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交流
一、技术推广
林业的发展与生产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及时总结传播营林和森
工生产技术经验,推广运用科研新成果,逐步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改进推广方
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一)推广方法
清代祖籍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汉族农民流入黑龙江地区,带来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和比
较先进的农具,同时也带来了林业生产技术,“杨柳等的埋干造林和插条造林这两种方法,
就是随着汉民族出关而逐渐发展普及的”(田边早人《满洲造林法》)。谚语:“高山松柏
核桃沟,河川两岸托杨柳”等,在民间广泛流传。所以,这种民间的技术交流,民间的林木
良种的引进、育苗、造林技术的传播,直至现在仍是一条重要途径,从没间断。而主要的形
式还是专业组织推广。从1950年开始省、县、乡(镇)相继分别建立林业工作(技术推广)
站、种子站、病虫害防治站等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形成上下贯通的技术推广体系。到1985年
全省有事业性的基层技术推广单位1250个,森工总局所属企业局有技术推广单位42个,实行
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推广林业新技术新经验。
推广方法,一是建立基点,发挥示范作用。50年代初期,纳入营造东北西部、内蒙东部
农田防护林的泰来县把街基乡、龙江县把白山乡作为基点,先走一步,作出样子,推广全县
,乃至全省。二是培训技术骨干。采取开办训练班、现场会、实地操作等形式,推广什么就
学什么,做到学以致用。省培训县、乡、局、场一级技术骨干和师资。县、局培训乡、村、
场、圃、所直接参加生产的技术带头人。仅1955~1959年省林业干部学校(现省林业管理干
部学院)就办训练班11期,培训县、公社(乡)技术骨干2108人。1963年东北林业总局(现
省森工总局)木材生产局为推广油锯伐木,组织“油锯技术播种团”深入林场传授使用技术
,并在友好林业局召开现场会,推广带岭林业实验局“油锯伐木经验”。三是印发技术资料
,宣传、普及林业技术知识。从1950~1985年省林业厅印发宣传画、造林育苗技术挂图30余
万份;造林、育苗、采种技术知识和技术经验小册子10余万册。《黑龙江林业》杂志到1985
年末发行247期,共190余万册。省森工总局(包括东北林业总局、省林业总局时期)自1960
年至1985年先后出版《东北林业报》、《林业科技》、《林业科技情报》等。进入七十年代
为宣传林业技术,提高科学造林和森林经营水平,省林业厅拍摄《小黑杨》、《红松》等科
教影片11部。1985年,省森工总局还建立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对普及和推广新技术都起到了
重要作用。
(二)推广项目
黑龙江省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经验,采取指令性强制推广和指导性计划推广
相结合的办法,向各生产单位传播。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都起到了提高和发展生产力的效
果。择其要者,记述如下:
1.林粮间作。泰来县从1954年开始,在林地空垄上混种豆类等矮棵作物和蔬菜,既保证
抚育幼林又增加收入。该县街基社在1956年由老年专业队在林地混种630亩豆类、蔬菜和经济
作物,年收入1.1万元。1958年发展到1260亩。省委书记冯纪新在1958年10月全省县委书记
会议上《大搞人工丰产林,全面掀起绿化高潮》的报告中指出“林农混种是在实践中摸索出
的一个有效办法,即栽后一至三年在林木行间混种矮棵作物、蔬菜、瓜类,群众在经营混种
作物的同时,就可把幼林抚育起来”。龙江县绿色海洋林场,1959年提前整地5777亩,种一
年庄稼,再行造林,既收粮食又熟化土地,提高了造林质量。1960年3月29日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委《关于迅速地开展春季造林运动的指示》中指出:在林地空垄混种豆类、蔬
菜、瓜果、药材等矮棵作物,是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最好办法,既有当前收益,又能及时
抚育幼林。这就把群众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了。从此,在全省平原地区的造林地普
遍搞起林粮间作。
2.采育兼顾伐。从1952年开始,对东北林区的采伐方式,是以择伐为主,还是以皆伐为
主,看法不一。1952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颁发《1953年皆伐作业暂行规程》,认为“
皆伐作业是进步的方式,1953年应重点试行,以备今后逐渐推广。”1956年1月31日国家林业
部公布《国有林主伐试行规程》,规定采伐方式为“连续带状皆伐”。对不同的林地条件提
出不同的主伐带宽度的要求。黑龙江省森工系统所属林区,1956年皆伐比重为31%,1957年占
50.1%。由于木材生产任务由1957年的743万立方米,猛增到1958年962万立方米、1959年1.
