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粮油购销站
粮食工作的基础在农村。搞好农村粮食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掌握充足的粮源,是
粮食部门的根本任务之一。粮食管理员、粮食管理所和粮油购销站(以下简称粮管员、粮管
所、购销站),是不同时期承担农村粮食工作任务的基层机构。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初建
、发展、改革3个阶段,并由单一的粮政管理逐步向政企合一的经营实体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粮食工作很重视,在区、乡政府内设
财粮助理(后改称粮管员),属于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宣传贯彻党的粮食政策,管理农村粮
食市场,动员、组织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和交售余粮等项工作。1953年冬实行统购统销以后
,农村粮食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一个区、乡只设一名粮管员已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因此,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于1955年6月17日发出《关于在农村建立粮食管理站的决定》,要
求各市、县在区、乡一级设立粮食管理站(后改称粮管所)。大区编制5人,中等区4人,小
区3人,其中配备相当于股级干部的站长1人,在负有接收粮食任务的地区还要相应地增配检
质、保管和会计统计人员。粮管站为县粮食局派驻各区的粮食管理机构,实行条块结合,行
政受区委、区政府领导,业务上受县粮食局领导。人员工资与业务经费由县粮食局统一开支
。粮管站的具体任务是:宣传贯彻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粮食“三定”(
定产、定购、定销)情况,及时向县、区反映;组织农业社和农民搞好直线运输,保证完成
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并做好预购粮的回收、清理工作;经常配合农业技术指导站了解掌握农
情和灾情,随时报县,作为秋后核定产量、分配征购任务的参考;核实灾区、缺粮户的缺粮
数量,管理粮食初级市场,搞好余缺调剂;距离国家粮库30——40华里以外的粮管站,接替
供销社接收部分粮食,及时组织运交国家粮库。1955年末,在全省1492个区、乡中,设立粮
管所500个,占区(乡)总数的34%。1957年粮管所发展到700个,占区(乡)总数的44%。19
58年全省农村建起718个人民公社,基本上达到一社一个粮管所。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农业生产
丰歉、粮食政策贯彻、征购任务完成、农村人民生活安排等情况,从1959年起省粮食厅农村
粮食管理处与基层粮管所建立联系点制度,开始建立5个联系点,以后发展到70个,经过整顿
保留30个。规定各联系点按省里要求直接向省汇报各个时期的有关情况和数据,为省党政领
导机关制定粮食政策、分配征购任务、安排农村人民生活提供依据。在这一时期,农村粮管
所虽属初建阶段,但在贯彻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督促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支援农业生产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粮食部总结了农村粮食工作的管理经验,提出全面建立农村粮管员制度的意见
,即在不增加粮食系统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精简上层,充实基层,在每个公社(乡)配备若
干名粮管员并形成一种制度。这个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后在全国推行。黑龙江省在区(乡)一
级设立粮管员、粮管所早于全国其他省、区,推行粮食部提出的制度较有基础。因此,农村
粮管所建设从6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进一步发展。省粮食厅通过举办轮训班、长会短训等方法
培训粮管干部,使粮管所长、粮管员的政策、业务素质有了提高。1974年,黑龙江省编制委
员会与省粮食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粮食管理所机构、人员的通知》,要求尚未设立粮
管所的公社,都要建立粮管所机构。确定人员编制为2万人口以上的公社配备3——4人;2万
人口以下的公社配备2——3人(此时公社规模划小);担任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的公社还可
增配1人。凡未建立粮管机构的要抓紧建立,已建立机构人员编制尚未配齐的要尽快配齐,人
员由粮食系统内部调剂解决。文件下发后,农村粮管所机构得到加强,人员进一步充实,职
责范围明确,工作走上了正轨。随着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任务有所增加,除了担负原
有粮政工作外,还要协助生产队制定生产计划,按照国家需要的粮食品种、数量,落实播种
面积,秋后搞好产量调查,抓好征购,搞好政策复查,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安排好农
村人民生活,并给公社党委当好参谋。1974年至1975年,省粮食局先后在泰来、北安两县召
开粮管所长和农村粮管所组建会议,总结推广了泰来县宁姜、海伦县双录、宾县胜利等10多
个粮管所为当地党政领导当好参谋的经验,进一步推进了粮管所的组织和业务建设。1976年
,全省农村粮管所已发展到1124个,占公社总数(1196个)的94%,共有粮管干部2500人,占
编制数的70%左右。1980年,粮食部把各地加强农村粮管所建设的经验加以条理化,颁发了《
农村粮管员工作试行条例》。为认真贯彻执行这个《条例》,省粮食局制发了《实施方案》
