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 备
黑龙江地区最早制米设备为石臼和石碾。到金代又增加了三角漏斗,碾米
时将其悬挂在石碾中心轴上,下留小孔,使谷物均匀流出,代替了人工直接往
碾上添加物料。到明代又仿制中原手摇木风车,用以分离米和糠,代替了用自
然风力或簸箕簸糠。加工谷子、糜子等用热炕煨热排潮。到清代末期,除用人
们居住的火炕排潮外,有的比较讲究的满族人在屋内北炕专用炕粮。糜子收成
后,加工时储于小门内炕上,煨热去湿,然后碾米。碾米专设碾房,面积较大,
有门窗,窗糊高丽纸,用麻油加盐涂到纸上防雨雪。碾米主要设备是石碾,有
的用人力驱动,有的用畜力驱动。辅助设备有木风车、积糠洞、笸箩、簸箕。石
碾有两种功能,一是碾米,一种压面。
1908年,哈尔滨出现机器制米。米厂机械设备有动力机械和制米机。共有
3种类型:一是哈尔滨恒泰成米厂,动力部分使用俄国制造的旧品内燃机;制米
部分使用从日本进口的“佐竹”米机(只限于生产高梁米、大米)。二是1926年
日商开办的日出精米所,动力部分和制米部分都使用从日本运来的电动机和清
水米机(只限于生产大米)。三是东兴益米厂,动力部分用从日本进口的电动机,
制米仍用石碾。据统计,哈尔滨市从1908年到1931年共有21家制米厂。其中
用电动机带动制米机的有6家,占总户数的28. 6%,用内燃机带动制米机的有
10家,占总数的47.6%;用电动机带动石碾的有5家,占总户数的23.85。其
他市、县的机器制米厂都用内燃机带动制米机或石碾,机械化程度不高。黑龙江
地区机器制米厂主要特点是投资少、规模小、产量低、质量差,都是小本经营。
东北沦陷时期,从1932年开始由日本进口米机,大中城市机械米厂的石碾
逐渐被淘汰。当时除进口“佐竹”和“清水”米机外,还大量进口可生产大米、
高粱米、小米、玉米

