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粉 厂
从渤海国开始手工磨坊得到发展,但多数集中于境内东部,规模较小,多系兼营。据载
,上京龙泉府内城就设有兼营加工面粉作坊。所辖府、州、县和交通要道也有兼营加工面粉
作坊。
926年(后唐天成元年),辽灭渤海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转向境内中部宁江州(今吉
林省扶余县石头城子)和西部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手工磨坊也随之向中、西部发
展。
1138年(金天眷元年),手工磨坊从内地发展到北部边境。在呼玛出土文物中,曾发现
金代使用的石臼、石磨。手工磨坊有的从兼营分解出来,出现了专营手工磨坊,已出现磨坊
“行会”。参加“行会”的磨坊叫“行人”,“行会”头目叫“行头”或叫“引领”。行会
的作用是沟通“行会”事宜,联络官府,维护行业利益。
1234年(金天兴元年),元灭金后,陆续发展西部肇州万户府(包括今肇州,肇源,肇
东、安达等地)、泰州、蒲峪路万户府(今克东一带)以及万户所(包括今宁安、海林、牡
丹江市、东宁等地)和松花江流域的胡里改路万户府(包括今依兰)、塔海万户府(包括今
通河、方正)等古城新镇,并延伸到松花江、黑龙江下游。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建立后,陆续发展了巴忽鲁卫(今黑河市)、木里吉卫(
今嫩江)、弗提卫玄城卫(今富锦)、扎冈巴河卫(今同江)等新城镇的手工磨坊。从中原
引进玉米种植后,使磨坊从单一加工麦粉发展到加工玉米粉、荞麦粉及其他杂粮粉等。但专
营磨坊少,多数是商铺、饮食、旅店业兼营,资金少,规模小,每磨坊日加工量最多可磨麦
1石,一般的5——6斗。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入关后,清廷将汉人罪犯流放到黑龙江地区,其中有大批汉
人集于城镇和驿站,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老城重新勃起,新城不断建立,促进了全境手工
磨坊的发展。宁古塔、三姓、阿勒楚喀、拉林、双城、卜奎、墨尔根、瑷珲、呼兰等城镇共
有手工磨坊(包括专营和兼营)400多家,日加工小麦约50——60石。其中有的最多日加工为
2石,少则2——3斗。
1860年(清咸丰十年),清廷对黑龙江地区开禁,大批移民移入,使手工磨坊在城乡又
有了广泛发展。阿勒楚喀、阿勒楚喀副都统辖区(包括今双城、拉林等地)。三姓、宁古塔
、呼兰、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等城镇手工磨坊增加,已形成行业。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期间,沿线筑路工人、军队和侨民增多
,所需面粉数量增加。沙俄中东铁路公司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满洲面粉制造公司,投资40万
元(哈大洋,下同),日产面粉48.8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沙俄中东铁路公司又
投资80万元,在哈尔滨建立松花江面粉制造公司,日产面粉323.4吨。还有俄商投资50万元
,建成葛瓦列夫斯基火磨,日产面粉114吨。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俄商又在哈尔滨建
俄罗斯制粉公司、东方公司、德丘果夫制粉厂、库尔斯基火磨、东洋制粉工厂、地烈金制粉
厂等6家,共投资88.5万元,日产面粉130.9吨。
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官、商、侨民不断增加,大批俄军驻扎在中东铁路
沿线和支线。仅哈尔滨一带集中俄军达80多万人,面粉需要量突增。沙俄又在哈尔滨建立4家
面粉厂,共投资141.1万元。日产面粉318.1吨。在双城堡建立双城堡面粉公司,南方面粉
公司,共投资120万元,日产面粉140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俄商沿中东铁路宁古
塔、阿勒楚喀等地也建立面粉厂。
