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口粮节约

  实行粮食统销不久,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浪费粮食问题,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重视集 体伙食单位节约粮食的工作》的社论,1955年5月19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深入开展粮食节 约工作》的社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干部群众普遍进行了节约粮食的宣传教育,提高对节约 粮食重要意义的认识。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作出了关于改善供应,反对浪费,开展全市性节 约粮食运动的决议,中共哈尔滨市委作了关于节约粮食的指示,随即开展全市性的宣传动员 工作,并分别召开了全市集体伙食单位的行政、总务工作人员会议、全市性“三员”(即管 理员、炊事员、采购员)会议、全市的公私用粮行业会议、国营粮食部门和供销社工作人员 、营业员会议、妇女干部和街道妇女委员会等会议,在全市很快形成了节约粮食高潮,并出 现了一些节约粮食较好的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领导重视、“三员”负责,经常进行节 约粮食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改进做饭方法,平均每人每天节约粮食0.056公斤,全年给国 家节约粮食110吨。外语专科学校由于精打细算从小处做起,全年共节约粮食38.5吨。二五 三一部队采取按人下米,米不顺水走,淘净砂子,消灭饭糊等办法,每人每月节约0.5公斤 粮食。在市民中出现了一些节约粮食较好的家庭。傅家区居民陈淑诊精打细算,改进做饭方 法,制订节约计划,全家5口人,认真记载了“家计簿”,掌握了每月用粮标准,不做夹生饭 ,不串烟,采取按人下米、不出剩饭等方法,使每人平均消费量从15公斤降低到13.7公斤。 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等7市、县从1955年4月至年末共节约粮食25万吨。
    哈尔滨市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全市人民对节约粮食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节约粮食 的观念,出现很多节约粮食的先进家庭和先进单位。道外区新兴街共有居民3257户、13315人 。他们早在1956年就进行“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宣传教育,并开展了节约粮食竞赛,运 用黑板报、流动红旗和举办节约展览会等形式,表扬节约粮食的居民委组和个人,使全街居 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风气。4年时间节约粮食85吨。街道妇女联合会发动家庭主妇订立了《 节约粮食公约》,各居民组成立了节约粮食互助委员会,负责掌握每家用粮余缺情况,将余 粮调剂给缺粮户,4年全街调剂粮食15吨。牡丹江市集体伙食单位几个月共为国家节约粮食1 09吨。街道广大居民在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活动中,设立节约粮食“光荣榜”、“光荣 箱”,实行“粮食储蓄”办法,定期公布,鼓励居民自觉节约粮食,共为国家节约粮食58吨 。
    1958年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针对大办食堂过程中出现严重浪费粮食问题,发出《关于 注意节约粮食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对群众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采取措施,计划用 粮、节约用粮。随后《黑龙江日报》发表文章,倡导“丰收不忘节约”,“瞻前顾后,以丰 补歉,细水长流,计划用粮”。各地认真贯彻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精神,积极开展“计划用 粮,节约用粮”活动。牡丹江市粮食系统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节约粮食工作,并组织干部深入 基层单位进行宣传和指导。各单位加强了对职工的教育,强化了食堂管理,建立健全了粮食 管理制度。牡丹江木材加工厂指定一名领导负责食堂工作,各食堂不但每月制定节约粮食计 划,还发动炊事人员想出一些节约粮食的办法,诸如掺剩饭做发糕、大容器少盛饭不撒不溢 、干稀搭配等,不仅使职工吃得满意,而且节约了粮食。
    在1960——1962年的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省为了搞好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积极推 广“粮食食用增量法”。中共黑龙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总结和推广了许多有关新法做饭方 面的典型经验。哈尔滨市从1960年11月至1961年1月末,先后举办了全市性的新法做饭训练班 ,为各城市人民公社和各县培养了75名骨干;对市内7个公社和双城、阿城、巴彦等6个县15 2个食堂、饭店、主食品加工站进行了技术指导,为1125个食堂作了技术表演;给1780名食堂 工作人员讲了新法做饭的技术课,解决了10种新法做饭的技术关键;总结与交流了35项新法 做饭的先进经验;协助各公社、县组织了35个推广团、50余期技术训练班、举办了100处展览 ,有12万人进行了参观,有7500人受到训练。通过这些活动,使新法做饭得到普遍推广。平 房区二○四工地在推广新法做饭以前亏粮2吨,推广后不仅够吃,每月还节余1吨。哈尔滨电 机厂过去经常缺粮,欠国家粮食达64吨,每月提前半个月向国家借粮,推广新法做饭后,做 到够吃有余。阿城亚麻厂在推广新法做饭前有20%多的职工每月提前借粮,现在不仅不提前借 粮,有20%的职工每人每月还可节余1至1.5公斤粮食。呼兰县东风大院居民刘万红家里有10 口人,以前经常吃稀饭,在采取新法做饭后吃干饭,做到了吃饱吃好。道外滨江分社全面推 广新法做饭,使原来214户粮食不足的居民做到了够吃有余。随着新法做饭经验的推广,各较 大食堂广泛地采用了水磨加工原料。不仅出饭量高,而且主食品花样不断增多,多数大食堂 过去只有一两样主食,以后一般达到四五种,有干有稀,有蒸、有煮,还有烤的、烙的,职 工普遍感到满意。