等多功能的“中筒”米机,这种米机具有产量多、出品率
高、质量好、成本低的特点。在同样条件下,比“佐竹”、“清水”米机的台时
产量增加10%,提高出品率3个百分点左右,降低吨成本20%左右。日加工量
可达5-6石。当时制米厂除动力和碾米使用机械外,其他如清理等均靠人工操
作,米糠分离仍用木风车,物料输送等也靠人工操作。机械化程度很低,发展
缓慢。1933年以后,在伪满各省会所在地如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密山、
北安、黑河等,日商开办的精米所(米厂)和日本开拓团建立精米所的动力多
数是用内燃机,制米多数用“中筒”米机,输送物料用输送机。中国民族资本
开办的制米厂多数改用多功能的“中筒”米机。大中城市的制米厂动力多数改
用电动机。没有通电的县城仍用内燃机带动石碾制米。1936年,有些市、县如
海伦、绥化等地建立了电灯厂进行发电,白天用以制米,夜间用以照明。靠铁
路沿线的制米厂多数改用电动机。从伪满实行经济统制以后,黑龙江地区的中
国民族资本制米厂因原料不足,生产时断时续,无力增加和改造设备。这一时
期,黑龙江地区制米设备、辅助设备和技术比过去使用的石碾碾米前进了一大
步,使机器制米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主要使用电动机作制米动力。有
的用一台电动机带动车间所有的机械,也有的用电动机分组传动。还有一部分
没有电的县、镇制米厂用内燃机作动力。制米厂和车间的主要设备有砻谷机和
碾米机。生产玉米面主要设备为“中筒”米机,辅助设备不论生产米或杂粮面
都有清理、成品、副产品整理及物料输送等装置。清理设备有初清筛、溜筛、平
摇筛、平面回转筛、圆筛、磁选和木风车(专门用于去石除尘、糠)等装置。按
照加工的粮食与杂质的体积、比重、悬浮速度、形状、导磁性强度等不同的物
理特性,利用筛理装置把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从粮食中分离出来。虽然这些机
械设备功能较差,但比人力操作清理杂质有了较大的进步,加工的粮食经过机
械筛理,杂质残留量由人工操作的2-10%降低到0.5-0. 8%,清除的杂质中
含完整粮粒由人工操作2-5%降低到1-3%,工效提高了3倍,成品和副产品
整理装置有成品分级和分离米糠中碎米圆筛。车间物料输送用提斗输送机。这
是黑龙江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制米设备,同东北沦陷时期比较,机械化程度
和成品质量都有所提高。黑龙江地区制米厂和车间机械化,连续化是从此开始
的。但由于设备老化,缺少的配件不宜买到,设备功能尚不能全部发挥作用,致
使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黑龙江省和松江省为提高粮食出品率,节约粮
食,根据国家规定,开始加工“九二米”(即每100公斤糙米加工92公斤大
米),对稻谷、谷子加工由过去直接入机制米改为增加胶滚砻谷机,减少了粮食
损失,使稻谷、谷子在碾米前脱掉颖壳(按胶滚英制长度单位分型号,大中型
米厂使用14吋,小型厂为6或9时),然后通过糙谷分离设备(溜筛)使糙谷
分离。增加砻谷设备以后,稻谷脱壳率达到80-90%,谷子脱壳率达到85-
90%.砻下物含碎率稻谷不超4-5%,谷子2-3%。大米含壳率每公斤为30-
40粒,谷子按容重计算,不超过5-10%。由于改进和增加制米设备,提高了
粮食出品率。1952年大米出品率增加了4. 25个百分点,小米增加了2.1个百分
点。生产高粱米、玉米糙子使用“中筒”一米机,先脱皮后精制,高粱米含壳率每
公斤不超过20粒,出品率比过去增加了2. 45个百分点。玉米糙子出品率增加
3. 04个百分点。生产玉米面调整了提粉平筛和圆筛等辅助设备,出品率比过去
增加5. 29个百分点。
1953年为了保障工人生产安全和改变车间环境卫生,将全省制米厂、车间
的动力设备和输送设备安装了防护罩。并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双城、阿城等
大中型米厂和车间安装了高低压风机装置。低压用于车间吸尘,高压用于成品
或副产品输送。大米生产耗电量比1952年减少4度/吨。有些县镇小型制米厂
仍使用手摇木风车。
1956年,粮食部视察组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和部分县大中小
型制米厂或车间进行实际考察。苏联专家对设备提出车间两端机械化及增加清
理设备等建议。省粮食厅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召开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制米厂
领导及工人座谈会,提出了改革方案。还组成工作组深入重点市、县协助开展
工作。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双城、阿
城等6个市、县制米厂从上料到成品入库安装了输送设备,并在上料处安装了
衡器,建立了谷井。还有呼兰、尚志、方正、汤原等17个县21个制米厂和车
间除上料安装了衡器、建立谷井外,从上料到成品入库用手推车运送,实现了
运送车子化。全省制米厂普遍在车间安装溜管输送下行物料。对清理设备以清
理无机杂质为重点,调整增加了筛选、风选、去石、磁选和砻谷机等装置,使
黑龙江省制米辅助设备有了很大改进,并日趋完善,粮食加工效率和质量有了
明显提高。据1957年统计,全省成品合格率达到95. 8%,比1956年提高1.3
个百分点,大米杂质总量由过去0. 25%降低到0.20%以内,其中矿物质由过去
0. 035%降到0.030%以内。高粱米杂质总量由过去0.45%降低到0.40%以内,
其中矿物质由过去0.035%降低到0.030%以内。小米杂质总量由过去2.5%降
低到1.5%以内,其中矿物质由过0.10%降到0.07%以内。玉米糙子杂质总量
由过去7%降到5%以内,其中矿物质由过去0.07%降到0.05%以内。
同年阿城县制米厂厂长陈玉禄创造既出玉米

又出玉米面,还能把玉米胚
提出来榨油的玉米联产加工工艺。这一创造是黑龙江省玉米加工的新突破,在
全省和全国属首创。为了推广这一经验,省粮食厅在阿城县制米厂召开了现场
会议。粮食部也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厂长、技术人员经过参观和实际操
作,一致认为:这一方法可行,不用增加设备,只要重新组装设备即可解决;并
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节省资金;提高产量,增加品率,提高粮食利用率,并
为开辟油源,增加油脂提供了原料;改单一生产玉米

