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科研成果

第一章 科学研究

  一、森林保护研究成果
    (一)防火灭火
    在本世纪50年代,黑龙江地区护林防火技术还很落后,发生森林火灾,全靠人海战术用 枝条打火,难以扑灭。结果不仅森林资源遭到严重损失,而且也造成扑火人员的伤亡。为此 ,管理部门、科研单位,不断地分析黑龙江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总结防火经验,提出防止 发生火灾的技术措施,开展森林防火的科学研究。1960年,大丰林业局郭跃尊、郑忆祖、杨 宝山等试制CM1型风力灭火机,以取代人力用树枝打火的原始方法。这是一种新型的森林、草 原消防机具。该机结构简单,5马力,全机重9.6公斤。采用汽油动力锯为动力,配接一离心 式鼓风机。携带方便,凡有油锯的林场都可配套安装,并可一机多用。后经不断改进制成FM —3型风力灭火机。适用于扑灭树冠火及2米高以下的草塘火等地面火灾。其灭火效率为50平 方米/台分钟,清理火场100平方米/台分钟,并可用于清理道路积雪。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 进步二等奖。
    1973~1975年,省森林保护研究所,东北林学院高宪斌、张丽坤、郝介川等共同研制出 704型森林化学灭火剂。这是一种红色悬浊液。比重1.22、BH6.8,粘度10.50厘泊(10° 以下),表面张力48.3达/厘米。该灭火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对动植物无毒害,不 致污染林区环境。对林区沟谷、草塘、灌木丛林火、次生林火,都有明显灭火、阻火作用, 适用于飞机低空喷洒和地面灭火机使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7年,省森林保护研究所王贤祥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共同研究介乙醛(四聚乙醛) 冷云催化剂。该催化剂成冰性能好,价格低,用量少。用研磨法和汽化凝聚法,气辕粉碎法 ,经多次试验,成冰温度不低于-1℃,成换率10(8)~10(10)个/克,与国内外常用的 冷云降雨催化剂——碘化银、干冰、尿素等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成果可广泛用于农业 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火灭火等。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森林保护研究所康明起、覃世与第四机械工业部1411所合作,经6年研制出地面 红外线森林探火仪。该仪器由探测和控制两部分组成,采用常温探测器(碲镉录)加半导体 致冷,总重量不超过70公斤,能同时发现监视多目标并观察火情发展体积。用小型汽油发电 机供电,探测距离、能见度约为20公里,发现半径30公里范围,无遮挡的16平方米的火路探 索范围。方位角360°、俯仰角+1°~-2°(可调)。安装在高山瞭望台,利用林火本身的 红外辐射探索和探测林火,并测定其位置。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提供大兴安岭林区应用, 同年获国家电子工业部一等奖。
    (二)病虫害防治
    黑龙江省林区的天然林大部分为针阔混交林,由于不同树种对各种病虫害具有抑制能力 ,即使发生也比较轻微。到本世纪50、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频繁地经营活动和森林大面积 采伐、大面积更新造林,纯林面积大量增加,森林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如1952~1954年间, 西部防护林地区榆紫金花虫蔓延成灾,榆树叶子被害虫吃光,群众称之为“干枝梅”。安达 ,肇东等县每年人工捕杀害虫数以吨计。1970~1981年,全省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613万亩, 为害严重的每株树多达千条。因而,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各林区市、县和林 业局(企业)相应成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开展病虫鼠害防治和科研工作。1964至1976年, 带岭林业实验局科研所杨可章、苏凤梅等查明了林木主要鼠害种类及消长规律,拟定鼠害预 报等级“0级不防;I级重点防;Ⅱ级重点或全面防;Ⅲ级普遍防”的测报标准。对防治鼠害 起到很大作用。林口县、桦南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共同研究的森林鼠害测报与防治技术,应 用准确,效果良好。1978年均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科研站经4年时间研究完成落叶松花蝇生活习性与防治。花蝇 是落叶松种子主要害虫之一,由于花蝇的危害,常使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种子丰产突变为歉 收,严重影响营林事业的发展。