日俄战争后,黑龙江地区沙俄官、商面粉厂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实际需要量,致使面粉滞
销。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沙俄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除了缩小生产规模外,还从沙俄
国库拨款40万卢布,由哈尔滨松花江面粉公司、杂俎林斯基面粉厂(华俄道胜银行办)、卡
尔里斯基面粉厂和米亚吉科夫面粉厂及其双城堡和海林两家面粉厂计6家,组成“满洲面粉股
份联合公司”,共有资金为350万卢布,其中华俄道胜银行的资金为300万卢布。实际由华俄
道胜银行控制了这个公司的财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中国民族资本开始在哈尔滨
建立成发祥火磨和政记火磨,共投资30万元(哈大洋),日产量45吨。
黑龙江地区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到1911年(清宣统三年)共11年间,以哈尔滨
为中心,在中东铁路沿线共建面粉厂33家(其中仅1911年即清宣统三年,沙俄在哈尔滨建立
10家面粉厂,资本149.5万元,日产量219.6吨),总资本约1100万元,日产量1100吨,年
产量30万吨左右;其中中国民族资本仅2家,占总数的7.4%。沙俄官、商资本25家,占总数
的75.8%。当时黑龙江地区制粉工业完全为沙俄所垄断。这时黑龙江地区手工磨坊也有所发
展,但加工数量很少。据统计,到1911年,哈尔滨、齐齐哈尔、泰来、绥化、巴彦、汤原、
瑷珲、阿城、海林、富锦等23个市、县共有手工磨坊484处,资本金54万元,年加工面粉500
0吨。
从1912年起,沙俄殖民势力开始衰落,羌帖贬值,虽对面粉业想尽办法试图扭转生产危
机,但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俄国国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更加快了沙俄在黑龙江地
区面粉业的破产。面粉厂家纷纷倒闭或易主。从1912年到1921年10年间,俄商面粉厂有24家
倒闭或易主。中国民族资本利用这一时机争得发展。其中在1913年有比较大型的火磨哈尔滨
成泰益火磨(收买俄商歇杰斯粉厂)和东兴火磨(收买俄商伊尔库斯科粉厂)。1916年哈尔
滨双合盛收买俄商地烈金制粉厂和双城堡的松花江面粉公司分号。1920年东兴火磨一厂、二
厂分别收买俄商伊尔库斯科面粉厂和布扎诺夫休斯火磨。在一面坡、海林和宁安等地俄商火
磨也纷纷易主中国民族资本。到1921年黑龙江地区共有火磨38家。其中哈尔滨25家,建在中
东铁路沿线和产麦区的13家,全境日产面粉1300吨,年产30万吨左右。在38家火磨中,中国
民族资本和官商达29家,美商火磨1家,法商火磨1家,中日合资和日商火磨5家,中俄合资和
俄商火磨仅剩2家,占全境制粉厂总数的5.4%。当时黑龙江地区制粉厂占东三省粉厂总数的
77%,已成为东三省制粉的中心。哈尔滨为黑龙江地区的制粉中心。
黑龙江地区制粉工业虽然得到发展,但从1922年开始,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第一
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又给黑龙江地区制粉业带来了新的困境。外国面粉在南满和
华北倾销,冲击了黑龙江地区面粉在上述两地市场的销售;军阀混战,交通受阻,影响黑龙
江地区面粉销路;加上苛捐杂税加重和铁路运费、燃料费增加,提高了成本。据统计,黑龙
江地区每年需要从南满运煤50万吨,其中制粉业和制油业用40%,使面粉成本增加,削弱了对
外国面粉输入的抗衡能力。到1926年哈尔滨制粉业大部分因此而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的有17
家,只有7家维持正常生产,面粉产量仅占正常生产的1/3多一点。但继续维持正常生产的厂
家情况也有所不同。其中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在逆境中保持不衰。主要是因为总经理张廷阁善
于经营管理。他的主要办法是:(1)购入小麦有固定渠道,保证质量,利用农村卖粮季节,
选择路近、交通方便、麦质好、价格便宜的固定户(点),一次买足,保证常年加工。有时
