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粮食保管

  黑龙江地区城乡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防止粮食因高温、潮湿引起的虫害和霉烂 变质,摸索出许多储存粮食的方法。民间常用的土办法是晒棒晒穗晒粒,然后储存。遇有碾 米急用时放在火炕上干燥。国家储粮则采取不同的保管方法。
    辽代的和籴仓采取“推陈储新”,强化管理,定期检查的方法。金代除沿用这种方法外 ,官府还规定负责储粮人员在调离工作时,无坏粮的在一个月内交待完,有坏粮的要追查原 因,进行处理,一个月内不能调走。元、明各代也沿用以前储粮方法。清代储存粮食在推陈 储新的基础上,对籴粜的时间又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春夏出粜,秋冬籴入,以推陈储新。籴 粜比例规定存七粜三。具体比例则按各地地势的高低、燥湿,因时因地而定。地势干燥的存 七粜三,地势稍湿的存粜各半,地势低湿的粜七存三。民国时期也一直沿用这种方法。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储存保管粮食主要是利用空气干燥的方法。在气温较低的季 节,保管粮食型态为堆积、垛积、囤积3种,储存简便,费用低。
    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公 粮仓库和公营粮栈储存的粮食数量较多,面比较广,储存期较长。为避免高水分粮食霉变, 在公粮仓库、粮栈和储量较大的义仓多利用日光晾晒潮粮,达到安全水分后再入仓、坐囤, 进入常年保管。保管期间坚持常年检温,定期检查制度度,发现险情及时处理,防止粮食霉 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粮食部门为了保管好入库的粮食,采取了清洁卫生、物理 机械、化学药剂相结合的保管防治办法。针对全省地处高寒、征购入库时间集中、接收量大 、入库品种多、粮食水分高、储粮温差大的特点,除沿用以往的春季晾晒、清杂除尘、袋积 通风、露天坐囤保管的方法外,还充分利用粮食征购期间低温、干燥、多风的气候特点,采 取分层冷冻、分等分水分堆放、自然通风降水等保粮方法。在50年代主要推广自然低温储存 方法。60年代在农村推广田间、场院提质降水经验,但大量的降水是依靠粮食部门将潮粮烘 晒到安全水分后入库储存。70年代推行高水分玉米经过烘晒后入土圆仓,仓内设多管自然通 风笼自然风干储存。80年代,由低温储存发展到缺氧、密闭等气调储存和机械制冷空调保鲜 成品粮。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径向通风干燥的粮食数量较少,大量的仍靠烘晒来保证储粮 安全。
    1954——1985年,全省粮食系统共烘晒高水分湿原粮5411.34万吨,平均每年为169.1 万吨,其中1980年最多为345.6万吨,最少1962年为63万吨。在全省总烘晒量中通过烘干塔 等机械烘干1955.42万吨,占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