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各省为支援解放战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组建了 粮食机构。当时的公粮仓库、粮栈、粮食加工厂所招收的职工来自各方,成分复杂,思想较 落后,又加上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所以,职工的思想不稳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明确。 针对这种情况,各级粮食部门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经常组织职工学习政治、 学习时事、学习革命斗争历史,定期请地方党、政领导做形势报告。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党、政、工、青密切配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经常化。同时,结合学习革命英雄业绩和先进 模范人物事迹,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1952年开展的“三 反”、“五反”运动,对广大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教育,粮食职工 建设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很大提高。年末,全省粮食系统涌现出全国 工农兵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兴东油房修龙起,松江省一等劳动模范富锦县火磨于长志,原黑龙 江省特等工农劳动模范拉哈麻袋厂刘玉芝等劳动模范338人。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后,各级粮食部门对广大职工进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提高了职工对“一化(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对职工进行粮 食工作的性质、地位及重要性的教育,粮食部门职工认清了当前形势,明确了粮食工作的任 务,初步树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了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 涌现出海伦粮栈、安达县第二粮栈模范单位2个,模范股、组13个,劳动模范113名。
    1956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号召,各地粮 食部门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对广大职工积极开展了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艰苦朴素、与群 众同甘苦的教育,广大职工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勤勤恳恳地工作,凡是自己能动手做的就自己做,不外雇工;凡能节约的就千方百计地节 约,少花钱,多办事。各地粮库和加工厂装卸工人少时,无论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来火 车时全体职工积极参战。晾晒粮食时很少雇用临时工,全靠职工自己动手起早贪黑地进行晾 晒。许多市、县粮食部门制定经费定额,紧缩开支,因陋就简办企业,进一步发扬了粮食职 工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
    1956年,为贯彻全国粮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精神,全省粮食部门广泛深入开展了以先 进工作者运动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四无(无霉、无虫、无鼠雀、无事故)、两消灭(消灭 买粮排队、消灭成品粮中的杂质)、一合理(贯彻合理运输)”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竞赛 运动,并对职工进行了“三大观点”(政治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的教育,从而使全 省粮食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各 粮食加工厂职工在竞赛中推广“多风多筛”、“分别精度加工法”等先进经验,产品质量合 格率由86%提高到97%,两个月就为国家节约粮食670吨。全省仓储系统的职工完成晾晒粮食7 2万吨,实现“四无”粮库113个,占全省粮库总数50%强。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的有哈尔滨市 西傅家区新兴街第一粮食供应部等10个单位,全国先进工作者有克山县制米厂罗振江等6人, 省粮食部门先进工作者346名、先进粮库7个、“六好”供应部11个、先进小组50个。
    1958年,全省粮食系统开展了以“反浪费、反保守”为内容的比、学、赶、帮、超的社 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发动职工揭发粮食企业中的一切损失浪费现象和某些人存在的保守思 想,进而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气。绥化制米厂全体职工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提 高了思想政治觉悟,鼓足了干劲,经过半年奋战,共平垫粮场子5000多平方米,捕打鼠雀41 38只,堵鼠洞210处,粉刷仓库9349平方米,清除垃圾2000车。制米厂达到了“四无”标准。
    青冈、汤原、绥棱等县粮食部门,积极开展粮食晾晒,库、组之间掀起比志气、比干劲 、比进度、比质量、比减少费用开支的五比竞赛。在粮食晾晒过程中,不放过晴天,不用外 工,不闲工具,按时完成了晒粮任务。巴彦县在征购粮入库期间,增设临时收购点,动员全 县36个乡的人力和车马抢运粮食,完成了1.6万吨粮食的集运任务。各地粮食部门结合竞赛 活动,组织广大职工学习哈尔滨市崇俭街第二供应部、齐齐哈尔市第一制粉厂、依安粮库、 泰来粮库、阿城县制粉厂等先进单位的模范事迹,提高了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激发了他们 的政治热情,更好地完成了粮食工作任务。
    1959年,全省粮食系统针对部分职工存在的重技术、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倾向,从上 到下对职工进行“又红又专”的思想教育,摆正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走“又红又专”道路 。全国工业特等劳动模范、绥化县制米厂副厂长、工程师、共产党员白月起,为了解决当时 制米厂存在的成本高、事故多、产量低、品率低的问题,经过213次实验,研制成功了“风动 吸运机”,解决了上述“一高、一多、两低”的生产关键问题。粮谷加工产量增加1.83倍, 成本降低21.87%,出品率提高4.49%,并杜绝了生产事故的发生。同年,省粮食系统有克东 县制油厂等7个单位荣获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的 光荣称号,兰西县粮食局河口粮库杨宝山等5人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形势异常紧张。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搞好粮食调拨 和供应,各级粮食部门对职工进行了反对本位主义、分散主义,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教育,坚持省委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和省委保持了统一。各级粮 食部门顾全大局,坚决服从中央和省对粮食的统一调拨。各地在粮食库存偏紧,粮食处于脱 销的危急之中,职工们发扬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精神,坚守岗位,积极组织货源,认真执 行国家调拨计划,较好地完成了中央和省对粮食的调拨任务。肇东县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 ,粮食部门结合全国粮食形势对职工进行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分担困难,支援全国的思想 教育,积极做好余粮收购工作,动员广大农民向国家继续交售余粮,全县连续4年完成和超额 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依安粮库为了搞好粮食调运工作,对搬运工人进行当家做主人的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人的出勤率由过去89%上升到94%,原来12个人装1个5 0吨车皮需2小时,缩短到只需1.5小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时期,涌现出省财贸系统先 进集体108个。