趁农村青黄不接用钱时,廉价买青苗,先付款,秋后交麦。(2)建立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
量,以质量取胜。在加工过程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车间有完整的工艺
操作规程和检查制度,磨头根据原料质量调整工艺,产品出车间由磨头把关。(3)不断更新
和维护设备,提高面粉产量和质量。到1920年将原有设备全部淘汰,从德国、瑞士购进世界
先进的磨粉机、清粉机等设备,日产面粉达到200吨,生产号粉和颗粒粉质量好。以此树立信
誉,拓宽产品销路。不仅在黑龙江地区各地销售,还打入京津和南满市场,可以同进口的外
国面粉抗衡。近有市场,远有销路。(4)增加资金积累,减少股东分劈红利。年终结帐时,
将股票、证券的利息作为资金积累。(5)兼营其他。有油坊、啤酒厂、汽水厂、皮革厂、客
运、航运和房地产开发等,增加自有资金,从不向银行贷款,减少利息支出。这个火磨有流
动资金247万元(1930年数),比1919年增加8倍。在东北沦陷时期,为逃避掠夺,张廷阁采
取转移资金,购买不动产等办法维持火磨生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双合盛火磨加工自产自销
的面粉每袋利润折合人民币1.34元,为人民政府代加工的面粉每袋利润仅为0.44元。张廷
阁宁愿少挣钱也为人民政府加工,并把双城的双合盛火磨租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和合作社联社
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曾有过违法经营,在“五反”运动中定为半守法半违法户
,但张廷阁拥护中国共产党,接受人民政府的监督改造。可惜的是双合盛火磨毁于1954年大
火。张廷阁在火灾后不久病逝。
哈尔滨天兴福制粉厂在经营中以数量取胜。1927年邵慎亭在哈尔滨开办天兴福制粉二厂
和分厂,在安达开办粮栈。后来对所办粉厂实行了入身份股办法增加积累。其弟邵乾一在哈
尔滨建立天兴福制粉四厂,1929年又在哈尔滨西香坊建立1处分厂,两厂日产面粉达200吨。
当时邵氏在哈尔滨共有4处制粉厂,总资本达到156万元(哈大洋),日产面粉能力达360吨。
产品近销南满,远销京津,在各地广设经销店,盛极一时。在东三省较有名气,也是哈尔滨
较大的面粉企业。邵慎亭、邵乾一原在大连开办代理店、油坊,在长春开办天兴福第一制粉
厂。邵氏分家后,看到北满盛产小麦,建面粉厂有利可图,才开始在哈尔滨分别建厂。邵慎
亭在哈尔滨建厂后自己没有直接参加经营,仍在大连经营,委托有身份股的刘佩芝为经营代
理人,由于他经营有方,善于管理,使企业发展较快。据1929年统计,共盈利86.6万元。在
东北沦陷时期,邵慎亭在大连当上了工商会长,充当汉奸。由于借助日本侵略者的势力,使
在哈尔滨的粉厂得以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政府没收邵慎亭的股份财产,其余私人股
份与国家公私合营,刘佩芝担任私方厂长。邵乾一所经营的粉厂,由于他安分守己,勤奋经
营,工厂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营业兴旺,资金积累不断扩大,资本已达到100万银元。
在1936年日本侵略者征用土地时西香坊分厂被迫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乾一将工厂交其子留学日本归来的邵越千经营。邵越千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改造,为国家加工面粉。“五反”运动中被定为守法户。1956年批
准公私合营,邵越千安排为副厂长,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成为哈尔滨市工商界的代表人
物。
1929年,东三省官银号投资在哈尔滨和产麦的市、县建了火磨。据1930年统计,黑龙江
地区共有火磨68家,占全东北火磨家数的75.5%。境内火磨分布在34个市、县,日产面粉能
力3200吨,年产50万吨左右。实际年生产量仅为20——30万吨,占生产能力的40—60%。民国
期间是黑龙江地区制粉工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超过以前历代。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由于盲