292万立方米,皆伐比重1959年达53.4%,1960年占79.2%,1961年增到95.6%。这样,黑龙
江省森工系统所属林区出现了连续大面积皆伐,成沟成坡采伐,采后搬家。因而,有些集材
道变成冲刷沟。1958年,刘慎谔等林业专家和乌敏河林业局,研究实行“采育兼顾伐”的采
伐方式(实际是一种择伐作业)。规定采伐后每公顷保留健壮树300株或幼树3000株或保留郁
闭度0.3以下。这一采伐方式,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63年,东北林业总局长张世军在牙克
石林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时指出:过去林业搞的是大面积皆伐,砍空搬家,是游牧民族、
蝗虫政策,不符合林业特点,中国应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以场定居,以场轮伐,越采
越多,越采越好”的道路。1964年2月10日东北林业总局发出“以云杉为主的林分严禁皆伐”
的通知。并规定必须固定集材道,严格保护母树,最低保住70%以上,采伐木一律施行挂号。
大海林、穆棱等林业局认真执行通知精神,取得明显效果。1964年10月,东北林业总局召开
“采育兼顾伐和采育双包经验”的东风、新青林业局现场会,推广他们组建“采育双包”一
条龙小工队,改革采伐方式和育林方式,发展采育兼顾伐的经验。1964年10月7日,国家林业
部颁发的《关于试验推广采育兼顾伐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它是适合东北、内蒙古林区实际
情况的一种较好形式,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积极试验和推广。1964年12月16日,《人民日
报》发表《林业建设必须以营林为基础》的社论,18日又发出《采育必须结合》的社论,充
分肯定和进一步推广东北、内蒙古林区的经验。从此,黑龙江林区皆伐的比例急剧下降,19
64年由1963年的91.3%下降到53.9%,1965~1972年下降到15%,1973~1976年下降到10%左
右。
3.保土防冻更新法(又称窄缝栽植)。保土防冻更新法,是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首创。1
963年8月,国家林业部、林业土壤研究所、吉林林业管理局调查,认为这种更新方法不仅可
以防止冻拨害,提高更新成活率,而且可以节省劳动工日,降低更新成本,是加快更新速度
,实现更新跟上采伐的一项重要措施。1964年5月,东北林业总局组织所辖各林区的领导、科
技人员对临江林业局“保土防冻更新法”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各林区试验推广。1967年新
青、大海林林业局先后应用。到1982年新青林业局用此法更新40余万亩,保存22万亩,保存
率为55%。省森工总局1985年统计全省森工系统用“保土防冻法”更新造林67万亩,占当年更
新造林面积的27%。这种方法经职工实践总结出通俗易懂的技术要领是:外面不露根(地表不
露须根),里边不拳腿(不窝根),消灭马蹄穴(穴面平整),防止吊死鬼(苗根不悬空)
。简称“三铲四脚一提苗”的操作方法。
4.油锯。1951年,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哈林一100型油锯,在双子河森工局、带岭
林业实验局开始试用,到1955年全省森工系统拥有89台。这种锯虽然不用电源,但由于体重
、震动大,没有广泛推广。1956年从苏联引进“友谊”牌油锯,在带岭林业实验局试用伐木
与造材,以后又先后试用过日本的“共立”,西德的“斯蒂尔”等牌油锯,到1959年带岭、
铁力、友好、朗乡、大海林、桦南、山河屯、通河(现兴隆)等16个森工林业局共拥有油锯
334台,投入生产后,提高了伐木效率。带岭林业实验局1959年有油锯22台,台年采伐量557
2立方米。自从1958年国产的051油锯(柳州产)投产以来,拥有量急剧增加,到1960年末全
省森工系统有1045台,1964年2989台,1977年达3421台。经过10年的推广使用,全林区普遍
使用油锯伐木、造材,结束了双人大肚锯(快马子)、单人弯把锯伐木时代,极大地提高劳
动生产率。每台油锯年采伐量全省平均4727立方米,低的1000多立方米,高的达2万立方米。
从1966到1985年20年间,全省拥有油锯4000台,其中各县(市)林场拥有1000台左右。台班
效率,在中等伐区为88~107立方米,台年采伐量5000立方米左右。
5.安全伐木法。1950年使用弯把锯伐木时,推广铁力森工局老伐木工马永顺(全国劳动
模范)摸索总结出的“安全伐木法”。要点是:伐前清理被伐木附近的杂草、藤条、灌木、
倒木等,留出安全道,伐掉迎门树。单腿跪姿势拉锯,拉上、下楂,正确掌握树倒方向。树
要起身时,按树倒方向大喊三声,如“迎山倒”、“顺山倒”、“外山倒”、“左横山”或
“右横山”。1957年,马永顺又在东北、内蒙古林区机械化专业会上,介绍使用长把的楔子
掌握树倒方向的经验。用八楞钢制成的铁楔子,把长100厘米,楔子长22厘米,刃宽4.5厘米
,把厚2.5厘米,与一般楔子配合使用。对借向大的树,其伐木程序是先拉上楂,锯到树根
直径1/3或1/2处加楔子,然后再拉下楂。朗乡森工局利用铁板框、轴、钢丝绳、铁车轮等
制成伐木安全锁。伐木前将安全锁捆在被伐木根部,防止打拌子事故发生。该局还用“吊挂
滑车”改成为摘挂机,用它摘挂既安全效率也高。
1961年5月,在采伐能手孟兆贵使用油锯经验基础上,总结推广“平、稳、大、狠”操作
法。“平”就是下锯要平,保持锯板与树干垂直,以免把根切成斜形或螺旋形;“稳”就是
掌握锯要稳,平稳切削,逐渐增加负荷,避免突然加重负荷,而造成卡锯、损坏机具,接断
锯边;“大”就是适时加大油门,提高效率;“狠”就是树起身时杀锯要狠,使树倒的正、
倒的快。掌握住树倒方向“四要”,即开楂要正,留弦要准,留心要小,树倒要快。这些有
利于安全的操作经验推广后,减少了伤亡事故。
6.拖拉机集材。集材是把木材从砍伐点拉到装车点的一道劳动量大的工序。1954年以前
全林区基本是用畜力集材,也叫牛马套子集材。1952年畜力集材比重占94.9%。1950年从苏
联引进以木柈做燃料的克特—12拖拉机,又相继引进特德特—40、60履带式专用拖拉机,进
行以集运原条为主的机械常年原条流水作业试点,以改革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1960年
