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职工队伍 一、队伍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的粮食管理和经营机构相继建立,职工队伍开始形成。队
伍组成有来自关内老解放区和从财经部门调入的干部;有接收私营火磨、油坊、米厂、粮栈
的留用人员;有从社会上和学校招收的新职工。到1951年,黑龙江地区粮食部门共有职工16
662人。
1953年,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黑龙江地区的工、矿、林区大力开发,城镇不
断兴建,吃商品粮人口迅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
销后,粮食部门的收购、储存、调运、加工、供应等各项任务更加繁重。为适应这一新形势
,全省粮食管理机构和经营网点不断扩大,人员随之增加。到1960年,全省粮食系统职工已
达到46909人,比1951年增加1.8倍。
1962年,遵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的指示,全省粮食部门对机构和职工
队伍进行了调整和精简。全系统共精简职工11200人,占职工总数的18.5%。各地粮食部门结
合精简,在安置老、弱、病、残人员的同时又接收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和大专院校、中专学校
的毕业生充实了职工队伍。到1965年全系统共有职工54428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和破坏,各地粮食部门放松了对职工队
伍的管理,基层企业用人无计划,出现了乱招乱雇等严重问题,致使职工人数猛增。到1972
年共有职工101150人,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加1倍。
1973——1975年期间,由于全省粮食销量增加,粮食经营量逐年扩大,加上国家和省的
粮、油、盐储备任务增多,又新建了35个粮库和一些固定的接收点、20个粮油加工厂、100个
粮油综合利用车间、近200个粮店,职工队伍内又新增加5000人。到1976年,全省粮食系统共
有职工106224人。
1978年4月1日,省粮食局针对全省粮食职工增加过快,企业亏损过多的问题,发出《切
实加强劳动管理,实行定岗定编,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劳动效率》的通知。各地粮食部门再
次整顿了职工队伍,彻底清理临时工和各种计划外用工,全省共清理、辞退计划外用工2520
0人。1978年到1981年职工人数增加了4万多人,平均每年增加1万多人。1980年与1965年相比
,全省粮食经营量只增长了58.1%,而职工人数却增加了124.1%,劳动效率下降了30%。19
80年全国粮食商业人员占城镇社会人口的比重为1.36‰,而黑龙江省则达到2.64‰,高出
全国平均比重将近1倍,是全国粮食部门职工增加较多的省份之一。从粮食部门增加的人员看
,基层粮库、加工厂、粮店等第一线的业务人员和工人增加72.4%,机关、企、事业管理机
构的科室和其他二线服务人员却增加了249%。其结果是企业内部二、三线人员所占比例越来
越大,生产第一线特别是一些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岗位人员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基层粮食工作的开展。职工队伍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粮食事业的发展,经
营范围不断扩大,粮食收购量、销售量以及经营量不断增加,又增加一些新的企业和部门。
但也有对人员管理不严的问题。特别是因劳动计划不归粮食部门管理,省粮食局缺乏宏观调
控手段,对多人的地方无法从指标上加以控制,对缺人的地方又无力在系统内调剂解决,致
使职工人数增加过快。
为了控制职工人数的盲目增长,从1982年1月1日起,全省粮食部门劳动工资计划由省粮
食局集中统一管理。劳动工资计划管理权上收后,各地、市、县粮食局(科)基本上把住了
进人的“口子”。1982年上半年全省仅增加固定职工1793人,比1981年同期减少2/3。实行
集中管理后,改变了过去人员进来的多,出去的少,调入大于调出的状况,有效地控制了人
员增加,全系统职工增长速度渐趋正常。到1985年全省共有职工140952人。
二、队伍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部门绝大多数职工的政治、业务和文化水平较低,其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文盲、半文盲,少部分只有初小、高小文化,大专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
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各级粮食部门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外,还在职工中全面开展了扫
盲教育和业余文化教育,组织职工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经过各级粮食部门的努力,在50年
代基本上扫除了文盲。职工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到1960年,在46
909名职工中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有10672人,占职工总数的22.75%;高小文化程度的18529
人,占39.5%;初中文化程度的15320人,占32.66%;高中文化程度的2205人,占4.7%;
大专文化程度的183人,占0.39%。在职工队伍中,有初级技术人员2995人,占6.38%;中级
技术人员68人,占0.14%。
为了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省粮食厅于1961年充实了各基层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培
训了专业人员,职工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职工总数中有党员
6978人,占12.19%;团员5724人,占9.99%;女职工9049人,占15.79%。1962年9月末,基
层库、厂、店的领导干部比1961年末增加了204人,会计和保管化验人员增加了929人。1963
年在全系统职工总数中,有党员8993人,占14.96%;团员6759人,占11.25%;女职工7172
人,占11.93%。但在基层领导干部中由于文化、政策水平低,能力弱,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
约占14%。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是新参加工作的,业务不熟练,在2800名会计、统计人员中,
从事专业工作不足2年的占50%以上,在6475名保管、化验人员中,新从事此项工作的有2500
名,占38.6%。在不断提高职工文化和业务素质的同时,各级粮食部门还加强了职工队伍的
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教育职工树立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粮食部门职工增加近1倍。新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低、业务技
术水平低、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状况,职工队伍的素质普遍下降。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提高
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粮食部门加强了对职工的培训,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学习班、
理论学习班、专业技术培训班。通过学习,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文化水平、业务技能都有
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981年全系统有职工131185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436人,占职工总数
的0.33%;中专文化的2569人,占1.96%;高中文化的19907人,占15.17%;初中文化的67
009人,占51.08%;小学文化的41264人,占31.46%。1983年全系统有干部29376人,其中专
业技术干部17674人。已获得技术职称的4003人,占技术干部总数的22.6%,其中副教授1人
,工程师、讲师294人,助理工程师、技术员3708人。从干部队伍的文化构成看,具有初中以
下文化的有4539人,占干部总数的15.4%;初中文化15854人,占54%;高中文化5232人,占
17.8%;中专文化3243人,占11%;大专文化508人,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