目发展,面粉产大于销,使机器制粉业竞争更加激烈。除东兴火磨为东北军加工面粉和双合
盛、天兴福等火磨竞争力强,年加工280——300天外,其他火磨年加工仅能维持200——240
天,最少的130——150天。
在同一时期手工业磨坊也有较大发展。据1931年统计,全境有1800多家。手工磨坊同机
器火磨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手工磨坊以成本低,产品价格便宜与火磨角逐,影响着机器火
磨原料购入和产品销售。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机器制粉工业在日伪统治下,历经艰难曲折。从1931年到19
33年,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在东北倾销面粉,使黑龙江地区面粉外销量减少,制
粉业遭到严重打击。加工面粉数量在同期内由21万吨下降到14.6万吨,仅占黑龙江地区面粉
加工总量的48.6%,加工成本居高不下。所需燃料、面袋价格昂贵,增加面粉成本。仅此两
项开支就占面粉成本的35%。加之受手工磨坊的包围,机器火磨经营不振。这一时期手工磨坊
又有所发展,在黑龙江地区已达2000——2500家,其中仅双城县就达85家。全境火磨、磨坊
盲目发展,造成面粉加工能力过剩。
1933年,日伪制粉株式会社吞并美国花旗银行经营的哈尔滨永胜制粉公司;1934年,将
原属东三省官银号的哈尔滨东兴火磨一、二、四厂吞并;1935年又将哈尔滨东兴火磨三厂吞
并后拆迁到海拉尔市。1937年,伪满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吞并哈尔滨中兴火磨后改为三泰栈哈
尔滨工厂,日本康德制粉会社吞并哈尔滨广信火磨。伪满日本制粉垄断集团以哈尔滨为中心
,还向外延伸吞并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产麦区的绥化、海伦等地的中国民族资本火
磨。据1938年统计,伪满日本垄断集团收买吞并火磨的资本占黑龙江地区制粉业的61.7%,
年加工能力27万吨,其中日满制粉株式会社占62%,日本康德制粉株式会社和三井物产株式会
社占38%。
在这一时期,虽然伪满对中国民族资本制粉业推行收买吞食政策,但毕竟还处于开始阶
段,完全吞食黑龙江地区的制粉业还力不从心。中国民族资本制粉业为了求生存,又在产麦
区的拜泉、克山、讷河等县和黑龙江地区的伪满省会所在地也相继新建了一批火磨,过去已
经停业的又恢复了生产,呈发展趋势。到1938年,黑龙江地区火磨已发展到132家,占全东北
地区的86%,年实际生产量为16万吨,占东北地区产量的61.6%,是伪满经济统制前最多的一
年。但同民国时期相比较,虽然范围扩大,但加工数量下降。1939年9月,伪满为了把面粉统
制起来,用于战争,颁布了《制粉统制规程》、《小麦及制粉业统制法》和《小麦及制粉业
统制法实施细则》,强令火磨停止自营,规定小麦和面粉统一由伪满谷粉株式会社控制。并
通过伪满制粉联合总会安排计划,由伪满地方制粉业组合组织火磨生产面粉。委托加工的形
式有两种:一种是“军需”重要部门和对华北“出口”的面粉(伪满对中国华北调运面粉列
为出口),由伪满制粉联合总会指定设备较好,规模较大的火磨加工,产品交伪满专卖总局
调拨。另一种是对民用、行业配给的面粉,由伪满地方专卖局指定小火磨或磨坊加工。据19
40年伪满制粉联合总会调查,黑龙江地区有35个市、县登记共有火磨60家,其中日本垄断资
本9家,中国民族资本51家。安排日资火磨全年加工小麦,剩下的分配给中国民族资本火磨,
日均分配原料46吨。因原料严重不足,多数被迫倒闭或停业,少数大型火磨不得不转产,另
找出路。哈尔滨盛泰益、裕昌源、福康和双城堡的双合盛、昂昂溪的振昌等火磨改生产玉米
粉维持生存。城镇手工磨坊虽已被取缔,但因设备简单、生产灵活,多数背后加工小麦或生
产杂粮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需面粉增加,掠夺黑龙江地区小麦运往日本、朝鲜等
数量增加,加强了对粉制业的控制,使中国民族资本火磨处境每况愈下。据1943年统计,黑
龙江地区的火磨开工或半开工的仅有31家,年产面粉15万吨左右,其中日资火磨9家,生产量
占56.3%,中国民族资本火磨为22家,生产量占43.7%。