,哈尔滨松江拖拉机制造厂生产出集材—50拖拉机,全省林区普遍推广使用。到1966年末,
全省森工企业拥有集材拖拉机2455台,机械集材比重由1955年的11.7%,增加到83.4%。到
1985年,全省用于集材的各种类型拖拉机2981台(其中各县、市国营林场有140台),实现了
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农民上山参加冬运的负担,解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7.冰雪滑道集材。黑龙江林区采用冰雪滑道集材始于1950年,山河屯林业局红旗林场当
年冬运时,畜力运材遇到200多米长的冰湖地带,坡度虽在5~7°间,牲畜仍上不去。该场就
在冰湖上刨一条沟(上宽80厘米、底宽60厘米、深40厘米),用原木做帮,用雪铺地,浇水
冻实,将木材串到槽内,借助冰雪和坡度的滑力,迅速滑到楞场,1000多立方米木材通过这
条沟运下了山。1959~1963年间,由于集材机械燃料供应不足,农村畜力又紧张,则利用冬
季冰雪的天时、地利,大力推行冰雪滑道集材。1960年冬,省林业厅在穆棱林业局召开伐区
作业现场会,总结推广冰雪滑道集材经验。1962年柴河林业局总结出“冰雪滑道集材一条龙
”,朗乡林业局总结出“长距离缓坡冰雪滑道集运材”的经验。广泛
利用天然冰雪、自然坡度与木材自重相互间的力学作用,发展上下连续,一滑到底的冰
雪滑道集运材经验。仅1960年冬运大会战中,全林区就修建冰雪滑道4000公里。短的一条几
百米,长的一条几公里,共集材430多万立方米。占集运材总任务的58.3%。冰雪滑道在历史
上发挥一定作用,但存在着作业中木材损失大,生产不安全,引起水土冲刷等问题。随着机
械集运量的逐年增加,冰雪滑道集材量很快下降,到70年代末期仅占集材总量的1%左右。
8.枝丫材利用。黑龙江省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倡技丫材即采伐剩余物(树枝、梢头
木、摔断木、木杆、被砸坏的小径木、倒木、非目的树种有利用价值的木材)的生产和利用
。曾提出直径6厘米以上的梢头木,有利用价值者,必须分别做矿柱、造纸、民用材等,195
7年全省森工系统运出枝丫材9933立方米,占木材总产量的0.1%。1963年东北林业总局总结
推广了带岭林业实验局和朗乡、敦化林业局等单位生产小规格材的经验。1965年,从芬兰、
日本进口两台轮式削片机在柴河、五营(现丰林)林业局进行枝丫削片试点。1970年又扩大
试点面。1971、1972年两年双丰林业局共生产枝丫木片6700立方米。1973年绥棱、乌马河、
穆棱、大海林、山河屯5个林业局开始生产枝丫木片,全省年产量达23700立方米,1974年达
到33700立方米。随着木材综合利用的发展和开展烧材改革,枝丫材生产在全省普及。1975年
7月、1978年7月在两次召开全省伐区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推广了带岭、铁力、新林、方
正、南岔、绥棱林业局“发展枝丫生产、烧枝丫”的经验。1981年7月在铁力林业局召开的“
木材综合利用”会议上,交流推广大海林、穆棱、铁力林业局“大搞枝丫生产,发展到木材
综合利用”的经验。这些经验、做法,都对节约木材,开展枝丫生产和利用起了促进作用。
1980年全省拣集和运出枝丫材55.6万立方米,为木材总产量的5.1%。1981年10月18日省林
业总局制定颁发《枝丫材生产措施方案》,把枝丫材生产列入企业年度计划。
9.森铁车辆技术改造。随着全省林区森林铁路车辆类型、结构的发展,不断总结操作与
运行经验大力推广。其中主要的有:将轻型台车轴径加大15毫米,杜绝了断轴事故。将铸铁
轮改为铸钢轮并加大轮径150毫米,以提高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将铜瓦改为钨金瓦或铝合金
瓦,轴箱填料由布屑、棉屑团改为用毛线卷或泡沫塑料块,节约大量有色金属,降低维修费
用,减少燃油事故。改进车立柱开闭器,运材车辆普遍装设“碰头闸”和手制动装置,保证
作业和高坡运材的安全。推广了绥棱林业局森铁利用埋孤焊、震动焊新技术焊修磨损超限的
轴颈、踏面和轮缘,延长车轮使用寿命。进入80年代学习和推广阿尔山林业局森铁车辆改用
滚动轴承经验,全省森铁车8000多辆,基本实现车辆滚动轴承化。
10.贮木场机械化。贮木场的工艺流程为卸车、选材、归楞、装车。1953年均为人力操
作,生产效率较低。由于不断技术革新,机械化比重逐年增大,随即代替了手工作业。1954
年推广带岭林业实验局兜卸法卸车。它是由架杆、支承架、钢索滑轮系统和绞盘机等组成。
现在全省森工企业57个贮木场75%采用此法卸车。班卸车8~12辆,台班产量300~1000立方米
。60年代初期推广原木纵向输送机选材。有铁力贮木厂制造的由兜卸机组成的原木纵向输送
机生产作业流水线;有双子河贮木场创造的由缆索起重机组成的原木纵向输送机流水作业线
;有柴河贮木场创造的由龙门起重机组成的原木纵向输送机流水作业线。归楞、装车作业,
1955年由单筒绞盘机发展为双筒绞盘机、架杆归装机、缆索起重机、塔式起重机,1965年柴
河贮木场创造了装卸桥。其中架杆归装机的全省林区使用最多的归装机械,占74%。由于广泛
推广利用这些机械,改变了往昔“蘑菇头、拽大绳、人扛”等重体力劳动的局面,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
11.套材下料工艺。合理制材、节约木材,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利用率,是增加制材企
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1952年着重推广锯木车间内部运输机械化流水作业线,解脱人抬肩
扛的重体力劳动。1954年推广“锯材集中”合理下锯经验,找出了一条合理利用低等级原木
生产高等级锯材的新路。1964年总结推广“套材下料工艺设计”经验,获得良好效果。牡丹
江木材加工厂通过运用划线下锯,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实行“主产与主产搭配,主产与
副产搭配,副产与副产搭配”的套材方法,经济指标逐步上升。到1985年全省森工系统所属
制材厂一等品率达到84.3%。
