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干 燥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气温较低,无霜期短,每年接收入库的粮食水分普遍偏高。尤其是 玉米在正常年景平均水分都在25—27%;受灾年份高达30—40%,高于国家规定12—22个百分 点。(国家规定收购玉米水分标准为18%。)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接收入库的潮粮达170万吨左 右,等于每年征购粮食都要买进几十万吨水,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干燥处 理。为提高粮食质量,降低粮食水分,确保储粮安全,在粮食征购入库前发动农民开展秋季 田间、场院提质降水处理,在粮食入库后采取烘干、晾晒和通风降水等方法,达到安全水分 后转入夏季保管。
    一、田间、场院粮食降水
    1963年以后,玉米逐渐成为黑龙江省稳产高产的大宗作物,全省每年接收入库的玉米占 粮食总接收量的35%以上。松花江、绥化地区为玉米主产区,这两个地区国家粮库每年接收的 玉米数量占全省玉米入库总量80%左右。因从秋收到征收入库期间气温低、时间较短,玉米粒 籽得不到充分的干燥,致使入库的玉米水分大,给国家粮食部门增加了烘晒量和费用开支, 全省平均每年烘晒粮食需要支出费用高达250万元。这不仅严重影响粮食部门经营管理的改善 ,也减少了农民个人的收入。
    在农村开展田间、场院粮食提质降水是于1963年秋农民自发搞起来的。开始在肇东县尚 家公社红光大队由全国劳动模范董殿福带领社员开展玉米田间站杆扒苞叶晒穗(称站杆扒皮 )降水试验。当时试验田是从9月12日到9月24日扒了玉米苞叶,晒了14到30天,扒苞叶前的 水分平均为41%,扒苞叶晒穗的玉米,脱粒后水分平均降到19.1%,未扒苞叶的玉米平均水分 降到26.2%,相差7.1个百分点,最多的相差10个百分点;扒苞叶的每日平均降水为1.11个 百分点,未扒苞叶的每日平均降水为0.77个百分点,扒苞叶的比未扒苞叶的每日平均多降了 0.34个百分点。玉米田间站杆扒皮晒穗降水试验成功,为黑龙江省广大农民战胜自然灾害, 促使玉米早熟增产,降低粮食水分,提高粮食质量闯出了一条新路。此外广大农村经过多年 实践,还总结推广了田间放铺子晒穗和场院码趟子、树上挂吊子、房顶晾棒子、炕上炕粒子 、搭架上栈子等自然干燥的经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64年在粮食部和省委、省政府领 导重视下,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鼓励农民开展玉米站杆扒皮和场院内降水提质活动。采取以 点带面的方法,先定肇东县为重点试验县,普遍推广玉米站杆扒皮提质降水的试验。全县仅 提等降水一项农民就增加收入32.9万元,再加上玉米增产和减少损失增加收入21.7万元, 两项共54.6万元。
    1965年在推广肇东县玉米站杆扒皮提质降水经验的基础上,全省确定肇东、绥化、五常 、勃利、富锦、德都、依安、密山等8个县为玉米站杆扒皮降水的试点县,取得经验后在全省 进行了推广。1965年据39个县统计,在田间实行玉米站杆扒皮的面积达1178万亩,占全省玉 米总种植面积4.68%。其中肇东、绥化两县试验面积各占该县玉米种植面积的20%左右。
    1970年以后,玉米田间站杆扒皮晒穗提质降水的作法,已被农村广大社员所接受和应用 。这一经验也在辽宁、吉林、河北、山西等省推广应用。据绥化地区统计,1970年全区玉米 站杆扒皮晒穗面积达到226.5万亩,占全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的32.3%,其中最多的肇州、明 水两县达到70%以上。明水县胜利公社和肇东县红光大队达到100%。
