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一、赫哲族风情

  一、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截至1985年,共有 1390人,主要居住在同江、饶河等县境内。
    赫哲一词是赫哲语“赫真”的音变。赫真为赫哲语的“东方、下游”之意,赫哲族与古 代黑龙江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等有密切的族源关系。清初的“黑斤”、“赫 哲哈喇”即赫哲族的先民,《清实录》中亦称“使犬部”。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 族的文字,现在通用汉字,信奉萨满教。
    赫哲族人向以捕鱼、狩猎为生活主要来源,无论男女老少,均善渔猎。他们可根据水纹 分辨出鱼的种类、大小。捕个体较大的鱼,常使鱼叉。鱼叉多为铁叉,三齿,一般长30厘米 左右,宽11厘米,中齿左右各有一个倒钩,左右齿也各有向内的倒钩,以防止鱼脱叉逃走。 使用时,可安木柄。赫哲人叉鱼技艺高超,10余米外,百发百中,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种 捕鱼工具,称“蹶达钩”,以铅铸一条小银鱼,两端各铸上一支鱼钩,系于短杆上,两手各 持一杆、放于凿开的冰层下水中,上下摆动,引大型食鱼性鱼类上钩,有时竟可钓到15~20 公斤的哲罗鱼和上百斤的鲟鱼。
    历史上,船既是赫哲人的捕鱼工具,又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有时也可充居室。夏季,全 家外出捕鱼几个月,吃住都在船上。赫哲人善造一种桦树皮船,轻巧异常,因船狭窄,在水 中划行迅速,上岸后,一个人便可般走。现在,笨重的大木船已被摩托船取代,尼龙网代替 了过去的线网。每年鲑鱼汛来临时,赫哲人便象过节一样,喜气洋洋,而这一时刻,也是旅 游者参观的最佳时机,不仅可以看到捕鱼的热闹、壮观的场面,且可以品尝到最好的鲜鱼。 此期间大江上下,赫哲人驾船分赴各个渔点,扎下营盘,日夜监视江面,按惯例,无论谁发 现鱼汛,必须高喊“见—鱼—了!”以便通知他人。入夜,满江渔火,民族风情特点,极为突 出。
    严冬也是赫哲人捕鱼的大好季节。根据经验,事先选好捕鱼江面,按一定距离,凿开近 两米的冰层,打成冰眼,将100多米长的大拉网,靠长木杆的帮助,下到江中,常可获得丰收。
    狗爬犁、即狗拉雪撬,是赫哲人过去冬季的交通工具和狩猎工具。雪撬可大可小,可宽 可窄。一般长2.5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左右,以木为之。由于赫哲人生活的地区冬季雪 大,人马行路均易陷于雪中、而狗体轻,可在积雪表面冻层上行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仍为赫哲人所使用,现在只供旅游参观而已。
    历史上,赫哲人衣服的用料,就地取材。多用鱼皮、狍皮、鹿皮制作,现早已不用。现 在能看到的鱼皮衣裤,亦仅供参观。据赫哲老人介绍,制衣用的鱼皮,多取鳇鱼、槐头、胖 头、狗鱼等大型鱼类。办法是先将鱼皮剥下晾干,然后卷起,放在木墩上,用木槌反复捶打, 直至柔软为止,即可缝用。还可以依个人爱好,用野花、野草的汁液,染上各种色彩的图案。 此外,赫哲人过去穿的一种鞋子——靰鞡,也有用鱼皮来做的,特点是轻巧、暖和、耐湿, 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亦不易滑倒,所以多在捕鱼时穿用。此外尚有儿童用的兽形帽、长短 筒皮靴等,极富民族风格,来参观的旅游者,多以实物与之交换以做纪念。
    过去,因赫哲人一年中以鱼为主要食物,杂以兽肉,所以食鱼的方法极多。较特别的如 “刹生鱼”,以鲫鱼为主,将鱼脊上厚肉,切成细丝,放于醋中片刻,取出以清水洗之,拌 以佐料即成。“鱼刨花”最为奇特,过去多用于冬季,将新捕的鱼冻成硬块,切成极薄的片, 佐以盐酱食用。“炒鱼毛”,则类似现代的鱼松,多用较肥的槐头、草根、胖头等鱼,将鱼 块煮熟,取出鱼刺,再放在锅内炒至酥脆时取出,放入桦皮篓或坛子里,封口埋于地下,便 其保湿。还可用野果做成的稠李饼,放于鱼毛中,味更鲜美,是赫哲人节日待客的珍肴。
    二、鄂伦春族风情
    鄂伦春族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部分山区,总人口约2000多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多姓汉姓。
    鄂伦春族的先祖,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俄 国势力入侵、遂逐渐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
    旧时,鄂伦春人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每到一处,就搭起临时居住的“撮罗子”,又称 “仙人柱”,这是一种用桦树皮搭的棚子。
    狩猎原是鄂伦春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年青人均从老人那里学来一套过硬的狩猎技艺。他 们用桦皮做的“乌力安”(鹿哨)招来鹿群,用“皮兰”(狍哨)把狍子叫到眼前。
    冬季出围,异常艰苦,往往冒零下30~40℃的严寒,跋涉在森林中。入夜,便点起篝火, 吃烤肉,喝烈性酒以御寒。酒酣,则跳“哈莫舞”,围坐者亦高喊“哈莫!哈莫!”,和声助 兴,兴罢便钻入狍皮睡袋,在冰天雪地露营,全无遮挡。
    鄂伦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次行猎归来,或节日,都要聚集进行歌舞狂欢。舞蹈 表现的内容,多与他们狩猎、采集植物食物活动有关。
    由于鄂伦春人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商人的盘剥,又生活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深山 密林中,医药又得不到保障,因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余1000多人,濒于灭绝的边 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大力帮助鄂伦春族人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由政府出 资,先后建立了鄂伦春民族村,告别了代代相传的游猎生活开始定居。新村内配有民居、学 校、幼儿园、文化站、广播站、医院等设施,鄂伦春族人的生活,发生极大变化,这些新村 现在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领略鄂伦春风情的游览地。