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省外调入

  黑龙江地区早在渤海国时期就从外地调入粮食,当时是以向朝廷纳贡回赐粮食的形式出 现的。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渤海宿卫王子大都利行死于长安,唐廷赠粟300石,运回 渤海。元、明两代官府曾从辽东给黑龙江地区调入粮食。129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水 达达路等处岁荒,军旅民苦饥,由辽阳诸路发米2万石赈之。1297年(元大德元年)从辽阳赈 水达达等户粮5000石。明代派驻奴儿干都司的官员每年都要从辽东调入粮食。明廷从1411年 (明永乐九年)至1433年(明宣德八年)20年中派太监亦失哈10次巡视奴儿干,都从辽东赐 以米谷。民间也有从开原、抚顺、广宁3地榷场贩运粮食的。
    清代从省外调入粮食比历代有增加。1669年(清康熙八年)黑龙江地区连年歉收,康熙 下诏把乌剌(今吉林市)收储的粮米2000石调给墨尔根、卜奎救济灾民。1743年(清乾隆八 年)卜奎歉收,粮荒粟贵,清廷由吉林乌刺粮仓调出粮食900石减价售给灾民和兵丁,然后将 银解回乌刺买粮归仓。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从吉林、伯都纳2处粮仓拨粮20000石,运往 黑龙江接济受灾地区居民口粮不足。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卜奎、瑷珲、墨尔根等地受 灾缺粮。黑龙江将军奏请清廷准调吉林仓粮25000石赈济,待丰年粮贱买补。清末同治、光绪 年间,黑龙江地区粮食增多,从外省调入粮食已不多见。但仍有私营粮商从省外将大米贩运 到卜奎、肇州、双庙子(今安达)、宁安等地出售,每年1000—2000石。
    民国时期,开始有外商贩运外国面粉到黑龙江地区倾销。据统计,1922年日商调运到黑 龙江地区倾销的外粉为3万吨,到1929年增加到10万吨。还有中国民族商业从奉天、长春等地 贩运大米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和铁路沿线大的县镇,年约1万吨左右。
    东北沦陷时期,从1931年以后,有日本洋行从南满或朝鲜贩运大米到黑龙江地区西部非 产稻区倾销,每年至少有2500—4000吨。1935年以后,日本侵略者移民于黑龙江地区东部开 荒种植水稻,从境外贩运大米有所减少。日本侵略军军需生产所用的植物油,如桐油、蓖麻 油等也从国外进口调入黑龙江地区。从1939年以后,伪满实行经济统制,黑龙江地区的粮食 只是调出而没有调入。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从1946年到1948年因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加上粮食生产收 支有余,未调入粮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从省外调入粮食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先调后补。先 调大豆、玉米,然后调入大米、小麦。二是品种调剂,以缓解全国粮食品种矛盾。三是提供 出口数量大,影响省内粮食平衡,出现省内销售数量不足的情况,才需调入。从1953年开始 ,国家为保证粮食出口,先从黑龙江地区调出大豆,然后再调入相应数量的稻谷和小麦。两 年国家从华北产麦区调入小麦,从南方产稻区调入籼糙米(即大米)共36.95万吨。1957年 国家为解决粮食缺口,“以晚济早,北粮南调”(黑龙江省的秋粮南调,补充南方缺粮), 然后再“以早济晚,南粮北调”(将关内产麦区和产稻区的夏粮调给黑龙江省接济不足)。 这就是国家提出的“先调后补”的办法。是年,国家从华东、华北地区给黑龙江省调入釉糙 米、小麦43.65万吨。
    在1960——1962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全省粮食调入有很大变化,调运工作十分艰 巨。1960年国家从华北、华东地区调入小麦、籼糙米19万吨。1961年国家调入粮食一部分是 由四川、湖南调入早籼糙米;一部分是从苏联换货进口的小麦和莜麦。在满洲里、大连两口 岸进口的粮食运量大,时间紧,路途远,现调入、现加工、现供应,有时还接续不上,调运 十分紧张。为了做好进口粮接收工作,省粮食调运指挥部决定,由省粮食厅抽调厅、处级干 部10多名,并从粮食系统内抽调财会、运输、检验人员200多人,抽调装卸工人1000人,从公 安部队抽调押运武警200多人,分赴大连、满洲里口岸,三班倒昼夜奋战接运粮食。历经半年 多的努力,调入粮食44.5万吨,才缓解了省内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1962年,调入粮食更加困难。从华东、华北调入粮食减少,国家又从湖北挖库存调豌豆 、蚕豆、大麦16500吨支援黑龙江省。同年7月粮食部在大连港、秦皇岛港接收从加拿大、澳 大利亚、阿根廷等国进口小麦、玉米等20多万吨调给黑龙江省。当时省粮食厅派2名处长及财 会、调运、检验、押运武警人员等,分赴大连和秦皇岛口岸接收粮食。铁路部门为解决黑龙 江省的困难,提出不受计划限制一切给粮食调运让路,随时要车,随时配车,随时发车,积 极抢运粮食。全年共接收进口和省外调入的粮食56.3万吨。不足部分在省内提前征购秋粮解 决。这一年全省调出调入相抵净调入粮食11.15万吨。