    1972年,黑龙江省由于秋雨多,庄稼贪青。省粮食局为做好粮食提质降水工作,编印了 《玉米田间站杆扒皮》宣传画发到每个农村生产队。在全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下,粮食部门 抽出近2万名职工深入农村宣传和组织开展玉米田间站杆扒皮晒穗工作。据牡丹江、合江两个 地区统计,有20多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玉米站杆扒皮晒穗面积达64万亩。这是全省试行田 间玉米站杆扒皮以来范围最广、面积最多、成效最好的一年。到1985年,这一经验在全省农 村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粮食入库后干燥
    黑龙江省各地粮库每年对接收入库的潮粮,采用通风、晾晒、烘干3种方法进行处理。每 年处理潮粮的的时间,从11月中旬到翌年5月末,长达7个月。
    (一)晾晒
    解放战争时期,各地公粮仓库和公营粮栈征购入库的粮食主要以谷子、高粱、大豆为大 宗。因当时支援解放战争军队需要,外调量大,储存量少,粮食水分低,很少晾晒粮食。
    1952年,各地公粮仓库和粮栈合并为国家粮库,集中储存粮食。因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粮 食支援京、津、沪等大城市需要,黑龙江地区各地粮库对收购入库的粮食水分标准有所放宽 ,入库的潮粮要经过晾晒降水后才能外调。是年,黑龙江地区收购入库粮食中需晾晒的潮粮 31万吨。其中玉米15.8万吨,占50.63%,高粱9.61万吨,占30.86%,小麦13640吨,占4 .44%,谷子3.72万吨,占12.22%,杂粮5060吨,占1.85%。当年晾晒潮粮任务在5000吨以 上的有肇东、绥化、泰来、龙江、海伦、依安等6县。
    1953年,黑龙江地区粮食部门在粮食征购入库后需要晾晒的潮粮为31.79万吨。为防止 粮食霉坏,于翌年3月陆续开始晾晒,但由于1953年冬和1954年初各地降雪偏多,入春以后日 照少,晒粮场地潮湿,晾晒进度缓慢。原黑龙江省到3月末只晾晒了9000吨,占晾晒任务的7 .87%。4月5日省粮食厅召开了各市、县粮食科长、公司经理联席会议,紧急布置晾晒工作。 会后各地粮食部门在当地政府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护粮委员会,紧急动员机关干部、学校学 生参加晾晒潮粮。到5月底完成了10万多吨的潮粮晾晒任务。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也都紧急动员 机关、学校、企业职工突击抢晒潮粮,到5月底胜利完成了任务。
    1957年,全省需要烘晒的潮粮85.6万吨。占征购量的27.62%。实际征购入库的各品种 粮食平均水分为:玉米23.93%,高粱17.73%,谷子16.11%,水稻16.73%,大豆12.56%。 各地粮库根据省粮食厅提出的“抓紧时间,争取主动,不放过一个晴天,不空一片晒场”的 要求,采取先晒高水分粮,后晒水分较小的半安全粮的方法。全省到翌年6月末全部完成了潮 粮70.6万吨的晾晒任务。晾晒结束后统计,全省遭损粮食5600公斤。
    1958年,黑龙江省征购入库的粮食中需要烘晒的潮粮117.8万吨,比上年增加38%。其中 需要晾晒的潮粮99.1万吨。为搞好潮粮晾晒工作,各地粮库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 动,广大职工采取抢晴天、早下场、多铺粮、晚起地等措施,充分利用日照时间,做到快铺 快起,提前完成了晾晒任务。
    1968年,黑龙江省入库粮食中有146.7万吨潮粮需要烘晒,其中需要晾晒的潮粮103.2 万吨,占潮粮总量的70.35%。各种粮食的平均水分为:玉米23.87%,比上年平均水分高出 2.45个百分点;高粱17.22%,比上年平均水分高出1.7个百分点;大豆15.74%,比上年平 均水分高出2.62个百分点;谷子、稻谷、小麦的平均水分都高于上年。潮粮主要集中在城市 调入大库和沿线综合库。由于潮粮多,水分大,晾晒任务重,各地采取放手发动群众,动员 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晾晒潮粮大会战。