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设施
一、机械设备
黑龙江地区粮食机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土到洋,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各地公粮仓库和粮栈在场内装卸、过筛、晾晒、码垛、坐囤
、倒运粮食等,除长距离运输用畜力车外,其余完全是靠笨重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劳动强度
大,工作效率低。
(一)半机械化阶段
从1952年开始,粮食部为减轻工人体力劳动,提高作业效率,先后拨给黑龙江地区一批
驼式输送机和净粮机,在部分粮库试行机械作业。到1954年,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合并时,
全省有各种类型装卸输送机械78台(件),净粮机63台(件),主要分布在城市大库和中转
库。按当时全省180个粮库(点)计算,平均每个粮库(点)不足1台机械。
1955年,粮食部提出“重点装备,掌握技术,总结经验,稳步前进”的机械配置方针。
为实施这一要求,黑龙江省粮食厅多次举办技工人员学习班,除学习有关机械基础知识外,
还组织现场操作,研究输送机、净粮机、烘干机等机械基本结构和使用性能、保修方法。通
过学习提高了机械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促进了粮库机械化发展。到1957年省内
各城市大库和铁路沿线中转库在粮食输送、干燥清杂、倒运等作业环节开始向半机械化作业
发展,但当时机械作业量很少,只占总作业量的10%左右。使用的输送机主要是吉林省公主岭
生产的苏式输送机,日台作业量350吨。也有沈阳生产的12米、15米长的驼式输送机、马拉输
送机以及仿波兰式输送机,日台工作量295吨。称重设备为2吨磅秤。清理设备主要有漏斗、
滚筛、大溜筛、折叠式溜筛。粮食倒运主要靠单、双轮手推车来完成。但多数非沿线粮库库
内作业仍靠笨重的体力劳动。
1958年,根据“土洋并用,从土到洋”的粮食机械建设方针,全省粮库大搞群众性的技
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学创结
合”的原则,研制了一批以木材代替钢材、构造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粮食机械。主要有
拖带式万能输送机、平型输送机、风动吸粮机、架空输送机、低货位输送线、积木式输送机
、扒谷机、木制提升机、铁架输送机、桥下输送机等,这些机械设备投入作业使用后代替了
一部分人工劳动。各城市综合库和中转库普遍安装了秤重设备地中衡(10—15吨型)。各库
自制了大批单、双轮手推车等简易运输设备。同时,各地粮库还购置和自制了鼓风机、除草
机、卸豆饼机、脚踏筛子、灌装器、坐囤倒粮机、大溜筛等。这些机械虽简单粗糙,但为后
来大力发展粮仓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粮库机械不断增多,使粮库作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工人劳动强度减轻了。到1960年
末全省粮库共有机械设备3740台(件),其中木制输送机315台(件),升降机100台,扒谷
机27台,手推车1469辆。有159个粮库在搬运、清杂、坐囤、烘干等4个作业环节上基本实现
了半机械化,占全省粮库总数的73.5%。
在大搞技术革新中,粮库自行研制和仿造的各种机械设备,多数不符合规格标准,质量
不好,逐步被淘汰。为实现粮库长期机械作业,省粮食局采取统一购置分配和各地自行购置
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法,加快了机械化的发展。到1966年末,全省有各类输送机械850台(
件),分配给109个粮库(点)使用。有输送机械的占全省401个粮库(点)的27.2%,平均
每个粮库(点)有粮仓输送机械2.1台(件)。