    1964年,全省粮食系统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掀起了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学习解 放军、学习大庆经验的热潮。全系统建立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小组2344个,其中工人学习小 组748个,有90%的职工参加学习,政治思想觉悟显著提高,“三大观点”进一步增强。不少 粮库广泛宣传国家粮食政策,在接收粮入库期间,增设多头卸粮地点,主动帮助农民筛选粮 食,简化手续,增设窗口,减少农民等待时间。绝大多数粮店对失去劳动能力和买粮有困难 的居民实行常年义务送粮到家,对双职工延长营业时间卖粮,大大方便了群众。
    同年,全省财贸部门开展的以“五好商店、六好店员”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运动, 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粮食工作的深入开展。评出省财贸系统 “五好”单位4个:贯彻政策一丝不苟、粮店和居民鱼水相亲的佳木斯市第二十三粮店;加强 对职工思想教育,改变工厂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落后面貌,提高大豆出油率,连续7年保持全省 制油工业先进水平的佳木斯制油厂;坚持“三大观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年来为国家节 约开支10.2万元,8年保持“四无”粮库光荣称号的呼兰县白奎粮库。同时评出红旗单位22 个。牡丹江制米厂胡兆兰等7人为“六好”职工。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搞“天天读”,“雷打不动”,使 传统的正常的思想教育中断。但由于粮食部门职工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 基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经受住了考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职工 坚守工作岗位,粮库照常对外收购粮食,完成日常工作,没有影响农民卖粮;粮食加工厂照 常加工粮油,保证了市场粮油供应;粮店照常对外营业,没有影响城镇居民吃粮,保证了粮 油市场稳定。如佳木斯市第二十三粮店、哈尔滨市尚志一粮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上 “黑店”帽子,粮店主任吴国富和刘燕水被揪斗,他们被斗后仍照常带领粮店职工继续做好 服务工作。在接收粮食高峰时,拜泉、讷河、同江等县粮库从领导到工人坚持早4点上班,晚 7点下班,照常对外营业。经过粮食部门广大职工努力工作,保证了粮食任务的完成,受到各 级党委和革命委员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72年,评选出讷河县讷河粮库保管员捕鼠能手张芝杰为省劳动模范标兵,佳木斯市第 二十三粮店等4个单位为省先进集体标兵,勃利县倭肯粮库等22个单位为省先进集体。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省委部署,全省粮食系统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党 的“十一大”路线、方针、政策,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对职工进行了拨乱反正的教 育,清除了“左”的思想的影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全系 统内纠正了历史造成的各种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职工的思想活跃,积极性 得到进一步发挥。
    1979年,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全省粮食系统普遍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内容,以创 建红旗企业(单位)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新的形势下,粮食系统开展了多种多样 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职工队伍中青年人成分多、知识少、纪律差和缺乏理想、怕吃苦等问 题,对青年工人进行讲传统、讲纪律、讲法制的教育,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业务、技术水 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系统内树立了16个红旗企业标兵 ,表彰了175个红旗企业(单位),51个先进班组和佳木斯市新兴粮食管理所吴国富等37名劳 动模范。1980年,大庆粮食局让胡路五十四粮店王锡武等5人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阿城县制 米厂孙亚庆等36人被评为劳动模范。同年,牡丹江市人民粮店等6个单位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青冈县芦河粮库等7个单位被评为省先进企业,鹤岗市粮食局被评为先进单位。
    1982年,全省粮食战线广大职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二大精神 ,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六好企业、争当 六好职工”的竞赛活动。各级粮食部门加强了对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职业道德教 育。粮油供应战线的职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粮店 设有公平秤、价格计算表、流动袋,粮店早开门、晚闭店,节假日照常营业,对五保户、军 烈属买粮优先照顾。仓储战线的职工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粮食接收期间,不分昼夜 收购农民粮食。在粮食晾晒时,从领导到工人,从科室到一线,从职工到家属,全员出动, 分晒台,包任务,男女老少昼夜突击,义务晾晒粮食,按时完成晾晒粮食的任务。粮油加工 战线的职工始终执行《黑龙江省企业标准》,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在粮油加工方面严把质量 关。在保证完成国家粮油加工计划和质量的前提下,由过去的单一的粗加工向精加工、深加 工方面发展,改变了多年来粮油加工单一品种的局面,适应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促 进了粮油工业的发展,保证了市场成品粮油的供应。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省各级粮食 部门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投入改革。并结合粮食购销体制改 革的实际,教育职工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多年形成的对粮食“统”的观点 ,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同时,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建设。广大职工进一步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 针的认识,增强了开展文明单位建设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职工的思想觉悟,振奋了革命精 神,对促进粮食系统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了积极作用。各级粮食部门组织广大职工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粮食改革深 入开展。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报告会、座谈会、演 讲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职工特别是青年工人受到教育,树立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风 气,职工中讲理想、讲团结、争先进,顾大局、比贡献,团结奋斗,为粮食事业进行了创造 性地工作。这期间,省粮食系统树立了齐齐哈尔市黄沙滩粮店等8个单位为省文明单位标兵, 哈尔滨市香坊区安埠粮油食品店主任刘景珍等8名为省劳动模范。表彰了先进企业(单位)1 47个,先进职工191人。1985年肇东市制油厂厂长、高级工程师刘显树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 优秀经营管理者称号。刘显树大胆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油脂加工行业,实行科技治厂,为 了解决油脂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能源消耗高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于本年度取得了蒸 发供热闭路循环、气压蒸发和余热利用三项节能技术成功。刘显树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逊克县粮油加工厂叶国治出席全国商业系统表彰大会,获银质奖章。省盐业公司郝家 茂被评为全国防治地方病先进工作者。省盐业公司、桦川县粮食局被评为全国防治地方病先 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