、玉米面为同步联产,节
省人力,提高劳动效率。在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对玉米联产加工设备进行鉴定
和选择。清理部分有溜筛、振动筛、平面回转筛、去石(有的用木风车.有的
用去石机)和磁选装置;脱皮破糙脱胚用“中筒”米机;分离

、胚和

胚混合
物用平筛和平面回转筛;将混合物料入磨研磨,再经筛理分离玉米面和胚。与
会人员认为这些设备可行,比较适用,有推广价值。这就为全省推广玉米联产
加工打下较好的基础。对此,粮食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这是北方玉米产区玉
米加工的方向。到1957年末,全省有70%左右的米厂和车间推广了这一经验。
此外,还单独建立了玉米联产车间13处。这是黑龙江省生产玉米

、面由单一
加工改联产加工的一次重要突破。
1958年,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玉米联产加工时,又进一步完善了所用设备:
(1)增加洗涤装置。用立式洗麦机清除玉米灰尘,可降低灰分0.02至0.04个
百分点,水分增加1.0-1.5个百分点,达到了技术要求。(2)水汽调节用于玉
米脱皮和减少脱胚破碎。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简易水汽调节机。整机由螺旋
输送机、润水管和润汽管组成。另一种是用水汽调节机。由喂料绞笼、湿润绞
笼和调节绞笼组成。(3)增加润玉米仓,保证水分分布均匀。(4)使用玉米脱
皮装置。黑龙江冬季玉米水分大,加工时用“中筒一米”米机干法脱皮;春夏加工
的玉米水分低,用湿法脱皮。不论干法脱皮或湿法脱皮,在米机工作时要将米
机出口和碾白室间隙放大,使脱皮的玉米一次达到85-90%。(5)破糁脱胚,有
辊式破糁脱皮机、D-25横式破糁脱胚机、锤片式破糁脱皮机和MHXC型玉米
脱胚机。在这4种设备中可选用一种,就可以使破碎后的玉米

达到4-6瓣,不
再经过整形和精制,破碎率达到60-70%,脱胚率达到80%以上,保证了玉米
胚完整不破损。(6)提糁与提胚设备用平筛,将物料初步分级,然后用吸式风
选器、TSC型圆柱风选器或比重分级机等,将破碎的物料分离成W0005001、胚和糁胚
混合物料,再将糁、胚混合物入磨研粉。完善玉米联产加工设备,不仅提高了
效率,还提高了质量。经测定玉米出品率为85%,其中W0005001子为55%,面子为
30%,并提出玉米胚10%。玉米胚纯度为70%,出油率为15%。产品出品率比