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全省粮仓机械发展受到了冲击,步子缓慢。但在粮食搬倒
作业环节中使用手推车实现“车子化”却越来越被工人们所认识,要求越来越迫切。1969年
,在全省各地粮库掀起了搬倒大搞“车子化”热潮,除大量购置单、双轮车和翻斗式手推车
外,还自制和改装了一些结实耐用、车身稳当、推着省力的新型手推车。哈尔滨市顾乡粮库
把木制小车改成铁架车,把车身改短,车体加固,改装后单轮车一次能推运3——4麻袋粮食
。他们还针对加工、烘干出入仓距离远的问题,制作了一批袋积双轮手推车和拉板式半自动
开关的双轮散积漏斗车,使库内倒运和晾晒铺粮等作业环节实现了半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工
效,降低了费用。过去烘干上料使用单、双轮手推车,每天上粮200吨需要工人36名,每吨粮
食倒运费0.66元。使用双轮散积漏斗车上料后,将粮食直接倒进仓内,每天运粮200吨只需
要工人20名,一装一卸减少4道工序,每吨粮食倒运费只需0.36元,倒运费降低45.45%。1
972年,据哈尔滨、齐齐哈尔、肇东、双城、绥化等12个市、县统计,有45个粮库实现了库内
粮食搬倒“车子化”。
1974年,随着土圆仓建设的发展,为适应粮食进出仓和装卸配套需要,各地粮库又购进
输送设备206台(件),其他粮仓机械215台(件)。年末全省共有输送设备1332台(件),
比上年增加18.19%;地中衡(15一30吨型)525台,省内各粮库基本普及;其他粮仓机械35
7台(件),比上年增加2.4倍。
1975年1月,为加速实现粮仓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省粮食局根据粮库现有机械设备情况,
将全省499个粮库(点)分成大、中、小3类,并确定在各类型库中树立装、卸两个环节实现
机械化示范库。当时确定装车示范大库为绥化粮库,中库为双城粮库,小库为明水县通达粮
库;卸车示范大库为哈尔滨市香坊粮库,中库为甘南粮库,小库为桦南县土龙山粮库。同时
,拨给各示范库粮仓机械各14台(件),各示范库还自制和购置一部分机械设备,使其机械
化程度不断提高。甘南粮库为当年卸车机械化示范库,充分发挥了职工的聪明智慧,自制输
送机、扒谷机、半自动秤等设备20台(件),在粮食装车、出入库、场内搬倒、烘干晾晒、
定量检斤等作业环节,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和车子化。哈尔滨市各粮库为加快实现机械化,除
积极购置倒运设备外,还自制了4马力机动三轮车等运输工具,使全市粮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达
到了总作业量的35%。牡丹江市各粮库库内作业由单机作业向配套作业发展,不仅有平行输送
机、电力震动筛、平板出仓机、绞龙卸车机、还有上粮自动秤、零散搬运车、双轮手推车、
整批搬运专用机动车,达到各种单机齐全,作业环节成龙配套。到1975年全省输送机械设备
达到2202台(件),比上年增加65.3%。其中输送机1596台(件),比上年多264台(件),
增加19.82%。有专用机动车128辆。
(二)机械化阶段
1976年后,在“全国粮库、粮店机械技术革新观摩会议”精神推动下,全省粮仓机械生
产和使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78年末,全省输送设备达5833台(件),比1975年增加1.6
倍。其中输送机5422台(件),固定输送线366条(条2.77万米),称重设备500台,粮食专
用机动车378辆,其他机械300台。
1974——1976年3年间,全省粮仓机械配备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大库在现有机械设
备的基础上,开始应用升高输送机、除尘灌仓机、伸缩输送机等先进粮仓机械。中转库内的
土圆仓粮食出入仓和装卸已形成机械化配套作业,散积装卸火车实现“两机一秤”连线作业
,为实现粮食“四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型综合加工库已逐渐做到空中刮板机入仓一
条龙,地下拖带出粮机械化作业,彻底消灭了粮食入仓上料作业环节人扛背。肇东粮库在实
