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储 藏

  一、储粮方法
    清代以前,黑龙江地区的常平仓(公仓)、义仓储存粮食采取仓内分品种散积堆放、推 陈储新的办法。在籴粜时间上则规定了春夏出粜,秋冬籴入,借以推陈储新,在存粜比例上 ,采取存七粜三,地势稍湿的存粜各半,地势低湿的粜七存三。私人粮栈原粮露天囤积,成 品粮则袋积或散积,库内保管。
    民国时期,保管粮食继续沿用推陈储新的方法。靠近铁路沿线的大粮栈对原粮和成品粮 实行混合保管,以袋积为主。豆饼散积露天堆放,豆油则采用桶装定量保管。非沿线小粮栈 保管的成品粮仓内袋积保管,原粮露天坐囤保管。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常平仓(公仓)、义仓和私人粮栈及粮栈组合保管的粮食 ,从每年10月粮食上市至翌年3、4月间都利用气温较低的有利条件进行低温干燥,采取堆积 、垛积、囤积等3种方法:(1)堆积保管,是一种临时性保管措施。一般在每年10月至翌年 3月间用低温冷冻方法保管,粮食不霉坏。(2)垛积保管,即在仓内和露天用麻袋包装后堆 成粮垛。垛积保管粮食在各大粮栈、粮食交易市场及车站仓库广为采用。1936年,伪满铁仓 库在气温高的一段时间(自5月7日至10月10日),将干湿程度不同的大豆分别在仓内、露天 实行垛积保管试验:对15%水分以下的大豆或其他粮食采取露天覆盖篷布的垛积保管,对在1 5%水分以上的大豆或其他粮食,露天垛积保管必须使用苇席覆盖。(3)囤积保管,是长期储 存的一种方法。粮囤主要有3种:一种是用柳条编成,外层抹上泥,为泥囤;一种是用茓子围 成囤;另一种是用秫秸茓子坐成茓囤。囤仓上面均用苇帘子、草苫子等作成笠式盖帽,以防 雨湿。囤积保管方法在产粮区的粮栈、粮食加工厂、粮食交易所等采用。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公粮仓库和公营粮栈刚刚建立,仓房不足,设备简陋,对 长期保管的粮食主要是采取露天坐囤保管方法,在堆放型态上采用上苫下垫,茓子围囤,防 雨防潮。在保管期间实行常年检温,定期检查,以防止粮食霉变。1949年,哈尔滨市东兴公 司(粮食公司前身)对各品种粮食进行常规保管摸索出一些经验。全市玉米库存6404.73吨 ,其中经过晾晒的2161.51吨,没有晾晒的4243.23吨。根据玉米水分的大小,采取了不同 的保管方法:对13—14%水分的1747.39吨,6月下旬过一次筛后转入长期保管。一直保管到 立秋前没坏粮;对14.5—15%水分没有晾晒的2161.49吨,只在5月末进行一次过筛,6月中 旬倒一次垛,6月末过第二次筛,一直保管到秋季;对15%水分以上的2495.85吨,于5月20日 前全部晾晒完,转入长期保管。高粱库存10126吨,其中12.5%水分未过筛的6492.5吨,13 .5—14%水分的3633.5吨,在5月末全部过筛,6月中旬、7月中旬和立秋前后分别进行3次出 风倒垛转入长期保管。这种保管方法,既简便适用,又保证了储粮安全。这一经验在黑龙江 地区粮食部门推广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黑龙江地区各公粮仓库和国家粮栈采取粮食分等储存,合理 堆放的方法。当时由于粮食多,仓容量严重不足,除成品粮在仓内保管以外,收购入库的原 粮大部分为露天堆放。为确保储粮安全,1950年3月,肇东县公粮仓库首先采用春干法和冷藏 法进行了保管粮食试验。肇东粮栈总结出勤倒堆、勤翻扬、勤检查,保管好粮食的经验,哈 尔滨市粮食公司根据当地粮食购、销、调、存环节的特点,对接收的17个水分以上的玉米, 除大水分的进行加工外,其余的以50吨为1垛,采用袋积通风洞保管。并对粮情进行分层次的 检查。
    1951年,松江省各地公粮仓库、粮栈(公营)在执行分等入仓堆放的同时,利用草袋子 把16个水分以上的粮食码成风垛,利用春风干燥降水。原黑龙江省各粮库对散积或粮台存放 的粮食以及在装运前或坐囤入库时普遍进行一次过筛。对长期保管的粮食在春季出风过筛、 翻晒,在达到安全保管水分后,再固定长期保管型态。1952年末,黑龙江地区共储粮食148. 5万吨,其中露天储存115.66万吨,占总储存量77.89%。
    1953年,黑龙江地区各粮库开始对高粱、玉米实行按等级分开保管。是年末,黑龙江地 区露天储存的粮食114.9万吨,占总储存量81.13%。在粮食常规保管中普遍建立了检温、检 质、防热、防湿、防虫、防霉、防鼠、防雀、防火、防风、防盗的“二检、九防”制度,及 时掌握粮温变化规律等情况,确保储粮安全。
    1954年,黑龙江省各地粮库认真贯彻执行“防重于治”的保粮方针,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在粮食接收入库时按照分等入仓、一次起地、消灭土粮的要求,做到入库的粮食按等级、 水分分开保管。