12.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1959年1月22日,国家林业部造林司和中国林业科学院,为
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结合林业实际,提出造林六项基本措施。要求普遍推广适地适树、
细致整地、良种壮苗、适当密植、抚育保护、改革工具,以及可能的灌水施肥等技术措施。
黑龙江推行后,效果良好。森工系统1962~1969年8年中,人工更新造林769.2万亩,保存3
43.3万亩。年平均42.9万亩,保存率为44.6%。比1950~1957年8年保存率提高12.7%。桦
南县孟家岗林场,在推广中结合本地实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作业设计、细致整地、选用壮
苗、五不离水、适时突击造林、精心栽植、综合抚育等技术措施,大面积造林成活率达90%以
上。全省推广这些措施后,成活率、保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964年218处国营林场造林
平均成活率达76%,比1963年以前提高11%。形成林口、勃利、桦南三县和尚志、延寿、方正
三县,两大片各300余万亩新的用材林基地。1978~1980年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区的龙江
、泰来等28个县(市)造林成活率平均58.7%,保存率71.8%。
13.人工丰产林。黑龙江省1958年开始号召大造人工丰产林。同年6月9日,《黑龙江日
报》社论提出,林木速生丰产走带岭人工丰产林道路。丰产林的主要标志是:成活多、生长
快、产量高。当时带岭林业实验局的丰产标准是,落叶松40年,每亩蓄积46.6~53.3立方
米;红松60年,每亩蓄积33.3~40立方米;杨树25年,每亩蓄积33.3立方米。1964年省林
业厅颁布的《黑龙江省造林技术实施细则》要求造丰产林要造林前一年进行调查设计,按立
地类型确定林种、树种,整地方法,混交图式,造林密度,造林方法,幼林抚育和保护等。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与干扰,停顿10余年,才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1979年省林业总
局在林口林业局建立的杨树丰产试验林,经1981、1982年两年旱、涝灾害的考验,成活率达
91~93%。在迎春、八面通林业局营造的杨树丰产林年胸径平均生长量2厘
米,1982年大旱,采取中耕、松土等措施,高生长仍达1.55米。1981年全省第二次杨树
良种普查认为,杨树丰产林要采取“三大一深”(大行距、大苗、大穴、深栽)、集约经营
(灌水、施肥、精耕细作)等技术措施。并提出杨树丰产标准:速生丰产林胸径年平均生长
2~3厘米,树高年平均生长1.5米以上,每亩15年蓄积达15立方米;丰产林、胸径年平均生
长1~2厘米,树高年平均生长1~1.5米,每亩15年蓄积10立方米。全省计划推广26万亩,1
982年营造29.6万亩,1983年营造70万亩,到1985年完成129.6万亩,创经济效益695万元。
14.混交林。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在全省山区、半山区不分立地条件,大面积
营造落叶松纯林;平原地区普遍造杨树纯林。据1976年资源清查统计,混交林仅占人工林面
积的1%。1964年,省造林研究所(现省防护林研究所)在依安县上游林场、克东县东兴林场
进行人工混交林试验研究,采用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黄波萝以及胡枝子等树种
构成5种混交类型与纯林相比,提高林分生长量7~55%,一般提高10~20%。亩蓄积增加8.7
~12.9%。不仅提高林分生长量,而且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1979年9月,省营林局(现林
业厅)在佳木斯市召开全省营造红松林、混交林现场经验交流会(不含森工),以混交林研
究成果为模式,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工作。计划到1985年营造混交林57万亩,实际完
成153.2万亩,为计划的208.8%。混交林占同期人工造林面积的30.7%,是1981年以前混交
林保存面积的3.6倍。其中,针叶树混交类型占26.8%;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类型占37.1%
;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类型占36.1%。在这个时期,针叶树混交类型中,依据各树种对光照
的要求和根系形态的特点,增加了落叶松同红皮云杉、樟子松同红松、红松同红皮云杉的混
交比重;针阔混交类型中,依据各树种的根系深与浅,对土壤的有效利用程度以及树种之间
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增加了落叶松与黄波萝、胡桃楸的混交和红松与椴树的混交比重。
15.杨树新品种——小黑杨。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省森林植物园合作,1961年从北京引
进“小黑杨”枝条61株,进行试验栽培。1964年又从杂交杨树苗的12个优良组合中提选出“
小×黑”(哈市小叶杨雌株为母本,欧洲黑杨雄株为父本),于1964年开始以省森林植物园
、昂昂溪林木种子园,肇东试验林场为基点,进行区域栽培试验。与此同时,省防护林研究
所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引进杂交育成的小黑杨39侏。经观察对比,1965年认定为较好的
品种之一。先后在富裕县富路公社富路大队、繁荣公社建设大队、泰来县街基公社丰田大队
、龙江县绿色海洋林场等9个单位,定植665株,作为评比试验林。为加速良种推广进程,该
所育出小黑杨种条1.6万株,在富裕、拜泉、讷河、泰来等15个县和国营林场试行推广。19
70年育出种条4.5万株,推广点增加到40个。1971~1975年又育出种条8万株,推广点增加到
154个,带动了嫩江地区(现齐齐哈尔市)11个县。1975年省营林局组织教学、科研、生产部
门普查鉴定,认为“小黑杨”生长迅速,材质好(富裕县富路大队13年生小黑杨,树高21.
