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粮 库

  黑龙江地区各个时期的储粮仓库,主要有历代官办仓库和民间的义仓及清代末期出现的 私营粮栈等3种。官办粮食仓库,渤海国时期为“常平仓”,辽代为“和籴仓”,金代为“常 平仓”,元代为“广盈仓”,明代为“预备仓”,清代为“公备仓”(后改称“公仓”), 民国时期为“农业仓库”,解放战争时期为“公粮仓库”和“国家粮栈”。1952年末,公粮 仓库和粮栈合并为国家粮库。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国家粮库成为接收粮食的惟一企业,负责公粮、商品粮 的接收、储存、加工、调运、保管。随着粮食征购量不断增多,为方便群众送粮,50——60 年代黑龙江省粮库建设重点在产粮区和城市销区。70年代为解决农场区送粮难的问题,粮库 建设重点转移到了国营农场区,并把农场区周围的铁路沿线粮库改建、扩建成为大型的中转 库,配备了先进的粮仓机械和粮食装卸专用线。80年代,黑龙江省粮库建设根据各地粮食生 产实际情况,在考虑生产队、农场送粮合理负担的同时,本着按经济区域合理组织商品流通 的原则,在产粮区新建、扩建粮库;在城市销区主要以新建粮仓,扩大仓容为主,使其能够 保证正常的调运、加工、储存需要。
    1950——1985年的36年间,全省用于粮库和粮仓基本建设累计投资37836.1万元,其中 粮库和粮仓建设投资20506万元,油围建设投资1360.62万元,烘干设备建设投资789.09万 元,铁路专用线建设投资1801.28万元,其他建设和设备投资13379.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