    1956年,省粮食厅下达了“关于加强粮食保管晾晒工作的指示”后,各地粮库认真执行 粮食按品种、质量、水分、有无虫,分开堆放。对同品种粮食严格掌握分等堆放保管。具体 规定是:玉米,分水分堆放。即18%以内、18.1—20%、20.1—22%、22.1—24%、24.1%以 上的各分为一堆,等外玉米不分水分大小堆放一起,白色玉米不分等级、水分混为一起堆放 。高粱,分米高粱和料高梁两种,分等分堆保管。大豆,分一、二、三、四等分别堆放保管 ,五等以下堆放一起保管。稻谷,区别水、陆两类,粳、糯两种,各按其等级分别堆放保管 。谷子,区分笨谷、粘谷两种,分品种分等级保管。杂粮、小豆、芸豆、毛毛豆分等分色堆 放保管。为节约粮食,节省费用,保证粮食安全储存,省粮食厅制定了入库粮食实行合理堆 放的具体规定:不需整理可外调的粮食一次存放到站台或专用线上;需经整理后方可外调的 粮食,放在第二线;根据加工厂储粮能力将加工原粮一次接卸到加工厂;适于常年安全保管 水分的粮食,经过过筛坐囤或入仓,一次固定储粮型态;超过安全水分需烘晒的粮食卸在烘 干机(塔)或晾晒场地附近;准备供应的粮食选择适当地点进行堆放。各地粮库认真贯彻执 行这6项规定,并把它作为粮食保管一项重要制度,常年坚持不懈。
    
    
    1957年,由于全省气温低,粮食作物贪青,水分大,质量次,征购粮入库时间短,给粮 食保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为及时处理好潮粮,保证储存安全,各地粮库首先对库存的粮食进 行全面普查,摸清粮情,将水分大、杂质多的粮食过筛清霜除杂,以降低粮温,减少杂质, 防止霉变。
    是年,全省为提高科学保粮技术,在哈尔滨市香坊、哈尔滨市八区、肇东、讷河、龙江 县朱家坎、绥化、肇源、拜泉等8个粮库对保管的各种不同水分的粮谷变化规律进行了试点。
    通过试点,摸索出几种保管粮食的方法:(1)冷冻保管:大豆,质量一等,水分17%, 经清杂过筛后,2月中旬入囤,粮温变化升到8℃以内,可以安全保管到4月末。玉米,质量一 等,水分21%,清杂过筛后,1月份入囤,粮温变化升到5℃以内,可以安全保管到4月中旬。 (2)放宽水分保管的粮食:玉米,质量二等,水分15%,清杂过筛后,3、4月份入围,粮温 变化上升到30℃以内,可安全保管。水分16%,粮温变化上升到27℃以内,也可安全保管。高 粱、质量一等,水分16%,清杂过筛后,4月份入囤,粮温变化上升到26℃以内,可安全保管 ,水分15%,粮温变化上升到29%以内,也可以安全保管。大豆、质量一等,水分14%,清杂过 筛后,4月份入库,粮温变化上升到18℃以内,可安全保管。水分15%,粮温变化上升到15℃ 以内,也可以安全保管。(3)极限温度安全保管:15%相同水分的大豆、高粱和玉米,其安 全温度,大豆为15℃、高粱为29℃、玉米为30℃。
    1958年,省粮食厅在肇东、绥化、依安、龙江等县的10个粮库开展高水分玉米冷藏保管 试验,采用薄铺冷冻法、机械处理冷冻法、多开头分层冷冻法、通风笼冷冻法、劈堆冷冻法 、揭堆换底法、高垫底大堆冷冻法等7种方法。这是处理高水分粮的一种应急措施,不久在全 省得到推广应用。
    1963年以后,随着全省仓容量不断增大,各粮库根据入库粮食多少,合理利用仓容,提 倡专仓专粮堆放保管。据1965年统计,3月末全省粮食库存173.9万吨,其中仓内储存量为8 5.44万吨,占49.13%;露天储存量为88.46万吨,占50.87%。到6月末全省粮食库存65万 吨,基本都在仓内储存。12月末全省粮食库存239.9万吨,其中仓内储存量为35.6%。对于 面粉、小杂粮、小油料和成品粮或种子粮的保管实行麻袋、面袋、草袋等包装码垛存放保管 。
    1969年,由于入库的粮食水分普遍偏高,为保证大水分粮入库后的安全保管,各地粮库 采取了许多新的有效保管方法。双城粮库在粮食接收入库初期就把入库粮食分为小堆堆放, 待清杂除霜后再归大堆保管。到翌年春季采用在堆上增加苫盖,保持低温的方法延长保管期 ,直到进入春季晾晒后再一次性入仓、坐囤长期保管。肇东县各库在新粮入库时就采取“小 堆薄铺、分层冷冻、逐步加高”的保管方法,保证了粮食入库后的安全。
    1970年以后,各地粮库为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接收入库后的粮食做到合理摆布,在 新粮入库前结合产量调查和落实接收任务,组织人员下乡,摸清粮食质量、水分、数量、送 粮时间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场地、仓容量、烘晒能力、储存保管能力,参照加工、 外调等情况,绘制现场粮食合理堆放图。根据堆放图有计划地进行分等、分水分堆放。把适 于常年保管的粮食直接卸到仓库,把杂粮和小油料卸到土圆仓,把合乎外调和出口要求的粮 食卸在专用线两侧,把高水分粮卸在烘干塔附近,把需要晾晒的潮粮卸在水泥晒台和晒场周 围,把适宜加工的粮食直接卸到加工厂。1971年,青冈县芦和粮库根据往年高水分玉米清杂 冷冻后,用席茓围保管不坏粮的经验,他们又于12月24日至翌年1月28日,将26—28%水分的 玉米装入24个土圆仓进行保管试验。在入土圆仓前,将高水分玉米进行露天围堆自然低温保 管,待进入严冬粮温降到—10℃以下,粮食的游离水分冻结,呼吸停止后再进行过筛,将混 在粮食里的杂质和霜雪清出后入土圆仓保管。通过打开门窗通风冷冻,使粮温继续下降,待 春季气温回升时再把仓门和通风窗用草袋片堵严,使仓内粮温缓慢回升,以保持粮食低温,待晾晒时再出仓。1976年绥化县秦家粮库、甘南县甘南粮库在11月中旬,将接收的 27.5—42.2%的高水分玉米一次装入土圆仓,一直安全保管到翌年春季晾晒。1977年,全省 有松花江、绥化、嫩江、合江等4个地区9个县33个粮库将接收50415吨高水分玉米直接卸入土 圆仓保管,一直到春季晾晒为止。这一年,全省实行高水分玉米一次入土圆仓保管量比1972 年增加11倍。