5米,胸径35.6厘米,单株材0.72立方米,分别为当地哈青杨的120%、117%、200%。泰来县丰田大队9年生小黑杨,树高14米,胸径14.87厘米,
分别为当地小青杨的147.4%、197.3%,单株材积为小青杨的5倍),便在全省大力推广。1
978年嫩江地区“小黑杨”育苗面积达36.4万亩,占该区育苗面积65%。产种条1325万株,母
根1544万株,为向全省推广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广过程中,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到
1980年推广范围遍及全省(包括森工企业)。“三北”防护林区28个县(市)全部推广。三
江平原17个县(市)和山区、半山区平原县也已普及。森工企业的林口林业局也用其营造速
生丰产林。1981年,全省应用“小黑杨”造林达100万亩,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
16.三十烷醇。三十烷醇是美国园艺博士里斯教授于1975年从苜蓿草中分离提取的一种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1980年黑龙江省在农作物方面应用。1981年省营林局在穆棱县国营苗
圃和富锦县国营东风林场试用。经测查,对苗木有助长作用。1982年,绥棱县苗圃对10万株
兴安落叶松、紫丁香、小黑杨、柳树等苗木,在速生期前用0.1ppm浓度溶液进行叶面喷雾,
对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苗木地上部分的鲜重增长显著。径增粗、叶子重量和
叶面积增大,证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增强,新陈代谢作用相对提高。1983年扩大到松花江
地区10个县国营苗圃和嫩江地区各县,面积达6761亩。施用于落叶松、红松、樟子松、小黑
杨、紫丁香、山丁子、黑豆果、垂柳等8个树种,并开始在幼林上应用。1985年,将三十烷醇
纳入省的重点推广项目,大面积推广施用,计划推广300万亩,实际完成602万亩。应用三十
烷醇,不但苗木生长加快,幼林生长迅速,其经济效益也很显著。人工叶面喷洒亩成本0.0
9元,造林苗沾根亩成本0.07元,人工成林飞机喷洒亩成本0.10元,落叶松播种苗提高成苗
率7.5%,亩可增加收入75~105元,杨插条出穗率提高7.69%,亩增加收入40元。
二、对外技术交流
林业对外技术交流,是随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林业科研、教育以及生产的发展逐步开
展起来的。本世纪50、60年代基本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流,“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
到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林业对外技术交流才得以
迅速发展,先后与苏联、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罗马尼亚、瑞典、挪威、南斯拉夫、
奥地利、芬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朝鲜、智利、马达加斯加、泰国、澳大利亚、新
西兰、英国等20余个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开发计划署等互有交流。
(一)学术交流
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有:1955年12月26日,苏联专家谢尔盖也夫在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省
林业干部学校与在校学习的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林业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技术人员座谈
并做学术报告。
1983年3月,根据中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林学家瓦尔特威利·
普费尔来黑龙江省进行技术考察、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考察了带岭、南岔林业局和丰林自
然保护区的有关资源管理和建档工作情况,参观了森林资源清查所设置的固定样地,省森林
资源管理局的电算室和东北林学院。在考察、参观期间,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3月29日黑龙
江省林业科学院木材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邓先诚,赴美国参加刨花板学术讨论会,交流技
术经验。同年3月31日~4月19日,日本国刨花板专家岩下睦博士来省讲授刨花板生产技术、
刨花板二次加工、刨花板在建筑和家具方面的应用,以及中密度纤维板等。还有美籍华人李
炎博士到省森林资源管理局进行学术交流。同年4月27日~6月10日,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
事办公室邀请,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森林病理专家尤金·波·斯莫里教授来黑龙江林区考察
森林病虫害情况,5月18日开始在东北林学院讲学。
1984年9月9日~10月25日,应省森林资源管理局邀请,加拿大森林调查专家迈克尔·邦
纳、瑞典调查统计专家博·兰内比为“应用统计学现代化调查和规划技术训练班”授课。两
专家还亲自到带岭林业实验局指导学员实习,并实地考察在朗乡林业局设置的省级固定样地
。与黑龙江省有关林业专家,共同研讨在黑龙江森工系统所属林区实行新的森林调查法(“
综合集约经营”形方阵样地)问题。
1985年6月12日,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达成学术交流协议,