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军需民用的制粉工业。将敌伪、汉奸等遗留下来的49
家火磨收归公有(年加工能力30万吨),并及时组织投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和供应市场。
从此,黑龙江地区开始有了公营制粉工业。并以此为骨干带动了私营火磨的发展。1946年8月
19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视察了哈尔滨天兴福制粉二厂,并参加了该厂“劳资合作订
立分红契约”大会,就党对保护和发展工商业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倡导劳资两利和劳资合
作,鼓励民族资本家和工人、店员一起为恢复与发展哈尔滨经济积极作贡献。对私营火磨,
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指导下,贯彻执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保护工
商业政策,使私营火磨很快恢复生产。据1949年统计,黑龙江地区私营火磨已发展到26处,
其中哈尔滨为6处,齐齐哈尔、佳木斯、富锦、宁安各2处。依安、克山、拜泉、阿城、望奎
、绥化、双城、巴彦、呼兰、勃利、尚志、海林各1处,年加工能力14万吨。私营手工磨坊发
展也较快。仅哈尔滨就有200多家,呼兰、双城各50多家,宁安60多家。这些私营手工磨坊除
生产面粉外,还生产杂粮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黑龙江地区制粉工业广大职工坚决响应党中央提出“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积极生产面粉支援前线,做好后勤保障工作。1950年全省
完成面粉生产任务13.2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32%。1951年完成14.3万吨,比1950年又增加
了8.3%,保证了军需民用。为了解决志愿军冬季野战吃饭的困难,制粉工业广大职工夜以继
日地生产炒面和饼干,按时完成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9月,原黑龙江省、松江省财政厅所属粮食局和商业厅所属粮食公司合并成立了粮
食厅,亦将两个部门的制粉厂合并,分别由两省粮食厅领导。1953年2月,又将地方工业部门
和供销社营制粉厂归口粮食部门管理。到1953年黑龙江地区共有国营制粉厂24处,制粉车间
30处,年加工能力47.5万吨。黑龙江地区制粉业新的管理体制已形成。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
的厂型规模划分标准,有动力、全部职工16人以上的企业或无动力、全部职工31人以上的企
业为大型企业。全省制粉厂和车间只有克东粉厂15人、东宁米粉厂8人为中小型厂,其余52处
均为大型粉厂和车间。这是国家第一次规定厂型和规模。
1953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共有28处私营制粉厂,年生产
能力为19.7万吨,确定为国家委托加工关系,并逐步对私营制粉厂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
6年实现公私合营。到年末统计,全省共有制粉厂23处,车间25处,年加工能力为52万吨,比
1953年增加了9.15%。从此,全省制粉行业实现了统一归口。但全省制粉厂的分布还不平衡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畸形布局尚未解决,还有2/3的市、县没有制粉厂或车间。
1957年,省粮食厅对全省制粉厂的布局开始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在原有制粉厂的
基础上,以产地加工为主,按照城乡需要,以销定产。并适当在新建工矿林区增加一些制粉
厂提高自给水平。调整工作到1958年结束。经过调整,鹤岗、伊春、双城等16个市、县的制
粉厂或车间,年增加加工能力7.6万吨,佳木斯、海伦、宁安等3个市、县的制粉厂或车间,
年减少加工能力1.1万吨。到1958年,末全省共有制粉厂27处,车间34处,年加工能力62.
