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式仓
黑龙江地区历代官府为屯垦戍边,预防灾荒,推行常平仓制,民间实行义仓制。在州、
府、县都建仓积谷。修建的粮仓都是草泥结构的民俗房式仓。其特点是就地取材,造价低,
建造简便,但使用寿命短,防虫、防鼠害性能差。到清康熙年间,在卜奎、呼兰、墨尔根、
龙江、宁古塔、拉林、阿勒楚喀、三姓、双城子、黑龙江城等地陆续建仓储粮。卜奎、呼兰
、墨尔根、黑龙江城等4城建有储粮仓房397所。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呼兰府建通积
仓1处,公备仓117所,其中公仓39所,备仓78所,每所建仓房3间,共计有仓房351间。1732
年(清雍正十年),三姓建永丰仓8间,义仓12间。到清乾隆年间,又在呼兰府建恒积仓89廒
,每廒5间,共445间,仓容量达70万石以上,四周围建有守望室2间,库外围墙长387丈。在
宁古塔建公仓40间,义仓32间。在拉林建公仓60间,仓房周围土垣高6尺,长108丈,并建有
大门看守房3间。在阿勒楚喀建永顺仓60间,看守拨房3间。在三姓建永丰仓70间,义仓25间
。清乾隆年间所建仓房仍是民俗式仓房,但在以后修建、改建中逐步由砖瓦结构取代了原来
的草泥结构。
民国以前,黑龙江地区私营粮栈和农村义仓储粮就用草泥建造的小型土圆仓,一般直径
为3—4米,高4—5米,装粮3—5吨。在瑷珲城有些是用木材(木揢楞)建成的义仓。在望奎
建有砖瓦盖、墙内侧镶木板的房式仓。1903年,中东铁路营运,促进了私营粮栈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粮栈和外商在铁路沿线城镇建一批粮仓。哈尔滨为最多,储粮主要集中在道外
八区粮仓。1927年在八区有6家外商建有粮仓。其中有日本的铃木商店出张所、三井洋行出张
所、小寺洋行、国际运输株式会社等4家粮仓,建筑总面积2410.9露坪(相当于7955.9平方
米),占地面积10832露坪(35745.6平方米)。规模最大的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在八区、地段
街、田地街3处建粮仓5个,建筑面积1576.4露坪(5202.12平方米),占外商粮仓面积的6
5.4%,占地面积4945露坪(16318.5平方米),占外商粮仓占地面积的46.1%。在八区由中
国民族资本粮商建造的粮仓4处,仓库25栋,面积1692.15露坪(5585.25平方米),占地面
积117189.68露坪(551725.94平方米)。规模最大的广信升仓库有仓房2栋,占地面积266
283.6平方米。规模最小的承发盛有粮仓1栋,占地面积1409.1平方米。
东北沦陷时期,义仓和私营粮栈多数使用木板或草泥结构的房式仓。据1935年统计,黑
龙江地区义仓中使用房式简易仓的有101处,计471.5间,仓容为63260石。到1939年伪满实
行经济统制后,在部分市、县建立了农业仓库,以小型土圆仓和简易仓储粮为主。仅绥化县
农业仓库就占地面积8.58万平方米,其中仓房用地面积4290平方米,建有土圆仓37个。194
5年,黑龙江地区私营粮栈只有仓容量9768吨,仓型主要有房式木板仓和草泥拉哈辫建成的简
易仓及小型土圆仓3种。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各地公粮仓库和公营粮栈粮食收购量、库存量不断增多,原有的
储粮设施已不适应粮食储存需要,在铁路沿线的公粮仓库和公营粮栈内建造了一些木板仓、
简易仓和小型房式仓。部分县因仓容不足又租用其他部门一些空闲仓房和临时利用空祠堂、
庙宇暂存粮食,以解决仓容不足。
二、新式仓
(一)房式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黑龙江地区粮仓建设主要以房式仓为主。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地区为扩大仓容,采取建仓、修仓、养仓、租借民房,辅之
以露天储存的方针。1950——1952年在建设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由国家投资343.21万元
,用于改造、维修国家储粮库房和新建木板仓、小型房式仓。共建各类房式仓面积5.26万平
方米,新增仓容量11.84万吨。重点分布在哈尔滨、依安、克山、肇东、海伦、双城等铁路
沿线的粮库和重点产粮区粮库。到1952年末,黑龙江地区国家粮库共有各类房式仓仓容量50
.52万吨,比1949年多39.82万吨,增加近4倍。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黑龙江地区集