他们在摸清花蝇的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形态及生活习性的 基础上,采取大面积飞机超低量喷雾,用20%滴滴涕+13.5%敌敌畏加二线油防治,使发病地 区落叶松种子被害率下降20~26%,当时取得良好效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7年,省林业研究所陆文敏、张润生、田丰等研究黄纹平腹小蜂防治落叶松毛虫。历 经7年,在查明该蜂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提出放蜂技术、放蜂最佳时期和数 量等技术方法,防治效果良好。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省林业研究所、嫩江地区林研所( 现省防护林研究所)研究的应用青虫菌防治几种林木病虫害和桦南县、林口县病虫害防治站 赤眼蜂及平腹小蜂防治落叶松毛虫的研究,同时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7年,省防护林研究所李玉萍和邱玉琢等研究细菌杀虫剂优良菌种选育及应用成功。 从当地鳞翅目幼虫自然罹病体中筛选出7417号为始发菌株,经物理与化学因素的人工诱变, 选出松毛虫杆菌UV-17菌株。该菌株具有高毒速效,不污染环境,杀虫范围广等特点,并适 应北方高寒气候条件。在桦南县和大庆市经飞机喷洒试验,防治效果达92%~100%。1982年获 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东北林业大学、尚志县森林病防站、松花江地区林业局刘宽余、刘 铉基、孙海田等,对落叶松毛虫种群动态预测、预报指标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探明了落 叶松毛虫空间分布型,有效积温,发生期与发生量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取得显著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效益。仅松花江地区1年就节省经费68万元。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森林经营研究成果
    (一)森林资源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根据林垦部(现林业部)颁发的《林野调查规划》和 《林业调查手册》进行森林资源调查。1954年引进苏联森林航空测量技术。1965年采用分层 抽样法进行森林经理(二类)调查。俟后逐渐改进森林资源清查技术,建立部分重复的森林 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从单纯地林木调查,发展到森林综合调查,不仅搞清了森林资源面积、 蓄积量,也为合理经营森林、林区主体开发提供依据。1974年5月,东北林学院调查规划组与 黑龙江省森林调查第二大队马建维、李世达、姜孟霞等研究完成“模拟样地森林抽样调查法 ——全距法。”适用模拟样地和面积分布线P分布;每公顷蓄积量F分布,株数为布尔逊五型 曲线的规律,形成了模拟样地抽查的优点。由于有理论边界,不需要实测,所以提高工作效 率1/3以上,实际精度达95%以上。1976年应用于各种森林条件,尤其是给一类、二类森林调 查提供了高精度、高效率的调查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为改革森林清查的内 外业计算工作,由省森林资源管理局、东北林学院郝林祥、马建维、蒋伊君等人研究编制森 林调查专业电子计算机程序。将森林资源调查中所需要的各树种一元立木材积表,编制成计 算机程序集。根据森林资源调查的要求,得出满意结构,为实现全部计算自动化奠定基础。 这项研究成果于1977年6月在全省森林调查中使用,提高工作效率10倍。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 奖。
    1976~1977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调查规划大队,前往西藏调查林区分布和森林蕴藏情 况。他们克服西藏高原地区交通不便,高山缺氧等困难,采用卫星宇宙片判读技术。根据宇 宙片的不同色调区划各种土地类型,划出森林界线,按太阳的高度角,在有林地内判读树种 组,进而计算各类土地面积。从而加快清查速度,摸清了西藏林区分布和森林蕴藏情况,为 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生产技术科与大兴 安岭地区森林规划大队共同编制森林判读样片和照片数量化林分蓄积量表,可直接获得小班 蓄积量。并减轻调查人员野外劳动强度,降低调查成本。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83~1985年,国家科委下达的第六个五年计划重点攻关课题——三江平原区域农业自 然资源遥感复查,由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省森林工业总局、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省 林业厅勘察设计院、省国营农场总局林业局共同协作完成。主要参加人员有杨守珍、李裕国 、张普铬、张玉林等。应用遥感技术完成1:20万三江平原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图;编写出三江 平原地区森林分布图说明书;分析研究三江平原森林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三江 平原森林资源经营和开发利用建议。采用新技术数据准确可靠,误差千分之三以下,且节省 劳力、节省资金。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森林经营