    由于土圆仓和新建各种房式仓不断投入使用,全省粮食储存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据1977 年末统计,绥化、嫩江、合江、松花江、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哈尔滨、齐齐哈尔、伊 春等10个地、市共有库存粮食330.47万吨,其中入房式仓储存保管的为112.28万吨,占库 存总量的33.98%,入土圆仓储存保管的为101.76万吨,占30.79%;露天储存保管的为116 .43万吨,占35.23%。房式仓、土圆仓、露天储存粮食基本上各为1/3。但各地、市间不平 衡,有多有少。
    
    1979年,全省针对潮粮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次粮食保管工作普查,共查了18210个储 粮型态,245万吨粮食。发现不安全粮7万吨,其中发热危险粮90.8吨,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了处理。黑河地区秋粮接收后库存粮食急剧增加,仓容不足,露天储存量多,夏季建立 的保粮型态内部粮温不降,土圆仓内粮食普遍结顶,出现粮食发烧情况。全地区到11月末, 库存粮食49.56万吨,其中露天储存型态1436个,储粮13.67万吨。有214个土圆仓粮食结顶 。地区粮食部门狠抓冬季粮食保管工作,采取“一起地、二倒仓、三翻倒”等3条紧急措施, 入冬后,全地区投入大量人力和机械,翻捣土圆仓,把粮食进行冷冻,才控制了粮食结顶, 稳定了粮情。
    进入1980年后,全省各地粮库把改进粮食储存方式,合理摆放保粮型态作为改善企业经 营管理,节约费用支出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每年在粮食接收入库前就全面摸清本地区粮食 收支余缺和粮油购、销、调、运、加工、储存等情况,本着“就近取粮,就近供应,余粮外 调”的原则,制定粮油储存、堆放计划,在征购入库时做到一次摆布存放,减少二次倒运量 。接收的新粮,能入仓的全部入仓;将零散粮食集中起来,合理利用仓容储存。仓容量小、 粮食多的粮库,将待调、待加工、待销售的新粮摆放在调动灵活的地方,露天堆放。接收入 库的大豆,质量合乎出口标准的单独摆放。小麦、高粱、谷子和不符合出口的大豆,在水分 较低的情况下,一次性入仓储存。水较低的小杂粮、小杂豆和小油料入小型土圆仓或库内围 囤储存。将数量大、水分大的玉米入空底通风土圆仓储存或露天堆放。
    全省在粮食保管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冬冷冻。清杂过筛、薄堆冷冻、散堆储存 ,防止入库高水分粮发热霉变。(2)春密闭。采用此法使偏高水分的粮食延长储藏时间。( 3)通风换气。春夏秋冬之交,气温和粮温变化较大,及时通风换气,缩小温差,以防结露。 (4)用“防虫磷”防护剂防止害虫、微生物繁殖。(5)采用低温(2月前入库)、低氧(清 明后密闭)、低药(7、8月份施药防虫)进行综合防治。(6)设专职粮食检查员、专兼职防 治员、专兼职安全检查监督员,坚持天天检查,定期普查,掌握粮情。(7)严格制度。坚持 三级检查制度、库内外卫生清扫制度、保管员岗位责任制度、现场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 、技术操作规程制度。做到各项工作事事有规范,项项有制约。
    成品粮安全过夏储存比原粮难度还要大一些,特别是大、中城市成品粮储存量大,储存 工作更繁难。为储存好成品粮,哈尔滨市香坊和八区粮库从1981年起,学习外地经验,用低 温储存成品粮。对原有房式仓进行改造,增设隔热层,利用移动式制冷机进行机械制冷,低 温储粮。试验品种有大米、江米、玉米、大豆,水分最低14%,最高16.6%。储藏采用散积、 袋积、设通风笼、无通风笼等12个型态。1983年4月5日至18日,他们将进行机械制冷低温储 藏的成品粮全部入库。当时外温12℃左右,库内平均温度8℃,入库后立即封门,靠库内自然 低温储粮维持1个月之久。6月1日,外温升高,库温开始升到13℃—15℃。为控制库温,用3 台机组开机制冷,平均日开机1.25小时,使库温平均控制在12.1℃—14.5℃之间。经6个 多月的低温储藏,出库的成品粮质量没有明显变化,经做熟食品尝,低温储藏大米比常温储 藏的色泽好、气味正常、有粘性,达到保质保鲜目的,为成品粮安全过夏创出了一条新路。 是年,全省保粮普查工作规定一年重点检查四项:12月份重点普查新粮的质量、水分,为烘 晒打基础。同时也查陈粮;5月份结合烘晒,重点普查储粮是事符合度夏要求;7月份普查重 点是防雨、排水、防止生虫生霉情况;10月份普查重点是接收准备情况。
    