哈尔滨市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从1969年3月4日开始在 全市范围内发动各单位职工参加潮粮晾晒工作,除粮库、加工厂院内场地铺满潮粮以外,从 道里松花江畔到道外船站,从新阳路到康安路、和兴路、中山路、和平路、南马路等10余条 宽阔马路,都占半边道晒粮,体育场、大专院校操场、站前广场几乎都晒了粮食。参加晒粮 的人员有来自工厂、驻军、机关、学校、医院等560多个单位,近30万人。在晾晒粮食过程中 ,出现了人民群众自觉关心粮食、爱惜粮食、主动参加晾粮的动人情景。各行各业紧密协作 ,市交警大队主动深入晒粮场地维持交通秩序。市路灯管理所派人深入晒粮现场,主动帮助 安装照明设备。工厂民兵昼夜巡逻护粮。全市于5月上旬胜利地完成了4万吨潮粮晾晒任务。 依兰县道台桥粮库1969年接收入库潮粮2.4万吨,而粮库总面积仅有6万平方米。在潮粮多、 场地小的情况下,为尽快解决晒粮场地,由县革命委员会领导出面与有关部门协商,组织各 方面运力将8000吨潮粮运到已废弃的旧飞机场进行晾晒,还将少部分潮粮运往附近生产队31 处场院晾晒,使库内潮粮得到了及时处理,避免了坏粮事故的发生。
    1970年以后,全省烘干设备增加,处理高水分粮采取烘干与晾晒相结合的方法,据1972 ——1979年统计,8年间全省共晾晒潮粮1029.32万吨,平均每年晾晒128.67万吨。
    全省各地在晾晒潮粮中充分发挥了机械作用,提高了劳动效率。1979年肇东县各粮库晒 粮过程中从铺放、翻扬到搂沟,各作业环节基本上都用机械作业。全县抽调手扶拖拉机13台 ,马3匹、驴4头拉搂沟机,节省用工费用3.7万元。实行按库按人定任务的办法,规定每人 晾晒量50吨,超过定量的准予雇用临时工。临时工早晨铺完粮就走,晚上起粮再来,采取每 晒1吨粮付给定额的计件工资,改变了过去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是年全县在潮粮晾晒期间,平 均每天用临时工92人,共支付临时工工资3.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3万元。
    1980年,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历史上第三个大丰收年。由于10月下旬全省遭受一场几十 年来未遇的大雪,秋粮含水量较大。全省入库的潮粮达345.55万吨,占征购量的70%,其中 需要晾晒的潮粮191.77万吨,占潮粮总量的55.50%,是历史潮粮最多的一年。潮粮的特点 是:水分大,质量次。其中玉米水分平均比上年增加4—5个百分点,大豆水分平均比上年增 加6—7个百分点,部分受灾严重的市、县入库的潮粮水分比上年平均增加9个百分点,高出安 全水分16个百分点。由于潮粮晾晒任务重,时间紧,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社会力量 参加粮食晾晒工作,才完成了晾晒任务。这次全省潮粮晾晒的特点是:(1)各级政府领导重 视,抓得早、抓得紧。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财贸办主任亲自到重点市、县检查指导, 地、市、县的专员、市长、县长亲自抓晾晒工作。各级粮食局主要负责人深入现场指挥晒粮 。省粮食局由4名局长、1名顾问、5名处长带领5个工作组深入到晒粮任务重的45个县126个粮 库检查指导晒粮工作。牡丹江地委书记和专员深入到晾晒任务重的牡丹江市海林县检查晒粮 工作。方正、依兰、肇东、绥化、勃利、海林、通河等县都有一名县委或县政府领导亲自挂 帅,常委分片抓。各地、市粮食局都抽调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到第一线参加指导 晾晒。通河县政府为加强全县晒粮工作领导,把县长办公室腾出来作晒粮指挥部。(2)充分 利用天时地利,组织扩大晾晒场地,抢铺抢晒。全省有27个市、县160多个粮库将潮粮拉出库 外以马路、机场、农村场院、学校操场作为场地晾晒。其中合江地区有30多个粮库在库外开 辟晒场44.8万平方米,晒粮5万吨。