资72.30万元用于旧仓维修、改造和新仓建设。建仓面积1.36万平方米,增加仓容2.97万
吨。这时新建的房式仓都是按苏联模式建造的砖木结构房式仓。仓库内铺木地板,底部能通
风、防潮,仓内粮食散积,墙边装粮高2米,中间高4.5米。每栋库一般长50米,宽20米,仓
容量2500吨。“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建房式仓共投资1017.9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多投资6
74.69万元,建仓面积为24.49万平方米,新增仓容量47.62万吨。
1959年,省粮食厅对绥化、双城、讷河、嫩江、富裕、海伦、绥棱、通北等地粮库原来
的苏式仓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每座仓容量由原来的5000吨增加到8000吨,增加60%。改建后的
房式仓通称“59型”砖木结构房式仓,其特点主要是容量大,便于使用输送机械。是年,全
省用于改建、新建房式仓投资255.96万元,建仓面积14.13万平方米,新增仓容量28.55万
吨。
1960——1961年,省粮食厅又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绥化、双城、安
达、讷河、嫩江、海伦、克山、富锦、五常等26个市、县大型中转库内新建了一批“59型”
房式仓。加上维修改造的费用,两年全省共投资252.78万元,增加仓容量9.14万吨。到19
65年,全省共有各类房式仓仓容量135.83万吨,比1952年多85.31万吨,增加168.9%。
1968年后,全省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储粮设施严重不足。在粮食部的大力支持下,1968
年拨给黑龙江省建仓资金3314.19万元,用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鹤岗、鸡西、双
鸭山等大中城市和产粮区的松花江、绥化、嫩江、合江、黑河等地区新房式仓建造,建仓面
积为51.60万平方米,增加仓容量100万吨。
1969年,粮食部为加快黑龙江省建仓步伐,派粮仓设计工作组来黑龙江省帮助设计仓型
。新设计的仓型本着“分散、隐蔽、靠山、机动”的建仓方针,建造“二型”房式仓(长54
米、宽15米)、“三型”房式仓(长46米、宽12米)、“四型”房式仓(长30米、宽9米),
以及符合战备要求的院落房式仓。全省新建仓面积63.76万平方米,扩大仓容量112.35万吨
。主要分布在产粮区嫩江、松花江、绥化、牡丹江、合江、黑河等地区和生产建设兵团农场
群地区的400多个粮库(点)。院落式房式仓主要分布在望奎、拜泉等非铁路沿线地带。
是年,在建筑材料紧缺的情况下,全省推行了辽宁省新金县建拱型房式仓的经验,在省
内473个粮库(点)中采取就地取材,利用硬杂木、柳条、柳板棚盖,用二毡三油处理房盖的
方法,全面开展拱型仓建设。当年全省用于拱型仓建设投资2340万元,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新增仓容量70万吨。当时全国钢材、木材缺乏,但却急于解决仓容量不足问题,盲目推行
了这种仓型。建仓时单纯追求进度,再加上所使用的木板、柳条等材料潮湿,施工时又正逢
雨季,建后不久房盖就逐渐腐烂塌落,于1979年即停止再建,并将已经塌落的拱型仓,逐步
利用原有基础和墙身改建成房式仓。
1970——1976年,全省在各地粮库又建了一批“二型”、“三型”房式仓。7年间全省共
投资2093.6万元,建仓面积43.05万平方米,增加仓容量73.73万吨。因拱型房式仓逐年倒
塌,简易房式仓因年久失修而淘汰,到1976年末,全省各类房式仓仓容量达329.05万吨,比
1965年增加193.22万吨,增加142.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迅速发展,商品量大幅度增加,粮仓建设跟
不上粮食增长形势的需要,全省因仓容量不足,粮食部门出现“储粮难”的问题。为迅速改
变这种状况,省粮食局本着建仓科学化、定型标准化和机械化配套的原则,对全省粮仓建设
进行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房式仓建设以机械化房式仓为主,国家建仓投资重点放在新产
粮区的中转库和农场群大型中转库。全省1978——1984年用于修建、改建、新建房式仓投资
2798万元,新增仓容量21.96万吨。其中机械化房式仓投资447万元,建仓房18栋,面积2.