    鸡西市开展新法做饭的食堂达到百分之百,居民达到90%以上。如小恒山矿在4307户居民 中推广增量法以后,节约粮食17.5吨。该矿跃进管理区3个居民组试验“炒米增量法”成功 。出饭率提高1倍以上。四井工人刘春江过去每月缺粮8天,10月份试用增量法,定米下锅, 干稀搭配,补足了8天亏空,11月份就完全够吃了。肇州县茶棚公社和肇东县六撮公社妇女采 取做饭节粮的11条措施;安达县拥护大队提倡顿省一把米、年省一月粮的经验;林口县推广 朱家公社30名会过日子的妇女,一年抓住节约粮食的三个“火候”,推碾拉磨掌握“三多三 少”,做饭抓住四个“节骨眼”的经验;许多社、队实行粮菜混吃、干稀搭配、闲时吃稀、 忙时吃干的办法,等等。通过逐社逐队逐户制订“节约用粮公约”的形式落实下去,同时订 出检查评比制度,取得显著效果。海林县旧街公社马厂六队在人均口粮只有185公斤的情况下 ,通过粮菜混吃每人节粮15公斤,搞了储备。肇东县姜家公社合意大队有20多个不够吃户, 年年吃“探头粮”,通过制订节粮公约,大队指派会过日子的妇女重点帮助安排,使这20家 不够吃户的粮食吃到新粮下来。同时,带动全大队户户节粮,每人平均节约20公斤,全大队 共节约21800公斤作为集体储备粮,以备荒年再用。
    从1966年起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就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和开展了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活动。 1967年,毛泽东提出“合理负担,藏粮于民,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以后,把在群众中开展 节约用粮,控制消费活动引向深入,并在粮店开办代居民节约储粮业务,规定“存啥给啥, 什么时候取,什么时候给,存粮自愿,取粮自由,节约归己,政策不变”。广大居民群众积 极把节余的粮食存储到粮店。到1972年末,全省城镇居民在粮店共储粮食25万吨、食油4000 吨。
    1969年,黑龙江省农村又遭受重灾,缺粮面很广,翌年春,省革命委员会召开了“节约 用粮,安排好农村人民生活讲用会”,推广了集贤县太平公社、安达公社拥护大队、汤原县 永发公社红旗大队、甘南县查哈阳公社民主大队、五常县常堡公社新华大队、尚志县长寿公 社、绥化大队等11个先进典型经验,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活动的开展,取得较 好效果。林口县完成当年征购任务后,通过开展节约用粮,大挖粮食潜力,农村口粮平均由 140公斤增加到186公斤,定销队由原来的202个减少到80个,原计划向国家要返销粮6000吨, 变为向国家交售575吨粮食。甘南县在完成当年征购任务后,人均口粮只剩下160公斤,他们 采取“瓜菜代”等项节约用粮措施,动员群众自力更生安排好生活,不向国家伸手要粮,基 本上吃到接上新粮。肇州县虽由地区安排给返销粮800吨,但经县革命委员会研究确定,发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给国家增加负担,硬是一斤返销粮未吃,而把群众生活安排得 很好。1977年,全省农村遭受春旱、秋涝等严重自然灾害。由于连续两年受灾,农村粮底较 空,有些队还吃了“探头粮”,生活安排难度较大。在此情况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及时 批转了省粮食局《关于当前农村生活安排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提出:一要搞好余缺调 剂,象密山县那样,从机关、学校、农牧场、公社油坊等单位筹集粮食,解决定销队口粮不 足问题。二要广泛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活动,培养典型,交流经验。生产大队成立生活 安排互助组,订立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公约,并进行评比检查。三要抓紧种植早熟作物和早 熟瓜菜。据讷河、龙江、甘南、庆安、勃利、密山、五常等17个县统计,种植早熟,瓜菜48 万亩,其他县也抓紧了早熟瓜菜和早熟作物的种植,以接济口粮不足。各地通过采取上述措 施,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粮食。由于各地常年坚持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和开展“小秋收”、 “小春收”以及广种早熟作物等项开源节流措施的落实,灾区人民生活基本上得到妥善安排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由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粮食连年丰收,特别是1984年,全国粮食大丰收,形势非常喜人。在这种情况下,从上到下 对粮食形势产生了一些错觉,认为粮食多得不得了,作出了一些错误决策,提出了一些不切 合实际的粮食转化问题,结果把不该销的粮食也销了,浪费了粮食。在社会上,人们节约粮 食思想淡化了,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节约用粮办法和制度没有坚持下来。损失浪费和不合理 使用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人们经常看到机关、学校、企业、医院、集体食堂、饭店扔掉大 量的剩饭、剩“干粮”和其他剩余食物;一些人用节余口粮(票)换蛋换物或将其高价出售 ,使无价证券的粮票变成了有价证券,在市场上非法流通;一些非法粮贩钻国家平议差价的 空子,乘机套购居民节余粮食和粮票,从中渔利。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 此,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各级政府广泛地进行了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教育,提高了广大 干部和群众对粮食问题的认识,情况有所好转。加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副食增多,家家户 户都有结余粮。群众在粮店的节约储粮逐年增多起来。有些市、县还专门为群众建立了节约 储粮证和储粮卡,方便储粮,切实坚持“节约归己”的政策。据统计,到1985年末,全省吃 商品粮人口在粮证上存粮达75万吨,食油达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