    黑龙江省的2.1亿亩天然林和2400多万亩人工林,是国家宝贵财富,如何做到合理经营 ,采育结合,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个大课题。1958年,乌敏河林业局为了贯彻“ 采育结合”的方针,解决迹地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矛盾,缩短轮伐期,吸取径级择伐、连续带 状皆伐和抚育伐等采伐方式的优点,结合当地林型条件,创造出“采育兼顾伐”的方式。该 法适用于坡度20°以下,幼树较多的异龄复层林。控制采伐强度不超过60%,保留郁闭度0. 3~0.4。每公顷保留胸径3厘米以上立木300株,天然幼树3000株,不足3000株的进行人工补 值。这种采伐方式和皆伐相比可缩短轮伐期30年,提高劳动生产率17%,降低生产成本6%。该 法l973年编入《国有森林采伐规程》,命名“采育择伐”。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62~1982年,省林业科学院丽林实验林场、铁力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柴凤山、于天 源、周正等共同研究“采伐迹地红松植生组综合更新技术”。这是以可靠天然更新为前提, 以“植生组”栽植技术引进目的树种为主,保证目的树种林分组成中占优势地位的一种更新 方法。采取大穴,每穴内栽植5~10株,交错配置,促进幼树生长,提早郁闭,保存率达90% 以上,可节省整地、栽植、幼林抚育费用。1982年获国家林业部优秀成果二等奖。
    1964~1973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刘大兴、闻殿墀等,根据多年调查和观测,分析林木 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林分结构的特点以及各类迹地的更新效果,相应提出山巅、山腹、山麓 红松林及谷地云杉红松林,过伐林的采伐方式与更新技术措施。为阔叶红松林的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发挥森林更大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技术措施被列入国家制定的《森林 主伐规程》和黑龙江省《森林主伐规程》。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0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翁道史、车树刚、黄泽昌等人,针对人工林间伐生产出的大 量小径木的情况,实测2400余株落叶松小径木,推导出小头直径与材积量二次抛物线相关原 理,采用最小平均误差法,编成《落叶松小径木材积表》,系统误差分别为±1.82%和士0. 18%。1971年全省应用,1978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4年,新青林业局塔源林场、省林业科学院丽林实验林场,应用“采育统筹作业法” ,在一个伐区内,由一支队伍统筹安排,同时完成合理采伐、合理育林、合理利用的先进作 业方式。把采伐、育林、伐区剩余物的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产管理上实行统一计划、 统一调度指导、统一劳动组织、合理使用机械设备。从而,提高了木材产量、劳动生产率和 木材利用率,促进了天然更新和树木生长。丽林林场1974年比1971年每公顷多生产商品材4~ 6立方米,节约人力28%,提高机械利用率30%,木材利用率由原来50%提高到70%以上,林木生 长量比原始林增长2倍。成果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74~1976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勃利县通天一林场、桦南县孟家岗林场、省林业科 学院江山娇实验林场共同研究完成“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密度”课题。以大面积人工落叶 松林为对象,从确定不同生长阶段的合理密度入手,提出定量间伐指标。根据林木胸径与营 养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不同生长阶段的合理密度,编制成《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密度表》,已 推广应用并编入《黑龙江省森林抚育规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木材采运研究成果
