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教育
全省粮食部门的职工教育是从扫盲识字班开始的,以后逐步建立各级各类文化学校、职
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学校为粮食部门培养和输送了专业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初步
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企业管理能力、业务技术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促进了粮
食工作的发展。到1985年,职工教育已形成了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
的粮食职工教育体系。
一、在职教育
(一)业余教育
解放初期,黑龙江地区粮食部门广大职工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做了国家主人,迫
切要求学习文化、学习业务技术。从1948年开始,粮食系统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当时业余
教育的重点是扫除文盲和进行文化补习。由粮食企业管理部门组织各粮栈、粮油加工厂等基
层单位办起了扫盲班、速成识字班、工人夜校、初小班,利用早、晚业余时间或工厂交接班
时间学习文化。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分散教、包教到人、送字上门、互助互学等多
种方式来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之后,黑龙江省、松江省粮食系
统的职工开展了识字运动。到年末,两省有90%的职工参加了扫盲识字班,参加学习者一般能
认800—1000个字。哈尔滨、牡丹江等大中城市的粮食部门办起了职工夜校,聘请中、小学教
师授课,同时签订师徒合同,开展文化、技术学习。
1955年,全省粮食部门普遍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1958年,哈尔滨市粮食部门的职工扫
除了文盲,《哈尔滨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绥化县粮食部门职工扫除文盲数达到80
%。到1960年2月底,全省粮食职工全部扫除了文盲。年末,全省粮食部门自办各类学校224所
,同其他部门合办的115所,有专职教师213人,兼职教师762人。
1961年,业余教育由办扫盲班转向办高小文化学习班,并开始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各地
粮食部门普遍建立了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制定了规划,办起了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
校、财贸红专学校,工厂办起了工人文化班、读报组、业务技术培训班。业余文化学校设有
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政治理论班,以中、小学课本为教材,学习《语文》、《数学》
、《政治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由专职教师进行授课和辅导。干部、工人根据自
己的文化程度参加各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班,主要是组织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社
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1963年全系统参加理论学习的人员比例在
95%左右,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职工占75%以上。同时,在业务技术上开展了大练基本功活动
。在粮食供应系统涌现出付粮“一撮准”、收款“一口清”等许多业务技术能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教育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被迫停止。
1972年7月,省粮食局发出《关于恢复粮食系统教育工作的通知》,据此,各行署、市粮
食局设立了教育科,各县粮食局成立了教育股,业余教育工作开始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业余教育发展很快。1979年全系统有3.5万人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占职工总
数的29.7%。到1980年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增加到5.2万人,入学率达到44%。省、行署(市
)、县3级粮食部门对职工进行培训,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学习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学习粮食工作的政策、业务、企业管理知识。共培训了20743人。其中由省
里培训410人,行署(市)培训6847人,县培训13487人。培训各级领导干部2946人,专业人
员4548人,青年工人7637人。到1985年职工业余学校达到502所。
(二)脱产培训
解放战争时期,开展职工培训的客观条件较差,没有固定的校舍、校址,只是采取办短
期训练班的形式培训粮食业务骨干。
1948年,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东兴公司在满洲里举办了第一期粮食出口检验训练班,黑
龙江地区各省贸易局派人参加。1949年举办了第二期出口检验训练班,每期各50人。1950年
,松江省粮食部门首次举办了粮食检验训练班,为各市、县培训了检验、化验人员。1952年
,黑龙江省和松江省粮食厅分别在齐齐哈尔市和阿城县成立了干部训练班,招收基层在职干
部脱产学习财务会计、粮食保管、粮食化验等业务知识。时间长的半年至1年,短的3—5个月
。1953年至1956年,共培养了化验员、加工员、计统员、购销员等基层专业技术骨干2868人
。
各市、县粮食部门也根据工作需要,利用麦收前和秋粮上市前的间歇时间,自行组织在
职干部和专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短期脱产业务、技术培训。开办化验员、保管员训练班,每
年办1—2期,每期时间为20天至1个月,集中学习粮食保管、粮油检验、粮食征购等业务。经
过培训的人员,普遍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为做好新粮接收入库、粮食保管等项工作打下了
基础。
为尽快提高粮食部门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1956年成立了黑龙江省粮食干部学校(以
下简称省粮食干校)。建校初期,开办了化验、粮油检验、粮食保管、会计、统计等班,培