    二、保粮措施
    (一)开展“四无”粮仓活动
    1955年,粮食部召开全国第三次仓储工作会议,推广了浙江省余杭县实现无虫粮仓的经 验,号召全国开展“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活动。黑龙江省粮食厅对 此作了全面部署,并在安达县第二粮库开始进行“四无”试点,年末,实现了“四无”,成 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实现“四无”的粮库。同年末又有2个粮库实现“四无”,有173栋粮仓实 现“四无”仓。1956年省粮食厅根据安达县第二粮库实现“四无”的做法,总结出实现“四 无”的具体标准:(1)无虫:保管的粮食没有危险粮。每栋仓库、装具及货场、器材没有感 染上活虫,或个别仓库装具、器材偶而发现1至2个活虫(不属于危险或检疫对象的),均属 无虫。入库粮食感染活虫,但能做到隔离存放,边入库,边处理,至迟在半个月内处理好, 达到无虫标准。(2)无鼠雀:凡粮仓无鼠迹、鼠洞、雀窝和鼠雀粪。露天囤垛能有效地防止 鼠雀危害粮食的,就算无鼠雀。仓内偶尔窜人鼠雀,但能及时发现并积极捕杀的,仍为无鼠 雀。(3)无霉:保管的粮食无霉变,无异味,油脂无酸败,无变质,就算无霉。入库储存时 ,发现个别部位粮粒有霉点霉味,经过及时处理,一般损失不超过0.5公斤。有轻微异味, 并不影响粮食食用价值的仍算无霉。(4)无事故: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没有发生 火灾、水淹、盗窃、工伤、粮食抛撒、渗漏、污染、错收错发,能说明超耗原因等事故,就 算无事故。但如发生上述事故后,能及时发现,努力抢救,使国家财产基本上未受损失或有 轻微工伤,能积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仍视为无事故。凡是抢救国家财产,造成伤亡 者,不列为事故范围。
    各地粮库、加工厂根据省粮食厅下发的“四无”标准,积极发动本库、厂职工大力开展 “四无”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56年末,全省实现“四无”粮库104个,占全省粮库 (点)总数的52%。
    1957年8月,粮食部颁发了《“四无”粮仓鉴定标准,鉴定方法与评比奖励的规定》,对 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库分别作了明确规定。到1958年全省逐级通过检查评比,共 实现“四无”粮库198个,比1956年多94个,占全省粮库(点)总数的76.74%。1966年,黑 龙江省推广河北省玉田县粮库勤俭办库创“四无”的经验。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全 省“四无”粮仓活动基本停止,少数地方把搞“四无”活动作为“业务挂帅”、“只抓虫子 ,不抓路线”进行批判。197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企业管理,恢复安全生产和规章制度的 指示,商业部召开了全国粮油保管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申继续开展“四无”粮仓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部进一步强调了开展“四无”粮仓活动。1979年省粮食局 在泰来县召开全省储运工作会议上又重新提出开展“四无”粮食活动。到6月全省实现“四无 ”粮库263个,占全省粮库(点)总数的54.56%。
    1983年7月19日,省粮食局根据商业部关于“四无粮仓”、“四无油库”的若干规定,结 合本省实际对“四无”粮仓的标准和“四无”粮库的检查鉴定方法等又作了补充规定,并在 基层企业贯彻执行。
    在新规定的“四无”粮库标准下达后,各地、市、县粮食局组织基层粮库、加工厂的广 大职工学习,提高认识,了解新标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实施,使全省“四无”粮库又 有新发展。到1985年末,全省实现“四无”粮库县39个,“四无”粮库441个,占全省库(点 )总数的77.5%,其中,被评为省“四无”粮库先进单位19个,被评为商业部“四无”粮库 先进单位3个。
    (二)防治仓虫