    (一)木材采运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省的木材生产手段是:采伐用双人手工锯(大肚子锯);集材用 人抬和牛马套子;运材用牛、马车、爬犁和水运流送(“赶羊”或放排)。生产效率极低, 且人、畜伤亡也较多。建国后,从苏联和德意志等国引进一整套森林采伐、木材运输工艺和 技术装备,改变了全省木材生产面貌。用动力油锯伐木,代替弯把锯作业;木材集运工艺由 原木集运发展为原条集运;木材运输以森铁火车和汽车运输为主;季节性作业发展为常年作 业。在长期的生产作业中不断总结技术经验,开展科研工作,使机械化采集运工艺一直沿续 下来。
    1966~1974年,省木材采运研究所、省林业设计院毕家钊、丁寒三等,发现林区小流域 洪峰流量计算,沿用苏联应用的公式和参数,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不同,不符合黑龙江 省林区实际情况。经过多年实地观测、记录分析、反复实验,提出适合东北林区小流域洪峰 计算公式和参数。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黑龙江省牙克石林业勘察设计院(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科 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业设计院等单位共同组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南界考察 队。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气象、古生物、土壤、地表植物、冻土分布特征及冰川与冰 缘现象等。通过考察摸清了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的分布规律,变化动态和形成特征,以及连 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南界和岛状分布的多年冻土南界。提出冻土带与土壤、气候、植被演替规 律和古生物演变与地质变化的关系。该项成果对林业生产、林区建筑物、地基分类和分类处 理、地下给排水防冻措施,都有实际意义。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9年,美溪林业局汽车管理处王德勤等研究HJK急速负荷节油器,节油效果显著。汽车 在山区向下坡行驶,驾驶员必将油门抬起,以降低发动机转速,但这时汽车发动机仍
    在高速运转。而用急速节油器即可自动终止急速供油。因而油门每抬起一次便节一次油 。平均节油5~8%,下坡路节油最高达91~100%。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1985年,牡丹江林管局科研所、柴河林业局宫朝中、赵南龙、赵万柴等研制的GS —3型带钢架杆集材架空索道,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架空索道配 有TS—3T跑车,结构新颖,为起重回空卡索装置半悬式跑车,钢索的联结、固定、拆除,以 新的装配方式,结构系列化。索具省工、成本低,可长期重复使用。每架设一条索道可节省 40多个工日,节省搬迁480个工日。集材效率高,不破坏地表。与拖拉机集材相比降低成本3 0%。每条索道年生产木材千立方米,收益116000元。
    1982年,牡丹江林业工程公司和东北林学院共同研制的D80—A—12推土机底盘拆装工具 ,能科学地进行推土机底盘各紧配部件的拆装作业。采用先进的超高压静液传动系统,高压 封闭可靠。双级液压泵,换向液压缸和快速接头等部件,设计合理,结构先进。拆装工具操 作方便灵活,性能良好,安全可靠,无噪音。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同年,亚布 力林业局森铁处刘玉林、海香臣、乔连选经4年研制,在森铁车辆上采用滚动轴承代替轴瓦, 实现森铁车辆滚动轴承化。轴承用在森铁车辆上,解决横动量有优越性,拆装方便,迷宫式 封闭可靠,不损坏零件,润滑脂不易漏换,节省材料费用。轴承车辆运行阻力小,在平坦线 路上提高牵引现辆137.5%。在亚布力森铁光辉大岭最大坡度有3处为16.2%的连续6公里坡道 上,牵引量提高22.2%。车辆轴承化后,减少检修工作量,延长检修隔离期,每年只两次安 检,节省人力30%。1986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省木材采运研究所程克义与北京机电研究所合作研制的“节电型交流接触器” ,着眼于节能和减少噪音。采取瞬时通电吸合机保持“断电释放”的原理,改变传统的通电 吸合,带电保持电释放,在交流接触器的原理上有所突破。该成果结构合理,使用可靠,节 电效果显著,属国内首创,已申请国家专利注册。
    (二)贮木场
    1965年,省木材采运研究所贮木场组的科研人员与柴河林业局贮木加工厂宫朝中等人, 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研制固定卸车桥、液压门式双圆锯联合造材机、钢索传送机等设备 ,实现卸、造、选三道工序的机械化作业。相继又完成归楞、装车两道工序的大型设备—— 归楞桥的设计、安装。使贮木场卸、造、选、归、装五道工序设备配套、工艺成线,为实现 贮木场作业机械化起到示范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林产工业研究成果
