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机构队伍
黑龙江地区从古代到民国时期,都设有机构或地方官吏管理粮食,主要负责常平仓的粮
食储存和调拨。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控制粮食,建立了专门管理粮食的机构,对
粮油实行全面统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级人民政权先后建立,粮食管理和经营机构随之组
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粮食行政与企业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起来,它承担了粮食征购、
销售、军需供应、调运、储存、加工等业务。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全省粮食机
构又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保证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随着粮食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职工队伍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起初粮食部门的职工政治
、文化、业务水平较低,为此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加强了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办起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补习班、业务技术短训班和政治理论学习班,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
觉悟、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适应粮食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粮
食部门还办起了各类学校(包括技校),为粮食部门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粮食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
策,改革粮食管理体制,使粮食机构逐步向政、企分设的方向发展,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
到1985年,全省粮食部门共有行政和企、事业机构4427个。其中:粮食局(科)143个,
粮库569个,粮油加工厂289个,城镇粮食管理处(所)177个,粮店1535个,饲料店324个,
饲料厂75个,农村粮食购销站(所)1124个,其他企业191个。共有职工1409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