8万吨,比调整前1956年增加20.8%。通过这次调整,基本上做到局部暂时平衡。但从全省看
,县与县之间的加工能力还不够平衡,仍有18个市、县没有制粉厂。工矿林油区因国家财力
所限,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加工能力,仍靠产地加工后调入,供求矛盾较突出。
1960年,粮食部对制粉厂厂型和规模划分又作了统一规定。全省共有制粉厂和车间70处
,其中磨辊接触长度在2100厘米以上的大型厂有哈尔滨二粉厂、哈尔滨五粉厂、齐齐哈尔市
一粉厂和绥化粉米厂等4处;磨辊接触长度在900厘米以上的中型厂:有哈尔滨天兴福四厂和
佳木斯、牡丹江、海伦、望奎、宁安、富锦(一粉厂)、依兰、宝清、嫩江等10个市、县10
处;磨辊接触长度不足900厘米的小型粉厂有56处。这是全省第二次按主要设备和生产能力划
分工厂规模和类型。
1961年,全省根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贯彻
产地加工以销定产和适当集中城市的原则,采取了关停、合并、迁缩等措施,对全省制粉厂
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在调整布局和建厂中注意了合理运输和仓厂结合。对旧厂采取直接接
收加工小麦入库,产品直接拨付等办法。全省共减少呼兰等市、县11个厂和车间,年减少加
工能力3.1万吨。增加鹤岗等7个市、县7个厂和车间,年增加加工能力8.7万吨。关闭了设
备陈旧、原料不足的呼兰康金、巴彦、桦川、东宁等4个小型粉厂和加工能力过于集中的佳木
斯第二粉厂、富锦第二粉厂、宁安第二粉厂、海伦第二粉厂等4处中型粉厂。将设备完好,生
产能力有余的哈尔滨原成泰益、中兴福、裕昌源等大中型制粉厂的设备拆迁,扩建尚志的一
面坡、宝清、嫩江、安达等县小型粉厂;并将关闭的粉厂和“大跃进”时期盲目建立的粉厂
和车间的设备调拨给兰西、肇源、肇州、桦南、同江、依安、宾县、青冈、讷河、林甸、克
东等县新建和扩建的一批小型制粉厂。1964年集中全省基建资金,在鹤岗建立年产4万吨制粉
厂1处。全省第二次大面积布局调整到1964年结束。共有大中小型制粉厂28处,车间46处,年
加工能力达到97.4万吨。就全省来看,基本达到产销平衡。但伊春、双鸭山、大庆等销区尚
未建厂,所需面粉仍依靠调入,鸡西市小麦加工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使全省粉厂布局调整工作一度停止。管理放松,事故不断
发生。重伤事故160人次,死亡14人,重大火灾3起。先后有宁安、牡丹江和哈尔滨五粉厂一
车间(原义昌泰粉厂)等地制粉厂发生火灾被毁。1971年到1976年全省发生事故最多。但是
经过各厂职工积极努力,及时复建了牡丹江、宁安粉厂投产。“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全
省制粉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坚守工作岗位,积极工作,按时完成了正常加工任务,保证了市场
需要。
1967年,为了备战,加强省内“小三线”建设,先后将哈尔滨市第二制粉厂的部分设备
分迁到尚志县一面坡制粉厂和绥滨县制粉厂,将哈尔滨天兴福第四制粉厂的设备分迁兰西、
绥棱、伊春市乌伊岭粮油加工厂,完善和新建一些小型制粉厂和车间。同时,又将巴彦、宾
县等17个小型制粉厂的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
1969年中苏边境紧张,根据省革命委员会部署,本着平战结合、以战为主、小型分散、
靠山隐蔽和机动灵活的原则,将哈尔滨市第五制粉厂二车间年加工能力6万吨的制粉设备分4
组迁往大兴安岭、伊春和绥棱等地。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制粉厂的设备分别迁往讷河、依安、
林甸、兰西等4个县,充实小型制粉厂。并将中苏边境县小型制粉厂的规模缩小,剩余的设备
充实“小三线”小型制粉厂。同时又投资180万元,在腹地靠山隐蔽的县镇新建了小型制粉厂
15处,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1970年又投资178万元,在大兴安岭、张广才岭等林区新建小型
粉厂6处,年加工能力为10万吨。在五常等地新建战备小型粉厂13处。后因缺少加工原料,经
营管理跟不上,未能发挥作用。
从1971年开始,制粉工业从产区向销区布局。省粮食局本着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为主的