28万平方米,扩大仓容量5万吨。其中,1980年在建三江粮库投资33万元,建造小型机械化房
式仓4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增加仓容2400吨。1981年在嫩江县前卫粮库、嫩江粮库和德
都县龙镇粮库、北安市赵光粮库共投资284.5万元,建机械化房式仓10栋,建筑面积9976平
方米,新增仓容量3.64万吨。1984年在红兴隆,富锦建成机械房式仓2组4栋,投资129.5万
元,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扩大仓容1.12万吨。是年,哈尔滨市面粉厂投资177万元建楼
房仓1栋,面积3731平方米,仓容量7000吨,用于成品粮储存。其特点是节省用地,便于使用
机械,但造价较高。到1984年末,全省各类房式仓容量为366.32万吨,比1976年增加11.3%。
1985年,全省新建房式仓增加仓容量11.97万吨,年末统计全省有各类房式仓仓容量37
8.29万吨,比1952年增加6.5倍,占总仓容量59.62%。其中粮仓完好投入使用的仓容量只
有299.03万吨,完好率占79.05%。按仓型划分:苏式仓仓容量为38.3万吨,房式仓为242
.41万吨,简易房式仓为16.68万吨,拱型仓为1.64万吨。
(二)土圆仓
黑龙江省各地粮食部门开始新修建土圆仓始于1967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
期间,国家粮库经营量和储存量不断增加,在当时既缺少建仓资金,又缺乏建筑材料(特别
是钢材)的情况下,为了保管好国家粮食,全省首先由明水县各粮库发起建造土圆仓,他们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精神,用黄泥、谷草捋成“拉合辫”拌黄泥
建起土圆仓。到1969年,明水县粮库和农村社队共建土圆仓7200个,能装粮食6.5万吨。平
均每个仓容量9吨多。全省各地粮库学习推广明水县建设土圆仓的经验后,缓解了储粮仓容不
足的矛盾。是年6月,粮食部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粮食工作改革经验交流会,肯定了明水县建
设土圆仓是粮仓建筑史上的一项改革,是多快好省建造储粮仓的好办法。会议要求北方各省
要普遍推行建设土圆仓的经验,要求南方各省、市进行土圆仓建设试点。会议期间与会全体
人员到明水县参观学习建土圆仓的储粮经验,一致认为土圆仓建设为储粮建仓闯出了一条新
路。会议最后确定建设土圆仓所需开支可列入商品流通费用内。从而在全省范围内又进一步
地掀起“建造土圆仓,甩掉席茓囤”的群众性建仓热潮,到1972年,全省粮库建设土圆仓仓
容量72.10万吨,占全省总仓容量的16.23%。
1973年,商业部举办了建筑土圆仓学习班,重点总结了全国建造土圆仓的经验和存在的
问题。黑龙江省粮食局根据这次学习班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扩建,加强改造”
的方针。各地根据这一要求精神,重点抓了土圆仓选型、定型和机械化配套工作,在产粮区
松花江、嫩江、绥化、牡丹江、合江、黑河等地区和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双鸭山等销
区城市开始全面落实土圆仓进出粮食机械化配套。1974年,肇东粮库在沿铁路专有线一侧,
建起一组土圆仓(每5个土圆仓连结一起为一组,每个直径10米,高8米,单仓容量300吨),
配上一套提升机组,往仓内输入粮食。每个仓修有机道,设有流粮口,配备“两机一秤”(
一台出仓机,一台输送机,两机之间安一台双斗秤检斤)散积输粮。这种机械化配套土圆仓
组建投产后效果比较好。其主要特点是:进仓出仓不用人工,装卸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当
年全省在产粮区新建土圆仓408个,改造原有土圆仓1953个,年末全省国家粮库共有土圆仓1
.42万个,仓容量80.10万吨。据统计,1969——1974年,全省用于建造和维修土圆仓的投
资为1355万元,平均每吨仓容造价为12.14元(包括倒塌土圆仓数)。与做席茓囤费用比较
,5年共给国家节约席子48万领,茓子17万片,草苫子95万片,劳动力43万个工日,共节约费
用支出1105万元。土圆仓机械化配套后,吨粮平均保管费用由1969年的3.75元减少到1974年
的2.02元,减少1.73元,降低46.13%。
1975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年末全省粮食库存达到377.88万吨,比上年同
期增加14.09%,各地粮库出现储粮难的局面。为解决产粮区粮库仓容不足问题,保证秋粮接
收入库,各地想了许多办法。大部分粮库采取扩大场地增加储粮面积,部分粮库建造大容量
的土圆仓。集贤粮库建造了直径20米,高8米的土圆仓,单仓容量为1550吨,是全省最大的土
圆仓;还有部分粮库继续扩建标准土圆仓。肇东县宋站粮库广大职工在维修第一、第二代土
圆仓的基础上,又自行设计建造了直径10米、高7米、仓容量300吨的土圆仓。此仓型当年被
黑龙江省粮食局定为“75—107型标准土圆仓”,亦称第三代土圆仓。该仓导热性能弱;设有
通风窗和通风帽,通风性能好,便于密闭,适于机械作业。甘南粮库利用标准土圆仓储存粮
食后,经省粮食局测算,吨粮保管费用为0.60元,比席茓囤储粮每吨费用2.86元减少2.2
6元。
在肇东县宋站粮库修建标准土圆仓的经验推动下,全省各地粮库很快掀起了一个建造土
圆仓高潮,并收到了显著效果。1975——1977年,全省用于土圆仓建设投资10369万元,建土
圆仓14600个,新增仓容量330万吨。1977年末,全省有各类型土圆仓16400个,仓容量338.
