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
黑龙江省利用粮油加工副产品糠麸烧酒,做酱油、醋和饲料等,历史久远。
新中国成立后,利用粮油加工副产品开展综合利用有了很大发展。1954年开始推行冷榨豆饼做豆腐,增加油脂收到较好效果。1955年开展大米糠榨油。1956年开展玉米提胚榨油,黑龙江是全国开展最早的省份。1958年开始利用糠麸、稻壳加工统糠做饲料,利用油脚加工肥皂,利用油料皮壳加工糠醛、活性炭等。
1959年,省粮食厅为了更好地开展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在宁安县召开全省粮油加工会议上作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全省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工作发展较快,到1960年末,全省粮油加工厂和粮库共建立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车间或班组615处(其中包括糠醛炉77座,干溜炉41座).开发的项目有轻化工原料产品、医药产品、代食品、农用产品,共4大类53种,总产量达4 768吨,产值达413万元。但有些综合利用车间是在“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曾出现资金、原料、产品、销路以及与饲料争嘴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自我整顿,有一部分停产。
1961年,省粮食厅根据粮食部第六次全国粮油工业会议精神,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对开展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提出:坚持就资金、就原料、就劳力等“三就”原则,贯彻以生产饲料、代食品为主,大搞糠胚榨油.有条件的地方可生产化工原料产品。对现有班组和车间实行定点、定设备、定人员、定产品、定质量、定产量、定费用、定制度等“八定”工作,加强管理。实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到1962年全省合利用车间剩16处,年生产饲料7 910吨,生产代食品4 298吨(其中淀粉2 195吨),生产玉米胚油56吨、米糠油14吨、白酒335吨。
1963年以后,全省开展综合利用工作又有新发展。玉米联产加工提胚榨油、油脚提取磷脂、糠麸制酒和生产配合饲料等4个品种,保持了稳定发展。米糠榨油,时断时续。1977年开始执行<玉米提脐榨油增加油脂地方留成办法》,使玉米胚榨油有了新发展,当年全省玉米胚榨油已达2 688吨。
1978年9月,省粮食局根据商业部开展综合利用规定的产品目录,对省内产品作了归类和整顿,共4类24种产品。即:(1)农用类:饲料发酵剂、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植物蛋白饲料等4种。(2)食品类:白酒、酱油、醋、饴糖、高蛋白、磷脂、糖果、糕点馅、米糠油、玉米胚油等10种。(3)医药类:菲丁、肌醇、益寿宁、谷维素、来苏儿等5种。(4)化工类:糠醛、活性炭、肥皂、洗衣粉、清油等5种。通过归类,对原料、资金、销路等作了研究和落实,使全省开展综合利用工作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
1980年,省粮食局为了使综合利用产品做到稳产、高产,在全省粮油工业会议上又作了部署。并规定:
第一,对资源多、销路好、投资少、收效快的产品,如玉米胚榨油,米糠榨油,生产配合饲料等,要积极大力发展。
第二,对资源有限、销路尚好或产品有销路,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和涉及国家粮油供应指标的,要经省粮食局批准,有计划地发展。
第三,对有资源有销路,有利于调剂市场、调剂人民生活的产品,同商业、供销部门签订产销合同,以销定产。
第四,对市场滞销的产品和医药产品暂不发展。
通过调整,扭转了全省综合利用长期徘徊,产量不稳的局面。各地都抓住米糠榨油、玉米胚榨油、油脚提炼磷脂等开展综合利用。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全省米糠榨油产量1 269吨;玉米胚榨油产量7.5万吨;从油脚中提取磷脂21 396吨综合利用总产值2 816万元,创利82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