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财政补贴

  从1953年到1985年,黑龙江省粮食企业经历了由盈利到亏损,由上缴利润到政策性补贴 的过程。全省粮食企业50年代能够做到对国家上缴利润,主要是当时粮油销售价高于收购价 格,有合理的购销差价收入。同时,与粮食部门坚持开展增产节约,加强经济核算是分不开 的。进入60年代,由于多次调高粮油统购价格,也相应的调整了统销价格,使购销价格逐渐 拉平,个别品种出现购销价格倒挂,企业经营由盈利变为亏损,每年国家要为粮食部门拨付 政策性补贴资金。70至80年代由于几次调高粮食购价而销价未动,致使粮食购销价格普遍倒 挂,政策性补贴数额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重。
    一、经营有盈有亏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黑龙江地区各地认真贯彻国家“基本不动,个别调整”的 价格方针,使粮食购销价格之间仍然保持一定的差价,即销价高于购价。这样粮食企业经营 粮油,在购销业务正常的年份经营得当,购销差价所得除支付费用和税金外,还能有一定的 盈利。倘若粮食生产不稳,地区间调拨频繁,加上经营不善也会发生亏损。新中国成立初期 ,粮食企业财务制度处于建立与健全阶段,成本核算办法多次变动,核算口径也不一致。因 此,全省粮食企业经营平价粮油在年度之间,有赚有赔。在1953——1960年的8年中,全省粮 食企业经营有4年盈利,年均为825万元,其中1953年盈利1155万元,1956年310万元,1957年 242万元,1958年1594万元;有4年亏损,年均为2050万元,其中1954年亏损1507万元,1955 年1427万元,1959年218万元,1960年5048万元。1959年后全省粮食企业出现亏损主要是受“ 大跃进”的影响,当时人们重粮轻财,认为坏粮、脱销要负政治责任,所以盲目增设网点, 增加人员,花钱乱开口子,费用开支数额不断增大。1958年全省粮食企业费用开支达1.15亿 元,1959年上升到1.5亿元,增加30.4%。1960年达到1.75亿元,比1959年增加2500万元, 增加16.6%。
    二、亏损与补贴
    1958——1961年,全省先后3次调高粮食收购价格。其中,1961年全面调价,粮食收购价 格平均提高25.3%。只调购价不调销价,所以全省由1958年的购销毛利13800万元,变为毛亏 99万元。为了解决购销价格“倒挂”和经营亏损问题,1963——1965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 销价,实行购销同价,全省政策性亏损有所下降。为了支持国营农场修建粮仓和晾晒场地, 省粮食厅在1961至1962年对农村交售的小麦每吨价格补贴10元,两年共支付价款2164万元。
    1961——1978年,国家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增加的政策性亏损列为粮食企业亏损,由 财政部门退库。1966年以后,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省粮食企业亏损逐年增加。 这18年间全省共亏损47.9亿元,平均每年亏损2.66亿元。其中全省亏损额最高的1976年达 5.85亿元,居全国粮食亏损省份的第一位。1978年,全省各级粮食部门狠抓了扭亏增盈工作 ,取得了显著效果,粮食企业亏损额下降到3.2亿元,下降幅度为44.8%。
    1979年开始对新提高粮油购价部分所发生的购销差价,国家财政按计划销量(贸易粮) 给予补贴。1979年以前购销差价部分仍列在粮食企业亏损内。1979年至1983年全省粮食企业 实行按实际销量、实际品种(分原粮、成品粮)补贴(1983年后改为按计划销量折合原粮补 贴)。1979——1985年全省粮食提价补贴共支出20亿元,平均每年支出为2.87亿元。1982年 中央对地方实行粮食购销调包干政策,国家对省、市完成超购超调部分,每50公斤给2.20元 的补贴。因前几年黑龙江省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省内粮食收支不能平衡,借调国 家部分粮食,故未得此项补贴。1985年黑龙江省得到4400万元的超调补贴款。代国家储备粮 油以1979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由中央财政单独拨款补贴,每50公斤补贴1.56元。1981年至 1985年国家共给黑龙江省补贴3561万元,年平均712万元。
    亏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
