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熟兼营
粮店生熟兼营是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就业人员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起
来的。粮食部门卖熟食品最早是从哈尔滨开始的。早在1950年哈尔滨的粮食大量积压,粮食
部门为扩大销售而加工各种面包,通过经营熟食品,吸收游资,促进货币回笼。1958年,农
村和城镇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家庭妇女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为了保证公共食堂的食品供应,
各地兴办了主食品加工站,大搞主食品加工,为食堂服务。1970年初,由于小麦减少,面粉
供应标准降低,供应的粗粮比重增加,粮食消费品种单调。粮食部门为了搞好品种调剂,改
善人民生活,从粗粮细做开始,开展了熟食品加工业务。开始时摊煎饼,后又加工面粉和玉
米面两合面的烤饼、两合面的切面、电解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居民就业增加,从事家务劳动的人
越来越少。为适应这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粮食供应部门从方便群众生活出发,组
织各地粮店办煎饼和玉米面条加工点,生产粗粮细做食品,当年达4500吨,很受群众欢迎。
当时生产经营粮油食品在资金、设备等方面遇到很大困难,粮食供应系统广大职工发扬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拣砖头、凑材料,建起了一批“马架子”、“偏厦子”、“板棚子”
进行食品生产。佳木斯市二十三粮店和其他一些地方粮店为帮助群众调剂好生活,建立了粗
粮细做加工点,生产玉米面条、煎饼、粘饼、电解糕等,月产量共达29吨。这些熟食品加上
挂面,平均每人每月有5公斤左右,解决居民每天一顿饭用量。齐齐哈尔市芙蓉街粮店主任曲
敏带领10多名女职工,靠“拣砖头、搭锅灶、锅碗瓢盆大家凑”的办法建起熟食加工作坊,
摊煎饼、蒸发糕、炸麻花,日产200公斤。为进一步发展食品生产,满足群众的需要,这个粮
店又办起了简易便餐部,把原来十几平方米的小作坊改建成一座16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生产
油条、烧饼、馒头、花卷、浆汁、豆腐脑,加工品种由4至5个增加到30多种,满足了不同消
费者的需要。
1980年,为大力发展食品和复制品生产,粮食供应部门动员基层粮店利用“滚雪球”的
办法,逐步扩大厂房,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能力,采取“边生产、边积累、边建设、边扩大
”的办法,一方面建设挂面厂,扩大生产能力,逐步解决挂面供不应求的问题,另一方面本
着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精神,抓好粮店的改造,逐步向前店后厂、生熟兼营更高层的食品加
工方向发展。全省各地经过改造厂房,增加设备,建起了主食品加工站、面包厂150多个,小
型挂面厂120个。办起前店后厂1099个,占粮店总数的70.8%。从事粮油食品生产的人员达万
人之多,年生产熟食品12.5万吨、复制品12.75万吨。全省大中城市居民月人均达到0.8公
斤,县镇0.65公斤。实现利润2144万元。伊春地区过去只有4个区有挂面厂,由于积极采取
措施,挖掘潜力,这一年又有13个区新办起挂面厂,月产量达750吨,全区平均每人每月供应
挂面1公斤。佳木斯市在42个粮店中已有30个搞起前店后厂,供应粗粮细做食品。鹤岗市在5
7个粮店中有52个,鸡西市91个粮店有58个供应煎饼、杂粮面条。牡丹江市的粗粮细做品种有
玉米面条、高粱面条、杂粮面条、煎饼、烤饼等10多种。
1980年12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来黑龙江省视察工作时,还视察了齐齐哈尔市芙蓉
街粮店,对这个粮店经营的粮油食品很赞赏。他说:“粮店加工生产煎饼、烧饼、馄饨、豆
腐脑供应,群众非常欢迎。这样既方便群众,又有赚钱的事情,是件大好事,应当多搞一些
主食品”。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指示粮食部门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工业,要求粮店既
卖生、又卖熟。全省粮食部门遵照中央和省领导的指示,集中力量抓好了前店后厂和“一店
四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
1981年7月26日至8月12日,粮食部组织北方省、市粮食部门领导参观了齐齐哈尔、佳木
斯市、鹤岗市部分粮店,检查了熟食品生产经营情况。他们对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发展粮油食
品生产和经营方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1983年10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对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和齐齐哈尔市芙蓉街粮店经营粮
油食品生产经验的材料作了批示:“这个典型很有推广必要,一可方便群众,二可增加就业
,三可减少粮食亏损,还可给国家、职工增加收入。”
是年11月17日,商业部下发了学习《齐齐哈尔市粮油食品经营搞得好》的经验的通知,
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粮食厅(局)学习和推广齐齐哈尔市的经验和作法。
1984年2月1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黑龙江省粮食局《关于推广齐齐哈尔市
、鹤岗市、佳木斯市搞活粮油食品经营经验的报告》,要求全省各地逐步改变粮食部门经营
品种单一状况,把经营粮油和发展食品工业结合起来,走收购、加工、销售的道路,努力增
加粮油食品生产。
是年4月,商业部在齐齐哈尔市第二次召开了北方15个省、市粮油食品经营经验交流会议
。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刘显廷在会上介绍了全省粮油食品生产经营情况。商业部副部长季铭
在这次会议总结时,提到黑龙江省经过几年的努力,把1358个占粮店总数90%以上的粮店办成
前店后厂,方向是对头的,经验是成功的。这次会议之后,全国各省、市粮食局陆续派人来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等市进行参观,有力地促进了黑龙江省粮油食品
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省城市粮店加工各种粮油食品24万吨,实现利润3166万元,人均利
润1182元。国家财政补贴的部分粮油商品经过深加工,其中部分口粮转化为食品,实现了增
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国家财政补贴。同时还安排就业人员19442人,其中许多人已成
为技术骨干。全省有前店后厂1459个。粮油食品店达到562个,实现利润5万元的粮店143个,
10万元以上的34个,居全国粮店之首。城市人口平均每人每月可吃到2公斤熟食品。花色品种
已达500多个。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经过鉴评,共有名、优、特产品217种。为进一步搞好
服务,方便群众生活,粮店还实行了内外服务。内部设食品专柜、早点部、便餐部;外部开
设食品售货亭、代销店,推车送货,走街串巷,定时定点供应食品到工厂、工地、机关学校
和食堂;开办井口服务部,参加早市、夜市,组织食品展销会。佳木斯等地粮店为小学生送
“课间餐”,按预约的数量,准时送到课堂。这些服务方法,倍受广大职工和居民、学生的
欢迎。他们称粮店办了一件好事。到1985年末,全省粮油食品生产设备已形成规模,粮油食
品的网点星罗棋布,服务方式灵活多样,经营粮油和发展食品工业相结合的企业体系已经形
成。同时,粮店多种经营也有所发展,开始跨行业经营日用生活必需品。
1978——1985年的8年期间,黑龙江省粮食供应部门共生产粮油食品115万吨,实现利润
132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