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扫盲与“双补”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林业工人队伍文化落后的状况,根据政务院发出的开展扫盲 工作的指示,对林区职工进行扫盲和“双补”工作。1951年3至9月,东北森林工业总局举办 “速成识字法”教师培训班,为全省林区开展扫盲培训一批师资。扫盲初期,凡识字不足20 00个字均被列为扫盲对象。教材一般是自编速成课本。1952年以后,使用全国总工会编印的 《工人识字课本》和《速成识字课本》,当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建立职工夜校,开设识字 班,还办起家庭扫盲组。至1957年,绝大部分企业的扫盲任务都完成80%以上,涌现出一批扫 盲先进单位。1958~1960年,再次掀起扫盲高潮,全省林业部门基本上完成了职工扫盲任务 。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了林区职工教育的“断裂带”,加之职工队 伍的不断扩大,又出现了一批新文盲和半文盲。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要求在二三年 内,对“文化大革命”后入厂的青年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这批青年由于受“文化大革 命”的干扰破坏,在初中读书期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参加社会活动多,虽有初中 文凭,而无实际文化水平。1982年,“双补”工作开始在林区大面积展开,办学形式多以业 余时间为主。大兴安岭地区有职工90600人,需要补初中文化课的有28917人,占职工总数的 31.1%,需要技术补课的有16278人,占职工总数的11.3%。1983年,文化补课的人数为134 29人,经考试合格仅有2567人,合格率为1.8%;参加技术补课人数10798人,考试合格人数 1085人,合格率占10%。1984年,省工农教育委员会要求,“双补”合格率达80%的单位为“ 双补”完成单位。到1985年末,大兴安岭全区“双补”办学面达100%,文化、技术补课合格 率均达80%。
    1983年上半年,全省森工系统7万多名青年参加“双补”学习班,经考试,获得文化课合 格证的占参加学习总数的13%,获得技术补课合格证的占参加补课人数的10%。到1985年,应 补文化课的人数为120936人,完成补课任务的103572人,占应补人数的85.6%,应补技术课 54377人,完成技术补课占应补人数的85%。
    全省市县林业系统职工“双补”工作从1980年开始,职工总数为54088人,青年工人需补 课的有23008人,其中,需要“双补”的7149人,只补文化课的11319人,只补技术课的4540 人。在应参加补课的人数中,有14769人参加补课,其中:有4664参加了“双补”,占应补人 数的65%;只补文化课的8262人,占应补人数的73%;补技术课的1843人,占应补人数的40%。 补课合格的共有11586人,占参加补课的80%,其中:“双补”3773人,占参加补课人数的80 %;补文化课的6163人,占参加补课人数的74.5%;补技术课的1650人,占参加补课人数的8 9.5%。
    经过“双补”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社会主义觉悟、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 到1985年,全省林区基本完成“双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