现粮食“四散化”过程中,研制成功了QSY—1型汽车散装运输卸车机组解决了土圆仓进出粮
机械化与“道线仓”联线配套,做到了卸汽车、入仓装火车一条龙作业,为沿线大型中转库
的粮仓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闯出了一条新路。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
由于全省粮仓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机械化配套项目也随之增加。为使土圆仓机械
化配套,对原有的15米长输送机增接“鸭嘴”,解决了原输送机长度不够,影响入仓的问题
;为20个加工厂输入输出粮食完善了机械配套;为各沿线中转库配备了“两机一秤”装车机
械设备;为大中型加工厂和重点烘干塔进出粮两端实现了机械化配套;为城市和农场区粮库
配备了接卸火车、汽车的机械设备。
1979年,省粮食局根据全国粮仓机械选型定型标准工作会议精神,从粮食部指定的粮仓
机械生产厂家购入运输电瓶车40辆和其他机械设备,使库内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
高。年末统计,全省有固定输送线366条(长1.8万米),有各种输送设备5939台(件),比
1978年增加1.82%。其中输送机5260台(件),占输送设备数的88.57%;有各种清理设备4
70台;有称重设备833台,其中15—30吨的地中衡641台;粮食专用机动车633辆,比上年多2
55辆,增加67.46%;其他粮仓机械463台(件),比上年多163台,增加54.33%。全省实现
机械化作业的粮库已发展到175个,占全省粮库(点)总数的36.0%。全年使用机械化作业量
达830.78万吨,占总作业量34.7%。
1980年,黑龙江省粮食部门贯彻粮仓机械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讲求实效
,积极稳步前进”的方针,当年全省粮库购置和自制输送设备759台(件),其中输送机695
台(件),清理设备80台,称重设备69台(其中15—30吨型的地中衡21台),粮食专用机动
车285辆。到年末,全省有固定输送线471条,比上年多105条。输送设备6698台(件),比上
年增加12.78%。清理设备550台,比上年增加17.02%。称重设备902台,其中15—30吨型地
中衡662台。粮食专用机动车918台,比上年增加45.02%。以上各种机械设备数是全省建国以
来最多的一年。
1981年,省粮食局根据商业部“关于清查粮仓机械使用状况”的指示,对全省粮食机械
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共有粮仓机械10636台(件),粮库利用机械化作业量达1424.9万吨。
有459个粮库(点)配备了粮仓机械,占全省粮库(点)总数的92%,平均每个粮库(点)拥
有粮仓机械21.3台(件)。与1966年相比,粮仓机械增加11.5倍,配备机械的粮库(点)
增加356个。
由于各地粮库在机械使用上普遍存在重使用、轻保养,重购置、轻维修的思想倾向,致
使一部分机械失修,损坏严重,各种机械设备完好率较低。据1983年调查统计,全省有固定
输送线300条,其中完好的有251条,占83.7%;输送机5190台(件),其中完好的有4409台
(件),占84.95%;扒谷机627台,其中完好的496台,占79.1%;清理设备672台,其中完
好的617台,占91.8%;专用机动车1408辆,其中完好的1181辆,占83.9%;其他粮仓机械4
73台(件),其中完好的385台(件),占81.4%;各类机床设备557台,其中完好的492台,
占88.9%。
1983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粮库接收粮食的形式由原来的生产
队、农场集体送粮变为千家万户向粮库送交。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需要,各地粮库(点)购
置了一批1——5吨磅秤、电子秤、漏斗秤等称重设备。为适应火车装卸粮食检斤需要,在肇
