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盛产玉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玉米年加工量由20万吨增加到60万吨,最高年份1974年突破100万吨。玉米胚含油率较高,一般出油率占15%左右。
黑龙江省玉米提胚榨油是从1956年哈尔滨市八区油厂开始的,当年提胚41吨,生产玉米胚油4吨,出油率为9.77%。
1957年到1960年,又有哈尔滨、佳木斯、鸡西、双城、讷河、拜泉、安达、庆安、穆棱、勃利、绥滨等11个市、县14处油厂和车间生产玉米胚油。4年共产玉米胚油1 360吨。出油率最高年份1957年为12.8%,最低1958年为10.33%,玉米胚油吨成本最高的1958年为422元。最低的1959年为310元。
1961年以后,因全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源紧张,加工玉米的副产品多用于生产代食品和饲料,玉米提胚榨油减少。同年全省仅有佳木斯米厂和鸡西滴道米厂坚持生产玉米胚油,两厂共产玉米胚油56吨,实际出油率为9.48%,油粮比为0.017%。1962年又增加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讷河等4个市、县,年产玉米胚油34吨,出油率为7.23%,油粮比为0.008%。1963年加工数量有所上升,全年产玉米胚油395吨,出油率为10.86%,油粮比0.077%。1964年加工厂数虽有减少,但产量增加到402吨,出油率9.54%,油粮比为0.088%。1965年到1971年全省仅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双城、安达等少数市、县生产玉米胚油,全省6年累计产玉米胚油2 215吨,年平均269吨。其中哈尔滨市产量最多,占全省总量的96%。出油率最高为1969年达到14.13%。全省平均出油率为12.00%左右。
1972年随着玉米产量不断增加和干部及技术人员下放归队,又重新抓起玉米提胚榨油,产量大幅度增加。当年全省生产玉米胚油达到1 896吨,平均出油率上升到12.74%。其中哈尔滨市为13.94%,油粮比提高到0.243%。到1973年又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双鸭山、大庆、双城、呼兰、木兰、尚志、龙江、依安、肇东、海伦、绥化、宁安、勃利、嫩江、加格达奇等52个市、县,共66个制油厂和车间开展了玉米胚榨油,年产达到2 526吨,出油率11.89%,吨成本为745元,油粮比达到0.25%。
1977年省粮食局为了开辟油源,提高出油率,增加产量,达到稳产高产,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要求每100公斤玉米提胚率为7%,提胚纯度70%,出油率17%。并试行《玉米提胚榨油增产油脂地方留成办法》。规定按油粮比加工每100公斤玉米出油0.5%以上者,其超产的油脂在销售指标外由市、县支配活跃市场。达不到指标要求而亏损的油脂,要从市、县销售油脂指标中扣除。
超产留成办法实施后,有效地调动了市、县和基层企业的两个积极性,体现了有奖有罚,使全省当年玉米提胚榨油产量、品率增加。全省产玉米胚油2 688吨,出油率达到10.13%,油粮比又提高到0.26%。全省最高的阿城县制米厂油粮比达到1.0%.
1978年,全省粮食加工会议上各地对省粮食局在1977提出的提胚率为7%,提胚纯度为70%,出油率为17%的指示要求感到有困难。当时全省油粮比最高仅达1.19%,很难再提高。省粮食局及时总结推广了阿城米厂“关闭风门,道道提胚,大小胚并提,减少含粮,随提随榨”的一条龙经验和糙中选胚技术。改变了过去去皮留胚的高纯度提胚方法,把提胚纯度由60%降到40%,含粮控制在10%以内。从此全省油粮比逐年提高,由0.47%提高到1.05%。牡丹江市制米厂突破2%大关,达到世界机榨玉米胚油的先进水平。
鹤岗市在学习阿城县制米厂的经验后,提高了加工技术水平,1978年平均油粮比达到0.98%。根据省里关于超产奖励办法规定,从超产中拿出7.5万公斤玉米胚油调剂供应食品、饮食、服务行业,使市场麻花、油条和馅饼等油炸品常年不断,活跃了市场,丰富了人民生活。当地党委、政府满意,食品、饮食服务行业满意,人民群众满意。佳木斯市制米厂经过踏实工作,油粮比达到1.2%,把超产的玉米胚油投入市场5万公斤,扭转了食油供应不足问题,市场经营油炸品由9家增加到35家,受到市政府的表扬和奖励。市政府决定给米厂投资260万元扩建、改建综合利用车间,增加了设备,使综合开发利用的品种和产量都登上了稳产高产新台阶。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市政府还分期分批拨款347万元,每年贷给一定数额的贷款,工厂在利润留成中提出一部分,专项用于开发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玉米提胚榨油达到普遍稳产高产。粮食部为了推动全国米糠榨油、玉米胚榨油的发展,在牡丹江市召开了全省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座谈会,总结了黑龙江省玉米提胚榨油经验。并要求产玉米的省、区学习黑龙江省的经验,把玉米提胚榨油综合利用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作到稳产高产,大力开辟油源。全省粮食加工厂在粮食部召开座谈会的精神鼓舞下,玉米提胚榨油又有了新的突破。增加了设备,改革了工艺,使玉米提胚榨油数量不断增加。1980年全省玉米提胚达63 175吨,榨油6 526吨,出油率为10.63%,油粮比全省平均达到0.78%。1981年到1985年全省玉米提胚年平均达到88 540吨,玉米胚榨油达到9 458吨,平均出油率达10.69%,油粮比达到1.19%。1956-1985年,全省加工玉米提胚146.7万吨,产玉米胚油7.5万吨,居全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