牡丹江地区除挖掘内部晾晒场地外,有37个粮库向外部 扩大晒场42万平方米,晒粮5万吨。(3)依靠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哈尔滨市组织机关、工厂 、学校参加晒粮达1.35万吨。海林县驻军抽出一个营的战士参加晒粮、护粮。县公安、交通 部门派人到晒粮的路面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牡丹江电业局和东部电网调度局抽出两名局长深 入到海林、宁安、林口、穆棱4县所属粮库逐个安排烘干用电,临时增供电6000千柈。牡丹江 营林局帮助解决垫底木材600立方米。地区供销社及时组织购进草苫子2万片、草帘子7万片、 茓子6万片,保证了晾晒粮所需的资材。(4)各地粮库为保证晾晒质量,组织各类业务人员 参加晒粮抢险、质量检查队。仅牡丹江地区就有65个粮库抽调2万职工组成74个抢险队、质量 检查队,深入晒粮场地检查晾晒质量,遇雨雪天指导抢收粮食,防止了损失。(5)各地粮库 在晾晒中的铺晒、起粮、楼沟、翻场普遍使用机械和畜力作业,代替人工作业,提高了效率 ,加快了晾晒进度。绥化、嫩江地区在晾晒中新增加各种机具900多台(件),有70个粮库实 现了铺粮车子化,倒运输送化、搂沟、翻扬、攒粮、起地机械、畜力化,节省工人工资达17 万元,每吨潮粮晾晒费由上年的4.71元下降到3.41元,降低28%。同时在晒粮工作中,还推 行了“五定一奖”的制度,即定任务、定质量、定劳效、定资材工具、定费用,超额完成任 务给予节约奖励,完不成任务造成浪费的受罚。
    1981年1月,省粮食局为做好潮粮晾晒工作,在兰西县召开了各地、市粮食局长和重点市 、县储运科、股长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潮粮烘晒工作。会后各地及时向基层粮库进行了传达 部署,掌握粮情,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和任务。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奋战,全省于6月10日全面 完成了157.1万吨的潮粮晾晒任务,按不同粮食品种统算,平均降低水分7.5个百分点,晾 晒费支出495.5万元,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0.54元,平均吨粮晾晒费用3.16元。全 省潮粮经过烘晒后提等的粮食13.46万吨,占潮粮总数的3.89%,降等的粮食18.25万吨, 占潮粮总数的5.28%,超出定额损耗1700吨。
    1982年3月12日,省粮食局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潮粮晾晒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提出晾 晒准备、组织领导、技术措施、效益考核、责任制度、验收标准的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晾晒规范制度。各地粮库按照规定要求进行了认真贯彻落实,组织开展潮粮晾晒工作。是年 ,全省共晾晒潮粮100.83万吨,占烘晒总量的58.51%。平均降低水分为4.8个百分点,低 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平均吨粮降水1个百分点费用为0.5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01元 。全省晾晒后提等的粮食9.03万吨,占烘晒总量的5.23%,降等的粮食为1.71万吨,占烘 晒总量的0.99%,超过定额损耗547吨。
