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和小油料资源丰富,每年生产油脂分离的油脚很多。据测定,大豆和小油料等加工油脂中的油脚都含有磷脂。大豆中磷脂含量为1.20-3.20%,磷脂中有卵磷脂为30.0%,脑磷脂30.0%,肌醇磷脂为40%。葵花子中磷脂含量为0.64-0.84%,磷脂中有卵磷脂为38.5%,脑磷脂为61.5%。玉米胚中磷脂含量为1.10-2.80%,磷脂中有卵磷脂35%,脑磷质35%,肌醇磷质30%。磷脂由于它的理化特性,在食品、医药、饲料和其他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过去一般认为大豆只能榨油、做豆腐、豆浆和做饲料等。榨油分离的油脚在加工厂积存很多,做肥皂仅用少部分,影响环境卫生,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成为加工厂的负担。全省通过1959年开展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后,对大豆磷脂综合利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油脚开发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油脚经过深加工可提炼比较高级营养物质,有的已打入国际市场。1957年汤原县鹤立油米厂首先从大豆油脚中提取磷脂17吨,因为当时无销路而中止。
1965年,根据外贸部门提供的国外市场对磷脂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等信息,哈尔滨市制油厂、哈尔滨市八区制油厂在高温水化油脂的基础上,增加了提取磷脂设备。其工艺:浸出毛油真空脱水罐、冷凝器、分水罐、过滤油泵、板框过滤机、毛油泵、水化锅、磷脂浓缩锅、汽液分离器、冷凝器、分水罐等。经测定从油脚中提炼出磷脂质量已达到出口标准。在提取的磷脂中含卵磷质20%,脑磷质15%,肌醇磷质15%,磷脂酸5%,碳水化合物5%,甘油三脂40%。当时由于设备和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提取磷脂的数量不多。但已开始少量出口。全省从1966年开始出口大豆磷脂370吨,外贸收购不脱色磷脂每吨1 250元,脱色磷脂1 400元。
1967年,在哈尔滨市油脂厂和八区制油厂生产磷脂出口的带动下,又有齐齐哈尔、佳木斯、密山、宁安、海伦、五常等市、县增加和完善了设备,从油脚中提取磷脂出口。到1969年全省7个市、县8个制油厂共出口磷脂1 004吨,为国家创汇人民币1 255万元。其中哈尔滨市油脂厂和八区制油厂各出口200吨,齐齐哈尔制油厂170吨,佳木斯市制油厂135吨,安达县制油厂81吨,密山县制油厂98吨,海伦县制油厂90吨,宁安县制油厂30吨。
制油厂提取磷脂为外贸部门出口提供了货源,同时也为制油厂开展综合利用产品打开了销路,增创了外汇,为进一步增加和改造设备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已经开展从油脚中提取磷脂出口的加工厂,用赚回来的外汇增加设备,扩大再生产。也为尚未开展从油脚中提取磷脂的工厂做出了榜样。1975年全省提取磷脂的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五常、阿城、巴彦、通河、龙江、拜泉、安达、肇东、肇源、海伦、宁安、密山、绥棱等18个市、县23个工厂,年生产磷脂1 185吨。到1980年已有25个市、县30个厂能提取磷脂出口,年产量达1 667吨。通过提取磷脂换回了经济效益,绝大多数油厂充实了油脂精炼设备,完善了工艺,提高了技术水平,不仅可以提取浓缩磷脂,还可提取流质磷脂和漂白流质磷脂。许多工厂还在其他油料的油脚中提取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优质磷脂,广泛用于国内食品、医药等工业。
1981年,国外磷脂市场价格下跌,外贸部门收购出口磷脂价格也随之降低。不脱色磷脂每吨降到1 000元,下降了近30%。一些小型油厂因亏损而停产,只剩下13个制油厂仍在生产.同年安达县油广从磷脂中提取卵磷脂、脑磷脂试验成功,在国内食品、化妆品等方面应用打开了销路,当年产量达到86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万多元.
卵磷脂和脑磷脂的提取方法:以大豆浓缩磷脂为原料,在提取时利用卵磷脂能溶于乙醇,脑磷脂不溶于乙醇,以及两者都不溶于丙酮的特性,加以提纯和分离.工艺过程。(1)将浓缩大豆磷脂置于铅桶内,按照1:1的比例加入浓度95%酒精,加热至50-70℃不断搅拌,使卵磷脂溶于乙醇,待呈黄棕色时,静置分出上层含卵磷脂的乙醇溶液。再加入乙醇同样浸洗3-4次。直至乙醇溶液呈微黄色,卵磷脂基本上被溶出为止。(2)合并上述的浸洗液,放入真空浓缩锅,在真空度为650-750毫米汞柱,温度80-75℃条件下回收乙醇,余下的是卵磷脂。油和脂肪酸的混合物可按粉状磷脂的生产方法,加入丙酮浸洗其中的油脂和脂肪酸,尔后再经过筛和真空烘干,即为卵磷脂。(3)浸洗卵磷脂后的剩余物与脑磷质粗品,可用上述方法除去其中的油脂和脂肪酸,即为脑磷脂。产品率及消耗定额,以生产100千克卵磷脂计算,消耗定额浓缩磷脂500千克,丙酮100千克,乙醇150千克,煤500千克,电95度。
1959-1985年,全省从油脚中提取磷脂21 396吨,除大部分出口外,其余销于国内市场.这种产品在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均有广阔前景.黑龙江省生产卵磷脂和脑磷脂的磷脂资源丰富,可以广泛利用.生产磷脂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新产品,需要进-二步加快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