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区建材生产始于1950年,初期仅为满足零星建筑和维修房舍需要。
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森工林业局和市、县国营林场为满足零星建筑和维修房舍
的需要,相继在局、场址周围,森铁或公路沿线交通比较方便,且取沙、土条件较好的地方
建立砖窑,烧制砖、瓦。一般用手工制坯,土法煅烧,产量少,质量低,抗折和抗压达不到
规定标准,只能用于建造平房和维修火墙、火炕。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1953至1957年),
林区的基本建设任务不断增加,部分林业局、林场开始使用小型机械制坯,煅烧仍用土法。
70年代后期,大部分林业局、林场的砖瓦厂均采用大型机械制坯和用轮窑、隧道窑煅烧,各
林业局的红砖产量由50万块至100万块,增至400万块至600万块。进入80年代部分林业局红砖
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块,质量也达到规定标准,产品可用于建造楼房。
一、砖
林区内的砖窑有房框窑、马蹄窑、串窑、轮窑、隧道窑5种,各种窑的特点各异。房框窑
、马蹄窑适合于山上林场、农业生产队(家属生产队)或个体经营,建造成本低、工艺简单
,生产见效快,可当年获利;串窑、轮窑、隧道窑,建造工艺复杂、投资多、生产能力大,
一般基本建设任务比较大的林业局均建此种窑,也有大集体的砖厂建这种窑。
1950年,山河屯林务分局在山河镇西北建一处马蹄窑,每窑产砖1.5万块,生产周期5天
,当年作业5个月,年产红砖50万块。至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因基本建设任务较大,原有
马蹄窑已破损不能生产,在局址东侧购地另建串窑。新砖厂占地105亩,生产方式均为手工作
业,年产红砖300万块。1954年,友好林业局第一医院西建1座串窑生产红砖。1958年,桦南
林业局基建工程队建起第一个砖厂,有房框窑2座,当年产红砖40万块。桦南林业局森铁管理
处也在四方台建砖厂,生产红砖48万块。后又在范家屯另建新砖厂,年产红砖200万块。同年
,绥棱林业局建立砖厂,开始时为房框窑,手工烧制,后改建轮窑24门,年产红砖750万块。
为解决各林场、森林经营所用砖,又在建兴林场建28门轮窑,年产红砖400万块;在北股流林
场建房框窑1处,年产红砖100万块。1967年大兴安岭特区砖厂建起轮窑,年产红砖400万块。
1968年,沾河林业局建材厂在龙镇增产四队购买原社队企业留存的房框窑成立砖厂,当年生
产红砖80万块,后又新建一座20门轮窑,年产红砖300万块。由于设备逐年增加,年红砖产量
由300万块增到800万块。1970年,汤旺河林业局投资15万元,建18门轮窑1座,年产红砖600
万块。1972年,双丰林业局投资18万元,建16门轮窑1座,当年投产,产红砖184万块。1974
年,山河屯林业局再建22门轮窑1座,两台制砖机,年产能力800万块。同年,上甘岭林业局
新建18门轮窑投产使用,年产红砖355万块。1975年,桃山林业局建24门轮窑,后又增设露天
制砖机,年产红砖700万块,该局有5个林场,8个森林经营所和汽运处农业生产队均办起了集
体所有制砖厂,这14个集体砖厂年产红砖1090万块,产值38.5万元。1977年带岭林业实验局
新建1座24门轮窑,年产红砖由原来的200万块增加到600万块,后来又增加到900万块。1983
年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建成林区最大的红砖基地白桦建材厂,有24门轮窑当年产红砖1800万
块,形成固定资产648万元,年产值180万元。1985年,鹤立林业局联营砖厂新建26门轮窑1座
,年产红砖1000万块,实行联产承包,年缴利润10万元。
1982~1985年,黑龙江省林业年产红砖数量见表8—19。
二、瓦
红瓦的生产工艺和煅烧与红砖相同,林区内各砖瓦厂在生产红砖的同时也生产红瓦,初
期均为制坯、土法煅烧,其发展过程也与红砖大致相同,但红瓦在制坯和煅烧过程中破损率
较大,产品质量低、成本高,不如外购红瓦便宜。1953年,山河屯林业局在西窑砖厂开始生
产小青瓦,采用手工制坯,一直持续生产到1958年,后在串窑新址另建简易制瓦厂房生产红
瓦,开始用自制的木制瓦机制坯,后改用石膏模制坯。1959年,鹤立林业局办起瓦厂,自造
制瓦机械1套,日产瓦坯2000片,年产瓦10万片。基建科所属大集体企业十法上马,利用混凝
土制造水泥瓦,年产6万片。1964年,桃山林业局购制瓦机1台,开始生产红瓦,年产红瓦20
