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面 条

   黑龙江地区在清代末期就有加工切面的,已形成行业。产品提供饮食服务行业,或城镇居民招待至亲挚友及用于家庭产妇、老年祝寿、婴儿生日百岁等食用,表示喜庆。
    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开始,黑龙江地区就有了手工切面作坊和机器挂面厂。挂面厂在哈尔滨发展较快,到1904年已被中东铁路列为如同火磨、制油、啤酒、制酒、制革、,制胰、糖果等的新兴工业之一,具有一定规模。比较大型挂面厂有单独操作间和营业室,多数是前店后厂,整天生产。除压片、切条、断条用机械外,和面、挑条、包装都是人工操作。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期间,大批俄军集结中东铁路沿线,俄军采购食品多集中于哈尔滨,使挂面产量突增。1907年俄军败撤,挂面销量又突减,挂面厂家转向生产切面,供应当地市场。
    1912年(民国元年),黑龙江地区挂面业又有所恢复,腹地市、县挂面生产较快。1913-1914年,绥化县年生产挂面73吨,齐齐哈尔、双城、呼兰、阿城等也发展了手工挂面作坊.
    1931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挂面生产又有了发展。哈尔滨就有中国民族资本机器挂面厂成发盛、振华东、福兴隆、义寿长、福寿长、同顺仁、振兴昌、二合成、裕丰、大罗香、同仁长等11家,每家平均资本为3 000元左右(哈大洋)。其中使用电动机为动力的3家,其余均为人工操作。每家有工人3-5人,有1台切面机(包括压片、切条和断条),其余和面、包装等均用人工操作。全市年产挂面470吨左右。多数是小规模经营。一般是工商结合,前店后厂,既零售又批发,还兼邮售(建立购销联系点、写信要货,厂方见信托运,“三节”结帐)。为了保持产品信誉,有7家挂面厂有注册商标。成发盛为“双鹤牌”、振华东为“福寿牌”、福寿长为“双鹿牌”、义寿长为“双童牌”,福兴隆为“双龙牌”、振兴昌为“得宝牌”、二合成为“进宝牌”。生产品种有盒面和包装面两类。盒面加鸡蛋和鸡丝,包装讲究.挂面等级根据号面来定。市内销售量占20-30%,其余均销于外埠,各家挂面销售价格不一,以质论价。
    除专营挂面厂外,还有切面作坊,既生产切面,又生产挂面,产品主要销于市内。其他市、县也多为此类切面作坊,设备除压面机外,其他全靠人工操作。
    东北沦陷后,黑龙江地区机械挂面厂有所减少,除生产切面和挂面外,还生产杂合面面条。到1938年,哈尔滨机制挂面厂仅剩7家常年生产,由过去年产800吨减少到300吨。伪满实行经济统制以后,哈尔滨的机器挂面厂由伪满农产物专卖公社指定委托加工,产品由伪满农产物专卖公社直接拨付给军需和日侨食用。切面作坊完全改为生产杂合面面条,以成品兑换原料,收加工费。有些也在暗地生产切面和挂面销售。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专门生产挂面的机器挂面厂和作坊发展较快。据统计,1947年哈尔滨私营机器挂面厂和作坊发展到190家,其中较大型的有44家,小型的146家.从业人员356名。在190家中有6家是动力机器挂面厂,有5家是人力机器挂面厂,有33家是家庭手工挂面作坊,有146家是生产切面和杂合面的切面铺。各市、县也有挂面、切面作坊,仅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双城、阿城、呼兰、肇东、绥化、五常、北安10个市、县就有450多家,用人力驱动切面机生产挂面和切面,从业人员500名,都是小本经营,规模很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的私营挂面厂和作坊又有发展,已达到570多家,从业人员1 500多人,年生产能力1 200吨,超出市场实际需要,由工商部门逐渐协助其转产或转业,但产量仍然大于销售量。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对私营挂面厂和作坊取消自营,有些作坊转产转业,有些由市、县手工业管理部门组织合作小组或合作社,由国家拨给一定数量的周转粮,实行兑换加工,收加工费。哈尔滨市道里区在1956年将20多户单独经营的私营切面作坊(点)组织起来,成立了哈尔滨道里切面合作小组,1958年改为合力面条合作社,实行兑换加工。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解决家庭妇女就业,减轻家务负担和调剂人民生活,许多市、县的街道居民委组织家庭妇女办起切面点或作坊。粮店也办起了切面点和小型挂面车间,为居民代加工。哈尔滨市粮食局各区粮管处建立小型挂面厂和切面点40多处,年产挂面达60吨。
    1962年省粮食厅为各市、县粮食部门办起的小型挂面厂增加了料箱、计量器、面锅、压条机、切条机、挑条机、烘干室、排潮扇、下条机等必要的辅助设备,提高了机械生产能力。据统计,当年全省生产挂面达405吨,挂面质量也在提高,基本上杜绝了断条、酸条现象。
    是年,贯彻执行了粮食部颁布的《挂面质量标准(试行)》共有10项指示:(1)规格:厚度要求0.8-1.0毫米,长度宽度自定。(2)水分13.5-14.5%。(3)酸度5度。(4)盐分一般不超过2%。(5)弯曲折断率不超过40%,自然断条不超过10%。(6)色泽具备各等级粉的要求指标,添加剂要无损于人身健康。(7)各种挂面不准有异味。(8)耐煮试验:抽出有代表性的面条27根放在盛有1公斤水的锅内沸煮12分钟,断条不得超过3根。(9)卫生、整齐度要求挺直光滑、无粘条、无疙瘩、无杂质、无害虫、无霉变、无污染,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10)称重包装准确,净重差幅不超过士1%。包装坚实,整齐美观,倒拎不脱包,在包装纸上标明厂名、品名、出厂时间。