    1963年,虽然全省粮食形势有了好转,但由于前两年挖了库存底子空,为了保证大豆出 口,国家又从华中、华北地区和进口粮食中调给黑龙江省粮食52万吨。是年7月,在进口粮食 中发现中国从来没有的矮化腥黑穗病、豆象和10多种杂草籽等。为了防止进口粮食的病虫害 传入,规定进口有虫害、草籽的原粮,禁止用作种籽,并在港口大城市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1967年,国家安排调往省外的粮食较多,省内粮食收支出现缺口。国家从朝鲜经过图们 、安东口岸进口玉米、大米2万吨给黑龙江省,其余部分由国家从关内调入。是年全省共调入 粮食43.18万吨。1969年全国农业受灾,粮食减产,但提供出口、调往省外的粮食并未减少 。又采取“先调后补”的办法,国家在8、9月份给黑龙江省调入粮食29.30万吨,其中小麦 占多数,还有成品粮和其他杂粮。同年调入油脂10625吨,其中工业用桐油2500吨、蓖麻油1 500吨。
    1972年全省农业受灾,粮食收支又出现缺口。为保证调往省外和出口大豆任务的完成, 经国家批准从省储备的“甲字粮”中借转商品粮20万吨,在秋粮登市后补齐。以后国家又从 进口粮中调入一部分才渡过了难关。这年国家共调入粮食33.55万吨。同年4月国家决定,黑 龙江省出口大豆2.5万吨,调入进口豆油16250吨。其中由上海、青岛、大连等口岸接收调入 进口豆油14130吨,其余2120吨在国内补调。
    1976年,由于全省农业受灾,粮源紧张,加上国家安排调往省外任务大,收支相抵亏空 130万吨。除采取压销和挖库存的办法外,经请示商业部同意从省储备“甲字粮”中借出40万 吨,核减上年度尾欠中央的上缴任务22.5万吨。借用军队送交的“储备粮”(代号506)17 万吨,再加上动用省内代农储备粮17万吨,保证了市场需要。1977年秋,全省又有自然灾害 ,因而1978年粮食收支又出现85万吨缺口。除在省内从“506”储备粮中借用一部分外,其余 由商业部从华东、华北地区和美国、澳大利亚进口小麦共调入51.75万吨,解决了暂时困难 。同年全省油源也很紧张,国家根据黑龙江省情况,先调大豆出口后调入豆油5200吨。这些 豆油质量较次,除一部分作工业用油外,另一部分委托大连油脂厂加工精制后运回省内供应 市场。工业修造车船、油网、绝缘、加工油漆、玻璃泥子等用的桐油,历年依靠从上海、四 川、贵州调入。1978年上半年调入750吨,比上年同期减少80%,加上省内库存无货,使部分 工厂停工待料,后经商业部采取紧急措施,又调入桐油750吨,才解决了工厂急需。全年共调 入桐油1500吨。
    1979年,根据中央规定,为了调剂粮食品种,开始由国家经营议价粮油。当年从省外调 入议价糙米1.05万吨。1980年粮食市场调节有了发展,调入议价小麦、籼糙米等4.66万吨 。1981年增加到11.55万吨。其中大部分是从浙江、安徽等省调入。
    1981年,全省农业受灾严重,粮食收支相抵出现很大亏空,除国家给调入小麦54.57万 吨外,其余部分经省内平衡共挖库存10万吨,借代农储备粮50万吨,压销烧酒的平价粮改供 议价粮15万吨,由议价粮转平价10万吨,使省内粮食达到收支平衡。
    1982年,全省农业又遭受自然灾害,购销又出现了逆差。因上年受灾,省内粮源潜力已 基本挖尽。除由省管议价粮转平价2.59万吨,解除国家储备粮任务5。39万吨外,由国家调 入176.47万吨。这是历史上从省外调入粮食最多的一年。省地、市、县粮食部门派干部40余 人,分赴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和进口口岸组织和接收调运粮食。调入主要品种是 小麦和大米。这一年黑龙江省调出调入粮食相抵,净调入粮食139.59万吨。
    1983年,虽然年成情况好转,粮食收支平衡有余,但由于上两年连续受灾,库存减少, 欠帐较多,黑龙江省在这一年又调入粮食126.35万吨。进出相抵,净调入粮食66.79万吨。
    1985年,玉米收支出现逆差,小麦也不足。为了安排好省内粮食市场,商业部决定从吉 林省调进玉米18万吨,从华北地区调进小麦10.93万吨,全年共调入28.93万吨。省内所缺 粮源得以落实。同年为了活跃省内粮食市场,调入议价小麦、籼糙米等5.85万吨。1985年调 入议价小麦、籼糙米、大豆、豆粕、豆饼、玉米等12.89万吨。
    从1949年到1985年,国家给黑龙江省共调入粮食1361.74万吨,平均每年调入37.8万吨 。其中全省粮食调出调入相抵后真正出现逆差的年份有1962年、1982年、1983年,这3年靠吃 省外和进口粮食,其余年份调入粮食均是“先调后补”。从1956年到1985年,国家从省外调 入油脂13.96万吨,每年平均调入465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