训业务技术人员。同时举办8期党的支部书记、粮库主任、粮食管理所所长等班,每期50人,
其中一期最多的是粮食管理所所长训练班120人,以上8期每期训练时间1—8个月,共培训47
0人。同时,全省粮食部门还有计划地选送科长、处长以及业务骨干到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武
汉、郑州等粮食院校学习深造,人数达675人。经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政治、业务素
质,有些人成为各级粮食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当时开展的技术革命、
文化革命运动的要求,各市、县粮食部门把原来的工人夜校改为职工中学,配备了专职教师
,抽调职工脱产培训3—6个月,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发毕业证书。为了支援农业生产,
全省粮食部门为社队培训了7000多名保化人员,帮助农村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保
粮队伍。1958年到1960年,省粮食干校为粮食部门培养学员2680人,其中计统员145人,财会
员143人,防治员96人,化验员348人,保管员831人,加工员330人,粮库主任279人,粮食管
理所所长163人,加工厂厂长38人,供应部主任87人,政治班学员120人。从1958年到1965年
,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各级各类干部、职工1.18万余人,占职工总数的17.6%;参加专业技术
脱产培训的人数占65%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职工培训工作被迫中断。
1972年职工教育开始恢复。由于职工队伍的扩大,新的成分不断增加,干部、职工迫切
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业务技术和文化水平。同年,省粮食干校恢复办学,开始举
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到1976年以长会短训的形式培训了在职业务技术人员6052人。为了从
理论上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1977——1979年间,先后举办了5期政治理论学习班。学
习《论十大关系》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每期20——30天,共培训粮食基层单位的理论
骨干652人。1979——1983年举办了6期局(科)长和基层领导干部学习班。主要学习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文件,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粮食企业管理和有关粮食业务
知识。每期2——3个月,培训700人(其中局、科长399人,基层领导干部301人)。同时举办
了8期专业人员轮训班,培训各类专业人员1033人(其中基层领导干部353人)。
各市、县粮食部门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有行署(市)、县
间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办班培训,也有些地方举办专题讲座。各地粮食部门的职工学校、干部
学校都办起了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少数干部、工人发展到重点培训和全体
人员培训。鸡西市粮食部门对职工进行业务技术培训,组织职工学习面粉、油脂加工和粮食
干燥等知识。经过培训,工人不但懂得了生产设备工艺及原理,还熟练了操作技术,技术水
平普遍提高了一个档次。鸡西市粮食局还举办了业务技术人员技术知识讲座,按专业进行轮
训,1979年轮训了60%,1980年全部轮训了一遍。齐齐哈尔市粮食局举办各种轮训班165期,
培训了4590人,1980——1985年,送外地培训的干部和技术人员668人,培训后被提拔为处级
干部2人,科级干部55人,股级干部78人。齐齐哈尔市粮食局从1981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省粮
食系统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82年出席了省政府召开的职工教育表彰大会。哈尔滨市粮食干
校从1980年以来,先后举办了科技英语、粮油加工、粮食企业管理等各种培训班21期,共培
训干部、工人、科技人员600多人,他们大部分成为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青壮年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业务技术补课的决定(简
称“双补”),省粮食局于1982年5月制定了全系统“双补”规划,全省共有9.2万人参加“
双补”学习,取得合格证的有86615人,到1984年提前一年完成“双补”任务。为了提高干部
、职工的经营管理水平,1983年省粮食干校招收了84名学员,参加电大商业会计专业脱产学
习班,经考试有83名取得了大专学历,为粮食部门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商业会计专业人才。19
84年举办了3期基层厂长、经理培训班,99人参加培训,经全国统考有95人及格。同年全系统
开展了对职工中级业务技术的培训。本着“干啥学啥”的原则,重点培训了关键岗位上的骨
干力量。主要学习粮油加工、粮食储藏等业务。各市、县粮食局的职工学校承担了中级业务
技术培训工作。应培训35489人,参加培训的6762人,占应培训人数的19.1%。
(三)函授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尽快
培养高、中级粮食专业管理人才,全省粮食系统于1983年试办了高等函授教育。经省政府批
准,省粮食局成立了函授教育领导小组。同时,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嫩
江、黑河、绥化、合江、松花江等9个地、市粮食干校或粮食中专建立了7个函授站,市、县
建立了76个函授学习小组。
1984年,省粮食学校建立了中专函授站,招收了第一期中专函授生209名。开设粮油储藏
与检验、会计与统计、粮食加工、油脂制取等4个专业,学制4年。1985年招收了第二期函授
生99名,其中粮食加工专业44名。是年,黑龙江商学院为粮食系统举办了高等函授学习班,
招收工龄2年以上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在职职工64名,招收商业财务、会计专业班40名,企
业管理专业班55名,为粮食部门培养了高级管理人才。
二、职前教育
(一)粮食中等专业教育
1959年,黑龙江省为适应粮食工作发展的需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高中文化的中
等专业技术人才,于9月15日在哈尔滨市成立了黑龙江省粮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省粮食
