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整顿统销
实行粮食统销以后,有些单位和个人违反统销政策,采取低工种吃高工种粮、死亡不注
销、多报牲畜头数等手段,冒领和套购国家粮食,增加了不合理的粮食销量。为解决这个问
题,全省粮食部门先后采取了核查虚报冒领、压缩消费标准和减少吃商品粮人口等措施,经
常地进行整顿统销,尽力地控制粮食销量盲目增长,减少不合理消费。
一、核查虚报冒领1953年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后,由于凭证买粮办法,均由居民自订用粮
计划,漏洞很多。不少市镇居民虚报人口,超出实际需要多买粮食,有的多买的粮食流入农
村。有的地方由于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吃商品粮,多销了粮食。针对这些问题,于1954年全面
整顿了城市粮食统销,进行了复查供应人口和整顿计划供应工作。当年3月,将凭证买粮改为
“按户核实”供应。经过核实整顿供应人口,压缩了不合理的粮食销量。据统计,全省共查
出重复供应人口和不该供应的农业户与半农业户3.42万人,占全省供应人口的0.77%。粮食
销量逐月下降,7月比6月少销11616吨。8月又比7月少销9900吨,做到了合理供应。
1955年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以后,有些地方对粮食供应工作放松了管理。实际销量超
过计划。7、8、9月份全省粮食销量比上年同期多销16.4万吨。为此,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指
示,要求各地认真对城市统销进行一次核查和整顿。要求机关、厂矿、企业、学校等集体伙
食单位要严格执行定量供应制度,不准冒领和浪费粮食。对工商行业的粮食供应,以适应市
场需要的原则,采取计划控制的办法。经市、县计委统一平衡后由粮食、商业、工业等供需
部门共同研究,核定各类行业供应控制指标,经市、县人民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交由各主管
部门掌握分配,严格加强管理。继续查清虚假人口,消除重复供应的现象。对居民的人口变
动,按照规定办理增减手续。对农村进城做工或办事、开会以及上山采伐和各单位雇用临时
工等流动人口的粮食供应,按规定自带粮票或粮食,不足的由国家补助。通过整顿后,各地
进一步核实了计划、人口、工种、定量,防止了粮食销量盲目增长,当年全省减少销量21.
05万吨。
1959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在一些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许
多地方对粮食定量管理松弛,出现了虚报冒领、吃双份粮、消费无度、浪费粮食的现象,使
市镇粮食销量上升。1959年一季度月平均销量增加到17.95万吨,比1958年四季度月平均销
量增加12%。各地按省人民委员会要求采取了措施,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口一律动员回乡生产。
鸡西市于1959年5月在全市开展核查人口工作,堵塞各种漏洞。到6月中旬,共减少不合理粮
食销量183.5吨。虎林县于1959年5月开展了整顿城镇粮食统销,缴回虚报冒领粮食3.57吨
。
1976年,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各地、市委
书记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对整顿粮食统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共
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会于1977年1月又召开了整顿城镇粮食统销会议,黑河、伊春和海林
、穆棱、克东等5个地、县在会上介绍了整销工作经验。为了加强对整销工作的领导,省革命
委员会成立了整销工作办公室,各地、市、县由主要领导参加组成了整销工作领导小组,成
立了整销办公室,由粮食、公安、劳动等有关部门参加,负责抓日常整销工作。全省整销专
业队伍达1500多人。各地都由领导出面召开工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议,宣传粮食形势,动
员部署整销工作。绥化地区在全省会议后,及时召开所属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粮食科长会
议,地委书记亲自动员开展整销工作。全地区11个县从公安、劳动、商业、供销、粮食、教
育、农业、工业等部门抽调294人组成了整销专业队伍,采取群众自查与专业队伍复查验收相