    1984年,全省潮粮烘晒量为278.75万吨,其中晾晒量为189.01万吨,占当年烘晒总量 的67.81%,比上年多晾晒16.59万吨。潮粮的品种与上年比有较大变化。其中玉米比上年减 少57.5万吨,烘晒量由上年占59%下降到45%;大豆比上年增加24.5万吨,烘晒量由上年占 5.6%上升到15%;小麦、高粱比上年增加110.5万吨,烘晒量由上年占35%上升到40%。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民代国储回收的玉米水分明显降低,大部分已达到安全标准水分,入库后不再 用晾晒。全省晾晒的各品种粮食平均降水由上年的5.8个百分点下降到3.4个百分点,比上 年同期减少2.4个百分点。由于入库的粮食水分偏低,全省潮粮晾晒费用442.6万元,比上 年减少205.7万元,去掉民代国储粮给农民的干燥补偿费100万元,还比上年少支出晾晒费1 05.7万元。
    1985年,全省合同定购入库的粮食需要烘晒的潮粮为219.47万吨,比上年减少59.28万 吨,占全省定购入库总量的33.29%。其中需要晾晒的潮粮150万吨,占烘晒总量的68.35%。 潮粮主要分布在松花江、绥化、嫩江、合江、牡丹江、黑河等地区。其中绥化地区潮粮晾晒 任务为42.15万吨,占全省晾晒量的28.1%,任务较重。晾晒工作在各地积极努力下,于19 86年5月下旬全面完成了任务。全省潮粮晾晒后平均降水分为3.4个百分点,与上年持平。晾 晒费用为383.9万元,比上年减少58.7万元,下降了13.26%,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 0.76元,比上年增加0.07元。
    (二)烘干
    黑龙江省机械加热烘干潮粮始于1954年,烘干设备是从苏联进口的20多台移动式“库兹 巴斯”烘干机,重点在哈尔滨、佳木斯、肇东、绥化等城市粮库和铁路沿线大型中转库。使 用这种烘干机每台日烘干潮粮不足百吨,生产能力低,耗煤量大,经常停工维修。据统计, 这些地方当年烘干潮粮10万吨。为增加全省烘干能力,1955年3月,哈尔滨市香坊粮库对闲置 的竖井式烘干机重新改造投入生产后,设计能力由原来日产150吨提高到183吨,提高22%。1 956年利用这台烘干机生产126天,干燥潮粮2.14万吨,平均日产183.6吨,平均烘干吨成本 1.65元,与晾晒吨成本3.01元比较,每吨节省费用1.36元。利用这台烘干设备处理潮粮年 节约晾晒费用2.9万元。1956年,全省共烘干潮粮14.5万吨,占当年烘晒总量的18.98%, 比上年增加2.5万吨。烘干量增加20.83%。
    1957年,在海伦、安达等地粮库利用烘干塔对高水分大豆进行高温快速降水试验,经烘 干后的大豆含油率和蛋白质等主要化学成分与烘干前大豆并无较大差异,达到出口和长期储 存的各项规定标准。随后在省内接收大豆的主要粮库普遍推行这一方法。
    1959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由于春旱、夏涝、秋霜早,入库粮食水分普遍 高于往年。入库粮食平均水分:玉米24.03%,高粱17.6%,谷子17.10%,稻谷17.64%,大 豆15.07%。这5种粮食平均水分高于上年2.89个百分点。全省需要烘晒潮粮253万吨,占当 年粮食征购量的51.50%。需要烘干降水潮粮25万吨,占烘晒总量的9.88%。因全省烘干能力 有限,给潮粮烘干降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确保储粮安全,全面完成潮粮烘干任务,省粮 食厅在勃利县祁家粮库召开了土法烘干潮粮的现场会,介绍了祁家粮库利用土炕烘干等经验 。会后,各地粮库发动广大职工,群策群力,采取机械烘干和土法烘干相结合的办法,对潮 粮及时进行烘干降水。合江地区自建小型土烘干塔62座,到1960年1月15日就烘干高水分粮食 2.13万吨。嫩江地区采取土洋结合的烘干方法,到5月末共烘干潮粮4.6万吨。肇东县各粮 库利用土炕、炉旁,建起铁皮烘干炕突击烘干潮粮,当年全县烘干潮粮2815吨。
    1960——1969年,由于机械烘干设备不断增多,烘干工艺流程逐步改进,全省烘干能力 有较大的增加。全省平均每年潮粮烘干量占潮粮烘晒总量的29.88%。其中1969年,全省潮粮 烘干量达45.2万吨,占当年烘晒总量的42.88%。黑龙江省历史上利用机械干燥潮粮第一次 接近总烘晒量的一半。这就基本改变以往冬季消极看守,入春后靠紧急晾晒处理潮粮的被动 局面,逐步向随接收随烘干方向发展。