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设粮油储藏、粮油检验、粮食加工3个专业。1964年又
增设粮食财务会计专业,讲授高中文化课、粮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由省粮食厅抽调
的业务骨干和大专院校分配的毕业生来担任。从建校到1965年共毕业了680名学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中等专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办,教师被迫改行或下
放劳动,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损失殆尽,学校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省粮食学校被撤消。19
72年省粮食学校恢复办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开设储检、加工、财会3个专业。由于受“
左”的思想影响,学员在校期间经常“停课闹革命”、批判“师道尊严”、“智育第一”,
学校大搞“开门办学”,频繁地下厂劳动,致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1972年至1976年共招
收5届工农兵学员,21个班,840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粮食中专
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0年11月5日,省粮食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中
专。学校先后开设了粮食加工、粮油储藏、粮食检验、财务会计、计划统计、粮仓机械、油
脂制取、饲料加工等8个专业。招收全国统考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省粮食学校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开
展了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1981年3月,在全校60名教师中,评出副教授2名,讲师25名,
教员23名,实习教员5名。1981年5月—1982年5月,省粮食学校受粮食部和商业部的委托举办
了两期全国粮油储检、财会师资班,共184人参加学习,为全国各省粮食学校培训了专业教师
。同时开办了粮油检验班,培训了省内各市、县粮食职工业余学校的专业课教师120名。从1
979年到1984年,省粮食学校承担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任务,共编写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
达40余种。
省粮食学校自1959年9月建校到1985年8月,共毕业了81个班,毕业生3496人。他们大都
成为粮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储检专业63届毕业生胡兴中,刻苦钻研业务,在油脂的综合
利用、稻壳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粮食食品深加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
师,现任齐齐哈尔市粮油食品科学研究所所长。加工专业65届毕业生杨文汉,现任省粮食局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加工专业66届毕业生张成山,现任黑河行署粮食局副局长、工程师。
据1984年底省、地、市、县55个单位调查统计,在1504名毕业生中,担任地、市局处级干部
8人,县科局级干部100人,工厂厂长、粮库主任、县股级干部229人;获得技术职称的工程师
9人,助理工程师203人,助理会计师14人,技术员621人,专业管理干部120人。
为了加强对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1983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全省成立了9所粮食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职工中专)。哈尔滨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6个班,208人;齐
齐哈尔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9个班,373人;牡丹江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1个班,50人;佳
木斯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3个班,187人;伊春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4个班,164人;松花
江行署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1个班,41人;黑河行署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2个班,100人;绥化
市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3个班,144人;肇东县粮食局职工中专招收2个班,93人。这9所粮食
职工中专,均招收本系统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文科学制2年半,理科学制3年。
开设企业管理、粮油储检、财务会计、食品加工、计划统计、粮食加工、粮食机械等7个专业
。有教师173人,从1983—1985年共招收学员1360人。
(二)粮食技工教育
为了培养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
,省粮食局于1979年7月成立了合江、绥化行署粮食局技工学校。招收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
,学制2年,毕业后由省粮食局在本系统内分配。合江行署粮食局技工学校于1979年开设了粮
食加工专业,招收50名学生。1983年3月改为合江行署粮食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绥化行署粮
食局技工学校,最初开设粮油加工专业,招收1个班,50人。1981年增设粮油储检专业,招收
学员50人。1983—1985年,粮油储检专业和粮油加工专业各招生100人,学员总数达300人。
1985年,全省粮食系统有各级各类粮食学校602所。其中:省级粮食干校、省粮食学校2
所;行署(市)级粮食职工中专9所,技工学校2所;县级粮食职工学校87所,职工业余学校
502所。有专职教师894人,兼职教师15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