    黑龙江地区林产加工业1945年以前,以制材为主,生产少量胶合板。小木家具生产方式 落后。1949年东北林务总局整顿和接管伪满留下的制材厂和胶合板厂,主要生产枕木、车辆 材、建筑用材、胶合板及小木制品,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经过国家经济恢复时期 和六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完成,基本形成了木材综合利用体系。由于加强对林产加工企业的管 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产量、质量、技术都不断提高。
    (一)新产品
    1962年,由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和哈尔滨木材工业研究所研制的“压缩木锚 杆”。产品用于煤矿井下巷道代替支架,可以节约木材,代替钢铁锚杆。1962年获国家科委 、经委、计委颁发的新产品二等奖。胶合板用材多为椴木、水曲柳、桦木等阔叶树种,而这 些材种蓄积量小,不能满足胶合板工业的需要。为扩大原材料树种,1974年省林产工业研究 所与松江胶合板厂共同研制用落叶松(蓄积量大、人工林多)生产胶合板的新工艺及用材标 准,为开辟新产品生产落叶松胶合板提供技术依据。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奖。
    (二)工具改革
    1975~1978年,省林产工业研究所与上海杨浦木材厂邓先诚、卢成龙、李国庆等完成“ 带锯锯齿强化”的研究。具体做法是利用气焊将钨铬钴和国产高铬铸铁堆焊带锯锯齿齿尖, 以强化锯齿。适用于零星加工高硬度木材,较一般带锯提高连续锯木时间2~3倍,对进口大 径级硬木的锯割效率有明显提高。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省林产工业研究所孙洪宝、徐澄海、傅朝臣等研制的MQ—8245自动整料机与锯 齿强化配套,整料后提高劳动效率3~4倍。消除锯材表面沟痕0.5~1毫米,减少锯材刨光余 量,提高出材率0.2%。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黑龙江省友好木材加工厂乔士亮等研制的Φ015毫米新型合金盘齿,用于造纸和 纸板工业制浆。配有三种齿型。具有使用周期长(每套齿盘连续使用1500~1800小时,为原 Φ015毫米磨片的5~7倍),制浆成本低,成浆质量稳定,纤维形态好,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 ,为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振兴纤维板工业做出新贡献。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技术革新
    1963~l964年,省木材工业研究所王凤翥、邓先诚研究完成“制材划线下锯法”。按原 木的几何形状、材质等设计出材率最高方案,力争提高主产品出材率、缩小缺陷影响范围, 压缩非生产时间,严格实行对线下锯。该法应用后,综合出材率提高2.5%,主产出材率提高 3%。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大海林林业局贮木加工厂研究“跑车带锯技术改造”,打破犬牙离合器、螺旋 、摩擦盒、风摆的旧框子,应用三角力学原理,设计制造了滑板,与国内外跑车上常用的车 摆比较,生产效率高,制作简单,动作敏捷,摆动灵活,摆量准确,使用寿命长。并研制了 直流供电可控硅调速电动跑车,为改造制材工艺,实现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提供良好条件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81年,牡丹江林业学校何再三研制的“热控薄圆锯片”,用热控适张度新技术,解决 传统的手工锤打锯片,通过控制锯片的径向温度造成适张度,提高锯片工作的稳定性。用自 吸或热风加温方法对锯片中部加温,造成从中部到边缘的径向温度差,则获得必要的适张度 ,使直径800毫米以上的锯片厚度由原来的2.4~3毫米,减薄到2毫米,提高圆锯锯割的出材 率2.6%。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1984年,方正林业局刘胜膜、高祥柏等研制的“远红外光控圆锯适张度”新技术 ,在锯台板下面设置一个半圆型的远红外元件,红外件通电后,对锯片涂漆部位进行光辐射 ,锯片升温产生应力变形,使其运转时有均匀的适张度。Φ800毫米径级的圆锯应用远红外适 张度技术,年可节约木材45立方米,节电2000度,修锯工效提高3倍。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 步三等奖。
    1983~1985年,国营松江胶合板厂韩平研制的HP—01型高频木材含水率测定仪,对提高 木制品的质量起重要作用。是木材产品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检验仪表,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用高频技术利用水的介电常数较高,而纯木质的介电常数较低的原理设计而成。能够在不损 坏木材的情况下,方便、准确、快速的测出木材表面到深达500毫米的含水率。测量精度不受 木材温度和木材纤维方向影响。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植树造林研究成果