万片,后又增购设备1组,年产红瓦增至40万片。1971年,上甘岭林业局红山桥瓦厂建成投产
,年产小菱苦土瓦25万片,后转为生产玻璃纤维瓦,年产6万片。1974年,桦南林业局建筑工
程队砖厂购置挤出式瓦机1台,开始生产粘土瓦,后又增建瓦窑2座,最高年产量达73万片。
1977年,沾河林业局开始筹建瓦厂,正式投产后,日产菱苦土瓦800~1000片,最高日产量3
500~4000片。黑龙江省林区瓦的生产只有森林工业总局所属生产少量瓦,1982年产瓦4212万
片,1983年产瓦5967万片,1984年产瓦4832万片,1985年产瓦5482万片。
三、白灰
黑龙江省林区白灰生产始于1960年,这一年双子河林业局开始生产白灰。1962年,山河
屯林业局建1座联二石灰窑,每窑产白灰300吨,生产周期7天。后由江苏省徐州市长山水泥厂
派技术人员协助改造石灰窑,经过改造后白灰生产可以常年进行,每窑生产周期由7天缩短到
5天,年产白灰达2000吨。1976年,友好林业局服务站新建白灰立窑1座,窑高7米后又加高2
米,日产白灰11吨。1981年,上甘岭林业局建自然通气窑2座,投产后年产白灰4370吨,产值
30万元。1983年,桦南林业局建材厂在其厂址南端建简易石灰窑3座,在生产过程中装、烧、
出窑等环节比较原始,生产出的白灰成本高、价格高,销路不畅,产品时有积压。
1982~1985年,黑龙江省林业白灰产量见表8—20。
四、砂、石
林区的砂、石生产主要是自产自用。50年代需石量较少,主要依靠建筑部门自行采掘,
部分块石外购。到70年代各林业局才逐步统一管理砂石生产。一般的林业局有采石和砂场3~
4个,有的7~8个,多者10余个,年产块石5000~1万立方米,砂1~2万立方米。1977年友好
林业局由城建管理站统一管理砂、石场生产,全局有8个采石场和3个砂场,从业人员210人,
年产块石1.4万立方米,砂2.5万立方米,产值15.2万元。1979年桃山林业局开辟采石场,
年产砂、石6000立方米,全局有10余个单位开辟采石场,基建用砂、石全部自给。阿城县林
业局有采石场14处,基本形成以采建筑石、白灰石为主的建材基地,1985年产白灰石9万吨。
五、水泥
黑龙江省林区60年代开始生产水泥。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有石灰石、粉土、石膏、沸石
。煅烧使用无烟煤做燃料,将生料粉磨后与无烟煤混拌在一起,通过成球撒入煅烧立窑进行
煅烧变成熟料。1960年,东方红林业局土法上马开始生产水泥,后因达不到规定标准,质量
不过关而停产。1967年,国家农林部批准在伊春林区建1座小型水泥厂,地址定于苔青,名为
苔青水泥厂。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2吨,后经两次改造,将原来的普通立窑改造成机械
化立窑,并在原有基础上安装1台Φ2.2×6.5米闭路水泥磨,对生产线也进行了技术改造,
水泥质量平均提高100号,年生产能力从原来的3.2万吨提高到6.5万吨。苔青水泥厂是黑龙
江省林区唯一生产水泥的小型独立企业。拥有各类主要设备242台,其中大型设备有鼓风机2
台,成球盘2台,机立窑2座,生料磨2台,水泥磨1台,造粉机1台,烘干机2台,提升机19台
,输送机23台,包装机1台,破碎机5台,卷扬机1台,空压机2台以及机床设备等。主机完好
率85%,运转率87%,平均利用率63%。1970年,山河屯林业局基建工程处开始搞小立窑生产水
泥。后经两次改造和增添设备,水泥质量有所提高,生产出500号水泥比重达40%,年产量达
2403吨。后因粉尘污染,质量不稳定,成本高,造成企业亏损而停产。1971年,友好林业局
服务站进行水泥生产试验,当时用铁锤代替球磨机、用砖窑代替水泥窑,日产量仅50公斤。
后经两次投资30万元,兴建厂房,添置生产设备。扩建Φ6米×高13米贮料罐3个,将土立窑
改建为半机械化立窑,安装1台1.5×5.7米的水泥罐,1台Φ1.2米×12米烘干机,1台除尘
器,5套提升机,并完善了检验机构,购置检验设备和仪器,配备10名化验人员,确保了产品
质量,提高了水泥生产能力。
1972~1985年,黑龙江省林业水泥产量见表8—21。
六、大理石
黑龙江省林区蕴藏大理石、花岗岩十分丰富。大海林林业局盛产黑色花岗岩被称为“黑
大王”,1985年开采4处花岗岩矿,建立5个石材加工厂,年生产能力为10000平方米,产品畅
销国内外。同年,双鸭山林业局也开采大理石矿,建大理石加工厂,形成年生产能力1万平方
米。同年,铁力林业局建成大理石加工厂,是林区内规模最大的大理石板材加工厂,年生产
能力达8万至8.5万平方米,设备、工艺比较先进。到1985年黑龙江省林区石材加工年生产能
力达10万平方米,现有12条石材加工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