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饲料加工厂

  从解放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代,黑龙江省基本没有饲料加工厂生产 配、混合饲料。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原来单一的精饲料已满足不了畜、禽饲料的需要 ,更适应不了刚刚兴起的奶牛、养鸡社会化生产的需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满足市场 副食品供应,必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工业,科学的配比饲料,提高粮食饲料的使用价值和经 济效益,使其更好地为畜、禽业生产服务。粮食部门于1968年开始研究建设饲料厂的问题。
    双城县粮食局根据省革命委员会提出的“大力发展畜、禽饲养业,发挥畜牧基地县的优 势”精神,于1969年开始筹备并建立了饲料供应站,负责奶牛场、户的以奶换料和城乡商品 猪奖售饲料的加工与供应。1970年3月,在饲料站的基础上开始筹建饲料加工厂,到5月初破 土动工建筑厂房、车间,年底建成一栋饲料添加剂的微量元素生产车间,开始生产混合饲料 添加剂。产品成分主要有贝壳粉、锰、锌、铁、土霉素、链霉素等。1970年底,混合饲料车 间也投入生产。这是粮食部门也是全省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家饲料加工厂。当时生产 的混合饲料,主要供给国营、集体、社员及城市郊区饲养户以蛋换料和猪奖售饲料用。这个 饲料加工厂根据市场饲料供求形势,用一台粉碎机生产混合饲料,满足市场需求。1975年实 行定产定销,日班产7吨,年单班生产能力为2156吨。这个饲料加工厂经征得上级主管业务部 门的同意,重新设计改造设备工艺,到1982年日班产混合饲料20吨,年单班产能力6160吨, 为1975年的2.86倍。到1985年在改造旧设备、增添新设备的情况下,日班生产配合饲料37. 5吨,年单班生产能力11550吨,比1982年增加87.5%,是1975年生产能力的5.36倍。这个饲 料加工厂生产添加剂产品,除本厂当作一部分生产混合饲料需要外,每月还向佳木斯、牡丹 江等地提供30——60吨。
    继双城县粮食部门建立饲料加工厂之后,1976年,黑龙江省粮食局投资在牡丹江市建设 一处饲料加工厂,设两个车间。一个是混合饲料车间,1977年生产混合饲料6000吨,盈利6万 元;另一个是纤酵曲车间,生产由天津引进的曲种,年生产能力45吨,主要用于猪的发酵饲 料。1977年,齐齐哈尔市粮食局利用业已搬迁的昂昂溪制粉厂的一栋仓库,自筹资金经过维 修后改建成一处小型饲料加工厂。主要以豆饼、小油料饼、糠麸、小麦筛漏等为原料,生产 饲喂蛋鸡的混合饲料。同年,佳木斯市自筹资金建设的饲料加工厂,于1978年10月份投产, 是当时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的饲料加工厂。设有4个车间。即配、混合饲料车间,年生产能力为 3600吨;糖化饲料车间,糖化发酵饲料年生产能力2500吨;糖化饲料副产品车间,年生产酒 糟250万吨;“七四三”菌曲生产车间,年生产菌曲300吨。
    粮食部门在建成上述3处饲料厂后,全省粮食部门又分3批投资建设饲料加工厂。第一批 ,从1978年至1981年,除将牡丹江、佳木斯、双城3座简陋的饲料加工厂重新设计改造成为各 年产万吨加工能力的加工厂外,还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伊春等地投资335万元,新建 14座饲料加工厂,年班生产能力达到13万吨。全省饲料工业初具规模。第二批,于1982年为 了适应畜、禽、渔业的发展需要,加快饲料工业建设的步伐,省粮食局和有关地、市粮食局 协商确定,于6月份安排在哈尔滨、鸡西、大庆等以及每个地区选择1—2个饲料供应量大的县 ,投资1690万元,新建18座饲料加工厂,年班生产能力30万吨。第三批,从1983年开始在重 点畜牧基地县和较大的农业县以及饲料生产能力不足的市又投资2160万元,新建、改建40座 配合饲料加工厂,年班生产能力43万吨。哈尔滨三棵树饲料厂从1983年开建到1984年建成, 使用国产较好的配套设备,进行机械化生产,工艺也比较先进,是全省国产设备样板厂。年 班生产配合饲料1万吨,产品质量好,深受用户欢迎。该厂是全省国产设备加工饲料规模最大 的厂家,为全省粮食部门建设饲料厂树立了样板,对加快全省饲料厂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哈尔滨香坊饲料厂是引进设备的现代化生产样板厂,成套设备是1984年从瑞士引进的,其加 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比较先进,是国际80年代的一流水平,整个加工过程全部用电脑控制,生 产车间只有8个人,年单班生产粉状配合饲料5.27万吨,生产颗粒料为2.92万吨,是全省饲 料生产量最大的厂家。齐齐哈尔市和安达市饲料加工厂的设备是从英国、匈牙利、荷兰、澳 大利亚等国引进的,其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如从瑞士引进的,规模和产量也小于哈尔滨香坊饲 料加工厂。全省在四五年时间内,能够分3批建成数量可观的饲料加工厂,这无论速度和规模 ,在全国饲料行业中都是少有的,因而受到商业部的表扬。