55万吨。
进入80年代,由于各地重视现代化新仓建设,忽视了土圆仓的维修工作,使一部分土圆
仓因失修逐渐报废。到1982年全省土圆仓仓容量减少到251.17万吨,其中质量完好的土圆仓
仓容量只有160.64万吨,占63.95%。
1983年,省粮食局对全省粮库(点)土圆仓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其结果是:
全省有土圆仓仓容量为223.5万吨,占总仓容量的35.7%,其中质量完好的土圆仓仓容量13
7.35万吨,占土圆仓总仓容量的61.5%。分布在铁路沿线粮库的土圆仓仓容量为88.5万吨
,占沿线粮库总仓容量的27.27%;分布在非沿线粮库的土圆仓容量为127万吨,占非沿线粮
库总仓容量的47.92%;分布在沿江粮库的土圆仓仓容量为8万吨,占沿江粮库总仓容量的21
.92%。按粮库分类看,在全省443个接收库中,土圆仓仓容量为180万吨,占土圆仓总仓容量
的80.54%;在36个中转库中有土圆仓仓容量32.5万吨,占土圆仓总仓容量的14.54%;分布
在63个供应库中的土圆仓仓容量为11万吨,占土圆仓总仓容量的4.92%。
1985年,黑龙江省粮库土圆仓仓容量已减少到161.8万吨,占全省仓容量总数的25.52
%。
(三)砖圆仓
黑龙江省各地砖圆仓是在土圆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个砖圆仓是于1970年在绥化粮
库,为解决机械化与粮食烘干塔配套而自行设计建造的,其直径10米,高6米,单仓仓容量3
00吨。
70年代末期,全省为解决农场群和一些老产粮区的接收库和中转大库储粮难的矛盾,由
省统一拨款、统一设计,在哈尔滨市八区、顾乡和嫩江县的前卫以及富锦、绥化、泰来、勃
利等地粮库修建了一批砖圆仓,每个仓容量400吨。其中1979年国家建砖圆仓投资122.4万元
,在前卫粮库建砖圆仓20个,新增仓容量8000吨。在富锦粮库建砖圆仓16个,新增仓容量64
00吨。在宝清县清河粮库建砖圆仓9个,每个仓容量444吨,新增仓容量3996吨。80年代初,
各地根据推广粮食“四散化”(散装、散储、散卸、散运)的需要,做到同时多头卸汽车、
装火车,解决车多、量大、时间短不压车问题,在新产粮区的虎林、密山、建三江、迎春等
地粮库自行设计建造直径12米,高13米,容量1000吨的平底砖砌对圆仓,当年建成,当年使
用,当年见效。1980年末,全省砖圆仓仓容量已达到4.4万吨,占全省总仓容量的0.71%。
新建的大直径、平底砖砌对圆仓,是黑龙江省仓储广大职工在总结建仓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创造出来的具有黑龙江省独特风格的一种新型仓。其建造设计、结构
具有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和毛石刚性基础相结合的特点。仓顶设有通风口和出入孔,便于进
仓检查粮温,仓内设有爬梯,仓外设有提升机和折叠式轻型钢楼梯。该仓型被命名为“HL—
81型”砖圆仓。这种仓从上面进粮,下面出粮,立体作业,接收储存粮食可以直接入仓,外
调粮时可直接输出,装火车和卸汽车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作业环节,减少输送机台数,减少
作业人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费用,装卸车速度快,每小时可接卸载粮汽车8台,提高
工效1倍多。装火车使用2台输送机30分钟就可装一节车,比过去缩短10分钟。同时砖圆仓结
构严密,防水、防潮、防风、防火、防鼠雀性能好,有利于实现“四无”粮仓。建造砖圆仓
投资少,与其他仓型同等仓容比较,其造价只相当于钢筋混凝土立筒仓的1/5,砖砌立筒仓
的1/3。
1981年,全省投资211万元,建砖圆仓37个。其中千吨大型砖圆仓30个,建在虎林、建三
江、密山粮库各6个,迎春粮库12个。小清河粮库建中型砖圆仓7个。共增加仓容量3.4万吨
,年末全省有砖圆仓容量7.17万吨,比上年增加2.73万吨,增加61.49%。
1982年,黑龙江省在产粮区接收大库和销区大库建造一批规模较大的砖圆仓。建设原则
是:在铁路沿线粮库以建千吨大型砖圆仓为主,在非沿线粮库以建小型砖圆仓为主。1982—
—1984年,全省用于砖圆仓建设投资达1466.13万元,新增仓容量31.03万吨。
到1985年末,全省已有78个粮库和3个加工厂建大中小型砖圆仓740个,仓容量达到53.
