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篇 粮油储存

  黑龙江地区官办建仓储粮始于渤海国时期,到1985年已有1270多年历史。历代储粮仓库 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府为巩固政权、掌握官饷、军粮及防荒备战而设置的官办粮仓;另一种 是依靠社会义捐或特别课税征集储存米谷而设置的义仓,储粮主要用于灾年赈济,属民间粮 仓。
    黑龙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防粮食霉烂变质和虫害,确保储粮安全, 摸索出许多储存粮食的方法和措施。清代以前,主要采取“推陈储新”的方法,在储粮型态 上分仓内分品种散积堆放和露天茓囤保管两种。民国时期,储粮型态有库内散积、袋积和露 天囤积以及与其他物资混合堆放保管等方法。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粮食储存在春夏季 利用空气干燥,冬季利用气温寒冷的自然条件保管粮食。在保管型态上采取堆积、垛积、囤 积等3种方式,作业简单,费用较少。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公粮仓库为防止高水分粮食霉变 ,利用日光进行晾晒降水,达到安全水分后再入仓或坐囤常年保管。在储存保管期间建立定 期检温、检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粮食需要增多,特别是实行统购统销集中统一管理 以后,黑龙江省粮食征购量不断增加,储存量越来越大。60年代粮食储存量比50年代增加56 .51%;70年代比60年代增加53.07%;80年代初又比70年代增加62.39%。全省粮库(点)和 仓库建设也随之不断扩大,从单一接收库发展到综合经营库,已基本形成了从产区到销区, 适合接收、中转、调运、加工、储存等多功能性的粮库网络,实现了区域合理布局,促进了 粮食商品流通,方便了群众送粮。在仓型上由民俗式简易仓发展到房式仓、土圆仓、砖圆仓 ,到70年代末,开始兴建机械化配套的钢筋混凝土立简仓以及钢板仓等新型储粮仓,还修建 了一大批露天储粮货场、晒场。粮库机械设备也有很大发展,从单机作业发展到多机连续作 业,机型已基本达到标准化,使库内主要作业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在粮食保管技术上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全面开展了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 无”粮仓活动。根据黑龙江省秋粮入库时间集中、接收量大、水分高和天气寒冷的特点,粮 食堆放已由自然冷冻、自然风干发展到机械通风、径向通风干燥;成品粮保管由自然低温储 存发展到利用制冷空调的方法储存,在70年代的缺氧密闭储藏的基础上,到80年代开始试验 低氧、低药剂量的“双低”密闭储存。
    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粮库(点)569个,占地面积5686.57万平方米,最大储存能力1 460万吨(实际库存为529.7万吨),其中粮库仓容量617.45万吨,露天储存能力842.55万 吨。加上粮油加工厂和饲料厂仓库仓容量,全省共有仓容量为633.84万吨;有晒场2010万平 方米,水泥晒台670万平方米,罩棚14.84万平方米;有装卸输送机械6281台(件),塔式烘 干机180座,每小时烘干处理量950.5吨;称重设备(包括地中衡)4080台;有铁路专用线2 14条,总长130多公里(包括粮油加工厂和饲料厂部分)。固定资产729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