    在建厂过程中,省粮食局从全省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建厂时坚持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的建厂方针,坚持厂、厂(粮油加工厂), 厂、库(粮库),厂、店(饲料店)相结合。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在安排建设的75座配合饲料 厂中,利用粮库和油、米、粉厂场地的有52座,利用旧建筑物的建厂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 ,这种布局建厂投资少,上马快,时间短,效益高,设备安装和技术要求容易解决。这种办 法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省粮食局还根据全省各地的料源、资金,利用场地和旧厂房的实际情 况,责成省饲料公司设计A、B、C3种型号的饲料加工厂。LS—5000A型配合饲料加工厂,由黑 龙江省饲料公司设计工艺流程,选择各种定型设备,采用集中配料方式,日班生产能力为24 吨。LS—5000B型配合饲料加工厂也由黑龙江省饲料公司设计工艺流程,选择定型设备,采用 分散配料及风运与机械输送相结合的方式,日班产能力为24吨。LS—5000C型配合饲料加工厂 ,选用北京市饲料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的ST·3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采用集中配料方式,日 班生产能力也是24吨。到1985年,全省粮食部门饲料加工厂已达75座,共投资5391万元。其 中,中央财政投资15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8%;省财政投资1116万元,占20.7%;粮食部 门自筹资金2882万元,占53.5%;还有银行贷款904万元,占16.8%;市、县财政投入339万 元,占6.2%。年班生产能力达到90.1万吨。其中:年班生产1.5万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9座 ,年班生产0.5万吨的A型配合饲料加工厂10座,0.5万吨的B型配合饲料厂19座,0.5万吨 C型配合饲料加工厂21座;其他饲料加工机械组合成形式的配合饲料加工厂16座。全省粮食部 门配合饲料加工厂分布情况为:哈尔滨市及所属县6座,齐齐哈尔市和嫩江地区15座,佳木斯 市和合江地区14座,牡丹江市和所属县6座,鸡西市1座,鹤岗市1座,双鸭山市1座,大庆市 1座,伊春市和所属县5座,七台河市及所属县2座,松花江地区6座,绥化地区11座,黑河地 区4座,大兴安岭地区2座。这些饲料加工厂建成后,在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城市和县镇为网络 的饲料加工体系。其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除粮食部门大力兴建饲料加工厂外,在社会上也开始实行多渠道、多种形式、多种经济 成分兴办的饲料加工厂。乡镇企业部门从1981年开始兴办饲料加工厂,到1983年共建饲料加 工厂41座。其中年产3000吨的12座,3000吨以下的29座,年单班生产能力9.4万吨。1984年 建设饲料加工厂150座,是1983年建厂数的3.7倍。到1985年,乡镇企业部门的饲料加工厂已 建成300座(小型的),年加工能力30万吨。全省还有农户及联办饲料加工点和移动式饲料加 工车3000多个,具有就地取材、就地销售、成本较低、方便群众的特点。深受广大畜、禽、 鱼养殖专业户的欢迎。
    畜牧系统为发展商品猪生产,1984年在双城、绥化、海伦等22个养猪基地县,扶持农村 兴办小型饲料加工厂73座,年生产能力14.5万吨。1984年基地县猪的饲养量达到492.5万头 ,占全省猪的存栏数的49.2%,出栏肥猪198.5万头,占全省商品猪头数的54.7%。到1985 年,畜牧系统共兴办饲料加工厂87座,比1984年增加19.2%,年生产能力17.3万吨,生产配 、混合饲料和带料加工精粗饲料8420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配合饲料多了, 进一步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肉食。是年,国营商业销售猪肉11.82万 吨,占销售总量的69.5%,市场上猪肉销售价格平稳,消费者满意。
    国营农场系统于1980年在赵光农场建立了第一座饲料加工厂。随着畜、禽业发展的需要 ,到1985年,建成中、小型饲料加工厂46座,年单班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所产饲料全部用 于本系统养殖业。开始改变单一公养的经营方式,集体、个体养猪达22.1万头。户养禽(主 要是蛋鸡)达到370万只,占国营农场系统养禽总数的83%。饲养奶牛发展到2.1万头,比19 78年增加71%,饲料加工业兴旺促进了畜、禽业生产的发展。
    水产部门到1985年办饲料加工厂14座,年单班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所产饲料全部用于养 鱼。
    这时,农村还有2/3的地方没有建设饲料厂。乡镇畜牧部门虽已建成一些饲料厂,但规 模小,设备简陋,不配套,远远适应不了畜、禽、鱼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 把饲料加工业进一步向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生产体制和生产结构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