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区的水产养殖主要是养鱼。50年代后期,部分森工林业局和市、县国营林场
开始人工养鱼,最初利用天然水泡,然后修建浅水鱼池。因浅水养鱼在林区不能越冬,后又
修建一些越冬深水鱼池,在有条件的地方还修建拦河堤蓄水养鱼。由于林区技术力量薄弱,
缺乏养鱼知识和技术,饲养不当,管理不善,再加上自然灾害,鱼池被洪水冲毁,鱼苗大量
散失,产鱼量很少,连年亏损,养鱼事业时断时续,始终未形成规模。同时在修建水库时缺
乏经验,草垡子和树楂未能清理干净,蓄水之后,草垡飘浮,树楂不净;取鱼时,下网困难
,网破鱼跑时有发生。
1959年,友好林业局在友好河大桥东侧,开始利用天然泡子人工养鱼,1960年鱼群被洪
水冲散。对山农场也利用天然水泡养鱼,由于缺乏经验,水泡未经改造,水草丛生,塔头、
飘垡甚多,出鱼困难,形成年年投入,年年产鱼不多,连年亏损,导致养鱼水面减少。以后
又在汤旺河东建溢洪道水利工程时,于其旁侧建养鱼池1处,占地230亩。后又增建越冬鱼池
1处,占地600平方米,容水量1200立方米,同时为发展浅水养鱼,又建浅水鱼泡577亩,养鱼
20万尾。以后,又扩大养鱼水面2000亩。但均因缺少科学养殖经验和技术,加上3次洪水灾害
,鱼群几乎全部损失。
1970年,桃山林业局在小呼兰河下游地段拦河养鱼,截水面1.5万平方米,放养鱼苗10
万尾,这年7月连降大雨,河水暴涨,漫上河床,10万尾鱼苗全部冲走,养鱼事业横遭天折。
以后又陆续建成养鱼池5处,养鱼水面达30亩,放养鱼苗35万尾。并再次扩建深水鱼池1处,
水深2~5米左右,养鱼水面2万平方米,每年可放养鱼苗20万尾。
同年,大海林森工林业局分别在红星、红岩修建鱼池2处,投放鱼苗10万尾。兴农林场也
自筹资金兴建鱼池,投入鱼苗45万尾,已初见经济效益。1971年再行扩大,加放鱼苗37万尾
,也收到良好效果。最后决定再投资30万元,对鱼池重新设计改造,建成180万立方米的水坝
,上宽4米,下宽70米,高13.4米,水域面积750亩,蓄水180万立方米的1座中型鱼池。梨树
沟经营所也建成1座面积30亩的鱼池,投放鱼苗100万尾。
1972年,上甘岭林业局引进数千尾鱼苗,在天然水泡中试养成功。青山农场立即成立养
鱼队,配队长、技术员和饲养员共10人,用拖拉机推建鱼池30亩,春放秋捕,收到一定的经
济效益。养鱼水面扩大到255亩,放养鱼苗21万尾,以后又陆续放养10万尾。同年,平川农场
也利用一个400平方米蓄水池放养鱼苗2.5万尾,为提高水温,家属肩挑手提送来热水。不久
因池小鱼多,出现一些鱼死亡。遂于上口引进溪水增量,在下口开沟放流,成为活水养鱼,
但死鱼仍不断增加。因而又建2个鱼池,增加养鱼水面1500平方米。自青山农场养鱼队成立后
,每年向上甘岭林业局居民每人供应0.25公斤鲜鱼。为此伊春林业管理局在青山农场召开高
山养鱼现场会,推广该场经验,以后又投资14万元修建成越冬池与孵卵池。
1975年,绥棱林业局在张家湾农场修建面积2400亩的水库。水库竣工后投入鱼苗3万尾,
年底产鱼1.25万公斤,安置青年就业30人。以后又加大放养尾数,年底产鱼增加到2.5万公
斤。绥棱林业局有个体养鱼户10户,养鱼水面2200平方米,投入鱼苗4万尾,收入达5.5万元
。
1976年,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达拉滨农场改造修建达拉滨湖,投
放鱼苗开始人工养鱼。以后又陆续扩大养鱼水面达到1812亩,年产鲜鱼25万公斤。同年,呼
中林业局阿尔河林场也开始人工养鱼,投放鱼苗2万尾,由于技术和饲养管理不善,鱼池越冬
失败而告终。
1980年,沾河林业局天龙山经营所在天龙山水库放养20万尾鱼苗,开始人工养鱼,由于
水库没有溢洪道,闸门被大水冲坏鱼群被水冲跑,是年产鱼不多。吸取教训之后,经营所对
水库进行整修,将坝身加高1.5米,加宽3米,增加了溢洪道和护坡石,此后未再发生跑鱼现
象。由于蓄水量大大增加,当年秋增产鲜鱼0.5万公斤。
1980年,桦南林业局在下桦实验林场,长青、永青、大肚川经营所修建鱼池,养鱼水面
达到173亩,投放鱼苗近万尾。到1985年黑龙江省林区养鱼水面共达到39930亩,产鱼396.5
吨。见表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