78万吨,占全省总仓容量的8.49%。其中:千吨大型仓在37个粮库和3个加工厂共有422个,仓容量42.2万吨;400——600吨中型仓在11个粮库有106个,
仓容量5.22万吨;300吨小型仓在30个粮库有212个,仓容量6.36万吨。
(四)砖砌立筒仓
黑龙江省第一组砖砌立筒仓(每组20个筒)于1978年在哈尔滨市八区粮库建成使用。这
种筒仓类似钢筋混凝土筒仓,其仓型比较小,每个筒仓直径6.49米(仓壁外径),仓身高1
7米。仓上设有进入孔、检温孔、入粮口。仓下设出口,仓顶有送料房,房内安装埋刮板输送
机。这种筒仓主要特点是就地取材,施工技术简单,造价低,保温、隔热性能好。这组筒仓
总造价为57.2万元,其中土建造价为43.3万元,工作塔造价为6.9万元,机械化配套造价
为7万元。这组筒仓正常装粮6160吨,按年周转4次计算,可装粮24640吨,可减少露天席茓囤
306个。平均每个席茓囤按408.80元的资材折旧费计算,一年减少席茓囤资材费用12.51万
元。机械配套节约搬倒费2.14万元,节省麻袋使用折旧费4.14万元。1980年,该库又在原
制米车间建起了第二组砖砌立筒仓,每个筒仓容量为291.3吨,共增仓容量为5825吨,解决
了粮食贮存场地不足的问题。这组立筒仓在顶部增设了通风孔,以防止粮食结顶。同时,与
铁路专用线进行机械化配套,实现了散积粮食卸车、入库、烘干、储存等环节的机械化输送
。
1983年至1985年,黑龙江省又在哈尔滨市三棵树、牡丹江、佳木斯等地3个饲料厂建底座
长3.5米、高18米的方形砖砌立筒仓18个,每个仓容200吨,新增仓容3600吨。在鸡西油厂建
仓容量500吨的砖砌立筒仓10个,增加仓容量5000吨。在北安粮库建了24个砖砌立筒仓,新增
仓容量1万吨。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砖砌立筒仓108个,主要分布在销区各大中城市,仓容
量3.73万吨,占总仓容量的0.59%。
(五)钢板仓
黑龙江省钢板仓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8年勃利县粮库职工自行设计建造3个小
型钢板仓,每个仓容量为100吨,这是省内首次建钢板仓。1980年,庆安县面粉厂在学习北京
利用钢板仓储粮的经验后,自建瓦垄装配式钢板仓2个,每个粮仓直径8米、高6米,锥形底,
仓容量200吨。同年,洪河农场引进了美国制造的包括大型装配式压型钢板仓群在内的“粮食
处理中心”设备。该设备由美国贝利克公司提供,洪河农场自行组装,“处理中心”大小共
13个筒仓,其中储存仓6个,种子仓4个,周转仓3个。其规格是:储存仓直径14.63米、高2
3.23米,单仓容量2400吨;种子仓直径9米、高8米,单仓容量500吨,仓底为平的;周转仓
直径6.4米,高18.64米,单仓容量350吨,仓底为锥型斗。总计仓容量为1.75万吨。1981
年4月,全省粮食仓储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洪河农场引进美国的钢板仓进行现场考察,这种钢
板仓具有强度高、自重轻、对基础要求低、标准化程度高、装配简单、施工期短、使用寿命
长、造价低等特点。每吨储粮仓容造价60元,比砖圆仓、房式仓的每吨储粮造价都低。同时
防鼠、防雀、防雨性能好,对开展“四无”活动更为有利
1982年,全省投资229万元,分别在产粮区和销区的哈尔滨八区粮库、齐齐哈尔市粉厂、
牡丹江粉厂、佳木斯粮库、伊春市南岔粮库、拜泉粉厂、嫩江双山粮库、克山粮库、萝北县
鹤北粮库、虎林县迎春粮库、富锦县九○粮库、铁力县铁力粉厂等12个库、厂内建大、小钢
板仓33个,新增仓容量为3.9万吨。
1983——1985年,全省又分别在销区和老产粮区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
肇东、富裕、依安、绥化、讷河、五常、巴彦等地的43个库、厂建钢板仓208个,增加仓容量
20.7万吨。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钢板仓246个,仓容量24.67万吨,占全省总仓容量的3.
