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学术活动

  一、学术研讨与专业考察
    (一)学术研讨
    根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省林学会和 各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各项学术活动,均围绕林业科研、生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 促进生产力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自1963~1985年,共召开各种学术研 讨会46次,收到学术论文1487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56篇,参加研讨会人员4449人次。其中, 学会召开的重要学术讨论会有:1979年围绕林业调整中采育失调的重大课题,以“改变重采 轻造”为中心的学术讨论会;1980年召开的“全省森林合理采伐更新”学术讨论会、“发展 杨树”讨论会等,与会林业专家,提出扭转采育失调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 建议100多条,其中有些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编入供党和国家领导参阅的“内参”,有些建议 为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长远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85年省林学会会 同省林业厅、省森林工业总局联合召开的“黑龙江省林业发展战略”论证会,从宏观经济的 高度,对全省林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措施、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论证。认为林业的长远建 设必须把保护、培育、发展森林资源作为总的战略重点,摆在林业工作首位;要采取营造人 工林、封山育林、全民义务植树,鼓励工矿企业营造专业用材林等办法扩大森林覆盖率;森 林工业要走发展人工林和合理经营天然林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路子。
    专业委员会召开的重要学术讨论会有:1978年木材采运、林业机械专业委员会召开的“ 采伐技术现代化”学术讨论会;1980年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森林永续利用和林区规 划设计”学术讨论会;木材采运、木材工业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木材采运和提高锯材质量及 出材率”学术讨论会;1981年森林防火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森林防火灭火新技术”讨论会; 森林保护委员会召开的“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应用技术”讨论会;造林专业委员会召开的“薪 炭林”、“混交林”和野生动物研究会召开的“鸟类环志”学术讨论会等。提出的论文、调 查报告,有些被选送到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有些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技术规程以 及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些意见在林业调整和实际生产中应用,收到较好效果。
    (二)专业考察
    1978~1985年学会组织省内外专题学术考察17次。1981年组织科研、生产、教学等方面 林业技术工作者参加的“天然林开发利用政策研究组”,深入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部林 区的5个林管局、15个林业局、35个林场,对森林经营利用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进行 了调查,提出《黑龙江省森林合理经营利用研究报告》。1982年杨树委员会多次组织省内外 学术考察,提出推广优良品种、营造混交林、防治病虫害的具体措施和建议。1983年由赵树 森、李应林等7人组成学会组织工作与植物园考察团、到四川、云南、湖北等省进行考察。1 984年、1985年组织学会领导和林业专家,对50年代采伐迹地更新调查。连续两次分别到带岭 、朗乡、南岔、翠峦、上甘岭、丰林、桦南、双鸭山等林业局实地调查,提出一些恢复森林 可行性措施。1985年省林学会委托孙奇、陈士俊、潘大伟赴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四省、 区,对“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规划情况进行学习、考察。提出了赴“三北”四 省、区考察报告,对全省“三北”防护林的营造和二期工程规划,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三)省际和国际间学术协作。
    1979年省林学会与东北林学院联合举办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王启无先生“林木遗传育种 ”学术报告会。1982年由赵树森、陶庸、徐占仁、闵世忠等组成的赴日本北海道森林恢复考 察团,对日本北海道战后森林恢复进行考察。并与日本北海道木材协会签订资料交换、人员 互访、技术协作3项协议,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1983年省林学会与吉林、辽宁、山西、 河北四省林学会,组成以林业厅行政和林学会的领导以及科技人员32人的“五省落叶松学术 论证考察团”,历时40天,对5省的24个林场、苗圃、林业局,采取听、问、议、记和现场调 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察论证。总结交流了落叶松种源选择,良种繁育、壮苗培育、造林技 术、经营利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向有关部门提出“五省落叶松联合考察报告”,得 到了中国林学会和国家林业部的支持。学术活动向多学科、多层次、跨行业、跨部门纵深发 展。
    二、科学技术普及与信息咨询服务
    (一)科学技术普及
    黑龙江省林学会成立伊始,就有计划地开展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1978年学会恢复工作 以后,及时调整了原科普和编辑两个工作委员会,加强了领导力量。沿着科普工作要面向基 层、面向群众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积极组织科普作品展览;