    1953年,黑龙江地区国家粮库,因长期忽视清仓消毒工作,曾发生较大面积的虫害,主 要有粉螨、谷象、粉斑暝蛾、小豆象、白斑蛛等害虫,每公斤原粮中有180至480匹,虫害严 重影响了粮食保管工作顺利进行。到8月末统计,原黑龙江省生虫粮竟达6.94万吨,占总保 管任务的26.5%。为保证储粮安全,原黑龙江省粮食厅召开了全省粮食防治工作会议,对防 虫治虫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在粮食厅储运处建立防治队,配备10名专职防治员负责掌 握和指导全省防治工作。各市、县也相应配备了专兼职防治员,针对粮谷生虫程度,由省到 县组成工作组分别深入到粮库(点)全面开展仓虫防治工作。各地防治工作中除用药物以外 ,还创造出一些除虫害的先进工具。各地普遍采用3种除虫方法:(1)日晒除虫。发现粮谷 生虫时,将虫粮放在烈日下暴晒,进行人工除治。龙江县碾子山粮库在暴晒虫粮时,粮堆四 周放置草把,破碎草袋等物,用以引诱仓虫。晒后清杂过筛,将引诱物一同烧掉。安达、肇 东、泰来等地粮库分别创造出除虫大筛、风车,还利用倒粮机、净粮机、电筛子等工具进行 了有效的防治害虫工作。(2)清仓消毒除虫。利用烟草、石灰混合液和可湿性六六六粉或六 六六粉剂喷洒除虫。对资材则采用二氯化苯、氯化苦熏蒸除虫。原黑龙江省有67个粮库进行 了清仓消毒,面积达55.96万平方米,消毒资材有席子2995片,茓子19644块,麻袋13.86万 条。在仓房与资材消毒中使用药剂数量有可湿性六六六粉125公斤、六六六粉剂521.5公斤、 氯化苦6.03公斤、二氯化苯35公斤。此外,还用烟草624公斤、石灰6175.5公斤。用于清仓 消毒支出经费3189.5万元(旧人民币)。当时在除治虫害工作中搞得好的有齐齐哈尔市、依 安、海伦、通北、望奎、安达、泰来、克东、太康、讷河、甘南等市、县。(3)利用机械物 理除虫。安达县第二粮库创造的手摇式面筛除虫,每天平均筛粮谷1.41吨,除虫效率100%。
    1954年,黑龙江省组织部分基层粮库干部赴浙江余杭县参观学习实现“无虫粮仓”经验 之后,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大搞清洁卫生,清仓消毒,争做“无虫仓库”的群众运动。安达 县第二粮库在开展“无虫粮库”的竞赛中认真学习推广余杭县无虫粮仓的经验,成立了卫生 防治委员会,建立了分区段包干的责任制。提出“十彻底”(即彻底挖、刮、掏、堵、刷、 除、扫、掸、平、擦)、“六不存”(即不存杂草、垃圾、瓦砾、粪便、雨雪、灰尘)、“ 三及时”(即及时检查、隔离、处理)、“一结合”(即结合中心工作)、“五消灭”(即 消灭仓虫、消灭粮食和器材的霉烂、消灭老鼠、消灭土粮)的5项措施。在清仓消毒灭虫过程 中,涌现出不少新人新事,自制了许多先进灭虫工具。工人于金富钻入地板下通风洞里连续 12天彻底清扫消毒了144个通风洞,共清扫出虫蛹、霉粮、垃圾4250公斤,被誉为“粮仓底下 的勇士”。在清扫中他自制了便于在地板下装垃圾的小车,节省了麻袋,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库在清仓消毒工作中共挖出死虫及虫蛹222.5公斤,扫除灰尘18草包,在地板下掏出仓漏 蚀粮、虫嘟噜及垃圾等4949草包,库房消毒面积1.3万平方米,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无虫的 粮库。是年末,全省在开展“无虫粮仓”活动中共清仓消毒369栋,面积31万平方米,粉刷仓 库260栋,清除垃圾9000吨,虫尸虫卵1.88吨,有902栋粮仓达到“无虫粮仓”标准,占全省 粮仓总数的48.7%。
    1955年7月,《黑龙江日报》登载了安达县第二粮库实现“四无”的经验后,全省各粮库 迅速掀起了一个学安达、创“四无”的群众性运动。哈尔滨市香坊、顾乡、八区粮库在开展 “四无”粮仓活动中,粉刷粮仓、修理地板面积2.24万平方米,清除垃圾3254吨,清出虫卵 、灰尘杂物2500公斤,消灭粮食害虫11种,用药剂消毒面积4.99万平方米,平整晒粮场13. 2万平方米。为提高粮库职工防虫知识、举办了仓虫防治图片展览。望奎县粮食部门在仓虫防 治上领导挂帅,专人负责,人人参加,大搞清洁卫生活动,坚持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3不留 (即不留杂草、不留垃圾、不留污水)。全县在粮库院内清理出垃圾105马车,清扫环境卫生 面积47.98万平方米,平填土坑1245平方米,除草面积3.36万平方米,消毒资材7100件,粉 刷消毒仓库面积4092平方米,为实现“四无”粮库打下了基础。
    1956年,全省各地粮库在仓虫防治工作中贯彻了“防重于治”的方针,粮库在接收前做 好仓库缝隙的抠、挖、堵、抹和资材消毒工作,彻底消灭越冬虫卵,以保持仓内外清洁卫生 。为加强粮仓虫害防治工作,全省共调进氯化苦15吨、二氯化乙烯6.5吨、二氯化苯20吨和 六六六粉等药剂,备用防毒面具540套、熏蒸帐幕57套。
