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制药
黑龙江省林区药材资源十分丰富。50年代初,少数林业局职工医院开始利用地方药材资
源生产一些中西药制剂,供医院临床应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营生产在林区
普遍兴起,药材种植也迅速发展,给林区注入活力。
1958年,田升林业局(现双丰林业局)职工医院首建制药室,当时仅一名药剂士,半间
屋和一台蒸馏器,生产部分酊、水、油、膏药品。随着设备的增加和制药技术提高,试制出
普鲁卡因等药物制剂。以后又增加配备中药剂士,研制生产出山楂丸、舒肝丸、安宫丸、赤
航丹、紫草散等20多种丸、散、膏、丹中成药,经医院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本着就地取材,
就地加工的原则,医院抽调20多人组成一支野生药材普查队,对森林施业区内的野生植物进
行调查和采集,从而获知本区内生长着人参、党参、茵陈、柴胡、五味子、刺五加、桔梗等
200余种药材,可以为药厂扩大制作中药提供原料。医院决定扩大制药室厂房1000平方米,增
加制药人员和药剂师10人,不断增添设备,使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制剂室也初具规模,对
外称“田升林业局医院制药厂”,生产药品品种也不断增加,中药新产品有抗痨丸、促肝丸
等,西药可批量生产葡萄糖、三棵针注射液等10多种剂型共20多种新药。
同年,绥棱林业局职工医院也开始西药制剂,有制剂人员2人,厂房仅60平方米。主要制
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红汞、碘酊等药品。后陆续制出林格代液,葡萄糖注射液、平均月产
量2400瓶。制剂室扩大以后,人员增加至8人,又制出甘露醇注射液、氢化可地松注射液、安
基比林注射液、黄连素注射液以及柴胡、毛冬青、肝精等注射液20余种,供临床使用效果良
好。于是又增加了中药制剂,开始时只能制一些散剂,如五虎丹、活血散等。改用电动碾子
粉碎原料后,制剂类型由散剂发展到丸剂,可生产牛黄解毒丸、山楂丸、活络丸、跌打丸等
20余种中成药,日产2000丸,年创产值近3万元。
1970年平山狩猎场开始建药厂,主要生产鹿角胶和鹿胎膏等药品。由于受原料来源和市
场需求的限制,药厂没有多大发展。
1978年,黑龙江省铁力制药厂开始生产,它是铁力木材干馏厂所属分厂,也是木材干馏
厂部分转产的结果。为求生存和发展,根据铁力林区中药材十分丰富和木材干馏厂设备条件
,稍加改造即可生产药品,于是木材干馏厂将部分厂房和设备进行改造,转产生产中成药。
药厂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有职工800余人,固定资产550万元。1978年开始投产,用满山红
叶为原料,生产消咳糖浆35万瓶。又分别以刺五加根、水豆根为原料,生产刺五加片15万瓶
,水豆根片10万瓶,奠定了中成药生产的基础。这些产品远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新
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刺五加片1982年被评
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水豆根片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活络消痛片,1983年荣获
国家医药总局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康妇消炎栓为国内首创新产
品,对治疗各种妇科病具有疗效。该制药厂现已发展能生产10个剂型48个品种中成药。年产
值从1978年的304万元,到1985年达1050万元,实现利润由1979年的2万元,到1985年达54万
元,成为黑龙江省中成药生产骨干企业之一。
由于在林区,大量种植了人参、平贝、黄芪等药材,特别是人参种植发展更快,乌马河
林业局于1984年建成了加工红参10万公斤的人参加工厂,是以人参种植和人参加工为主的全
民所有制企业。厂房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参地面积900亩。年产值达
100万元以上,年实现利润20万元左右。设有贮藏室、泡参室、洗参池、干燥室等,主要设备
有刷参机、蒸参机、干燥机、冷冻室。产品有活性参、红参、白参、生晒参、礼品参等。产
品远销台湾省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除乌马河人参加工厂外,南岔、山河屯、穆棱、东方
红等林业局,也都相继建起了人参加工厂和药厂。
到1985年,黑龙江省林区有制药厂和人参加工厂(不包括药剂室)7处。主要生产中成药
和以人参、鹿茸为原料加工参茸类药品。1985年生产参茸药品近1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