结合,宣传教育与复查整顿相结合,复查整顿与建立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分系统、分战线,
城乡一齐抓,逐个单位地清理整顿,清查出虚报冒领粮食2150吨。还从各个单位查出结余粮
食1121吨,除顶抵供应指标外,收缴180吨。伊春地区结合林区特点,组织人力进行了清查整
顿,清理出自产粮3300吨,抵顶供应指标,减少了国家粮食销量。佳木斯、七台河、通河、
兰西、安达、望奎等11个市、县通过整顿牲畜饲料用粮,发现牲畜死亡不报、卖出不报、调
出不报,虚报冒领的饲料共256吨。全省从1976年11月到1977年6月复查整顿了70%的用粮单位
,清查出虚报冒领粮(票)12412吨,收缴2600吨。清查虚报冒领食油149吨。
二、压缩消费标准
1957年10月,中央粮食会议确定黑龙江省粮食销售指标183万吨,较上年度实销减少22万
吨。为了保证不突破指标,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粮食统销工作会议,迅速作出了部署,通
过全民社会主义大辩论,开展节约粮食、整顿城市粮食统销工作。各地对余缺粮情况都普遍
进行了调查。鹤岗市7月到9月调查了36310户,有余的占41%,够吃的56%,缺粮的只有3%。哈
尔滨一二三厂3000人吃饭,1个月节余粮食2500公斤,平均每人节约0.8公斤。综合各地调查
情况,全省粮食定量余缺情况是:有70—80%居民够吃,20%左右有余,10%左右不足。据此,
确定从3个方面压缩粮食消费水平。第一,压缩居民的口粮,以节约够吃为原则,在不影响正
常劳动和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适当少吃一些。确定市矿林区平均每人每月在现有供应水平上
压缩1至1.5公斤;一般县城压缩0.5公斤;工、矿林区潜力较大的集体伙食单位平均每人每
月压缩1.5至2公斤,一般的机关单位压缩1至1.5公斤;在家吃饭的职工压缩0.75公斤至1
公斤,居民压缩0.25至0.5公斤。各地根据省分配的指标,参照上述压缩标准以及当地实销
水平,贯彻标准偏低的少压,标准偏高的多压的原则。每个单位、每户,按着现在的吃法,
有余的多压,不余够吃的少压,缺的不压,缺多的调整。对职工供应量采取按单位负责,归
口包干的办法进行评定,交街道居民组审定核减。与此同时,加强用粮的管理,改变做饭方
法,严格实行凭票就食制度。第二,行业用粮在去年供应水平上再压一些。哈尔滨市压缩15
—20%,其他市压缩10—15%,一般县压缩7—10%。各地根据省(或专署)批准的分月粮食销
售指标和淡旺季、年节以及行业间的需要情况,按月确定具体行业用粮指标,由上而下地层
层下达进行控制,不得突破。第三,饲料用粮超过规定标准的补助量一律取消,特重役马每
天不得超过3公斤,重役马不得超过2.5公斤,平均不得超过2.5至2.75公斤。齐齐哈尔市
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力量开展了压缩不合理粮食销量工作。到年末统计,
全市平均每人每月节约0.42公斤,实际口粮水平为14.94公斤,工商行业按城镇人口计算,
平均每人降为0.96公斤。全市各伙食单位和居民共交给国家粮食、粮票50吨。全省经过这次
整顿和压缩消费标准,粮食销量比上年减少5.15万吨。
1960——1962年,由于农业连续遭灾,粮食供应十分紧张。为了缓解供求矛盾,1960年
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城市粮食销量和降低城市口粮标准的通知》,要求全国所有城
市工矿区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对粮食统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并且适当降低口粮标准,压
缩城市粮食销售指标。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首先压缩粮
油定量标准和调整各类工种定量。全省每人每月压缩口粮定量最低为1.25公斤,最高2.5公
斤。即家属月供应量由14.25公斤压到13公斤,脑力劳动者由16公斤平均压到14.25公斤。
压缩后的口粮定量平均水平为13.3公斤(包括自然流入人口)。压缩食油定量标准,本着大
城市多压,中小城市少压,产油少的地区多压,产油多的地区少压的原则,省确定一般工业
用油,按上年度实际销量压缩20%,行业用油按城镇人口计算,哈尔滨市每人每月不超过0.
1公斤,齐齐哈尔等9个中等城市不超过0.075公斤,各县镇不超过0.05公斤。调整后各类人
口定量标准是:特重体力劳动者21公斤至26.5公斤,平均不超过25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3.
