
射弱光,土壤要求在含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渗透性强的地方。生长期长,一般施腐熟的
猪、马粪,不施化肥。
黑龙江省林区种植人参始于1958年。最初从吉林省抚松、辑安县(今集安县)引入人参
种子,在伊春、五常、尚志等地试种成功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80年代伊春林区的园参,
被称为“兴安园参”。1985年以来,伊春林区园参种植面积已达1993.4亩,作货参产量946
61.5公斤。其成品参、礼品参畅销国内外。因为小兴安岭的气候、土壤、水、肥均适宜人参
生长的要求,据测定兴安园参所含人参皂甙、人参酸等多种成份的含量,与著名的长白园参
不相上下,具有大补元气、舒筋活血、提神壮力、补脾健胃之功效。
1964年,山河屯林业局开始试种人参,采用干籽撒条播、密植、全荫棚的种植方法。19
67年友好林业局对青山农场在南山坡种植园参15亩。1980年以后各级领导开始重视园参的栽
培,把园参作为战略转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品来抓,仅伊春林区各林业局种植园参即
达1378亩。
桃山林业局大规模种植人参始于1982年。由于种植人参技术难度较大,且需要较多的投
资,开始时均由单位支持集体种植。到1985年,出现林场投资、集体经营、个人承包、收益
按比例分成的形式。同时,也出现许多种植人参个体户、专业户,每户种植面积最少1.5亩
左右。全林业局人参种植面积已达1128亩,产商品参4120公斤、参苗3633公斤、参籽310公斤
,种植经营规模以神树、圣浪两个林场为大。是年,延寿县北安国营林场新植人参面积2.4
亩。
1983年以后,穆棱林业局种参采用催芽穴播,适当稀植、半荫棚、增肥和防治虫害的栽
培方法。催芽温度15~20℃,相对湿度35%,每平方米保苗由100棵左右减少到40~60棵。到
1985年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因地处严寒很少种植外,黑龙江省林业厅所属各市、县国营林
场已种植园参600亩。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所属各林业局种植园参3146亩,产鲜参达10739
3公斤。其中种植700亩以上的林业局有乌马河林业局,200亩以上的有南岔、穆棱和桃山林业
局,100亩以上的有东京城、绥阳、八面通、兴隆和翠峦林业局。种植10亩以上的园参基地有
145处,园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林区的优势产品。人参(含园参)全省林区蕴藏量占全国总产
量的1/4。
二、西洋参
西洋参又名花旗参,原产自美国和加拿大,栽培方法与人参(园参)基本相同,但也有
差异。西洋参引进我国临床应用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印行的《本草纲
目拾遗》记载:“洋参似辽参之白皮泡丁,味类人参,惟性寒,甘苦;补阴退热,姜制,益
元扶正气。”又据《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记载:“西洋参性凉而补,凡用人参而不受人
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黑龙江省林区地域辽阔,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土质适宜,
有着种植西洋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984年,穆棱林业局从美国引进西洋参种籽800英磅(1英磅为0.454公斤),当年新栽
西洋参绿色面积15.9亩,填补了黑龙江省林区西洋参种植的空白。接着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
的苇河、桃山、双丰等林业局和黑龙江省林业厅直属森林植物园、五常县冲河、延寿县开道
和五·七国营林场都开始种植西洋参。
三、平贝母
平贝母为常用中药。平贝母的栽培方法有两种: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用鳞茎进行无性
繁殖。每亩用大栽子250公斤,中栽子200公斤,小栽子150公斤。栽培平贝母一般选择土壤肥
沃疏松、含腐殖质多、渗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作畦栽培,畦宽1~2米,畦高20~25厘
米,畦长根据地形而定。平贝母的田间管理,一般于5月下旬在畦埂上播种大豆、玉米等作物
遮荫。生长期锄净杂草,及时灌水、排水和追肥,并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大中栽子2年收获,
小栽子3年收获。平贝母栽培用地少、收入多、见效快,一次播种多年收获,称为“子孙庄稼
”,一般每亩年产平贝母100~150公斤,产值4000~6000元,平均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
1964年山河屯林业局试栽平贝母1亩,1968年友好林业局对山农场在果树园种植平贝母3
亩,以后陆续发展到8个单位种植共104亩。1970年桃山林业局部分职工利用个人房前屋后园
地少量种植,由于效益明显个人种植户数猛增,面积也急剧扩大,种植绿色面积已达117亩。
产平贝母2.65万公斤。河南林场、上呼兰经营所几乎家家都种植平贝母,每户种植1~2亩不
等,收益可观。
1970年,带岭林业实验局内个体农户试种少量平贝母,收到效益。1983年该局东方红林
场、大青川农业队的职工和农民各自在房前屋后种植,效益尚好。1985年全带岭林区种植平
贝母面积27亩,收获干平贝母3000公斤。朗乡林业局1984年种植平贝母面积22.5亩,1985年
增加到30亩,产量达5865公斤。双丰林业局1984年开始只有少数职工家属在住宅附近种植,
1985年全局已有7个专业户,种植平贝母25亩,产量950公斤;集体种植平贝母12亩,产量65
0公斤,总产值27万元。
1983年,鹤立林业局从南岔林业局引进平贝母种栽100公斤,种植面积0.6亩。铁力林业
局到1985年统计,全局种植平贝母面积25亩。
1985年,据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统计,伊春、牡丹江、松花江、合江4个林业管理局及
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全民、集体、个体3种所有制种植的平贝母为1796.1亩,产量181311.5公
斤。
四、黄芪
黑龙江省林区出产的黄芪质量好,其成品长粗素称“鞭杆芪”。产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称
“卜奎芪”,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声誉。黄芪是深根作物,多选择地势向阳、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渗水力强的砂壤土或棕色森林土,翻地深度25~30厘米,垄宽55~60厘米。1958
年开始变野生为种植,全省有40多个县市种植,最高年留存面积6.44万亩。穆棱林业局做台
田种植,台底宽120厘米,台面宽100厘米,每台播3行。也可不耕翻平播,使其呈半野生状态
,还有采取平播后起垄和穴播的种法,播种量根据不同播种方法每亩用1~2公斤。黄芪春、
夏、秋均可播种,春播要在早春抢墒播种,夏播在入伏前播种,秋播在结冻前播种。苗高6~
8厘米时间苗,苗高13~16厘米时定苗,两次铲(左“足”右“尚”),秋后拿一次大草,每年都要追肥,及时防
治病虫害。黄芪2年开花结实,3、4年后起收,可自然越冬。
1967年,山河屯林业局八十八农场和红旗林场、前进林场开始种植黄芪。1975年上甘岭
林业局先后种植黄芪19亩,3年见效,亩产黄芪500公斤。但由于未能选好种植地,发生白粉
病,长成“鸡爪芪”,出售价格低,难销售而停止种植。同年,鹤北林业局双丰经营所和西
梧桐林场种植30亩,由于同样原因也都长成“鸡爪芪”。种植黄芪因土质要求高,加上专业
技术知识未能普及,管理跟不上,未能形成规模生产。
1975年,鹤立林业局东风林场家属生产队,种植2亩黄芪,一直未获好收成。1981年,汤
旺河林业局个体户试种少量黄芪,到1984年底,黄芪、平贝母的总产量均只有500多公斤。
据1985年森工总局系统的伊春、牡丹江、松花江、合江4个林业管理局及带岭林业实验局
统计,按全民、集体、个体3种所有制形式,种植黄芪面积4851亩,产量41181.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