    1965年,相继有齐齐哈尔、牡丹江、合江、黑河、伊春、绥化、大庆等地、市办起挂面厂和车间10处,除购置轧面机、切条机专用设备外,其他基本是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解决的。建厂后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解决生产技术和工艺问题,当年全省生产挂面达5 378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指示,食品加工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工厂区要集中生产,适应人民群众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粮食部向全国粮食部门提出,要以粮油为原料建立食品厂,加工大众食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名特产品,注意发展中、高档食品。1980年粮部又颁发了《粮油食品加工分类目录》共7类30多个品种。其中面制类有:切面、挂面、馒头、面饼、面包、通心粉等。还提出挂面、快餐面、热风烘干面和通心粉等4个品种要向工厂化目标发展,要生产精粉挂面。省粮食局根据要求精神,为方便全省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吃饭问题,对粮油食品生产重新进行了规划,使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从此以后,全省粮油食品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生产精粉挂面,结束了1958年以来只生产标准粉挂面一个品种的局面。同时,还生产议价挂面,包括普制和精制两种,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对象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产粮油食品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快发展步伐,将由省粮油供应公司管理的比较大型的挂面厂和车间12处划归省粮油工业食品公司统一管理,实行工厂化生产,并根据消费需要,挂面从粗加工向中加工、精加工发展。共投资278.5万元(其中省投资197.5万元,市、县投资81万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伊春、大兴安岭、绥化、北安、桦南、明水等12个市、县新建、改建、扩建挂面厂和车间12处,年增加生产能力1.7万吨。
    1981年7月,为加强对挂面厂、车间设备工艺和卫生管理,省粮食局根据粮食部颁发的《挂面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和《面制品卫生要求》,对全省挂面厂和车间进行了全面检查,调整和增加了设备,完善了工艺。对生产卫生工作建立了责任制度,增加了产品质量检验仪器。到年末基本达到了粮食部提出的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
    是年,省粮食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去广州、厦门、福州等7个面制品厂学习热烘干蒸面生产技术,回省后,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共投资35万元,自行设计年生产900吨热风烘干蒸面生产线。安排由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市粮油机械厂制造。1981年7月,在哈尔滨市香坊粮食加工厂安装,一次试车投产。到1985年末共生产热风烘干蒸面1 290吨,盈利38.1万元。
    1982年,省粮食局投资又在哈尔滨油脂厂建立生产通心粉车间1处。主机通心粉弹力挤压机从广东省粮油机械厂购进,配套设备由哈尔滨油脂厂自行设计制造。1983年5月安装,10月1日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600吨左右。当年产量90吨,盈利3.47万元。是年,省粮食局又拨款100万元,从日本大阪大和铁工株式会社引进油炸方便面生产线1组,安装在哈尔滨市制油厂,1982年4月投产,年生产能力2 700吨。从投产到1985年共生产油炸方便面2 103吨,盈利78万元。1985年,哈尔滨市道里挂面厂生产冰灯牌标准粉挂面,被评为商业部信得过产品。
    到1985年统计,全省粮食部门共有挂面厂19处,车间130处,年产挂面13.2万吨。其中精粉挂面由1984年的2 188吨到1985年增加到4 558吨。快餐面(包括热风烘干蒸面和油炸方便面)车间2处,年生产能力1 300吨。通心粉车间1处,年生产能力600吨左右。形成粗加工、中加工和精加工多层次的工厂化生产面制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