东、龙镇粮库各投资18万元,建造了轨道衡。年末统计,全省有各种称重设备4516台。其中
有15——30吨型地中衡651台,占称重设备总数的14.4%;1——5吨型称重设备2931台,占6
4.9%;其他各种类型称重设备934台(件),占20.7%。
1984年,为进一步使粮仓机械配套成龙,形成连续作业机械化,全省又购置和自制了一
批粮食出入仓、装卸、坐囤等主要作业环节使用的机械设备。到1985年末,全省粮仓机械固
定资产总额已达11246万元,占粮库(点)固定资产总额的15.4%。有各种粮仓机械设备129
86台(件),其中有各种装卸输送机6281台(件),比1976年增加48.5%;有固定输送线34
6条,长1.97万米;有粮油专用机动车1540辆,比1976年增加5倍,平均每个粮库(点)2.7辆;有清理设备874
台;有称重设备4080台,其中15——30吨型的地中衡655台。轨道衡2台,1——5吨型的3173
台,其他称重设备250台;有其他粮仓机械211台(件)。在运输设备方面,库内倒运粮食已
发展到使用小四轮机动车、汽车、火车牵引车。全省有496个粮库(点)配备了粮仓机械,占
粮库(点)总数的87.39%,平均每个库(点)拥有粮仓机械22.8台(件)。全省粮库(点
)机械作业量达1837.7万吨。由于粮仓机械不断增加,对及时完成粮食接卸、调运、中转、
晾晒、保管任务和节约运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省费用开支等都有明显效果。
二、烘干设备
黑龙江省第一台烘干设备1949年建于哈尔滨市香坊粮库,是由苏联侨民协会设计建造的
“竖井式烘干机”,因质量不好,煤烟过大,烘干后粮食被薰黑或烤焦,搁置6年未用。后经
原承办单位重新进行检验之后由用煤改用焦碳,经试生产1个月,效果良好,才正式开始使用
。日烘干量为183吨。这台烘干机采用单塔式“上热下冷”工艺流程,预热及干燥段为36层,
冷却段为18层,每小时降水1个百分点,1小时左右烘干量为10吨。1954年,省粮食厅从苏联
进口一批移动式“库兹巴斯”烘干机,当时主要分配给城市大库使用。1955年,哈尔滨市顾
乡粮库调进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考式角状”烘干机。
50年代中期,省粮食厅又从苏联进口一批“库兹巴斯”烘干机,每台日烘干潮粮50吨,
分配给产玉米较多地区的粮库。“库兹巴斯”烘干机在露天作业,没有任何保温设施,直接
受外温影响较大,受热时间短,降水率低,烘干含水量25%的潮粮需二次烘干才能达到安全水
分,含水量30%以上的潮粮烘干次数更多。由于烘干量少,费用高,到50年代末陆续被淘汰,
被塔式烘干机(即称为烘干塔)所代替。
黑龙江省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烘干塔于1957年建在哈尔滨市八区粮库,属于仿“库兹
巴斯角盒状”的“单塔”烘干机,工艺流程仍是“上热下冷”,设计能力为降水10个百分点
/小时。为解决销区和玉米较多的产区粮库烘晒能力不足问题,省粮食厅陆续投资建设烘干
塔,烘干高水分玉米。到1959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型烘干设备77套。
1960年,全省粮库烘干塔建设开始仿造北京的“双塔式”,它比原来“单塔式”烘干量
增加近1倍,烘干质量好,焦糊粒少。从1960至1965年全省粮食系统投资265.2万元,建造一
批“双塔式”烘干塔。到1965年末,全省共有烘干塔64座,日处理潮粮能力6759吨;另有烘
干机89台,日处理潮粮能力4683吨。
1966——1972年,全省粮食系统又给产粮区粮库投资59.67万元,建设22座烘干塔,新
增日烘干能力1760吨。到1972年末,全省粮食系统共有烘干塔121座、烘干机139套。从1973
年开始,全省搞定型配套烘干塔设备,由省统一制定“定型”图纸,由各地粮库按照规定建
造。烘干塔流程均为“上热下冷”,一次降水幅度为6——8个百分点。这种烘干塔分部位安
排风机,减少一个热风分配室,比原来有所改进,使用方便,但仍有烘干不均匀的问题,烘
干塔排粮板上下之间粮食水分差距较大。是年,省粮食局又派人去沈阳一粮库学习“串联”