    第一,亏损包干指标过低,与粮食经营业务发展不相适应。1980年中央对省实行“划分 收支,分级包干”的财务管理体制,财政部、粮食部针对黑龙江省粮食企业亏损额居高不下 的情况,把实际亏损额从5.85亿元压到3.5亿元。以此作为黑龙江省粮食企业亏损包干指标 ,多年不变,使粮食企业难以承受。因为粮食业务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包干后,粮食生产形 势较好,收购量不断增加,经营量不断扩大,从1980年到1985年全省粮食经营量为10800万吨 ,平均每年为1800万吨,比1979年增加230万吨,增加14.65%,而亏损包干指标却一直没有 增加。
    1984年,粮食财务管理权下放到市、县管理,全省粮食财务亏损指标又压到了3.3亿元 ,到年终全省粮食企业实际亏损额达4.6亿元,超指标1.3亿元。1981——1985年全省粮食 企业超亏挂帐资金近1.4亿元。由于粮食企业挂帐资金增多,资金周转不灵,1985年全省有 拜泉等8个县的粮食企业已产不低债,成为“空壳”县。
    第二,运输距离长,调拨量大,运费开支多。1964年,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规定送 粮农民每人负担15公里100公斤运力,超过部分由国家补贴运费。1964——1985年,全省共支 出补贴运费3.76亿元。为保证城镇居民粮食供应,每年全省粮食品种(细粮)调剂量25万吨 左右,支出运费800万元。
    第三,粮食收购水分高,烘晒费多,自然减量大,增加了亏损。国家规定收购玉米水分 标准为18%,收购小麦水分标准13.5%。而黑龙江省处在高寒地区,无霜期短,日照少,粮食 自然水分大。一般年景收购玉米水分都在25%左右,灾年高达30%以上;收购小麦水分都在16 %以上,灾年高达20%以上。全省一般年景用于粮食降水开支和自然减量损失等就达8000万元 。
    第四,粮食库存量大,压库时间长,占用资金多,增加利息支出。黑龙江省在库粮油周 转一次一般为500多天,每百元销售额年占用商品资金150多元。与有些省份比,每年要多支 付利息5000万元左右。
    第五,自有流动资金过少,大部分资金靠银行贷款,加大利息支出。1985年统计,黑龙 江省粮食企业自有资金只占全部流动资金的1.9%,按全国粮食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 资金平均水平11.8%计算,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多从银行贷款5亿元,多支付利息1980万元。
    第六,吃商品粮人口多,销量大,加大了亏损。60年代全省平价粮油销量每年为225万吨 左右,到了80年代增加到400万吨,增长幅度为78%。由于省内平价粮油销量增加,扩大了费 用开支和差价补贴,同时又少得了超调补贴。
    第七,地方政府行为增加了粮食企业亏损。(1)供应居民菜、酱豆亏损。全国只有黑龙 江省供应居民平价菜、酱豆。从1964年起全省城市居民每年供应平价菜、酱豆10公斤,县城 8.5公斤。全省每年销量11.5万吨,支付提价补贴和费用开支5400万元。(2)省内提高粮 食收购价格增大亏损。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为鼓励农民发展大豆、葵花子生产,解决品种差 价不合理问题,于1973年和1978年相继自行提高豆油、大豆、大米和葵花子油的收购价格。 以1984年和1985年销量计算,收购这4个品种每年要多亏损3200万元。(3)黑龙江省规定的 质价标准与国家质价标准有差距,增加了亏损。1979年,黑龙江省规定的高粱、谷子、稻谷 收购标准比国家规定标准低一个等级,收购这3个品种每年就多支出2500万元。
    此外,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增加亏损的一个因素。1981——1982年全省粮食系统 通过“三清”(清商品、物资、资金)工作,就清理出6500万元损失。
    
    
    
    三、以盈补亏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粮食部门在贯彻国家粮油方针、政策,保证军需民用的同时 ,根据中央、国务院在各个时期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增产节约,改善经营管理工作。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多年中,黑龙江省粮食企业财务工作着重点放在加强管理、节约支 出上。以盈补亏主要靠工业利润。1958至1977年,全省以工业利润弥补商业亏损共16814万元 ,年均840万元。
    1976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黑龙江省粮食部门企业亏损数额过大提出批评以后,全省 各级粮食部门领导在思想上引起了重视,把扭亏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 搞活经营,增加经济效益,广辟财源,以盈补亏上。下力量抓了扭亏增盈工作。1979年省粮 食局成立了扭亏增盈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为组长,亲自抓扭亏增盈工作,下设扭亏办公室 ,坚持常年抓扭亏工作。全面总结了鹤岗市粮食局以工补商,以议补平,以副(营)养主, 以盈补亏的经验,全省粮食部门扭亏增盈工作逐步开展起来。
