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代食品

  在1960——1962年的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弥补口粮不足,实行“低标准、瓜菜代 ”。动员城乡人民多种白菜及早熟作物,大力推广“小球藻”、“人造肉”等代食品来充饥 。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抽出大批干部深入农村灾区帮助搞好生产自救,组织农民大搞代食 品生产,补充吃粮不足。1960年11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组成了以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李范五 为组长、省委书记、副省长杨易辰为副组长的推广代食品领导小组。在全省农村代食品工作 会议上,提出以农村为重点,以农作物的秆、叶、颈提取淀粉为主攻方向,要求象抓征购粮 那样抓代食品。全省组织万人工作团,共有5万多名省、地、县、社4级干部在第一线,每个 县都有1名省、地厅局级干部帮助和指导工作。各级党委都是第一书记挂帅,在抓粮食征购同 时,抓群众生活安排,大搞代食品。同年9月20日,省委书记、副省长杨易辰提出:“结合秋 收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小秋收’运动,大搞野生淀粉、野生纤维、野生油料和土特产品采集 ……,全省要求撸草籽25万吨,搞野生纤维6万担,甜菜叶子34万吨,萝卜缨子5万吨,橡子 2—3万吨,以及其他各种可作饲料或口粮代用品的野菜、树叶子等,大量采集,把一切能吃 、能喂、能烧、能穿、能用的东西全部拿回来”。1960年12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向中共中 央报告《关于粮食工作情况》时,提出坚持“低标准、瓜菜代”,大搞代食品,把制做代食 品的原料收足、保管好,冬闲期间组织专业队搞代食品,每人每天吃到三五两代食品,补充 吃粮不足。到1960年末统计,全省已制成各种代食品和代用饲料达200多种,总产量约1万吨 左右。其中主要是利用苞米、高粱、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秆、根、颈、瓤、叶和野生植物 加工淀粉;利用山上、草原的各种无毒叶子加工叶蛋白;利用食品厂、化工厂的废水、废气 、废热搞酵母菌。在农村建起生产代食品的工厂和作坊6万多个,参加搞代食品的人员达103 万人,并组成了15万人的专业队伍,有2.8万个食堂(占食堂总数的70%)搞了代食品,每一 农村人口平均每天能吃0.27公斤代食品。1961年,哈尔滨市搞代食品的有30万人,建立了3 796处代食品加工厂(站),采集各种代食品原料27万吨,生产淀粉10.95万吨,生产代用饲 料3万吨。为补充农村社员口粮的不足,发动农村群众进行“小春收”,全省共拣回各种粮食 28.65万吨。入夏以后,采集野菜的达22.5万多人次,共采集可食树叶和蔬菜5340万吨。三 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代食品对补充粮食不足,帮助群众渡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随着粮食 形势逐渐好转,代食品生产除了一些比较高级的“人造肉”、叶蛋白、小球藻之类的以外, 其他均停止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