    1959年,全省对螨类仓虫进行调查,发现仓内主要有长螨、光滑螨、肉食螨、毛螨、蟊 螨、红螨等6种,同时还发现少量褐色谷螨、红色象鼻螨和花螨。为彻底消灭螨类仓虫,确保 储粮安全,省粮食厅组成了专门防治队伍,深入基层粮库观察研究螨类仓虫的生活习性和对 粮食的危害程度,并对螨类仓虫采取了清仓消毒,低温冷冻、通风干燥、喷洒防虫线、药剂 熏蒸等方法进行防治。
    1963年,黑龙江省的仓虫防治工作按照粮食部颁发的《储粮虫、霉、鼠、雀防治办法》 要求进行防治,坚持经常检查粮情,发现仓虫及时除治。对储粮严格掌握“三温”(即外温 、仓温、粮温)的变化,对空仓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喷洒药剂,做到不消毒不装粮。同时 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防治害虫。春季晾晒降水,防止霉变压盖麦蛾;夏季密 闭保粮,防止粮食发热霉变;秋季通风降温,防霉杀虫;冬季去湿降温,冷冻杀虫,进行综 合治理。在用药剂除治仓虫方面,主要使用氯化苦、溴甲烷、二氯化乙烯、氰氢酸、可湿性 “六六六”粉、烟雾剂“六六六”粉、林丹烟剂、敌敌畏等,彻底消灭仓虫,有效地防止了 仓虫的孳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1972年,省粮食局颁发了《黑龙江省粮油虫鼠雀害防治试行办法》,要求仓虫防治做到 :第一,在仓房内外,储粮货物,经常进行彻底清扫,适时消毒、铲除杂草、疏通沟道、填 平场地、剔刮堵抹仓内孔洞缝隙,达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即不留杂草、污水、 秽物)。第二,对虫粮和无虫粮严密隔离存放,并在仓虫繁殖季节和害虫越冬及出茧前都要 在仓房及露天囤、垛周围,用药剂喷洒防虫线。第三,对包装器材、仓储用具保持干燥、洁 净、无虫、无霉。发现已感染虫、霉的器材,隔离存放,消毒后使用。第四,对粮油加工厂 的厂房和机器设备每年都要彻底清扫消毒。对虫害较重的要结合设备检修用药剂熏蒸。凡虫 粮一律不准拨付加工和外调。第五,在用物理和机械方法治虫前,要抓紧烘晒降水,抑制虫 霉孳生。晾晒虫粮时需在晒场四周喷布“六六六”粉防虫线,防止虫害蔓延。在冬季利用低 温冷冻,杀虫抑霉。机械清理虫粮要在远离仓房和储粮区的下风方向进行,并设有集尘、集 虫罩。清理出的尘杂用火烧或深埋。第六,对化学药剂防治仓虫时要区别使用,“六六六” 粉剂用于空仓、器材及运输工具消毒和喷布防虫线,禁止用于装粮仓和加工器械消毒。药剂 熏蒸工作要在大气昼夜平均温度10℃以上,粮温不低于12℃时进行。原粮水分超过17%、成品 粮水分超过15%的,不准进行药剂熏蒸。每批粮食每年只能用药剂熏蒸一次。
    1974——1975年,连续在绥化县制粉厂车间内发现谷象、谷蠹两种害虫。据调查,虫害 严重的地方每百公斤陈积小麦中有谷象10只、谷蠹1只。害虫来源主要是1962年从加拿大、苏 联进口小麦、大麦和莜麦时,由于口岸检疫疏漏,使害虫随粮带入并孳生繁衍。为防止这两 种仓虫扩散,根据商业部粮食局的通知精神,省粮食局于1975年8月19日决定:将绥化县制粉 厂划为谷象、谷蠹害疫区,并规定今后凡由绥化粉厂调出(包括中转),供应的小麦、面粉 、麦麸、下脚粮和器材都要做谷象、谷蠹检疫,凡带害虫的粮食、产品和器材一律不准出厂 ,并立即采取就地熏蒸的办法杀虫。检疫合格的要在化验单上注明“谷象、谷蠹检疫”字样 ,接收单位对从绥化粉厂调入的原粮、成品粮和器材进行复验,确认无此两种害虫方可入库 。复验发现害虫立即采取措施彻底清除,以防蔓延。同时规定绥化粉厂在彻底防治后,确认 消灭了两种虫害时,报经省粮食局复查批准,方可撤销检疫区。绥化粉厂在省、地、县粮食 局领导下,发动全体职工除采取大搞清洁卫生和物理机械方法综合治理外,又用化学药剂磷 化铝进行熏蒸,很快根除了虫害,没有造成更大损失,后经省粮食局检查鉴定撤销了检疫区 的禁令。
    1980年5月,省粮食局根据全国专题虫种调查工作联系会议要求,制定了专题虫种调查计 划。主要调查谷象、谷斑皮蠹,四纹豆象3种检疫对象。确定调查重点为边境地区的爱辉、呼 玛、逊克、孙吴、嘉荫、同江、抚远、萝北、饶河、虎林、密山、东宁、穆棱、鸡东、绥芬 河等15个市、县。各单位组成了虫调小组,参加调查组的共有83人。虫调工作从6月15日开始 到9月25日结束,历时3个多月,共调查120个单位,其中粮库49个、制粉厂6个、制米厂11个 、油厂13个、粮店24个、饲料站3个、生产队14个。发现储粮害虫有38种,分属23科,主要分 布绥芬河34种,爱辉37种,呼玛26种,孙吴30种,同江25种,抚远24种,嘉荫37种,萝北22 种,饶河24种,虎林34种,东宁38种,穆棱22种,密山28种,逊克29种。同时对哈尔滨市香 坊、顾乡、八区、三棵树和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伊春市、嘉荫、绥芬河等地粮油加工厂 的露天茓囤进行了检查,发现有斑毛属成虫和幼虫,栖息部位在玉米茓囤外层。通过专题虫 种调查,全省普遍性害虫有玉米象,大谷盗、黄粉虫、谷蛾、米黑虫、赤拟谷盗、黑菌虫、 黑皮蠹、黄斑露、尾虫、日本珠甲等11种。其中玉米象、谷蛾、黄粉虫、黑皮蠹在各个车间 及各类粮仓均有发生,最多时面积达90%以上。局部性害虫有赤拟谷盗,红带皮蠹、钩纹皮蠹 、黑矮阎虫、二带黑菌虫等5种。各类虫种主要在粉厂、米厂、粮库、粮店和麻面袋修补车间 栖息繁殖。农村储粮也有这类虫害情况。