    鹤岗市粮食部门1979年亏损471万元,比1976年的1252万元减少781万元,1980年全市粮 食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转亏为盈49万元,1981年盈亏相抵后盈利102万元。为此省粮食 局连续两年在鹤岗市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在全省普遍地开展了扭亏增盈工作,又涌 现出佳木斯、肇东等一些地方扭亏增盈先进典型。1981年全省粮食部门实际亏损3.9亿元, 比1976年的5.84亿元减少1.94亿元,减亏幅度为33.3%。
    1981年后,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在扭亏增盈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大力挖潜改造,开辟生财之道。1980——1985年全省先后新建和改建浸油厂12处 ,浸出量不断增加。1985年为全省粮食商业加工大豆67.3万吨,其中浸出量占61%,比机榨 多出豆油10263吨,加之降低成本等因素,共增收4970万元。
    第二,扩大面粉生产能力,多提精粉。为了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1982年 到1985年全省新建大型粉厂4处,改建中小型粉厂8处。精粉提取率也由过去的3%提高到11%, 1985年比1982年增收2000万元。
    第三,改革米加工工艺,缩小原成差价支出。1981年全省原粮加工成米的差价支出达30 00多万元。为了减少或消除差支,1982年省粮食局组织各地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工艺改革,坚 持选料加工,调整和增加联产品种。到1985年除稻谷外,加工其他品种都减少了差支。
    第四,抓议购议销,扩大议价粮油出口。1979年,议价利润只有269万元,1980年为288 5万元。从1981年开始全省粮油议购议销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利润大幅度增加。1981年全省粮 油议购议销总利润额为7584万元,分成后抵补亏损4580万元,1982——1985年,全省粮油议 购议销利润年平均为8472万元,分成还贷后4年共抵补亏损23247万元。不断扩大议价粮食出 口是全省议价粮油利润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1982年全省议价粮食出口获毛利达1893万元, 1985年出口获毛利2821万元,比1982年增加49%。
    第五,搞好粮油综合利用,增加利润。黑龙江省粮油综合利用,主要是玉米提脐榨油, 用油脚提取磷脂油等。1981年全省粮油综合利用利润达1325万元。从1982年起,由于省内玉 米销量减少,提脐榨油有所下降,综合利用利润也逐年下降。1982年为1044万元,1983年为 752万元,1984年为788万元,1985年为759万元。
    第六,加强车队、船队管理,扭亏为盈。全省粮食运输企业(包括车队、船队),从19 73——1980年的8年中,有两年盈利(1978、1979年),有6年亏损,年平均亏损107万元。1 981年全省粮食车队、船队实行定额管理和经营承包办法,亏损情况有所好转,1981——198 5年共获利润1135万元,其中1985年达到324万元。
    第七,发展配合饲料工业,使饲料经营转亏为盈。1981年后,全省各地先后新建和改建 了一大批配合饲料加工厂。用配合饲料把过去供应不经过加工的饲料粮和糠麸逐步替下来。 1981年全省饲料系统亏损174万元,1983年扭亏为盈,1985年实现利润1963万元。
    第八,大搞附营生产,努力增加收入。1982年全省粮食企业通过定岗定编,清理临时工 、计划外用工,并将多余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开辟生财门路,成立职工劳动服务队,办农牧场 ,开商店、饭店等,全省附营生产获利2906万元,到1985年已上升为4704万元,增长61%。全 省大部分粮店开展了前店后厂加工熟食品业务,既卖生又卖熟,从1979——1985年共实现利 润13213万元。
    1979——1985年,全省粮食系统在搞活粮食经营和开展多种经营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7年累计创利润10.8亿元,平均每年为1.56亿元,其中1985年创利2.46亿元,多于1958 ——1977年创利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