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城遗址
第一节 历史文物古迹
(一)唐代上京龙泉府遗址
唐代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的遗址,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30公里处,距镜泊湖旅
游区仅20公里。在古城址附近现建有宁安县的渤海镇,该镇占地面积仅及古城址的1/10。
渤海国始建于698年(唐宪宗李纯圣历元年),传国15世,共存229年,初称震国,是以靺
鞨族粟末部为主在今吉林省敦化县一带建立的地方政权。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唐王朝册
封震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渤海文王大钦茂迁都
到上京忽汗城,即后来的上京龙泉府。大钦茂在得到唐王朝的册封后,立即在政体组织上仿
效唐朝,设5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15府、62州、137县,上京龙泉府即五京
之首。
公元926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契丹灭渤海,建立东丹国,将龙泉府改名天福城。929年
东丹国南迁辽阳一带,龙泉府城被毁弃。
上京龙泉府一切布局都仿效当时唐都长安城。整个城区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
现已探明,外城墙全长16389米,城垣用夯土筑成,间有石砌,今仍存废墟,平均高度仍有3
米左右。整个外城占地16平方公里以上。发掘证明,外城区为商民所居处。纵横的街道,将
外城区分为许多小区域,里坊内,又有街巷,两旁修建院落,居民房舍、寺观都建在坊内。
据考古调查,上京城内共有82个坊。
外城区还在城区内设有两个“市”,颇似唐代长安城的东西两市。令人惊奇的是,这座
古城街道的宽广。外城内的一条中心大街称朱雀大街,全长2100米,宽110米,其宽度远远超
过哈尔滨市现有主要大街的宽度,其余4条纵向街道的宽度也都在70~75米左右,也为今哈尔
滨市普通街道所不及。
内城东西长1052米,南北宽约470米,城墙由大块玄武岩筑成,东西墙残垣断壁高1米左
右,内城有一南北向的宽街。北达宫门,南通外城主要纵向大街,宽街的宽度达210米,长380
米,竟成为一个广场式的大街,亦令现代城市规划者惊异。内城为各衙署所在地,可见当时
朝廷机构的完善。
宫城即紫禁城,在内城以北的中间,城墙也用大石砌成,墙墟残高平均3至4米,基宽8至
10米,宫城南北约720米,东西约620米,周长2680米。宫城内分东西南北中5个区,宫殿遗址
集中在中区。中轴线上已发现五重宫殿遗址,其中规模最大的遗址是考古工作者编定的第二
号殿遗址,东西约120米、南北约30米,残高约1.5至2米,台上筑屋,可见当年建筑的宏伟,
而保存较好的为一号殿,仍有础石54块,宫城东部为东苑,应为花园所在,现存有假山、池
塘、亭榭等遗址。
龙泉府遗址中有清代建的寺庙一座即兴隆寺,又名石佛寺,俗称南大庙。据《秋笳集》、
《白云集》等书记载,早在清代建兴隆寺前,庙址即有古寺、石佛、石浮屠等遗存,清代康
熙年间,在大石佛址,首建佛殿,习称大佛殿(今三圣殿),继成天王殿和大雄宝殿。1848年
(清道光二十八年)焚于火。1855(清咸丰五年)重建,1861年建成。现在的三圣殿内保存的大
石佛、石灯幢,均为渤海国时期旧寺的遗物,中外闻名。石灯幢(又称石灯塔、石浮屠、石香
亭等),通高6米,由40多块玄武岩雕成。(见书前照片)。
大石佛为渤海时期的石刻造像。早在清初就已遭到破坏“鼻端微损”,后来头部也脱落
下来,经工匠铸铁连结起来,终不牢固,更后,有人将石像按原样缩小。民国时,民间以泥
裹石佛,使之变大,逐成泥佛。40年代末期,大石佛被推倒并移出殿,遭到更大的破坏,身
首异处。60年代初,文物部门曾将身首对接,初步复员,近年按文献记载进行修复,现石佛
包括莲座在内通高3.5米。
(二)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
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县城南2公里处,又称皇帝寨、御寨等,当地居民
习称白城。
公元1115年(金太祖收国元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便定都在会宁。太宗吴乞
买嗣位后,才开始修建宫阙与城府。现在所看到的城址,即那时建筑的遗址。1152年海陵王
迁都燕京,后来下令毁掉了会宁府的旧宫室。金世宗于1181年,又下令将宫殿修复。金末1217
年,完颜太平与东夏国蒲鲜万奴勾结,攻占会宁城后,将宫室烧毁,会宁也遭到一定程度破
坏。元代时,会宁城仍为通往奴儿干地方的门户,元末曾在此置镇宁州。故城何时被毁,史
家说法不一,迄无定论。
现在看到的城址,是金世宗大定年间复修后留下的,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中间以腰
垣分隔。城墙为夯土板筑,残高仍有3~5米,且大部分保存较好。南城内有子城,即皇城,
占地约32万平方米。城墙除南墙中部保存尚好外,东西墙等早已变成乡村大路。各殿址和午
门址,尚可辨认,外城城墙、瓮城、马面、角楼及护墙河遗址尚存。故城址历年出土大量珍
贵文物,有铜镜、铜印、陶瓷器、金银器等,对研究金代早期历史有重要价值。
在会宁府遗址西南300米处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现仔陵址的封存高出地面13米,顶
部平坦。近正方形,周长百余米,其东西路旁犹存一残石柱础,其上突起的圆面磨得十分光
滑,据称是斩将台遗物。此址亦为金初宁神殿遗址。地表散布许多建筑材料碎片,即当年的
宁神殿遗物。1123年,金太祖自燕京返回会宁府途中,死于今吉林省扶余县境内,最初即葬
于此处,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改葬于和陵(即胡凯山)。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白城及完颜阿骨打陵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辽代五国头城遗址
五国头城遗址位于黑龙汀省依兰县城北松花汀南岸。公元10世纪,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
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了五个强大的部族,史称五国部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
越里吉”。其中越里吉部位于最西部,为五国部的盟城,故称“五国头城”。金代于此设胡
里改路,镇守北方。
五国城址破坏严重,现仅存残垣断壁。城周长约2600米,体制较小。城墙为夯土筑成,
残高1至4米不等,城内已辟为耕地,但残砖断瓦到处可见。历年出土的文物有铜镜、铜印、
铜钱、铡刀、镰、斧、矛、镞及陶器等。
五国城所以出名,不在于它是五国的盟城,而在于金灭北宋后,曾将徽宗赵佶、钦宗赵
桓及皇亲国戚470人并囚于此城。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
被列为旅游景点。
(四)其他遗址
黑龙江省其他作为旅游资源的古遗址还有依兰县的清代靖边营遗址,通称巴彦通抗俄要
塞,以及汤原县的元代桃温万户府故城,海林县的清代宁古塔旧城遗址,爱辉县的瑷珲古城,
瑷珲魁星阁,大兴安岭的鲜卑族嗄仙洞遗址等。这些资源已作为旅游开发对象,列入宣传资
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