一对赤颈鹤从美国运抵哈尔滨。
(二)出国考察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1985年,有关人士出国考察林业、木材综合利用、机械设备
、生产管理等51次。主要有:
1981年10月28日~11月26日,省林业总局长王维之等5人,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林
业和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和企业管理进行考察。同年11月以林业总局副局长冯兴义为团长、省
林科院院长王金山为副团长的林业代表团赴日本国考察林业。
1983年9月4日~10月30日,省林业总局森林资源管理局副局长佟华义等5人赴瑞典、芬兰
两国进行合作项目可行性考察。
1984年11月15日~1985年4月15日,省森林资源管理局派出郝林祥、梅山2人到瑞典乌默
尔林学院学习和考察森林资源数据库建立技术。同年又派王志西去瑞典学习、考察国家级森
林资源调查技术,历时5个月。
1985年3月30日~4月30日,以省林业厅副厅长刘培相为团长的黑龙江省林业考察团一行
7人〔成员有:黑河行署专员李达,中共伊春市委书记马景林,省政府办公厅处长陈友德,省
林业厅处长、工程师郭叔庆,省防护林研究所工程师李成烈,东北林学院副教授李光大(兼
翻译)〕,先后到美国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威斯康星州;加拿大的纽布兰斯科省、奎北
科省、布列颠哥伦比亚省考察。认为值得借鉴的有七点。即:统一管理林区自然资源,充分
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重视森林永续,采伐后及时更新造林;林业体制稳定,责权分
明,中央、地方、大公司、小林主多方结合办林业;重视科学造林,实行集约经营;造林绿
化实行乔、灌、草(草坪)结合,绿色覆盖面积大,基本没有裸露土地;重视林区道路建设
,林道密度大,标准高;科研、教学、生产密切结合,现代林业科技成果广泛用于林业生产
。并提出落实考察收获的十条意见。同年5月,以省林业厅办公室主任何葆印为团长的考察团
,赴日本国北海道考察野生动物及森林病虫害等,并代表黑龙江省向北海道带广动物园赠送
驼鹿两只。
1985年6月16日~7月6日,根据黑龙江、北海道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与北海道、黑龙江科学
技术交流协会的协议,由省林业厅、东北林学院、尚志县林业病虫害防治站,马文祥经济师
、邵力平教授等6人组成的黑龙江省林业技术考察团,对日本国北海道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林
木育种和小径木利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主要收获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森
林的功能和效益的认识,杜绝人为破坏森林的现象;要控制营造人工纯林,提倡营造混交林
,以防病虫为害;造林绿化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扩大绿地面积,尽快
绿化裸露土地;要控制皆伐面积,采取择伐、经营择伐或二次择伐方式,伐后及时更新,利
于水土保持和不减少森林面积,天然幼壮林严禁皆伐作业;增修林区道路,增加道路密度;
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1985年8月14日~9月7日,应加拿大成富人参农场有限公司、亚美贸易公司及美国大地观
测组织邀请,省林业厅厅长张振清等5人赴加拿大、美国进行联合经营蘑菇、西洋参生产及林
业经营管理等项目的考察,并研究签定《合资种植西洋参协议书》、《合资培植蘑菇协议书
》。
1985年9月,省森林资源管理局派赵柯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考察森林生产和收获预
测技术,历时半年;派李裕国去日本学习、考察森林经理调查技术,历时5个月。同年,大兴
安岭林业管理局先后6人4次赴加拿大学习、考察森林防火技术与灭火措施。
1985年9月21日~10月10日,应意大利卡扎尔、孟菲拉杨树栽培实验研究所和法国杨树委
员会的邀请,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指导站副站长、工程师沈积坤等5人,赴意大利、法国
考察营造速生丰产林技术。
(三)外国团、组来访
据统计自1957~1985年有20多个国家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开发计划署等55个团、组
,来黑龙江省访问、考察林业有关方面的生产、技术、教育、管理等。其中,省森工总局接
待24个团、组;省林业厅接待15个团、组;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接待16个团、组。主要有:
1957年10月12日,法国经济代表团团员麦西纳来黑龙江省参观访问东北林学院、带岭森
工实验学校,考察机械化作业及林区生产经营管理和有关技术问题。
1959年7月5日,苏联依尔库茨克州航空护林基地主任瓦西里耶夫等3名航空护林专家对伊
春林区航空护林情况做一周考察。
1960年9月6日,瑞典专家卡尔,到正在兴建的伊春市友好纤维板厂,考察设备安装及有
关技术问题。
1974年10月~11月23日,由丹麦王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哲学科学博士纳·赛登法
登率领的丹麦林业代表团一行5人;以加拿大政府环境保护部林业管理局副局长布歇尔博士为
团长一行8人;以罗马尼亚林业经济和营林监察总局副总监察员勃利绍伊·阿力克山德鲁和营
林监察总局所属森林研究所育种站负责人埃奈斯库·瓦连贸组成的罗马尼亚林木育种考察组
,到黑龙江省考察作业。
1975年9月13日,以瑞典森林服务局局长佛克莱·荣德布、林业局局长布·斯·赫德斯特
朗为正、副团长的瑞典林业代表团,来黑龙江省林区考察访问。同年10月30日~11月3日,挪
威农业大学森林操作和技术研究所主任、国际林业协会主席伊凡尔·萨姆特教授先后参观访
问东北林学院和带岭林区。
