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糖油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供应黑龙江林区职工口粮大部分是原粮,为了加工原粮 ,各林务局都建起粮食加工厂,有的称为制米厂。国家供应口粮改变为成品粮后,粮食加工 厂随之撤销,有的转产。由于农业的发展,小型粮油加工也随之出现。这些小油米加工网点 ,主要为林区农业生产队和职工家属服务,加工能力低。制油主要使用小型榨油机,每台机 械每月制油150~200公斤。原料主要是农业生产队所生产的黄豆,另一部分是给职工家属个 人种植园田地收获的黄豆带料加工。由于原料不足,一年中只能生产3~4个月,生产时断时 续。粮食加工主要加工玉米、小麦、高梁、水稻等,初期磨米机都使用石磨,每台磨米机日 加工量500~600公斤。
    1949年,火龙沟林务分局建一小型制米厂,当时供应职工的口粮大部分为原粮,粮食加 工数量较大,小制米厂的加工能力满足不了需要。次年,又投资10亿元(东北流通券),购 买和自制设备,增加粮食加工能力。职工口粮供应改为成品粮后,制米厂也随即撤销。随着 种植业的兴起,农业生产队所生产的粮豆需要加工,大海林林业局五连生产队建1处油米加工 站,有1台榨油机,1台制米机,2台磨玉米面机。东方红林场也建1处小型面粉厂,米面加工 设备全部配套,年生产能力可达1万吨。
    从1965年起,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在嫩江良种场、达拉滨农场、古里农场等相继建起小 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当时使用的全部是旧式榨油机,单机日榨油仅10多公斤,年产不足25 吨。
    1973年,绥棱林业局有小型面粉加工厂7处,后又在张家湾农场建1处中型面粉加工厂, 年可加工面粉650吨,创产值33万元。8处面粉加工厂年加工面粉达900吨,创产值53万元。
    1976年,亚布力林业局华山林场五七生产队建简易油米加工厂1处,日加工量不足250公 斤。后经扩建增加电动榨油设备,日加工量仍不足500公斤。鱼池、宝山、曙光林场都建有油 米加工厂,年加工黄豆250吨。
    1982年,通北林业局建起林区内第一个年产10万吨规模的面粉加工厂,设备完全配套, 机械化程度也较高,可生产精粉和标准粉。但由于原料不足生产能力始终达不到设计水平。
    1985年黑龙江省林区有米面加工厂240处,年产米面5350吨。榨油厂(坊)208处,年产 豆油1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