    1972年,省粮食局制定了《黑龙江省烘干粮食生产管理试行规定》,对烘干原则、组织 领导、粮食烘干生产管理、责任制划分、安全生产、维修保养、交接班等问题都作了明确规 定。各地粮库在粮食烘干上有章可循,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当年,黑龙江农业受灾,入库粮 食水分大,全省需要烘晒的潮粮183.68万吨,占征购量的69.45%,其中需要烘干的潮粮96 .74万吨,占烘晒量的52.67%。粮食品种平均水分为:玉米36.9%,超过安全水分22个百分 点;大豆19.40%,超过安全水分6.4个百分点;小麦16.85%,超过安全水分3.35个百分点 。针对烘干比重大,潮粮水分高的特点,各地粮库在全面贯彻执行《黑龙江省烘干粮食生产 管理试行规定》的同时,充分利用所有烘干设备,昼夜开机,按时完成了烘干任务。当年全 省烘干潮粮96.74万吨。
    1973年后,省粮食部门为适应潮粮烘干的需要,将哈尔滨、肇东、双城等地新建的烘干 塔工艺流程由“四热一冷”改造成较为合理的“三热一冷”,使潮粮一次烘干即可达到安全 水分。尤其是高水分玉米,烘干一次降水达到10.15个百分点,减少了破碎粒,节省了人工 ,降低了烘干成本。据1973——1978年统计,全省共烘干潮粮577.9万吨,占同期烘晒总量 的41.05%。
    1979年,随着城市、工矿林区粮库烘干能力增加,减轻了粮食产区烘晒潮粮烘干压力, 潮粮烘干逐渐向销区转移,解决了非沿线粮库因设备和电力不足影响烘干潮粮的矛盾。是年 ,全省需要烘干降水的潮粮117万吨,占烘晒总量的50.97%。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 江、鹤岗、双鸭山、鸡西大庆等7个城市潮粮烘干总量为53.76万吨,占全省烘干总量的45. 95%。松花江、绥化、嫩江、合江等4个产粮区潮粮烘干总量为63.24万吨,占54.05%。当年 ,潮粮烘干量最大的是松花江地区29.94万吨,占全省烘干量的27.1%。是年全省烘干任务 完成后,平均降水8.63个百分点,吨粮烘干费用为4.32元,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0.50 元。
    1980年,省粮食局针对各地烘干设备完好率低,维修保养差,工人操作技术不熟练,重 产量轻质量,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下发了《关于加强粮食烘干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 各地在潮粮烘干过程中做到定期维修设备,坚持科学生产,完善操作制度,讲究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完成烘干任务。是年,全省实际入库需要烘晒的潮粮比上年增加50.45%,烘 干任务为153.78万吨,占烘晒总量的44.5%。其中销区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 鸭山、伊春、大庆等8个城市烘干任务为66.77万吨,占全省烘干量的43.24%。松花江、绥 化、嫩江、合江等4个粮食产区的烘干任务为87.01万吨,占56.58%。潮粮烘干工作于翌年 春季全部完成。潮粮烘干平均降水10.2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1.57个百分点。烘干总费用 941.10万元,平均吨粮烘干费用6.19元,比上年多1.86元。合江地区吨烘干费用达8.94 元,比全省最低的大庆市多6.21元。全省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的费用为0.6元,大兴安岭 地区为0.67元,比全省最低的鸡西市多0.32元。