、面单独生产多出成品10%,避免了玉米胚混入玉米糠而造成浪费。
1960年到1962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形势紧张,粮食加工品种变
化频繁,加工设备也要随时跟着变换,增加更换设备次数、消耗原材料多,有
时还影响市场粮食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阿城县制米厂厂长陈玉禄和殷庆
臣又研究生产大米、高粱米、小米等不同品种粮食的混合机组设备。其方法是:
固定设备位置,增加不同孔目的备用筛底和不同转数的米机皮带轮。在米机上
安装变速轮和拨流装置,并创造了扇型挂带工具,保证操作安全。这一做法比
过去因加工粮食品种随时变化,经常改换设备,提高工效20倍,减少了材料消
耗,降低了成本。全省制米厂和车间都推广了这一经验,解决了三年国民经济
困难时期所带来的加工品种变化频繁,加工与供应的矛盾,对保证市场粮食供
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年,为解决加工玉米用风车去石不彻底,玉米面牙碜,影响产品质量问
题,省粮食厅派人去武汉农机厂学习从日本进口的去石机,参照样机图纸,结
合全省玉米加工实际,设计专用于加工玉米的去石机,由黑龙江省粮油机械厂
试制10台一次成功。其特点是:利用粮食与石子的比重与悬浮速度不同进行分
经组织科技人员测定,应报废的占31.7%。厂房车间需要改建、大修和迁建的
占全部面积的43.3%。普查工作为以后制米厂进行全面规划和设备更新改造提
供了依据。
1965年,针对过去全省大中小型制米厂、车间安装的高低压风机,使米机
磨擦的热量排出室外,冬季米厂室内温度在零下20-30度。肇东县制米厂厂长
刘荣清刻苦钻研,大胆试验,利用制粉厂放射型消风器,将米机磨擦的热量排
放室内提高室温,获得成功,到1966年在全省普遍推广应用。从此改变了“冷
米热油”生产的传统习惯,解决了车间工人冬季穿棉毡鞋、皮大衣和戴棉帽子
操作不方便和患关节炎等职业病问题。
全省制米工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受到干扰。设备失修,加速老化,
完好率只占50%左右。1971-1976年,根据普查情况,逐步对制米设备进行
了更新改造,淘汰了日本产“佐竹”、“清水”、“中筒”米机。根据加工品种不
同更新了国产30-5A双辊碾米机,HS型砂辊碾米机及截锥型砂臼碾米机174
台。生产大米由压力系统改为速比系统的砂轮横式米机,提高效率20%左右,缩
短米路l/3,同时减少了占地面积2/3。从此结束了依靠进口制米机加工的历史,
使全省制米工业的设备和技术发展到第三个阶段。
碾米机械设备的大面积更新改造也带动了传动设备的改革,将总传动或分
组传动改为单机传动,是全省制米厂一项规模较大的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不
仅节约了能源,还提高了安全生产系数。据统计,全省生产大米电耗量由1975
年的39度/吨,下降到1976年的38度/吨。吨生产成本从1971-1976年6年
平均:大米由16.65元下降到16.14元,下降了3.1%;高粱米由15.73元下降
到15.09元,下降了4.1%;玉米

由10.71元下降到10.33元,下降到3.7%,
玉米面由11.71元下降到11.29元,下降到3.7%。
自1971年全省制米加工能力由产粮区向重点销区转移以后,对新建、改建
或扩建的制米厂和车间,及其附属设备都是按加工能力确定大、中、小3种类
型,然后根据设备配置确定占地面积、建筑楼层高度以及建筑结构等。全省将
大中型制米厂和车间占地面积确定为150—200平方米三层楼房,钢筋混疑土
结构。车间配置有毛谷仓、清理间、净谷仓、砻谷间、碾米间、成品仓、下脚
料整理间等,并专设吊物洞。小型厂和车间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层楼,钢
筋混疑土结构,车间配置有毛谷仓、清理间、砻谷间、碾米间,布筒过滤器间
和吊物洞等。制米车间的附属设备有原粮立筒仓、工作塔,成品库、变电所等,
都规定占地面积、楼层或高度,钢筋混疑土结构等。全省制米厂车间设备通过
新建、改建和扩建,已有70—80%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1977年,省粮食局鉴于过去多年遗留下来的成品称重不准,影响内部工商
关系和各自的经营成果的问题,确定在全省制米厂逐渐淘汰磅秤,普遍安装了
斗式自动秤和电子秤,准确程度由过去的91%提高到98.7%。哈尔滨市顾乡粮
食加工厂还自行设计制造自动电子秤,使制米厂称重开始向电子方向发展,准
确程度达到99. 5%。
1982年,省粮食局对全省制米厂生产锅炉进行了改造,共投资1 000余万
元,把过去耗煤量大的旧式“考克兰”锅炉117台改造成快装水管炉或烟管炉,
占锅炉总数90%。产稻县以稻壳代煤烧锅炉的经验得到普遍推广,全省年利用
稻壳12.3万吨,节约标准煤3.5万吨,年共节约资金420万元。全省锅炉设备
经过改造后,达到全国同行业上等水平。在改造锅炉的同时,还对制米厂的变
电所进行了改造,由于资金不足,只根据现状进行重点局部改造。首先消灭了
过去在露天安装的“野机台”和光板闸。对电器设备部分进行了总体改造。全
省有40%多的变电所达到了电业部门的要求,基本上消灭了电火隐患,使制米
厂不再像过去那样有80%的火灾发生在电的事故上。
1983年,省粮食局对全省制米厂和车间的物料输送设备进行了规范:规定
对输送颗粒物料选用机械升运,粉状物料选用风运输送,对下行物料设溜管输
送。经过规范后,1984年在全省制米厂、车间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据统计,全
省生产大米吨电耗量为39度,吨生产成本14.22元,比1982年降低8%。玉米
联产吨电耗电为36度,吨生产成本13.80元,比1982年降低了5%。
到1985年,全省制米厂的动力设备全部使用电动机。稻谷加工、杂粮加工、
玉米联产品加工的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以及工序之间的物料输送等装置,全部
达到国产化、标准化、规范化。粮食加工全过程达到连续化。全省稻谷加工在
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混合机组制米占全省总数的70%左右,居全国中上游。玉
米联产品加工属全国一流水平。到1985年,全省农村粮食加工除比较偏僻的没
有通电的边远县村仍沿用石碾外,其余地方都使用机器。
二、工 艺
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制米工艺是将谷物放在石臼中,以人持杵上下捣动,使
壳米分离,然后利用自然风力清除糠壳。工艺简单,质量粗糙,效率低。以后
发展为用石碾碾米,将谷物先煨热排潮,然后碾米,再分离米糠。用石碾压面
工艺是先淘米(即润水便于碾压和淘净砂石)晾干,然后碾压,绢罗筛而成粉。
加工稻谷除不用煨热排潮外,其他工艺同加工黍米一样。到明代末期天启年间
加工粮食品种有所增加,不仅加工稻、黍,还生产玉米糙、高粱米。玉米、高粱
上碾时,增加润水工艺,使果皮湿润便于碾压糠层。加工荞麦,先将荞麦上碾
串皮,用筛除皮后,在碾上反复压,然后过罗,即成养麦粉。还可以用石碾碾
压大小黄米面,其工艺先将黄米放入水内淘净砂石,将米拿出凉干后,放在石
碾上压,过罗成粉。
到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城市开始使用机器制米,其工艺除石碾碾
米改机器碾米外,其他工艺仍延续石碾碾米。工艺过程:即清理原料、入机碾
米、木风车清糠出米,工序之间物料输送全靠人力。但加工黍、粟等可不加温
排潮,直接入机加工。生产高粱米、玉米