    加强编辑出版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推广生产上的应用技术,借以提高林业科技人 员和专业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1.科普作品展览。1964年,为迎接国庆15周年,组织学术成果36项,参加全国林业学术 成果展览,起到了宣传普及作用。1982年推荐摄影、书画、剪纸等科普作品10件(幅),参 加全国林业科普展览,为黑龙江省争得了荣誉。1984年,推荐科普艺术作品37件(幅),参 加中国林学会举办的科普作品评奖活动,其中获中国林学会科普作品创作一等奖1件;二等奖 3件;三等奖4件,鼓励奖8件。通过这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省林业科普创作的积极性。198 4年与省森林植物园建立“森林与人类”科普展室,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知识场所。198 5年6月省林学会会同省林业厅、省野生动物研究会、省博物馆和辽宁省林业厅、辽宁省野生 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举办“辽宁暨黑龙江省振兴林业书画展”。中共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 陈雷为展览会题写展名。1985年10月中国林学会在厦门召开的林业科普经验交流会上,省林 学会推荐的科普作品中,有16篇(幅)获奖,其中,赵林红的美术作品《森林之歌》获唯一 的一等奖,展示了黑龙江省林业科普创作水平。
    2.技术培训。1978~1985年,向广大林区职工、农村从事林业生产人员普及林业生产技 术、以及加强对会员和专业技术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以市(地)、县(市)和各 专业委员会为主,先后举办造林、病虫害防治、胶合板设备维修保养、微机、外语等专业技 术培育班60多期,参加培训人员达5000多人次。提高了林业科技队伍素质,受到广大林业专 业工作者的欢迎。
    3.夏令营。为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感情,在 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1983年以来共举办4期青少年林学夏令营,分别办了牡丹江、 伊春、绥化等5个分营。有190名青少年参加活动。采集昆虫、草本植物、树木等标本392件, 撰写小论文、心得229篇。其中,哈尔滨市三中初二学生陆畅的“镜泊湖畔的蝶类”一文,获 中国林学会优秀论文奖。这项活动深得青少年的欢迎和家长的支持。
    4.编辑出版。1959~1965年,组织编写了“怎样育苗”、“怎样造林”、“怎样抚育” 等专题通俗科技读物,发行到林业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村。1978年学会恢复工作以后,又组织 编写了“致富之路”、“薪林造林技术”、“苗圃育苗技术”、“沙棘栽培”等科普书籍, 发行6万册。这些通俗科技读物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特别是满足了农村林业生产的需要。198 2年与吉林、辽宁省林学会共同组织部分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编著《东北的林业》一书, 列为科技新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1983年由国家科委顾问武衡主持在沈阳 召开会议,组织编写“东北科技发展史资料”。黑龙江省科协郑翚秘书长参加会议。会议确 定林业卷的编写任务,由黑龙江省牵头。其后,于1984年初召开辽、吉、黑三省林业厅领导 联席会。组成编辑领导小组,组长由赵树森(原黑龙江省营林局长)担任,副组长有吉林省 林业厅副厅长蒋祖辉、辽宁省林业厅副厅长阎吉哲。三省分别建立编写小组。共收集历史资 料114份,50万字。1984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审稿会,邀请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在东北地 区领导过林业工作的杨作材、刘达、刘培植、杨继高和本书副主编、国家科委的李新等60多 人参加审评。确定78篇资料共25万字,编为林业卷,作为《东北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丛 书第四集出版。
    5.表彰奖励。1984年9月,省林学会召开“1984年中国林学会“劲松”奖黑龙江省授奖 大会”,向2498名获奖人员颁发“劲松奖”奖章、证书和奖品。大会极其隆重,出席大会20 00余人,中共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省林学会名誉理事长王路明,省科协副主席李亚 非到会讲话,省林学会理事长赵树森作了“劲松奖”评奖工作报告。这是全省林业科技人员 极受鼓舞的一次盛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体现了对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的关怀和 鼓励。从而激发了新老专业工作者发扬“劲松”精神,为社会主义林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984年12月,在省林学会学术年会上,奖励学会活动积极分子和专兼职工干部98名。1985年 中国林学会第23号文件决定,对从事林业工作50年以上健在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包括离、退 休)给予表彰。黑龙江省获奖的有:葛明裕、迟金声、薛德????????、陶庸、宋嘉仁、徐占仁、李 守龙、刘恒心、高宪斌、常永禄、周陛勋、任德全等12人。
    (二)信息咨询服务
    为传递信息,搞好学术交流,截至1985年末,共编辑出版会刊11期,发行2万余册;《林 学会通讯》15期6000余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工作起步较晚。1984年年会开始酝酿并着手筹 备。1985年10月经省科协正式批准成立“黑龙江省林学会科技咨询服务部”。服务部成立后 ,组织两个调查组,深入大兴安岭、合江、牡丹江等地区进行调查,了解林区亟待解决的问 题,初步掌握了林区基本技术情况,为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曾举办 “森林资源管理档案训练班”,解决了各林业局建立资源档案急需解决的建档技术问题。配 合法制教育和《森林法》、《经济法》的贯彻执行,与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会联合举办两期法 制建设学习班。并开始承办中介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