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制 油
黑龙江地区植物油料榨油从渤海国至今大体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渤海国到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用古老的熬煮法(又名水代法),捩取法和杆杠压榨法榨油。第二阶段,1773年出现双城周家油坊用楔式榨油代替了古老压榨法,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宣统三年)。第三阶段从1912年(民国元年)发展为机器榨油到1972年。第四阶段从1973年发展为化学溶剂浸出法至今。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在交替演变中发展着。
在解放战争时期,制油工业主要有机器榨油(包括水压机和人力螺旋榨)和楔式榨油两种。有公营、地方公营、合作社营和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从事制油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制油企业的设备工艺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使之不断完善。到1956年私营油坊实现公私合营。1960年地方国营、合作社营油厂归口粮食部门,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接着开始进行油厂布局调整,解决加工能力不平衡问题。由于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又陆续新建、扩建了一批大、中、小型制油厂,与此同时,对设备工艺开始进行改造和完善,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的。(1)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将螺旋榨油机由人扳杠改为钢索牵引拉杠,进而安装油压系统,改造成简易水压机。(2)改革工艺,推广李川江榨油法,并在生产实践中又总结出“十字操作法”。增加冷榨豆饼生产豆制品,取消油包草改单圈薄饼。豆油由自然沉淀改为低温水化发展到高温水化,由普制油发展到精制油。从油脚中提炼磷脂和卵磷脂。这些新的设备工艺至今不仅在机械制油工业中应用,而且有的如清杂、压扁等也在浸出法中应用。(3)完善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由过去大炕暖豆去水、大碾轧胚、大锅蒸胚改用机械暖豆、压胚和蒸炒锅。在工序之间完善了输送设备,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增加产量,提高出品率。(4)设计制造制油设备和辅助装置。从1964年开始使用90型、95型机械动力榨油机,1968年使用200型机械动力榨油机,加工大豆和小油料。并自行设计制造滑桥三缸高压卧式泵、高低压混合油门、储力器、三足离心机、液体压力变压机、多层蒸炒机等6种辅助设备.还设计制造大豆沸腾烘干机、葵花子脱壳机。1980年,根据已有浸出器,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制造日处理大豆50吨、100吨两种规格平转式浸出器,并对豆粕中溶剂残留量进行了加热去毒处理。
全省制油设备工艺经过30多年的改造、完善和发展,使制油工业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黑龙江省的特点:全省制油方式已形成机械动力压榨和化学浸出两种格局,逐渐向化学浸出发展。全省制油厂机械化程度较高,直接有效地增加产量,提高品率,比较明显地减少劳动强度。形成生产油脂由压榨、浸出、水化、精炼、提取磷脂到提取卵磷脂等加工系列,使油脂质量有很大提高,已达,到国际水平。锻炼了技术队伍,增加了技术力量。现在省内不仅能设计和制造榨油机和各种规格的浸出设备,还能设计制造制油辅助设备。
到1985年,全省共有制油厂和车间212处(其中浸出油厂和车间29处),年加工大豆和小油料能力160.1万吨,其中加工大豆能力87.9万吨(浸出能力67.1万吨,占总加工能力41.9%),同全国其他省、市、区制油厂的规模和年加工能力相比为最多的省份。浸出设备工艺,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列
全国榜首。全省制油机械设备居全国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