1977年6月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到牡丹江、黑河地区考察访问。7月,对外友协会转
来路易·艾黎就东北护林问题致王炳南会长的信。信中说:“我看到了许多木材场,木材的
大量输出和采伐,许多山变得光秃秃的,有的仅覆盖着矮树丛,光山秃岭正成为压倒优势。
人们在斯堪的纳维亚、法国、日本看到的是科学地进行植树造林,这里却不是这样。在黑龙
江,凡是交通线所达之处,森林都已绝迹,似乎林场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木材。结果是,松
花江水变得浑浊了,在作物生长季节的早期——这是最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却下得少了。如
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势必会发生无可弥补的生态性灾难。因为这样下去,水份蒸发会越来
越快。东北的经济要靠粮食和木材的输出,而这只有对林区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保持下去。对
下一代应当教育他们保护生态,懂得一棵树的价植,并且爱护它。”
1977年8月2日~9月3日,奥地利林业考察团在黑龙江省考察沼泽地造林、落叶松、樟子
松、红松人工林、种子园和苗圃,以及木材采集运输作业,并参观林机厂、林业研究所、林
区福利设施。最后进行技术座谈。
1978年5月22日~6月3日,南斯拉夫联邦克罗地亚共和国林业研究所所长约索·格拉昌来
黑龙江林区考察,并参观林业院校、科研、生产单位。座谈时主动介绍南斯拉夫林业科研和
林业教育方面的情况,并对黑龙江林业生产提出建设性意见。
1983年3月23日~3月26日,世界银行专家组高林·戴维特等来省考察地方国营林场开发
项目,考察了延寿县玉河林场的贮木加工厂、石门子施业区1971年择伐作业山场,尚志县元
宝林场的木材加工厂、苗圃,一面坡林场的人工林。专家组听取两县情况介绍后,对木材加
工设备、生产工艺、樟子松复土防寒、落叶松幼苗假植等做了详细考察了解。专家组在考察
活动中询问:木材生产收入和税收;采伐方式、采集运机械化水平以及采集运各生产阶段的
成本情况;修建林区公路每公里需要投资情况;苗木成本、造林密度及抚育间伐年限等问题
。省林业厅陪同人员做了回答。专家组谈考察感想时说:黑龙江森林面积很大,已有很好的
发展条件。对人工林印象很深,经营得好。林场有中龄林可以间伐。政府对发展林业很重视
,群众对发展林业也有积极性。并提出:发展林业应重点考虑林区道路和木材综合利用;科
研和造林要结合起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要培养人材,组织到外国考察,根据中国情况吸
收外国技术,项目可以扩大一些。
1983年5月22日~30日,应国家林业部的邀请,日本北海道专修大学教授正富宏之、日本
野鸟之会秘书长市田则孝、野鸟之会九州评议秘书长桂千惠子三人,到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
保护区及林甸县育苇场一带考察白枕鹤、白头鹤。这次考察是中、日两国签定的候鸟保护协
定的实际步骤,通过考察活动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考察组认为:扎龙保护区环
境幽美,鹤类和鸟类资源丰富,是鸟类繁殖的自然天堂,是少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现鸟类
170余种,这些鸟类有些在日本很少见。座谈时,正富教授说:我到这里第一次听说丹顶鹤产
三枚卵,也是第一次看到白枕鹤的卵和巢穴(当时拍照)。这次考察收获很大。桂千惠子用
中国话说:我走了几个国家,到扎龙第一次看到保护区周围村子里房墙上写有“保护鸟类,
人人有责”的标语。市田说:我来这里见到50多种鸟,最好要栽树引鸟。
根据国家林业部与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签署的会谈备忘录,双方达成协议,从1983年6月
2日~9月11日,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组织10批共80人(历时102天,实现9批,62人次)到齐
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考察。经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博士与中方专家工
作组杨纯协商,确定考察的任务、方法、活动计划。按扎龙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类型的特点
,选设调查线路、调查样地,从保护区办公室到九间房止。全长7800米共14个点,包括农田
、沼泽、草甸、水泡等景观类型,鱼池、大泡子为样地。每期考察5~6天。九批考察完成路
线138000多米,样地调查18块次,共考察鸟类132种,隶属17个目,34个科,其中有扎龙保护
区新纪录30种。整个考察活动中,进行学术和专业报告10次,放映学术幻灯片5次。考察结束
时,省林业厅副厅长白靖宇会见了乔治·阿其波博士及其一行。通过这次考察培养锻炼一批
鸟类专业人材;采用野外识别各种鸟类,用直观方法鉴别,改变了过去长期沿用的采集鸟类
标本,然后查阅检索表的做法。依据考察的大量资料,提出《扎龙地区鸟类考察报告》、《
扎龙地区鸟类野外工作手册》两项研究成果。最后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赠给扎龙自然保护区
价值4万美元的仪器设备—无线电摇测仪、录相仪、孵化仪、环志机、高倍望远镜等。
1983年7月3日~25日,美国农业部昆虫学家保尔·厦裴、农业部林务局昆虫学家托马斯
·奥德尔2人,由中国林科院3人陪同到桦南县孟家岗林场考察舞毒蛾天敌种类及舞毒蛾发生
情况,选出有效天敌引进美国并商讨双方合作计划等。在考察中,共采集舞毒蛾幼虫532条,
了解到舞毒蛾的生活习性。经室内饲养试验,提供了室内饲养技术和舞毒蛾性引诱剂诱扑试
验资料。同时,得知舞毒蛾是美国林业上第一大害虫,其防治方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近年