建厂方针,对工矿林油区和大中城市及产麦县,根据面粉供应水平和历年代农加工数量,加
上发展因素,以不外调面粉为原则,按需定产,加工能力多的适当减少,加工能力不足的安
排新建和扩建粉厂或车间。不产小麦的地区不建粉厂或车间。省粮食局经过全面规划、统筹
安排,从1972年集中资金在大中城市和工矿林油区及少数产麦区等24个市、县新建扩建制粉
厂和车间33处,年增加加工能力14万吨。这是黑龙江省制粉工业第一次从产区向销区布局。
1973——1975年,为进一步解决大中城市和工矿林油区及产麦县加工小麦能力不足问题,新
建和扩建了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讷河、北安、大庆、铁力、伊春、双鸭山等12
处大型制粉厂和甘南、依安、克山、庆安、虎林、德都、饶河等29处中小型制粉厂,年增加
加工能力26.3万吨,比1971年增加了25.7%。这是黑龙江省制粉工业第二次由产麦区向销区
布局。当时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吃面问题,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以建设中、小型粉
厂为主,因陋就简,安装3—4台磨粉机和其他辅助设备生产标准粉,虽然出品率低一些(比
大中小型粉厂加工小麦每100公斤少出1公斤面粉),但对解决全省城镇市场面粉供应不足问
题确实起到了作用。这是黑龙江省在70年代解决加工小麦能力不足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全省
各级粮食部门还协助农村社队建立了简易小型面粉生产点16577处,改变了农村用牲畜拉磨磨
粉的传统做法。
1975年,在哈尔滨市哈平公路7.5公里处,又新建日处理小麦400吨的大型粉厂1处(19
79年投产),缓解了哈尔滨市面粉供应紧张问题。到1976年末统计,全省共有制粉厂47处,
车间70处,年加工能力达到128.9万吨。比1965年91.1万吨增加了4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小麦征购数量不断增加,城乡面粉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加上开展议价加工业务,使加工小麦能力不足。1981年,省粮食局根据这一新的形势,为全
面解决全省人民吃面问题,确定对非产麦县可根据市场供应面粉需要建立粉厂,从就近产地
调进小麦自行加工,省、地不再从外地调入面粉。当年在非产麦县新建和扩建了31处小型粉
厂和车间,年增加加工能力30万吨。全省除少数边远县没有粉厂外,其他各县都有粉厂和车
间。这是黑龙江省制粉工业与其他省不同之点。同年还集资4900万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
、鹤岗、鸡西等4个市新建四处现代化大型制粉厂,年增加加工能力22.5万吨。这是黑龙江
省制粉工业第三次由产麦区向销区布局。全省生产面粉与市场供应的矛盾得到解决,彻底改
变了大中城市和工矿林油区依靠调入面粉供应市场的局面,并减轻了产麦区生产面粉的压力
,保证了市场供应。
到1985年,全省粮食部门共有制粉厂和车间82处,年加工能力达到217.3万吨。根据19
60年粮食部规定按磨辊接触长度和产品产量计算,全省大型厂有哈尔滨综合加工厂、哈尔滨
五粉厂、哈尔滨粉厂、哈尔滨香坊粮食加工厂、齐齐哈尔粉厂、牡丹江粉厂、宁安粉厂、绥
化粉厂、通河粉厂等9处;中型粉厂有齐齐哈尔(二粮库粉车间)、佳木斯、鹤岗、伊春、北
安、集贤、尚志、一面坡、宝清、桦南、海伦、望奎、富锦、肇东、逊克等15处;小型粉厂
58处。全省已形成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分布70个市、县,大中小结合,厂库结合,工商一
体化,产销一条龙,规模适度,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营制粉工业。
另外,全省国营农场系统有制粉厂和车间112处,年加工能力75.3万吨;省劳改农场有
粉厂和车间8处,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省供销社系统有粉厂和车间72处,年加工能力9万吨
;省乡镇企业系统有粉厂和车间51处,年加工能力约40——60万吨,都是季节性加工,均属
小型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