    日本人田边早人著《满洲造林法》中认为,元明时代寺庙坟墓等处植树造林以及清代通 过移民由华北引进的造林技术,是属于沿袭古老的习惯和经验的原始技术。1917年,熊岳城 农事试验场林产科,试验选择适于在“满洲”造林的树种和育苗法、造林法,于1936年发表 《造林难易图》。虽然包括黑龙江地区,但其试验研究的领域和深度都极为有限。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在生产建设发 展中,科学研究密切结合生产,取得大量成果。
    (一)育种
    1958~1964年,省林业研究所教士奇、张礼泉、高永祥和省森林植物园合作,以哈尔滨 东北农学院(现省中医学院)院内生长的小叶杨为母本,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寄来的欧洲 黑杨花粉为父本,在温室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种苗木,移植在苗床,经7年培育表明,其树 干通直,树型优美,生长迅速,易于插条繁殖,成活率高,且适用性强,对锈病、黑斑、腐 烂病均有较强抗性。适于在平原地区推广。1979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1962年,嫩江地区林业研究所(现省防护林研究所),由北京引入光皮小黑原种,通过 栽培试验,选出光皮雄性无性系——大棱小黑杨。具有抗旱、耐瘠薄、耐盐碱、生长迅速的 特点。8年生的小黑杨材积生长量为乡土小青杨的5.7倍、小叶杨的5.5倍。树干通直、树冠 开阔,侧枝分布均匀,树皮光滑,是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以及城乡绿化和荒山荒地 、轻盐碱地造林的优良树种。196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 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1962~1984年,省林业研究所、林口县青山林场、大兴安岭林管局科研站潘本利等人, 研究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林木种子园营建技术。在选优方法上,制定优树的形质指标和生 长量指标。嫁接采取髓心形成层贴接法,成活率达90%以上。对于园地选择、规划、栽植、管 理等都有相应的办法。经20多年观察测定,取得结实早、质量好、产量高的效果。为实现林 木种子良种化、基地化做出贡献,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4年,省林业研究所吴克贤、徐妙珍等研究的“花粉离体培养诱导杨树单倍体值株” 不仅填补了空白,在世界上也是新突破。1975年论文刊登在《中国科学》(外文版)上。美 、日、法、德等9国的林木育种专家来信索取资料。美国育种专家专著称:中国人木本植物单 倍体育种技术处于领先地位。该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育苗
    1959~1977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许恩光等与11个单位研究“森林苗圃化学除草应用技 术”。摸清了危害森林苗圃的30余种杂草种类、习性、生长规律。筛选出最佳除草药剂的种 类、用药浓度、数量、作用机理以及施用技术。达到促进苗木生长,减少杂草危害的目的。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67~1972年,省林研所金铁山、马骏模、田敬龙等研究完成“苗圃霜冻预报与防除” 。通过大量观察分析全省苗圃针阔叶树苗遭受冻害的特点,总结生产中的经验。首次提出在 苗圃小气候条件下预测和防除霜冻方法。总结出干球温度法、湿球温度法、地面温度曲线法 等霜冻测报方法和浇水法、覆盖法、放热法、熏烟法、生物学方法等霜冻防除对策。1978年 获省科学大会奖。
    1970~1980年,省林研所金铁山、迟恩州、周振英等以桦南县孟家岗林场为基地,以大 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为对象,总结出“树木育苗十项技术”,为林区建立起苗圃育苗 技术模型。通过苗木叶功能系数的测定,干物质累积量的计算,确定苗圃、苗木的生产潜力 。十项技术即:圃地管理,育苗材料处理,育苗密度管理,进行物候观测,建立苗圃除草、 灌水、施肥保护制度,应用育苗新技术,苗圃生产活动经济分析等。按十项技术措施执行, 降低育苗成本10~30%。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省林科院情报室周祉、梁君瑞、孙秀珍等与林业部机械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 所赵克纯,分析综述国外容器育苗造林的发展情况、技术水平与趋势,对比国内这一技术发 展,就目前需要借鉴的育苗容器、培养基、温室容器育苗主要环境因子的控制技术,病虫害 防治以及容器育苗造林的机械化等主要技术关键。对容器育苗的前景及应采取措施提出建设 性意见。1982年获省科技情报成果奖。1986年获国家科委情报成果二等奖。