    黑龙江省粮食部门为了消除虫害,采取相应的科学防治措施:(1)把住粮食扦样、检质 、堆放关。粮食入库后合理摆布型态,做到“四分开”(干湿、新陈、有虫无虫、有霉无霉 ),分别堆放。(2)改善储粮环境,仓外及时清理杂草和垃圾,经常“抠、挖、堵、抹、刷 ”,彻底清除害虫栖息繁殖场所,做到场内“三不留”,达到“三根净”(库根、墙根、树 根),实现旮旯、胡同无杂草、无污水、无垃圾、无粪便。(3)坚持清仓消毒,做到空一仓 ,清一仓,不消毒不装粮。做到抓好及时除治,对感染害虫密度不大的,采取日晒、过筛等 方法处理。对密度大、危害重的进行化学药剂熏蒸杀虫。据统计,1982年绥化地区有化学药 剂熏蒸房式仓334栋,土圆仓1811个。消毒房式仓390栋,土圆仓1909个,粉刷墙壁1.36万平 方米,全区虫粮发生率由1976年的1.2%下降到0.02%。尚志县根据当地主要仓虫印度谷蛾和 玉米象5—6月份开始孳生,7—9月份大量繁殖危害粮食,10月份后休眠等活动规律,采取有 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消除害虫栖息生存场所和发育条件,并把虫粮列为冬季检查的重点,进 行冷冻杀虫。把住“三关”:把住生虫季节零散收购质量关,不收虫粮和有虫卵粮;把住加 工关,夏季对加工厂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虫害及时熏蒸;把往调入关,及时检查调入粮有无 虫害,发现立即除治。
    1983年后,全省粮食部门在防治害虫方面除仍沿用以前的各种方法外,为保证安全储藏 ,对储存的各种粮食采取了得力防治措施。对玉米采取冬季低温冷冻入仓密闭保管和进行过 筛除虫或缺氧密闭等方法储藏,防治虫害;对长期储藏的稻谷利用冬季冷冻降温,春暖后压 盖密闭等方法储藏;对高粱干燥去杂后,利用冬寒降温,春暖前压盖密闭储藏;对小麦采取 暴晒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既可杀灭害虫,又可增强储藏稳定性;对大豆利用导热性差的特点 ,采取低温入仓密闭和露天茓囤储藏,对大米采取自然缺氧及磷化氢药物防治储藏,抑制大 米呼吸强度,防治虫、霉为害;对面粉在储藏中为预防吸湿、生虫,采取用磷化氢熏蒸。由 于区别不同品种,采取相应储存方法,有效地抑制了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三)防治鼠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部门防治鼠雀是开展“四无”粮库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鼠雀对粮食糟损危害很大。黑龙江地区危害粮食的常见鼠类有:褐家鼠(称大家鼠)、棍 棒鼠(称小家鼠)、黑线鼠(称野鼹鼠)、腮鼠(称仓老鼠)。为做好鼠雀防治工作,确保 储粮安全,省粮食厅制定的防鼠办法中规定:新建的粮仓要鼠类无法侵入,不能栖息、隐藏 。对已有的粮仓要堵塞鼠类侵入的各种通道,仓房门口设防鼠板,窗口、通风洞、水沟等处 设防鼠网。经常检查鼠迹及其危害情况,掌握老鼠种类和活动规律,使用器具捕打或毒饵诱 杀。防治麻雀,主要措施是对库房、露天货场严密苫盖,随时将撒落地上的粮食打扫干净, 使麻雀无粮可觅。在仓房的门、窗、通风洞装置防雀网,防止麻雀飞入仓内。堵塞仓房屋檐 、瓦缝等所有缝隙,使麻雀无处做窝。将露天囤垛的顶部和四周遮盖严密,使麻雀无法钻入 啄食。
    全省粮库灭鼠方法主要有捕、毒、熏3种:(1)捕鼠方法,主要用机械捕杀,即常用工 具有枷子、铁猫、木猫、捕鼠笼、捕鼠箱;用以捕杀老鼠的动物的有猫、狗、鹰。(2)毒鼠 主要用安妥、亚砒酸、磷化锌等化学药品。(3)熏杀老鼠主要有氯化苦烟雾剂。
    1954年,安达县第二粮库使用的5种防治鼠雀办法中,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对仓内的鼠洞、 雀窝、窟窿及各种缝隙进行彻底堵塞抹平,消灭鼠雀潜伏的处所。同时,他们对仓内老鼠除 了用枷子打以外,还用臭油掺石灰、玻璃碴子堵鼠洞,用氯化苦沾棉花塞到鼠洞里等方法毒 死老鼠。为防止仓外来的老鼠,在仓门上设隔鼠板,将粮仓周围鼠洞之鼠用水灌和“围攻” 的方法消灭。在储粮货场不存放资材和土粮,使老鼠无处隐藏。