塔式烘干机,这种烘干机就是把几个单塔串联起来使用。当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建造4座“
串联”式塔式烘干机,其流程是“四热一冷”,连续烘干一次可降水10——15个百分点,合
乎高水分玉米烘干降水的需要。这种烘干机的主要特点是:高水分玉米不需要二次烘干,减
少燃料消耗,节省搬运费,降低烘干成本。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串联式第四塔机废气的
相对湿度只有40%多一些,降水不到2个百分点。以后全省各地粮库新建“串联式”塔式烘干
机时,取消了“串联式”第四塔,变为“三热一冷”流程,并逐渐对省内粮库原有的“四热
一冷”烘干塔进行改造。全省采取“三热一冷”烘干工艺后,潮粮烘干质量普遍提高,消灭
了糊粒粮,惊纹粒也减少20%。
在新建改建烘干塔的同时,为提高角状塔的烘干效率,对产粮区的松花江、嫩江、绥化
、合江、黑河地区和销区的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的38个粮库的角状塔进行了改造,主要是
拆去筛篦,加宽塔身,安装成角状式烘干塔。随后又对松花江、绥化、嫩江、牡丹江、合江
、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双鸭山等9个地、市27个库厂的角状烘干塔进行改造,改造后每
个角状烘干塔日烘干能力增加到300吨,一次烘干降水10个百分点。1973年全省用于新建、改
建烘干塔投资313.98万元。
1976年,省粮食局根据兄弟省、市烘干粮食采用蒸气供热的气力烘干机的经验,开始研
究间接加热方式烘干潮粮,以减少直接加热污染粮食程度。省粮食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
,共同研究确定使用机械化燃炉产生的烟气通过热交换器将空气加热,用热空气代替烟道气
烘干粮食。当年在双城粮库改建试验成功。这样,既解决了粮食污染问题,又不使粮库的烘
干塔作较大改动(只须改造一下燃炉)。
1978年,由商业部郑州粮食科研所、黑龙江省粮食科研所、安达粮库(中转库)共同研
制成的JLY—1型塔式粮食烘干机,主要是改进烘干机的热源部分,重点解决粮食烘干过程中
因受烟道气直接加热造成污染问题,解决了使用本省有烟煤代替外调入无烟煤和运费开支过
大的问题。但因热风道过长,系统阻力过大,使用几年后就不再使用了。
是年,粮食部根据美国贝利克烘干机的工艺原理进行局部改造,确定为“统化柱式”烘
干机科研项目。由部、省、市3家投资,有粮食部郑州粮食科研所、黑龙江省粮食科研所、哈
尔滨市顾乡粮库三家共同合作,从1980年在国内进行考察,1981年开始在顾乡粮库内施工,
设计能力日烘干288吨,1982年竣工试车,设备工艺流程达到了设计要求,但热源部分还存在
问题,经过二次改进才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松花江地区粮食局对所属县粮库的15座烘干
塔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大塔身,加大风量,采取低温、长流程的技术,增加了烘干量,提高
了降水能力和烘干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有6座塔由过去日烘干量930吨增加到1140吨
,提高20%。降水由过去烘一遍降6—7个百分点增加到10个以上百分点,含水25—26%的玉米
由过去需要烘干两遍降为烘干一遍就可达到安全保管水分。烘出的粮食色泽好,破碎粒由改
前平均2.82%下降到0.7%,每吨玉米每降水1个百分点的费用(吨降水费用,下同)由改前
0.45元降为0.28元,年节省费用15.8万元。
从1979年开始,全省烘干塔建设由粮食产区向销区转移。由于高水分玉米从产区向销区
大中城市和工矿林油区进行大量疏散,省粮食局也就集中向销区投资建设烘干塔。从1979年
到1985年,全省粮食系统新建、改建烘干塔98座,投资1000万元,占现有烘干设备资产总值
的35%。年新增烘干能力45万吨。新建烘干设备大都采用低温、长流程、大风量间接烘干工艺
,减少粮食污染。