取消润水等工艺。东北沦陷时期,基
本上沿袭民国时期的制米工艺,没有什么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将敌伪、汉奸制米厂收归公有,制米工艺特别是生产高
粱米工艺有了较大的改进。对原料清理增加筛理、去石、磁选工艺。碾米工艺
改2台米机短米路为8台米机长米路,由粗碾进而变为精碾均衡出米。在操作
技术上,先逐台提高米温,到中间再逐台降低温度。加工精度先达到红白,然
后再逐渐到乳白。严格操作技术,适时准确调整砂轮空隙和转数以减少碎粒。经
过重新组合的加工工艺出品率达70%,产品质量比伪满用2台米机短米路出米
有了明显提高,质量有了保证。生产大米、小米增加砻谷工艺,先脱皮然后精
制,使出品率增加,成品中稻壳、谷壳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粮源紧张,为了节约粮食不得不吃粗些。
按要求加工“九二米”调整工艺,曾一度出现同率不同质的问题。从1953年下
半年开始,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又重新调整改革工艺。加工稻谷和谷子工艺
主要有筛选、风选、去石、磁选、砻谷等,提高了加工纯度。生产高粱米也实
行先脱皮后精制工艺。生产玉米糙,先脱皮破糙,然后提脐,最后精加工。生产
玉米面,采取先脱皮再提面工艺。这样做的结果,出品率和质量都有了保证,碎
米率和无机杂质得到了有效控制。
1954年,农业遭灾,粮食质量不好,全省制米厂生产大米、小米、高粱米、
玉米糙等杂质多、碎米多,超过规定限度,群众反映很大。省粮食厅组织工程技
术人员深入工厂调查研究,发现米机转数过高,米粒受冲击力增加,碎米和杂
质也随之增多。经过研究确定在清理工艺上增加分粒筛,按粮食颗粒大小分别
加工,达到了预期效果。全省生产大米(二等标准品)完整粒达到96%,杂质
不超过0. 50%。生产高粱米(二等标准品)完整粒达到96.5%.杂质不超过
1.5%。生产小米(二等标准品)完整粒达到95%,杂质不超过2.0%。生产玉
米