5公斤至17.5公斤,平均不超过16公斤;营业员和服务员13公斤至16公斤,平均不超过14公
斤;脑力劳动者12.5公斤至14.5公斤,平均不超过13.5公斤;大专学生15公斤至17.5公
斤,平均不超过16公斤;中学生14公斤至17公斤,平均不超过15.5公斤;居民(包括10周岁
以上儿童和服务、事业从业人员)12公斤至14公斤,平均不超过13公斤。哈尔滨市消费标准
口粮定量水平(包括自然流入人员)由14.26公斤压缩到13.46公斤,平均每人节约0.8公
斤。其中:集体伙食单位平均每人由18.46公斤压缩到16.31公斤,平均每人节约2.15公斤
;街道居民(包括散居职工)由13.04公斤压缩到12.63公斤,平均每人节约0.41公斤;自
然流入人员由21公斤压到17.79公斤,平均每人节约3.2公斤。全市经过压缩消费标准,粮
食销量有了明显减少,1961年四季度实销原粮比三季度少销30016吨,下降17.4%。全省经过
整顿和压缩消费标准后,1961年比1960年粮食总销量减少37.16万吨,其中口粮减少22万吨
;1962年比1961年总销量减少50.1万吨,其中口粮减少25.15万吨。
三、压减吃商品粮人口
1949到1960年,黑龙江各地对吃商品粮人口没有进行控制。公安部门给落户口,粮食部
门就给落粮食关系。因此,吃商品粮人口增加很快。1949年吃商品粮人口为251.9万人,到
1960年增到819万人。其中1958年至1959年吃商品粮人口平均每年比上年增加122万人以上。
1961年6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精简职工
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1月以来,来自农村的新职工都要动员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参加农业生
产。在新粮下来之前除特殊原因经省批准外,停止为迁入人口办理落户和粮食关系。中共黑
龙江省委根据中央的通知精神,成立了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
立即召开了电话会议和各地市、县领导参加的专门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并派出工作组督
促和帮助各地开展这项工作。各市、县根据省的指示和要求,动员城镇浮闲人口下乡,清理
盲目上马的建设项目,精简下放人员。牡丹江市组成1200多人的工作队伍深入基层和街道开
展工作,全市精简人口4800人。哈尔滨市经动员共迁出城市人口42.2万人,占该市人口的2
0%,其中迁往农村29.1万人,占迁出人口70%。全省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减少了吃商品粮人
口。1961年比1960年减少吃商品粮人口58万人;1962年又比1961年减少65万人。
全省吃商品粮人口1963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整顿和压缩,放松了控制,因而又
呈增长趋势。1972年比1971年增加26.4万人。吃商品粮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工矿、林、油区。
据大庆、伊春、鹤岗、鸡西、双鸭山、大兴安岭6个地、市统计,吃商品粮人口增加到238万
人。占全省城镇人口增长总数的46%。经调查,吃商品粮人口增长的原因,除了以上几个工矿
城市建设和生产发展较快增加吃商品粮人口以外,也有控制不严的问题。中共黑龙江省委根
据中央严格控制非农业人口,控制粮食销量的精神,下发了通知。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都采取了具体措施,严格控制职工人数和吃商品粮人口增加,对超计划或不经批准的招工均
不供应口粮,银行拒发工资。加强户口管理,从严控制“农转非”人口的增加。齐齐哈尔市
经过工作,全市压缩吃商品粮人口3150人。鸡西市以郊区柳毛公社为点,发动群众,揭露矛
盾,压缩不合理吃商品粮人口400人,占非农业人口的36%。克山县对压缩人口工作抓得紧,
组织专门队伍边调查、边压缩、边安置,减下去吃商品粮人口1300多人。
1974年,黑龙江省根据全国劳动工作座谈会精神,决定不从社会招工,继续精简职工。
全省公安、粮食、劳动部门为了防止职工和其他吃商品粮人口的增加,共同加强控制,密切
配合,协调工作。对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镇到大中城市落户的,不符合规定,拒绝落户口
和粮食关系,对已经落的进行清理。经过从严管理,严格把关,全省精简职工24万人,压缩
吃商品粮人口21.5万人。
1979年到1981年,全省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42万多人,每年平均增加14万人,经调
查,其中有一部分人是通过不正常关系而落的户。大量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增加了粮
食销量,给国家经济造成许多困难。1982年省人民政府转发了《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
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各地根据通知要求精神,积极采取有力
措施,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各地计划、劳动、建筑、
交通、公安、粮食有关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紧密配合,对来自农村计划外用工以及全民
所有制单位的临时工、合同工、亦工亦农人员都进行了整顿和清退,防止了吃商品粮人口的
盲目增长,保证了粮食销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