来开始大量使用苏云金杆功(B·T)和病毒。引进和利用天敌是通过林分内生物间的自然控
制能力来防止舞毒蛾成灾,大有前途。美国目前正致力这方面工作。考察组建议中国对舞毒
蛾加以研究,认为孟家岗林场的舞毒蛾现在尚处于低潮阶段,双方应加强合作,希望建立长
期的合作关系,并愿意向中国介绍有关寄生性天敌的饲养技术。
1983年10月25日~11月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组长(林业专家)保罗·德里,粮农
组织官员(林业专家)杰弗里·迪维特,粮农组织官员(经济学家)卡西尔维纳,森林工业
顾问道格拉斯、梅维尔西,道路和采运顾问马·莱顿纳,助理保罗·陈恩吴6人,到宾县、方
正、依兰县国营林场、木材加工厂、贮木场参观,重点考察造林、木材生产、木材加工的技
术状况。最后参观了省森林植物园。
1984年5月28日,以美国鸟类专家梅斯尔·史密斯博士为组长的鸟类考察组一行7人到齐
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考察。
1984年9月15日~21日,世界银行评估组高林(美国)、格鲁特(丹麦)、麦尔惠施(英
国)来评估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商品材基地项目。16日在宝清县,对人工林间伐、生产、
工具、生产成本、运输方式、种子林和林场建设地址、结构、建筑标准、造价等项目进行评
估,19日对东方红林场新林区公路等级、工程量、工程成本、施工方式以及天然林采伐方式
等项目进行了评估,21日离哈返回北京。
同年10月18日,国际鹤类基金组织的第12批考察组一行9人,到扎龙自然保护区考察,王
连铮副省长宴请该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及考察组全体成员。省林业厅副厅长白靖宇代表省野
生动物保护协会向国际鹤类基金会赠送纪念品,并进行了会谈。
1984年10月25日~11月5日,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权勇茂为团长的朝
鲜林业友好代表团一行12人,由省森工总局副局长孙丕文陪同,先后参观带岭、南岔林业局
,南岔木材水解厂、铁力干馏厂、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哈尔滨木器制造厂、松江胶合
板厂、哈尔滨林机厂、松江拖拉机制造厂、东北林学院、省林业科学院、丰林自然保护区等
单位。11月3日陈雷省长会见代表团全体成员。
1985年9月23日,应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邀请,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湿地干事
杜根,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许维枢陪同,到齐齐哈
尔市扎龙保护区和林甸县鸟类生态观测站参观、考察。省林业厅厅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会长张振清,副厅长、副会长白靖宇会见了杜根,并就湿地保护项目合作进行会谈。
(四)技术、设备引进
1.为满足造林和发展养蚕事业的需要,自1954~1963年,省林业厅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
国和省外引进朝鲜落叶松种子71492公斤;从苏联引进桑树种子13341公斤;1981年从北美引
进班克松种子5公斤。
2.从瑞典引进的技术、设备,设计能力1.8万立方米的伊春市友好纤维板厂,1958年8
月1日动土兴建,车间面积10374平方米。1960年6月22日,国内首批硬质纤维板试生产。国家
林业部副部长雍文涛、中国农林工会副主席范继先、省林业厅厅长石蕙轩参加典礼。1963年
正式投产,1965年达到1.8万立方米的设计能力。
3.1958年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设计能力年产4000吨锯屑酒精的伊春市南岔水解厂,
1966年正式投产。1973年前每年仅产400~500吨,1974年突破1000吨,1976年以来年产2000
吨,到1985年总产量为29803吨。锯屑酒精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国防等工业部门。1981年被
评为省优产品。
4.1958年从波兰引进技术、设备建设的铁力干馏厂,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热解厂,1968年
正式投产。产品有活性炭、醋酸、甲醇、醋酸乙酯、沥青等。由于连年亏损,1978年进行产
品结构改革,保留年生产能力800吨的活性炭车间。新上一条年产1.5吨的甲醛和7000吨尿醛
胶生产线,从单一的木材热解生产转为制胶生产为主的大型林产化工业厂家。
5.从波兰引进技术、设备,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伊春市新青纤维板厂1978年投产。
6.1982年南岔水解厂从瑞典、挪威引进成套技术、设备,1984年建成年产5万立方米的
中密度纤维板车间。投资6004万元,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1985年试生产。
7.1982年4月21日~28日,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访问团林业组罗伯斯一行4人,来黑龙江省
和大兴安岭林区访问。经洽谈同意援助“大兴安岭防火中心”和“朗乡森林综合集约经营”
技术项目。6月30日~7月12日,罗马尼亚林业建材进出口公司处长宋蒂亚等2人来哈洽谈家俱
生产设备贸易问题,并就哈尔滨木器厂板式车间改造签定会议纪要。从罗马尼亚引进双头加
工机、重型闸刀、大型多孔钻、之字单板拼缝机、热压机等50台机械设备,总价值人民币27
44195元。10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黑龙江省森林清查和规划现代化”技术项目,资
助总额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