(二等标准品)颗粒均匀,杂质不超过8.0%。
1956年,省粮食厅为了提高加工粮食品率,保证质量,根据原料品种特性
和生产成品粮的质量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厂,按品种进行加工试验,确
定化验品率和产品质量。然后由各制米厂根据各自的设备条件、原料和成品质
量要求调整加工工艺,效果很好。这一做法从1956年开始被定为全省制米厂在
每年新粮入库后必须进行的一项常规工作。
1959年,省粮食厅在推广总结阿城县制米厂创造玉米联产加工经验的基础
上,又在全省增加完善了玉米联产加工工艺。即“润水润汽、升温软化、脱皮
破

、分级筛

、

中选胚、压胚磨面、筛面提胚、成品降水”等

、面、胚联
产品加工工艺。这样加工不同质量的玉米都可达到质量要求,节省粮食。同年
生产高粱米推行了“分粒加工”工艺,小米推广“中筒快转脱谷”工艺,大米
推广“多风多筛减少含杂”及“三清分粒”工艺。这些工艺效果都很好,不仅
保证成品质量,而且保证粮食出品率。
1962年,因农业歉收,高粱籽粒不成熟,全省生产高粱米出现亏品率,最
高达3个百分点,最低1.5个百分点。省粮食厅派工程技术人员同肇东县制米
厂工程技术人员对当年所产的高粱进行了加工试验。因高粱在生长期受春旱、夏
涝、秋早霜等影响,籽粒外观好,内部组织松软,胶质粒少、圈层薄,硬度低
不耐磨,加工时致使不完善粒达8.0%,碎米达1.0%,实际出品率75%。针对
这种情况,在颗粒分级的基础上,米机由5台增加到8台,延长了米路。降低
米机转数,减少磨擦系数,第一台由990转/分降低到915转/分,最后1台由
710转/分,降低到565转/分。根据制米机转数的调整,采取了前粗后细的工艺,
缓和了磨擦,减少了损伤粒,提高了出品率。最后经过测定生产三等高粱米精
度乳白的占52.85%,纯粮率96.30%,不完善粒0.23%,碎米0.42%,水分
14.7%,出品率79. 83%,比化验品率增加了0.79个百分点。全省制米厂在肇
东县制米厂的带动下,都对高粱质量作了对比分析和测定,调整了加工工艺。到
年末统计,实际出品率达到75. 83%,比化验品率增加0.23个百分点。
1978年,全省制米厂在玉米联产加工的基础上,开展了玉米统筹加工工艺。
即在玉米联产中生产质量较好的玉米糙20%、玉米面20%用于供应居民食用,
同时出工业制酒用的粗玉米面40%。这样,不仅对制酒原料不用专供玉米,提
高了粮食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对居民供应玉米产品质量,还增加了企业经济效
益。
全省制米工艺经过30多年的改造、完善,有了很大进步。由单机制米、靠
人力操作发展到设备机械化、规范化、连续化,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
生产大米工艺:有清理(包括清杂、筛选、风选、稻壳分离、磁选、砻谷、
谷糙分离)、碾米、成品整理(擦米晾米)和副产品整理(分离出机米糠中混有
碎米和完整米粒等)。
生产杂粮米工艺用混合机组。高粱加工工艺:有初清(大、中、小杂质)、
去石、磁选、分粒、脱壳、粮壳分离、再磁选、净高粱润水、粗碾、精碾、成
品整理(除糠和碎米)、副产品整理(分离糠中的碎米和完整米粒)。
生产小米工艺:有初清、去石、分级、磁选、净谷、砻谷、谷壳分离、糙
小米、.碾米、成品及副产品整理(主要对碾米的成品清糠除碎,在米糠中分离
碎米和完整米粒)。
玉米联产品加工工艺:总的是前部润水润汽软化、脱皮破

,后部是分级筛
糙、糙中选胚、压胚压面、筛面提胚、出成品

、面、降水等。其具体工艺是:
清理、水汽调节、脱皮、硬粒脱胚、提糁提胚、磨面。这是玉米联品加工中同
时提取糁、粉和胚等3种产品的加工工艺。
到1985年,全省制米业基本形成了一套工艺合理,可按不同产品质量要求
生产成品。特别是精加工的产品都可达到质量要求。稻谷加工工艺已达到全国
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