到1985年,全省粮食系统共有烘干设备180套,其中烘干塔170座,每小时烘干处理量75
3吨。这些烘干设备分布在产粮区和粮食销区的13个地、市。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
、佳木斯等4大城市有烘干设备81套,占全省粮食系统内烘干设备总数的45%;松花江、嫩江
、绥化、大兴安岭等4个地区和鹤岗、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等5个城市共有烘干设备
99套,占55%。
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系统在潮粮烘干设备上主要研究建造粮食干燥工厂化流程设备,进
行高温、低温和高低组合粮食干燥试验。到1985年在友谊农场五分场建日处理500——700吨
的高温粮食干燥工厂;洪河农场从美国引进日烘干粮食450吨的处理中心;八五二农场六分场
四队建起了日处理150——200吨低温粮食烘干工厂;在八五三农场七分场建日处理600——8
00吨的高低温组合粮食工厂。到1985年末,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系统共有粮食烘干处理中心53
座,当年烘干潮粮7.92万吨,粮食烘干由一般烘干向工厂化烘干发展。
三、储油设备
黑龙江省储油容器在民国以前,以油篓为主。它制作简易,用柳条编织成篓后糊上猪尿
脬即可装油。油篓一般储油1吨左右。东北沦陷时期,开始出现用木材制成的油柜装油。油柜
容量在100吨左右,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有以油柜盛油的。
新中国成立后,油篓被淘汰,开始用油桶、油箱、油缸、油囤储油。1952年黑龙江省油
脂容器容量为4589.42吨,其中粮食部门自有容器容量4039.5吨,借用容器容量为549.92
吨。在自有容器中铁油桶为14920个,容油量3076吨;油箱1146个,容油量342.4吨;油缸1
1个,容量211吨;油池3座,容量410吨。
1953年,为了适应市场食油供应量增加和储存量扩大的需要,黑龙江地区开始改造兴建
金属储油容器。当年在克山县粮食公司建造3个铁制油罐,每个罐容量30吨。哈尔滨军粮加工
厂建造1个500吨容量的储油罐。相继又在北安、绥化、密山、肇东、安达各建造1个200吨容
量的储油罐。从1953年到1957年黑龙江省共用于建设储油罐投资65.8万元,新增储油能力4
400吨。
1958年,全省各地粮库使用的木制储油容器基本被淘汰,全部改用油罐、铁桶储油。但
储存容量仍满足不了食油增长需要。省粮食厅从1958年到1970年又投资37.34万元,建造和
购置了一批油囤和铁油桶,增加储油能力2830吨。储油容器的防渗漏、耐腐蚀、隔热性能要
求都比较高,须用碱水洗刷干净,干燥后才能储油,容器内不允许湿润或水珠存在。规定冬
季桶装净花生油、芝麻油、棉油、豆油等为155公斤,夏季为182.5公斤,春秋季为185公斤
。要求把容器盖扣紧,严防进水造成油脂变质。
1971年,商业部推广使用水泥油池储油后,全省在产区兴建一批水泥储油池,每个储油
池容量一般为50吨。由于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加上建筑质量差,冬季冻害问题没有解决
好,出现渗漏问题,油池使用二三年后均被淘汰。
1973年,黑龙江省开始兴建大型油罐。齐齐哈尔市当年就建造储油量每个为150吨的油罐
3个,50吨的油罐1个。这种罐储油安全,能保证油的质量。从1973年到1980年,全省用于建
造储油容器投资共为109.66万元,新增储油能力7250吨。
从1980年到1985年全省用于在粮库内建造油罐的投资120万元,新增储油能力1.06万吨
。在新建和改建17个浸油厂同时,建造储油罐97个,增加储油能力3.8万吨。其中最大的一
个油罐建在哈尔滨三棵树粮库,容量为2000吨。截至1985年末,全省油罐储存能力为6.4万
吨。在一些非铁路沿线粮库也有用油桶装少量的油,为临时性储存。由于全省制油工艺不断
改进,有去水、去杂、碱炼的专门设备,出厂油脂质量都达到了安全储存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