    1983年,由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 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研所、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科院热带林研究所协 作,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GB6000—8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确定苗木等级、检测方法 、检测规则、起苗、包装、运输和贮藏一系列标准。1986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造林
    为控制和减少风沙对西部平原农业区的侵袭,增加防风固沙、保水、保土、保肥、抗御 干旱能力,改造自然。自1955~1975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傅德星与嫩江地区林 业研究所(现省防护林研究所)、九三农场、安达县林业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对黑龙 江省西部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技术,防护效益,进行深入调查与定位观测,提出最大限度地发 挥防护作用,最小限度地占用耕地,选用优良树种,采取乔灌木结合,营造小网、窄带防护 林的设计方案与技术措施。被评为国内先进水平。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58~1973年,牙克石林业管理局营林处与绰尔、库都尔、图里河、根河森工林业局研 究完成“干旱阳坡植树造林技术”。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整地方法,水平沟、育林 坑、鱼鳞坑等,并按适地适树原则,严格选苗,适时栽植和加强抚育管理,成活率达90%以上 。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64~l985年,省防护林研究所与克山县林业局吴绳聚、常永禄、张书生等,以水土流 失严重的古北乡东风村为基点,进行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历经20年,营造各种水土保持林2283亩 ,森林覆盖率由1.7%提高到26%,固定侵蚀沟217条,减少地表迳流量30~82%。使“三跑田 ”变成“三保田”,粮食单产、总产、人均收入均有显著提高,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 发展。为“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在水土保持林建设方面,提供了最佳模式。1985年获省政 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5~1982年,省防护林研究所李成烈、鞠瑞斌、张书生等,以富裕县兴励大队为基点 ,经过7年定位研究,全面规划(农、林、牧用地比例5:3:2),科学造林,建成以农田防 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结合,多树种搭配,网带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 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林前后对比,农业单产成倍增长,总产提高0.97倍,人均收入 增加4.77倍。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2~1985年,省防护林研究所与拜泉县林业局万忠生、尹作文、孟亚林等在拜泉县 兴泉乡光辉村,完成灌木柳选择及营造技术的研究。对多种柳树栽培对比试验及产量、热值 分析、筛选出短序松江柳为最佳树种。有适应性强、耐寒、耐湿、繁殖容易、生长快、产量 高、热量大等优良特性。产量高于其它灌木柳25.4~72%,热量值高5.7%。采取3年轮伐、 6年平茬等综合技术,使亩产由2~3层积立米提高到7~9层积立米。拜泉县已推广28万亩。1 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机械
    1966年,甘河林业局营林处、库中森林经营所韩凤森等研制成“落叶松种子精选脱粒机 ”。该机由脱粒、风扇、筛选、传送等部分组成。用一部20马力柴油机带动,使输送球果、 种于脱粒和精选连续化。每小时可完成1000公斤球果脱粒和精选工作,比手工作业提高工效 5倍,提高产种率1倍。该成果于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1966~1976年,黑龙江省林业机械研究所(现隶属国家林业部)王志义、胡家骐、曹琬 华等共同研制“林业喷灌机械”有PT12、PT14、PT20型三种摇臂式喷头。由70—1型移动式降 雨机、SP20型升降式喷洒器和32X型水环轮自吸泵组成。该机已在20个省市的农、林业中广泛 应用,被列为国家定型产品,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 大会奖。