    1954年,讷河粮库粮食保管员张芝杰,在灭鼠保粮实践中,经常在班前班后蹲在粮仓里 观察老鼠的活动规律。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风雨夜晚和寒冷的凌晨,对鼠的生活习性、繁殖 能力、活动踪迹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创造出一套捕打老鼠的办法,研究出多种比较科学的捕 鼠工具,为全省开展“四无”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1956年被省誉为“捕鼠能手”,出版了 《张芝杰的捕鼠经验》小册子,并多次出席县、地、省和全国群英会,5次见到毛泽东主席。
    张芝杰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老鼠的生活习性及捕鼠工具都做了认真研究。他 为了研究老鼠的生活习性,饲养了192只老鼠,观察其繁殖、习性、活动时间以及听觉、嗅觉 、视觉、触觉等特点。同时他还经常贪黑起早在库内观察老鼠的活动,检查捕鼠工具。3年多 他共捕获了大小老鼠6000多只,按每只老鼠每年平均偷吃粮食33公斤计算,3年少损失粮食1 98吨。张芝杰努力钻研捕鼠工作,他先后创造了“大针别食捕鼠箱”、“滚板式鼠窖”、“ 双门透笼捕鼠箱”、“四门、多门透笼捕鼠箱”和“连续捕鼠箱”等捕鼠工具,捕鼠效率一 次比一次提高。张芝杰20多年战斗在灭鼠保粮第一线,取得了显著成绩。省粮食局为了鼓励 他捕鼠积极性,推动全省“四无”粮库工作开展,拨专款为他建立起一个实验室。他在实验 室内饲养了各种常见鼠,研究老鼠的嗜好、繁殖能力和寿命等。经过研究,发现鼠最喜欢吃 葵花子、小米、高粱米等食品,总结出在储藏不同品种的粮仓中要用异品种的诱饵捕捉老鼠 的经验。他利用细砂土撒布在可疑的地方来发现鼠道、鼠洞,抓住老鼠的弱点,展开歼灭战 。据统计,他用9个月时间,在4个粮仓中就歼灭920多只老鼠。张芝杰捕鼠经验很快在全省粮 食部门得到推广,收效显著。
    据1955年全省64个市、县统计,共捕鼠14.94万只,捕雀26.90万只。1956年,绥化县 共捕鼠2.49万只,打麻雀3300只。1957年后,全省把防鼠雀工作与巩固“四无”密切结合, 认真做好鼠雀防范。各地建立健全了捕打鼠雀制度,全面推广“双门透明翻板捕鼠笼”,彻 底消灭库内、场内栖居的老鼠。1958年,阿城县粮库保管组采用“秫秸帘子防鼠法”。过去 有些成品粮暂时不能调出码成垛进行保管,在每次发运粮食时均发现有麻袋被鼠咬坏,粮食 流撒满地。该保管组经过研究后,利用扒掉皮的秫秸,剁成60厘米长,用两道线编成帘子, 埋在粮垛的周围,将透明捕鼠器放在帘子外围,这样不仅防止了鼠害,还给捕鼠创造了条件 。当年,据讷河、依安、双城等县粮库捕打鼠雀情况记载:讷河粮库从1月15日到25日的10天 中消灭麻雀270只,老鼠40只。依安粮库从1月13日到2月8日共27天时间,消灭老鼠403只,麻 雀928只。双城县从1月15日到2月14日的1个月中捕打鼠雀3100只。1959年,全省在开展以“ 四无”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从1至8月共捕鼠21.16万只,打麻雀12,05万只 。
    1961——1965年,地各粮库在鼠雀防治中,普遍从研究鼠雀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着手 ,针对老鼠白天出动少、夜晚贴墙跑、大鼠平面吃、小鼠能爬高、喜吃甜的爱喝水、吃完原 路回老窝的活动规律,采取了在水道口设防鼠网,在门口、房道设防鼠板,在洞口下鼠枷、 毒饵等方法捕杀老鼠。根据麻雀“冬春住城乡、夏秋野外渡时光”的活动规律,做到库场无 粮粒,仓墙无缝隙,使麻雀无粮可吃,无处栖息。鼠雀防治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受 到了冲击。
    1978年5月,商业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粮油仓储工作会议上恢复“四无”粮仓活动。特别 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无”活动在全省粮食部门又重新开展起来,鼠雀防治工作也 同时开展,捕打效果较好。
    1981年,全省粮食部门在防治鼠雀方面,本着“外防内歼”的原则,积极捕杀,防止鼠 雀危害。外防,就是充分利用防范设施,严防露天鼠雀侵入仓内,危害粮食;内歼,就是利 用捕打工具和药剂进行捕杀。同时,每年春秋两季还组织搞群众性的堵洞、捣雀巢活动。兰 西县团结粮库把开展“四无”活动贯彻始终。在1981年整个晾晒期间,全库职工就捕打老鼠 520多只,堵雀窝460多个。尚志县各库根据鼠雀秋夏下大田、冬春进粮库、丰年进库晚、灾 年早进库的规律,每年在秋粮接收前对仓房普遍进行一次维修,抹严仓檐瓦缝,堵死鼠洞, 使鼠雀无藏身之处,防止危害粮食。泰来粮库在1981年至1983年组织捕打鼠雀大会战8次,堵 鼠洞780个,捣雀窝540个,捕杀老鼠1500只、麻雀3000余只,在防治鼠雀危害上取得了较大 的成果。
    到1985年末,全省实现无鼠雀危害粮食的粮库(点)399个,占全省粮库总数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