    为加快潮粮降水速度,各地粮库在烘干潮粮实践中,不断改进烘干塔(机)工艺流程, 提高了烘干效率,保证了质量,降低了费用。双城县周家粮库原快速烘干塔日烘干量120吨, 一次只能降6个水分左右,并常发生夹生、过火和焦糊粒等现象,改造成低温长流程塔后,日 烘干量达到300吨,比原来增加180吨,提高效率50%。烘干原始水分30%左右的玉米一次就可 降到安全水分,合格率94%,色泽正常,消灭了夹生、过火和焦糊粒现象。该库当年烘干等外 玉米770吨,烘干后质量全部提为三等,为国家增加收入5656元。双城县全年烘干等外玉米1 .26万吨,烘干后经过整理全部提为三等粮,增值10.05万元。烘干潮粮平均降水10.23个 百分点,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0.40元,比全省平均低0.11元,平均吨粮烘干费用3 .86元,比全省平均数低1.32元。全县烘干潮粮为国家节约费用3.76万元。牡丹江一粮库 在潮粮烘干期间,坚持干部带班,化验员跟班,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消耗和定 安全的奖惩方法,促使烘干进度快,质量好。这年虽比1979年烘干潮粮晚开机1个月,但烘干 量却增加25%,完成了2万吨的潮粮烘干任务。哈尔滨八区粮库为加强对潮粮烘干管理,在库 内设立专门机构,强化了烘干技术队伍。在实行生产、技术、质量、定额等4项管理制度的同 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想了许多办法,克服了场地小、烘干任务 重、时间紧等困难,在完成原来计划烘干潮粮6.74万吨以后,又多烘干潮粮823吨,烘干合 格率达94.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烘干吨粮费用2.55元,比上年2.67元少0.12元 ,降低4.49%。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0.31元,比上年0.33元少0.02元,降低6.1%。
    1981年,全省需要烘干降水的潮粮116.56万吨,比上年少37.22万吨,是当年潮粮烘晒 总量的42.61%。其中大中城市销区烘干潮粮任务占40.5%,粮食产区占59.5%。烘干任务最 大的松花江地区为35.63万吨,占全省烘干量的30.57%。全省烘干玉米89.05万吨,占烘晒 量的76.4%;大豆11.66万吨,占10.0%;小麦10.61万吨,占9.1%;油料0.42万吨,占 0.36%;其它粮食4.82万吨,占4.14%。全省烘干潮粮平均降水9.7个百分点,平均吨粮烘 干费用4.15元,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0.42元。
    
    
    1984年,全省需要烘干潮粮89.74万吨,占烘晒总量的32.19%。其中玉米68.2万吨, 占玉米烘晒量的54.4%,平均水分为21.15%。全省潮粮水分和烘干量均低于上年,但因烘干 燃料煤价格多次上调,致使全省潮粮烘干吨粮费用增加。烘干工作结束后统计,平均降水6. 2个百分点,比上年少3个百分点,平均吨粮烘干费用3.74元,比上年减少0.75元;但平均 吨粮每降1个水分,耗煤4.9公斤,比上年多耗0.02公斤,吨粮每降一个水分费用为0.6元 ,比上年增加0.11元。
    1985年6月,为加强全省潮粮烘干工作管理,省粮食局制定了《粮食烘干设备管理办法》 ,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操作使用、质量控制、成本核算、限期检修及工作人员职责和培 训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为各地在潮粮烘干工作中逐步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提供了规范和 标准。全省需要烘干处理的潮粮69.47万吨,占烘晒量的31.65%,比上年少20.27万吨。其 中玉米56.11万吨,占玉米烘晒量的72.3%。哈尔滨市烘干潮粮15.75万吨,占全省烘干量 的22.7%。全省潮粮烘干任务完成后,平均降水6.9个百分点,平均每吨费用为4.57元,费 用最低的齐齐哈尔市为2.84元。全省平均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0.66元。
    