,除对粮管所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组织领导和经费开支等作出明确规定外,还规定了10
条工作任务和《农村粮管员守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粮食政策放宽,粮油市场开
放。1980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要把粮食工作“搞活管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
势和贯彻省委指示精神,农村粮管所开始由单一的粮政管理机构逐步向政企合一、购销统管
、多项服务、独立经营的粮油购销站转化。1981年,省粮食局召开了农村粮管所建设经验交
流会,总结了双城、勃利、五常、林口、拜泉、海伦、尚志、泰来、依安、龙江、嫩江、肇
源等县几年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农村粮食管理所单一的行政体制改为购销站政企
合一的体制的经验。肯定了办站方向,明确了建站中的有关政策问题。会上推出7个办站好的
典型。如:五常县兴盛公社粮管所从1980年改为粮油购销站,开展议价粮油购销业务,仅半
年时间就收购议价粮油287吨,用面粉兑换水稻和大米280多吨,盈利2.1万元作为资金,建
起粮米加工、饲料粉碎和熟食品加工车间各1处,代农加工粮米、挂面、切面和牲畜饲料,坚
持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颇受群众欢迎。嫩江县盛产小麦和大豆,大米比较缺乏。长福公
社粮管所为解决农民口粮品种单一和卖零粮难的问题,1980年冬将粮管所改建成购销站,除
供应农村非农业人口用粮外,又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到1981年5月末收购议价粮油180多吨,
议销大米45.5吨,代农加工挂面2.5万公斤。当地群众满意地说:“购销站搞议购议销真是
好,把死粮给搞活了,自产的粮不愁卖不出去,不产的粮食不愁吃不到了。”泰来县宁姜公
社粮管所改为购销站后,从1974年起靠种地、养猪、代农加工积累资金,先后又办起了菌肥
厂、榨油车间、草粉车间和米面、挂面、熟食品加工车间,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为群众生
活服务的方向,稍取微利,到1981年已发展成拥有6.5万元固定资产的独立经营实体。尚志
县河东公社粮管所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借房两间,借资1000元首先办起粮店,为非农业人
口供应口粮,又靠自己开荒种地收入创办加工车间,为群众加工米、面,用加工收入购置万
能粉碎机,为生产队和社员粉碎豆饼、猪饲料等,一年加工各种细面20多吨、玉米面条30吨
、打糕3吨,粉碎豆饼和猪饲料50吨。他们就这样采取“滚雪球”办法积累资金,不仅建起车
间厂房,购置了设备,还新建了120平方米营业室和180平方米宿舍,安排了6名职工家属子女
就业,提高了职工生活水平,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肇源县超等公社盛产绿豆,粮油购销站
为了发挥当地优势,搞活农村经济,1980年开展零粮议购业务,当年收购零粮100吨,其中绿
豆90吨,促进了绿豆生产的发展。翌年家家户户种绿豆,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收购量增加
到200吨。全省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农村粮管所改建购销站的速度加快,到1981年末,所改
站的达到300多个。1982年,省粮食局因势利导,在龙江县召开了现场会议,交流推广龙江、
双城、兰西等县狠抓购销站建设的经验,研究解决了加强购销站的领导和统一归口管理问题
。决定县粮食局由一名副局长主管购销站建设工作。凡已建立购销站的县成立农村粮油购销
公司,与农管股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增设财会、统计人员,统一核算(农村购
销站的财务收支,对上实行报帐制),归口管理农村粮油购销站的业务工作。到1983年,农
村购销站增加到549个,占全省所、站总数的48%。1984年,省粮食局为了加快改革步伐,对
各地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是年购销站有了较大发展,到年末由所改站的共有723个,
占所、站总数的64.5%。但有些购销站搭起架子后,由于缺乏资金、设备和营业室而停办。
到1985年,巩固住的购销站有584个,占所、站总数的一半以上。并有30多个市、县成立了农
村粮油购销公司。这些市、县以购销公司为龙头,以基层站、所为支柱,形成了3个“一条龙
”的经营实体(即议价粮油的收购、加工、销售;畜禽养殖、加工、销售;农产品种植、加
工、销售一条龙)。经营项目有:议价粮油购销、加工、兑换,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商店
、饭店、旅店、食杂店,汽车、农机修理和配件,猪、牛、羊、鸡养殖和加工,水产养殖,
粮食、蔬菜种植,运输和房屋修建、水暖安装等30多项。议价粮油经营在省内农村发挥着主
渠道作用。同时,已与20多个省、市建立了业务联系。
从1981年到1985年,建站5年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取得显著效果。5年共为承包户
卖出余粮30多万吨,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为农村非农业户供应粮油20多万吨,为农
民代加工粮油1万余吨,制做熟食品3000多吨,粉碎饲料2000多吨,串换调剂了短缺品种,方
便了群众生活,活跃了市场,支援了农业生产。全省购销站5年共盈利1885.2万元,上缴市
、县粮食局抵亏846.2万元,创利大户在不断增加。庆安县农村粮油购销公司在1983年初建
阶段就上交税利168万元,其后逐年增多,为国家积累固定资产1300多万元。随着经济效益提
高,购销站的职工工资有了增加,还安排了一批职工的家属和子女就业,增加了职工家庭收
入,使生活得到了改善。有些购销站还用利润留成基金建设了住房,使职工居住条件得到了
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