88%。分布在26个粮库、13个粉厂、4个油厂。其中仓容量较大的是牡丹江粉厂建造的,直径
为18米,高14米,每个仓容量为3500吨。此类仓全省只有6个。
(六)钢筋混凝土立筒仓
黑龙江省第一组12个钢筋混凝土立筒仓是1978年7月在哈尔滨粮油综合加工厂为粉车间配
套而建造的,11月全部竣工。仓容量共8000吨,配有7层的工作塔,与卸火车的桥式低货位输
送线相连接,形成一条卸车、清杂、入仓、加工上料输送线路。总造价217.55万元。1979年
该厂为浸油车间生产配套而建造了一组8个钢筋混凝土立筒仓。有一座8层工作塔和一条60米
长的低货位输送线,仓容量共为6000吨,平均每个仓750吨。到年末,全省共有钢筋混凝土立
筒仓20个,仓容量为1.4万吨。
进入80年代,钢筋混凝土立筒仓开始逐渐应用于各地大型中转库和大型粮油加工厂。1981年和1982年,在齐齐哈尔油厂和粉厂分别建造钢筋混凝土立筒仓8个和12个,
每个容量分别为750吨和833吨,新增仓容量分别为6000和1万吨。1982年,在鹤岗面粉厂建造
钢筋混凝土立筒仓12个,每个仓容量833吨,新增仓容1万吨。1984年在哈尔滨面粉厂建钢筋
混凝土立筒仓32个,每个仓容量469吨,新增仓容量1.5万吨。相继又在齐齐哈尔市饲料厂、
鸡西粉厂、安达饲料厂分别建造4个、12个、8个钢筋混凝土立筒仓,分别增加仓容量为3000
吨、1万吨、4000吨,共为1.7万吨。
到1985年末,全省共有钢筋混凝土立筒仓124个,仓容量9万吨,占总仓容量的1.41%。
其中分布在油厂使用的有16个,仓容量1.2万吨;粉厂有60个,仓容量5.3万吨;饲料厂有
12个,仓容量0.7万吨;粮库有36个,仓容量1.8万吨。
(七)罩棚及地下仓
黑龙江省粮食部门根据大型中转库和城市调入库及大型加工供应库粮食流动性大的特点
,充分利用铁路专用线两侧,修建了一批作为暂时储存粮食的大跨度薄壳双绞拱型罩棚。全
省第一个罩棚1965年建于伊春市南岔粮库,为混凝土结构,长200米,宽18米,罩棚面积360
0平方米,建后不久移交给林业部门。1978年,伊春南岔又建一座长200米、宽31米的钢板结
构罩棚,建筑面积为6200平方米。相继又有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密山、肇东、
巴彦县兴隆镇等地建设罩棚,总面积达到14262平方米。为适应调运量增大,商品粮流转量逐
渐增多的需要,产粮区铁路沿线粮库和销区大库在铁路专用线两侧修建罩棚,既可补充仓容
量不足,又可解决雨雪天和远距离装卸火车问题。到1985年已有14个地、市建设罩棚,面积
14.84万平方米。使用罩棚储存周转粮食,装卸火车和汽车都比较方便。
1971年以后,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由国家拨款504.28万元,在黑龙江省靠
山隐蔽的海林、尚志、伊春、穆棱、五常等5个县的7个山区粮库建石洞库2个,地下喇叭仓1
2个,地下拱型仓1个。到1985年末,全省地下储粮仓共有仓容量3.03万吨,占全省总仓容量
的0.48%。但因初建没经验,对个别地下仓选址缺乏周密勘察,再加上修建时对防潮排水处
理的不好,造成常年滴水、潮湿,不能储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