    (三)通风
    粮食入库后采用自然通风或强力通风的方法,使气流穿透粮层达到潮粮降水的目的。各 地在通风处理潮粮,普遍将粮袋码成“工”字形、“金钱孔”形、“井”字形、“半非”字 形、“口”字形的垛,用自然通风穿透粮层,降低粮食水分。袋积风垛适用于原粮和部分成 品粮储存,便于通风散温散湿,降低粮食水分。
    1958年,拜泉粮库利用露天冷却通风洞保管玉米,不仅保证了高水分粮食短期储存安全 ,还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该库在11月29日分别用有通风笼和无通风笼的两个玉米堆试验 ,两个粮堆在水分、粮温相同的情况下,有通风笼的粮堆比没设通风笼的粮堆温度下降快, 粮情稳定。
    1969年,出现了散积风干栈子,俗称“立体风干储藏法”。肇东县涝洲粮库创造了“黄 瓜架”、“插三角”、“横串带”的粮堆通风保管方法,使粮温比原来降低3—4℃,既保证 了粮食安全,又解决了粮场子小容纳不下的矛盾。“立体晾晒”至今在粮食接收期间仍然应 用。
    1971—一1974年,绥化、松花江地区许多粮库在接收高水分玉米中采用一次入土圆仓试 行自然通风降水的方法。通风设备主要是用3根4米长细木杆做成边长30厘米,高4米左右的三 角架,上边围上茓子或用柳条编成圆筒形的通风笼。在粮食入仓前将通风笼固定在土圆仓内 ,底口落到仓底通风洞空口,上口用麻袋皮包上,免得流进粮食。在8米直径的土圆仓内一般 设通风笼10—12个,以达到通风降水的目的。1975年通过学习推广辽宁省彰武粮库土圆仓多 管自然通风干燥储藏高水分玉米的经验,明水县通达、肇东县尚家、宋站、庆安县石尹、桦 南县土龙山、甘南县甘南、绥化县绥化等7个粮库分别在15个不同直径的土圆仓进行实验,历 经7个月的通风保管实验,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通达、尚家、石尹、土龙山4个粮库的5个 通风仓玉米原始水分17.5——22.8%,到7月11日,分别降到14.2——15.7%之间,平均降 低3.4个百分点。粮食质量比烘干的好,减少了损失。土圆仓多管自然通风干燥贮藏高水分 玉米的主要特点是:降水效果显著,储粮性能比较稳定,节省人力和资材,节约费用,减少 土粮,防止上层粮食结露生霜,对防治虫害极为有利,且操作方便,容易普及推广。1977— —1979年,泰来粮库建成4个300吨容量的彰武式多管砖通风仓,并将22.4%水分的玉米装入 仓内进行干燥保管试验。到6月份,仓内玉米全部降到安全水分。
    1980年5月,泰来县泰来粮库又在库内分别利用中压风机和高压风机对潮湿玉米和小麦进 行机械通风降水试验,并坐了11个型态垛,干燥粮食538吨。其中玉米5个垛,227吨,小麦6 个,311吨。通过试验,降水效果较好,费用比晾晒烘干费用低。1981年3——6月份,泰来粮 库又先后在88个竹帘囤用中压风机通风降水4370吨粮食。其中玉米49个囤,2640吨;大豆31 个囤,1430吨;葵花子4个囤,200吨;稻谷4个囤,100吨。其结果各竹帘囤虽然通风时间有 长有短,平均每个竹帘囤通风35.4个小时,粮食平均降水8.04个百分点,都达到了安全储 藏标准水分。吨粮每降1个水分费用为0.19元,比晾晒吨降水费用0.94元,降低0.75元, 比烘干吨粮降水费用0.44元降低0.31元。1982年泰来粮库新建一组竹板径向机械化通风仓 ,于3月27日至5月份分别在3种规格干燥储藏仓中,配备烟煤间接加热炉,大风量风机通风干 燥玉米、高粱,利用竹帘囤通风干燥稻谷、稷子,降水均匀,质量好。
    在泰来粮库连续3年利用机械通风降水和储藏粮食取得成功经验后,1983——1985年省粮 食局又分别在桦南粮库、逊克县奇克粮库、五常县光辉粮库、绥滨县绥滨粮库、海伦县海北 粮库推广使用风机降水储粮的经验,每个粮库建成机械通风干燥储藏仓组1组,每组干燥能力 为1万吨,1985年末,每组仓的通风降水储藏费用均比当年库内烘干费用减少50%。这项新的 降水和储藏粮食技术推广的比较晚,只在少数地方粮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