    1976~1977年,省林业机械研究所苏忠明、金太显与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的生 产、科学和教学部门共同研制的“KDZ大苗植树机”,适用于西北平原沙荒造林和机械化营造 防沙林带、护田林网等。整机结构简单,重量轻、机动性好,适合较小地块。采用液压升降 减轻植苗员劳动强度,可随地面的起伏而调节机身起伏,保证栽植质量。1978年获全国科学 大会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店林场研制的XLC型幼树联合除草机,适用于平原地区幼林 抚育作业,每班5人,日抚育幼林450亩,比人工铲提高工效10倍,降低成本58%。1978年获 省科学大会奖。
    六、野生动物研究成果
    (一)资源调查
    1976年,省野生动物管理办公室杨纯、李春源等组织珍贵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查清了野 生东北虎的数量和分布;驯鹿的种群结构;丹顶鹤、马鹿的相对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并根据 调查资料,提出建立扎龙等自然保护区规划方案,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起到积极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保护与繁殖
    1976~1982年省野生动物管理办公室杨纯、李春源、潘维利对丹顶鹤的迁移与繁殖习性 的研究成果,1982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丹顶鹤是国家珍稀的鸟类之一,为一类 保护动物。分布在乌裕河流域及齐齐哈尔市郊沼泽地区。经野外观察,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 上旬南迁。翌年3月中、下旬来扎龙自然保护区。气候转暖后开始筑巢繁殖。最早产卵期4月 中旬,幼鹤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出壳。10小时后即可吃食。研究成果为鹤类人工繁殖饲养和 扩大种群提供科学依据。
    1980~1983年,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洪运泰、孙海义、朴仁珠等研究环颈雉的驯化与饲养 。建立了驯养的雉鸡群。提出人工繁殖技术要点,并在笼网内散食获得成功。为开展释放、 人工繁殖环颈雉,恢复自然资源工作,开辟了新路。驯化、饲养、繁殖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国 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1984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七、其它
    (一)医药
    1976年,牡丹江林管局中心医院马志国研制的“无托式可摘义齿”大幅度减少缺牙患者 镶复中,因磨牙给患者带来的不安和苦恼,同时做到义齿美观逼真,利于口腔卫生保健。对 患有牙周病、口臭、口腔卫生情况不良者更为适宜。是口腔矫型科镶复史上,首创的一种新 的镶复方法。该发明已申请专利。在1986年第二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1979年省林业总医院泌尿科李将春、王福元、张树桂等研究的“膀胱再生”,通过设计 水囊支架,缩短手术时间,使病人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贮尿、排尿功能,用具有与膀胱相同的 组织结构代替其功能,解决了膀胱切除尿路改道术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膀胱再生。林区 医院用该法手术112例,另在16个省市应用临床80余例,均获良好效果,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 成果二等奖。
    1979年,伊春林业中心医院王子光、刘桂云、荣海贤等研究的“子宫颈癌腹膜外广泛性 根治术”,术式为国内外一项新技术。在腹膜外清淋巴广泛切除子宫,暴露腹腔时间短,腹 腔内脏器官不受刺激,减少腹内并发症,对患者全身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该成果 于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种植
    1982年,苇河林业局和省外贸局共同研究平菇、榆黄蘑、滑菇栽培技术。经优良菌种纯 化优选,总结出食用菌大面积栽培技术及室内外结合出菇技术。1985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 等奖。
    (三)建筑
    1975年,伊春地区林业设计院与伊春地区工程公司研究试制的“40×48米平面正交空间 钢网屋架”,是大跨度承重结构形式,由于网架空间双向受力,结构受力合理,能充分发挥 构件的力学性能,节约钢材。高跨比小(1/15~1/18),因而缩小了建筑体积,降低造价 ,且造型美观大方。伊春体育馆就是这种设计。该成果于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